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腦神經科權威
朱迺欣博士潛心探索打坐對大腦的影響
《打坐與腦》為朱迺欣醫師在立緒文化出版腦神經科學系列的經典著作,於2010年出版,本書為第二版印行,紀念朱醫師逝世周年。
朱醫師多年潛心於佛禪學,探索打坐對腦神經的影響,實踐愛因斯坦的名言:「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致力於宗教與科學融合的研究。
※
目前,打坐已風行全世界。研究打坐,不但順應世界潮流,也能幫助我們瞭解心靈在大腦的運作,以及主觀經驗的一些腦機制。打坐可以說是「心靈的探針」。
腦是心識(mind)的器官,打坐是心靈的訓練,牽涉到腦的運作。所以,腦與打坐應是息息相關。這表示,如果我們想瞭解打坐,必須認識我們的腦。
廿一世紀是腦的世紀,我們必須探索腦的奧祕,包括認識我們自己,瞭解心識是什麼,情緒何等重要,智慧如何培養。我們正處在「心靈革命」的時代,打坐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因為它提供人類探索心靈的探針。
做為現代人,我們必須瞭解腦;把腦的知識變成常識。如此,我們才能安然處在「心靈」革命中。我們期望,我們因而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快樂和滿足。
※
坐禪是靜坐冥想(meditation),華語傾向用打坐。雖然目前打坐風行世界,「禪與腦」對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討,例如:打坐的歷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別、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處等。打坐的這些問題,我相信,應該是一般民眾想知道的。
剛好,我自己對打坐有興趣,也有一些經驗,對打坐的科學文獻也有所涉獵。經過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寫的,定在打坐的腦科學研究,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有千年歷史的東方心靈鍛鍊。
不可否認,我對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個人的一些見解,把它稱為偏見(bias)也可以。因為我喜歡歷史,我往往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因為我也是腦科學的研究者,我也往往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
與其他科普書籍比較,此書有一個特徵,即在敘述實驗發現或結果時,往往直接引用報告的表或圖,顯示實驗的「本來面目」,然後用通俗的語言說明或解釋。我衷誠希望,此項新嘗試能讓讀者產生親身感受的經驗,如同禪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朱迺欣〈自序 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
作者簡介:
朱迺欣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神經科住院醫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研究員,並任教於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爾灣(Irvine)醫學院,回國後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長庚醫院顧問級醫師及榮譽副院長,退休後2017年1月於美國加州逝世。
專長診治頭痛、癲癇症、巴金森症、威爾遜病等。曾獲行政院國科會之傑出研究獎,並因研究錳中毒巴金森症出色,獲得美國巴金森基金會(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贊助,其研究小組成為該基金會的傑出研究中心,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之研究小組。
除了學術專業論文外,著有《打坐與腦》、《腦與宗教:尋找腦中神明》(原書名《尋找腦中神明:宗教的腦科學觀》)、《靜坐:當東方靜坐遇上西方腦科學》、《神經神學:宗教有腦生物基礎嗎?》(以上皆立緒文化出版)、《懸壺看人間》、《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走出頭痛的陰影》、《巴金森病——認識與面對》、《前塵往事腦醫學》、《腦醫生的大帽子》等,另譯有《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朱迺欣教授是台灣神經醫學界輩分崇高且備受尊重的前輩。這是他以身為一位神經科學家及神經內科醫學專家及自身的體認所撰寫的一本非常深入淺出從腦科學觀點來看「禪」的專書。
個人一直從事腦造影(Brain Imaging)科技催生下的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及臨床人腦科學與醫學已近二十年,所閱讀過之專刊專書與科普著作不知凡幾,卻深深感動於迺欣教授寫這本書的心力用意之深,更能預見本書所將帶給後進的啟發。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 謝仁俊教授 推薦
朱醫師在〈自序〉中謙稱:「這本書可說是《禪與腦》的補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此書也能自成一家之言,它更能從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相比對的角度,依照腦科學發展史的順序,評介各種精闢與啟發性的議題,內容條理分明,文筆深入淺出,不僅可供學術界學者、具修行經驗者之利用,也可作為一般大眾的入門指南。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惠敏法師 推薦
名人推薦:朱迺欣教授是台灣神經醫學界輩分崇高且備受尊重的前輩。這是他以身為一位神經科學家及神經內科醫學專家及自身的體認所撰寫的一本非常深入淺出從腦科學觀點來看「禪」的專書。
個人一直從事腦造影(Brain Imaging)科技催生下的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及臨床人腦科學與醫學已近二十年,所閱讀過之專刊專書與科普著作不知凡幾,卻深深感動於迺欣教授寫這本書的心力用意之深,更能預見本書所將帶給後進的啟發。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 謝仁俊教授 推薦
朱醫師在〈自序〉中謙稱:「這本書可說是《禪與腦》的補充(supplement),...
