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VIDEO 財富的大師,不就是巴菲特嗎?
其實很多頂尖哲學家也是財富的大師。他們雖然不懂理財,但談起財富卻很有智慧。這樣的大師,本書討論了30位以上,如此大規模的探索應該是「創舉」了!
你大概找不到一本如此談「財富」的書。
※
失落的財富教養
為什麼談到財富時,一般人想到的大師不會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耶穌、奧古斯丁、摩爾、馬丁路德、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或韋伯?為什麼論及金錢,每個人聯想到的就只會是如何投資和理財?
現代人滿腦子想賺更多錢,但你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面對財富,其實是一種教養,裡面有著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錢潮橫流,「財富=成功」成了普世價值。「沒有財富的教養,難免淪為財富的野獸。」當人們努力追求金錢,競逐各種新興理財工具和投資標的之際,其實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這關乎我們在面對財富時的內在心態或價值觀,亦即「財富的教養」,而其中隱含了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本書的寫作可視為建構財富倫理的基礎工程,從大思想家們和主流歷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討論了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韋伯……等歷史中超過三十位以上的思想大師,並將其分成三條基本路線:一、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二、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三、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而後則扼要歸結出四大核心課題:財富的追求動機、獲取之道、如何使用,以及分配正義。透過提綱挈領的剖析,為下一步的現代引申應用建立寫作框架。
大規模地探討財富倫理,其題材與寫作企劃不僅少見,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處處以大師們的一手原典來鋪陳和論述,回歸他們最真實的原旨和語言風采,讓大師們用自己的文字來為自己發言,由他們親自拿起麥克風來向讀者說「書」。
作者在書中所呈現的,並不只是大師們所給出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答案「背後」所訴諸的理由、原委和論證邏輯;不僅陳明大師在財富倫理上表達了什麼樣的最終立場,更要讓讀者清楚理解,他們如何予以辯護及合理化?期待能給予讀者一種屬於歷史發展和脈絡的整體掌握,並能針對其中的各種論證,呈現出既清晰又準確的思辨分析。
作為一本涉及財經的哲普,本書不為學術而生,而是完全著眼於與非專業的社會人士對話,是以作者苦心斟酌,刻意避開許多周邊的和複雜的學術性爭論,好讓讀者在賞閱之際,能心無旁騖地,聚焦於各個大師有關財富倫理的主軸內涵。本書內容扎實細膩,飽含經典內蘊,質感與份量並重,無疑是提升財富教養的入門首選。
作者簡介:
葉仁昌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台灣澎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退休教授,仍兼授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社會學、以及中國管理哲學等課程。 著有《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聯經,2015)、《獨唱的男人:隨想手札》(橄欖,2005)、《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瑞興,1996)、《邁向台灣神學的建構》(校園,1992),《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中國政教關係的解析》(久大文化,1992),並曾於一九九○年獲得「中國政治學會」傑出博士論文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 2柏拉圖:有權力的人不可以有財產 ‧他們已從神明處得到了金銀,藏在心靈深處,他們更不需要人世間的金銀了。……世俗的金銀是罪惡之源,心靈深處的金銀是無瑕純潔的至寶。 ‧護衛者們將比別的公民更將公有同一事物,並稱之為「我的」,而且因這種共有關係,他們苦樂同感。……這是一個國家的最大的善。 約略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柏拉圖,是一位出身雅典的貴族。他在這一方面的看法,與阿里斯托芬有不少類似之處。但深入研究後會發現,兩者在旨趣上大不相同。柏拉圖根本不吃阿里斯托芬那種一律平等的「歸零」糕。他很開創性地從專業分工的角度,提出了所謂的「正義」方案。 在《理想國》一書裡,這位大師從探索正義入手,而後,歸結於理想城邦該怎麼建構。他在對話中先逐一駁斥了朋友們對正義的理解。譬如,正義是否即「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以善報友、以惡報敵(Plato著,1986:卷一,7-8);又譬如,正義是否根本就為「強者的利益」(ibid.:卷一,18-19)?