增訂新版自序/二○一七年
這一本解讀人生的書,二十年前首度以《世道》為名刊行;十年之後再以《行走人間》之更貼近生活的姿態重新出發;而今又過了十年,轉以《生命的學問十二講》之增訂新版推出,加進了〈信仰與人生〉與〈良心的培養〉兩篇專為青年學生之通識素養而寫的篇章。
對人文學者而言,講課與寫書乃是理想追尋與責任擔當的分內事,它的本身就是目的,暢銷與否那可是廣大讀者的事了。這二十年來,出版社對本書未得到應有的迴響,引以為憾,難得主編有此信心與堅持,身為作者深感榮幸,哪敢輕言從講堂與書房中退休呢!
說是生命的學問,為的是與知識的學問做出簡別。老子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前者是知識的學問,而後者是生命的學問。知識的學問是每天求其增益,而生命的學問卻每天求其減損。此為道所減損的,正是為學所增益的。不過為學所增益的,可不是今天學術研究所強調之「價值中立」的客觀知識,而是價值執著所拖帶出來的傲氣與偏見,各門學術的專家學者,以尖端為優越,卻失去了對人生不同層次的理解與尊重,與不同界域的同情與關懷。
此外,孔子也說:「士志於道。」又說:「君子不器。」前者說的是一個知識份子的理想,就在開發生命的學問,後者說一個成德君子的一生,不能困在知識的學問,而僅求成就自家的器用而已。《易繫辭傳》統合兩家之說,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心」在「物」中的存在處境來說,「心」引領「物」往上走是為道行;反之,「心」執著「物」往下掉則成器用,此道行就是「生命的學問」的實踐,而器用則是「知識的學問」的效應。
當代社會的病痛,就在只講求功利實效的器用,而失落了價值理想的道行。人物忙碌不堪,人間茫然不定,關鍵在人心茫昧不明,在無法無天中,自困自苦。人生在此要有一翻轉,不隨流俗而去,每天告訴自己,人間的名利權勢我可以不要,在那一當下,我們就擺脫了實效功利的器用束縛,而回歸價值理想的道行美好。原來,人生的道路不在東西南北,而在上下,問題在,我們的心能否在道行與器用間,做出存在的抉擇了!
王邦雄二○一七年九月
序於秀岡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