章節試閱
Ⅰ 前言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愛因斯坦(1879-1955)
宇宙宗教的感覺,要向沒有這種感覺的人說明,是非常困難的……。
整個人類歷史的宗教真實性,被這種沒有教條的宗教感覺顯露。
我認為,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這種感覺,並在能接受它的人們中生生不息。
──愛因斯坦(1879-1955)
Ⅰ-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愛因斯坦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相對論奠定了現代物理科學,也間接開創了今日傲人的科技成就。愛因斯坦也是有深度的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他說了以上的第一段話,雖然語氣重了一點,動機還是善良和正確;他在勸科學家和宗教家,不妨放下各自的執著,不要侷限在自己的專業裡。
很湊巧,在愛因斯坦去世的那一年,第一篇應用腦神經科學方法(腦波記錄)研究瑜伽打坐的報告,出現在國際有名的西方學術雜誌。從前的西方,每當科學發現與宗教教義有衝突時,科學家往往遭到迫害。當年,伽利略推翻了宇宙以地球為中心的教條,並支持哥白尼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見解時,便遭到天主教教廷迫害的惡運,將他終身監禁。
至於腦科學與宗教的禁忌,腦科學家一直要到廿世紀的開始,才勇敢地面對與探討。腦科學家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事件發生在1900年愛丁堡大學的一系列演講,講題是《宗教經驗之種種》(立緒出版)(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他的第一個演講題目是「宗教與神經學」(Religion and Neurology)。在那次演講,他勇敢地表達,所有心識狀態受制於腦(All states of mind are neurally conditioned)。這表示,我們的種種心識表現,皆由腦的活動產生。
西方科學家會對東方宗教發生興趣,主要由好奇引起。印度的瑜伽神祕派,常常表演各式各樣的神奇功夫,表示心靈訓練能控制身體:例如,他們能暫時停止心跳;能被活埋地下或棺材中幾小時而不會喪命;能忍受長針刺穿舌頭,或鐵鉤鉤在身上拉拖車。由於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些瑜伽的特異功能,容易傳遍歐美大陸。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宗教界也開始重視腦與意識,以及它們與宗教的關係。1970年代,天主教教皇保祿二世,邀請著名的腦科學家探討意識。這些腦神經科學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1980年代,佛教的達賴喇嘛,開始定期召開「心識與生命會議」(The Mind and Life Conference)。這些會議是,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家之間,對心靈和人生的一系列對話。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地點通常在達賴喇嘛居住的印度達蘭莎拉。
1989年,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的這項「心識與生命會議」變得更有名,更有號召力,也更有影響力。許多著名的腦科學家、心理科學家、行為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神經醫學家、哲學家等,紛紛以參加此項會議為榮;許多西方科學家也紛紛對佛學、禪修、意識、情緒、信仰的形而上學等,有興趣探討。此外,這項會議也引起宗教界人士,尤其是佛教界,對西方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興趣。
與佛學和打坐有關的會議主題,包括:
第二屆的「意識的歧路」(立緒出版)
第三屆的「情緒療癒:與達賴喇嘛對談正念,情緒與健康」(立緒出版)
第四屆的「睡眠,作夢與死亡:與達賴喇嘛探討意識」
第五屆的「利他,倫理與慈悲」
第八屆的「破壞性情緒」
第九屆會議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行,探討如何運用神經造影和腦電圖技術,研究禪定、知覺、情緒、腦的可塑性與禪定的關係等。
第十一屆是公開會議,在波斯頓舉行,主題是「心靈的探討:佛教與行為科學的對話」。
這些會議,無疑地,在西方腦科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中,引起很大的迴響,好像一顆大石頭投到水中激起巨大的漣漪。因此,1990年代就見證,許多傳統的腦科學家已經投入探討與東方宗教有關的身心領域,例如:專注,意識,情緒的控制,心靈訓練與腦的可塑性等。
現代的腦科學,由於實驗技術的突飛猛進,加上生物學、進化論、經驗哲學,與認知生理學的助長,已經拋棄笛卡兒的二元論(dualism),逐漸發展出實質一元論(substance monism),認為意識是腦活動的突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y),腦活動才是意識存在和表現的基本且必要的條件。
另一方面,歷史悠久的佛教,內觀心靈世界,探討人生與宇宙,也深入心意識的領域,但似乎忽略了腦對心靈的影響,因而幾乎不重視腦。佛教認為,我們經驗到的心理和外在現象,雖然似乎可以自我獨立存在(自性存在);事實上,它們必須依靠相關的事件(因緣所生),並受到知覺和概念的影響。
個人覺得,腦科學與佛教,對意識、知覺、情緒等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爭執誰是誰非,而是尋找兩派差異的態度、想法和方法。最明智的方式是,兩方不再對立;要對談,也要合作,以及採取「求同存異」的態度。佛教可以應用科學的客觀求證方法,探討意識和心靈;腦科學也可以應用佛教的內觀或觀想的方式,做意識和情緒的研究。
Ⅰ-02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東西文化的異同,以及東西宗教的異同,是很複雜的大議題,我們無法在這裡深入探討。
很多人認為,西方文化比較重視物質,東方文化比較重視精神。個人覺得,西方文化比較傾向「動」,東方文化比較傾向「靜」;西方文化比較傾向「向外」追求,東方文化比較傾向「向內」探討;西方文化比較傾向「邏輯」思考,東方文化比較傾向「直覺」感受。
追本溯源,東西文化的這些不同,也許部分根源於,古代偉大思想家們的影響。例如:在古希臘的文明,著名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他們的邏輯思考以及「眼見為實」的態度,至今還繼續影響西方的社會。相反地,著名的印度哲學家商羯羅(Adi Shankara)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摒棄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天合一。中國的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重視名與利。因此,在東方文化裡,心靈比身體重要,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珍貴,靜心比動心值得追求。這些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對東西文化特色的形成,推想應該有一定的影響力。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醫學上亦表現無遺。日本的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寫了一本書叫"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身體的表現:希臘醫學和中國醫學的分歧)。栗山感嘆,代表東西方的中國醫學和希臘醫學,在觀察我們的身體時,看法完全不同,好像從未見面的陌生人,令人百思不解(圖1)。
中國醫學的人體是,略微肥胖的中年人,他的重要人體標示是,看不見的經絡圖;相反地,希臘醫學的人體是,表現強健的肌肉人(the Vesalian man),是「眼見為實」的人體表現,他的背景襯托出與現實吻合。
Ⅰ-03 打坐是東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
以雙盤蓮花坐姿冥想,是另一個東方文化的特色,也是東方宗教的特色(圖2A)。東方打坐是一種心靈的探討和修練,目的主要在瞭解自己,自我解脫,甚至覺醒開悟。佛陀因打坐冥想而大圓滿開悟,是何等優美的故事。
西方社會最優美的沈思姿勢,應該是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沈思者雕像(圖2B)。沈思者似乎沒有放鬆。他全身肌肉繃緊,雙眉深鎖,右肘靠在左大腿上,右腕90度彎曲,下頷依靠右手背;他坐在石頭上,上身前傾,身體重心向前。從生理學的觀點看,以這樣的姿勢要長時間沈思,恐怕有困難;要長期日夜沈思,更是難上加難。
相反地,佛陀的跏趺蓮花坐姿,讓人覺得姿勢自然,重心穩定,面部表情安詳,全身放鬆。所以,佛陀能夠在菩提樹下日夜打坐,一直到第七天目睹晨星而開悟。
Ⅰ-04 打坐風行世界
打坐是心靈的訓練,也是腦的訓練。打坐當時會喚醒某種特殊的意識狀態(state),稱為打坐的短期作用;長期打坐能改變腦的運作和重整腦的神經迴路,稱為打坐的腦重塑(reorganization)。
目前,打坐風氣,不但盛行於亞洲國家,也蔓延到歐美等其他地區。2003年8月4日時代雜誌的封面標題即是靜坐冥想的科學。封面顯示女明星海瑟.葛拉罕(Heather Graham)在做超覺靜坐。當時,美國已有超過二百萬人在做各種打坐,為了身體健康和心靈福祉。達賴喇嘛也說:「專注正面心理狀態,並挑戰負面心理狀態,可以導致內心轉變,培養快樂。此種轉變可以應用打坐冥想完成。」打坐也不再局限於宗教的修行,並已滲透到社會的各階層和生活的各行業。
我們不能再忽視打坐,它的方法、目的和作用。最近半個世紀,腦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把打坐當作心靈的探針,已有不少豐碩的研究成果。
個人覺得,介紹打坐科學研究的時候已到,讓對打坐有興趣的人,從西方科學的角度,窺探打坐的奧祕。雖然我們對打坐不清楚或不知道的地方還很多,我們似乎已經越過它的門檻。打坐的科學研究是,西方科學與東方宗教,對談與合作的優美例子。
Ⅰ 前言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愛因斯坦(1879-1955)
宇宙宗教的感覺,要向沒有這種感覺的人說明,是非常困難的……。
整個人類歷史的宗教真實性,被這種沒有教條的宗教感覺顯露。
我認為,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這種感覺,並在能接受它的人們中生生不息。
──愛因斯坦(1879-1955)
Ⅰ-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愛因斯坦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相對論奠定了現代物理科學,也間接開創了今日傲人的科技成就。愛因斯坦也是有深度的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他說了以上的第一段話,雖然...
作者序
人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朱迺欣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因緣有二位貴人:一位是我的神經學老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另一位是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
2007年,遠流出版了奧斯汀教授的經典著作《禪與腦》。我有榮幸把它編譯成濃縮版,由八十萬字縮減為二十萬字。雖然中文版的風評不錯,卻有些人抱怨,內容過於學術性,不容易懂,也不好念。
同年十一月,奧斯汀教授訪台,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熱心支持,安排他為該院第一屆大師講座演講。因此,我有機會與杜副校長碰面。當我們閒談時,我提到有人覺得《禪與腦》難念,杜副校長馬上說:「以你的背景,你自己也可以寫一本類似《禪與腦》的書,不過要比較通俗,比較深入淺出。」
後來,我對《禪與腦》做一番思考。它是學術水準相當高的巨作,文獻的收集鉅細靡遺,又有奧斯汀教授的很多推想和假設。可惜,此書並非一般人皆能消化瞭解。對我來說,比起我曾翻譯的《尋找腦中幻影》,此書的翻譯難度,可說難上加難。
坐禪是靜坐冥想(meditation),華語傾向用打坐。雖然目前打坐風行世界,《禪與腦》對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討,例如:打坐的歷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別,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處等。打坐的這些問題,我相信,應該是一般民眾想知道的。
剛好,我自己對打坐有興趣,也有一些經驗,對打坐的科學文獻也有所涉獵。經過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寫的,定在打坐的腦科學研究,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有千年歷史的東方心靈鍛鍊。
不可否認,我對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個人的一些見解,把它稱為偏見(bias)也可以。因為我喜歡歷史,我往往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因為我也是腦科學的研究者,我也往往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
與其他科普書籍比較,此書有一個特徵。此書在敘述實驗發現或結果時,往往直接引用報告的表或圖,顯示實驗的「本來面目」,然後用通俗的語言說明或解釋。我衷誠希望,此項新嘗試能在讀者產生親身感受的經驗,如同禪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要感謝奧斯汀教授,如果我沒有翻譯《禪與腦》,我不會寫此書。這本書可說是《禪與腦》的補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它的目標和對象,略有不同。這本書是通俗的科普,對象是有興趣的一般讀者。所以,此書的敘述,雖然沒有《禪與腦》的深度和嚴謹,但它比較容易念,也有一定的學術性。
打坐是東方特色的心靈訓練,也可說是西方腦科學研究心靈的一種探針。雖然靜坐冥想被認為起源於吠陀印度教,最近文獻顯示,此種心靈鍛鍊可能由印度和中國獨自平行發展出來。我們應該以此項文化遺產為榮,因而想從腦科學的角度,窺探它的奧祕。
人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朱迺欣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因緣有二位貴人:一位是我的神經學老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另一位是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
2007年,遠流出版了奧斯汀教授的經典著作《禪與腦》。我有榮幸把它編譯成濃縮版,由八十萬字縮減為二十萬字。雖然中文版的風評不錯,卻有些人抱怨,內容過於學術性,不容易懂,也不好念。
同年十一月,奧斯汀教授訪台,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熱心支持,安排他為該院第一屆大師講座演講。因此,我有機會與杜副校長碰面。當我們閒談時,我提到有人覺得《禪與腦》難...
目錄
〈序言〉
01推薦序/釋惠敏
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02推薦序/謝仁俊
禪與腦≠禪與心
03自序/朱迺欣
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
I 前言
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02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03 打坐是東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
04 打坐風行世界
II 打坐
01 打坐是什麼?
02 為什麼想要打坐?
03 打坐的最大影響在腦
04 瑜伽
05 超覺靜坐
06 佛教
07 道教
08 打坐派別的比較
09 為什麼雙盤坐?
10 靜坐在安靜腦
11 打坐的不良副作用
12 結語
III 認識我們的腦
01 人腦的特殊性
02 人類的神經系統
03 大腦皮質
04 邊緣系統
05 情緒
06 腦幹
07 清醒與睡眠
08 神經傳導物質系統
09 注意的神經網路
10 結語
IV 意識與自我意識
01 意識
02 自我和自我意識
03 「自我」的建立
04 自我意識與腦的發展
05 結語
V 打坐的腦科學研究
01 意識革命
02 認知科學革命
03 打坐的身心變化
04 打坐的腦波研究
05 打坐的神經造影研究
06 結語
VI 打坐的展望
01 打坐在求「靜」和求「定」
02 實驗假象
03 打坐研究任重道遠
04 結語
誌謝
參考文獻
〈序言〉
01推薦序/釋惠敏
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02推薦序/謝仁俊
禪與腦≠禪與心
03自序/朱迺欣
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
I 前言
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02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03 打坐是東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
04 打坐風行世界
II 打坐
01 打坐是什麼?
02 為什麼想要打坐?
03 打坐的最大影響在腦
04 瑜伽
05 超覺靜坐
06 佛教
07 道教
08 打坐派別的比較
09 為什麼雙盤坐?
10 靜坐在安靜腦
11 打坐的不良副作用
12 結語
III 認識我們的腦
01 人腦的特殊性
02 人類的神經系統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