還有,不正義真的比較幸福嗎?或者,正義只是個騙取好名聲的玩意兒(ibid.:卷二,49-56)? 竭心盡責做天生我材的達人 而就在這些辯駁之後,柏拉圖開始談到一種超越個人正義的「整個城邦的正義」。他指出,城邦之所以能均衡地健康成長,是建立在各人不同技藝和產品的交換及合作上。而「只要每個人在恰當的時候做適合他性格的工作,放棄其他事情,專精一行,這樣就會每種東西都生產得又多又好。」(ibid.:卷二,57-60)這就是許多人一再強調的、可以邁向繁榮富裕的「專業而功能導向的勞動分工」,只不過柏拉圖將之稱為一種「城邦的正義」;並且,非常強調它們得建立在天生稟賦上,有很濃厚的本質(nature)主義色彩。 而其中所揭示的最重要原則,即「按其天賦安排職務,棄其所短,用其所長,使他們集中畢生精力專精一門,精益求精,不失時機。」(ibid.:卷二,66)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努力做個天生我材的「專業達人」。譬如,天賦適合擔任教授的,不兼搞個官來做,專職委身給學術和授業;天賦適合擔任農夫的,勤奮耕作,提供豐富盈滿的穀糧;天賦適合擔任工匠的,不兼做小買賣,只提供最專業的技藝;甄選為高官的,也不身兼數職,全力以赴將本分做好;至於那些天賦強健又有智慧的統治菁英,則得戰戰兢兢、無私捨命地來保家衛國。 柏拉圖特別強調,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個人只能做一件事。」而無論是鞋匠、舵手、農夫、醫生、法官或商人,都必須竭心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ibid.:卷二,101-102)。如此,在不同的技藝和產品之間,才會出現有品質和效能的交換及合作,並進一步帶來城邦均衡的健康成長。對他來說,這就是社會整體的正義了。 在另一處地方,他講得更明白。正義「這條原則就是:每個人在國家裡都必須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ibid.:卷四,154)國家最害怕的是,不同功能角色之間的逾越和干涉。譬如,木匠跑去做鞋匠的事,或鞋匠去幹木匠的工作,也就是他們「互相交換工具和地位」,甚至,同一個人企圖兼做兩件事。他堅信,「這種交換和干涉會意味著國家的毀滅」(ibid.:卷四,155-156)! 柏拉圖的意思很清楚,在稟賦專長上,他不容許任何人有絲毫的輕忽或偏離、干涉或代替。每個人都得按照與生俱來的稟賦和性格,各就各位,並竭心盡力,做個專業達人。而當一個國家能做到這樣的話,就已經成為正義的國家了。也就是藉由每一個體臻於完美的自我實現,來實現整體的盡善盡美。 護衛者的養成:共產公家庭 而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接著,柏拉圖將焦點集中在「護衛者」此一階層和角色上。他說,其他階層和角色的失職,危害尚可忍受;但護衛者扮演著保護城邦的重責大任,他們若是不稱職,事態就嚴重了。更何況,要從他們當中挑選出治理國家的最高菁英。於是柏拉圖開始暢言,該如何用最嚴格的標準來教育、養成和考驗這一群人的身體、性格、情操和心志,以確保他們能夠非常優秀、強健有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讓各個都能夠成為保家衛國的專業達人。 其中,首要的一環就是共產了。第一、「除了絕對的必需品之外,他們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產。」第二、任何人不可以擁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倉庫」。他們的食糧,則由其他公民供應,以作為他們在戰場上「既智且勇」的報酬。 只是,所有的供應在數量上得不多不少。「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給,既不讓多餘,也不使短缺。他們必須同住同吃,像士兵在戰場上一樣。」(ibid.:卷四,130)這一個原則其實大有學問。因為,若供應得少,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和戰力;若供應過多,則會儲存積累,演變成私產。 而對於女性的護衛者,柏拉圖毫不憐香惜玉、一視同仁,要求她們同樣「必須裸體操練,……和男人一起參加戰爭,以及履行別的護衛者的義務。」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裸體?別想歪了!這純粹是為了鍛鍊能夠禦寒,並且在作戰時不怕裸露。 不只共產,他還要求「公家庭」。即這一群護衛者不能有自己的父母、老公、老婆,以及子女;簡言之,就是不能有私屬的家庭。「這些女人應當歸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全都不得與任何人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樣地,兒童也全公有,父母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ibid.:卷五,189-190) 最無趣的是,他們男女之間的性交,必須完全由國家以優生的角度來安排,俾能確保下一代的品質。可想而知地,這裡沒有自由戀愛,也不可能有什麼門當戶對,一切交由國家的智者來進行最理性的配對。在這裡,性交不是因愛情、也不是為歡愉,而是為國家而性交!這可真是偉大啊!性交是愛國之舉。 對此,阿里斯托芬一定很生氣。因為那些俊美體健聰慧者,顯然有性交的優先權,甚至是壟斷權。故而,他要求的是,得先跟那些矮醜病弱平庸者性交,才能與俊美體健聰慧者上床,以示公平。但對柏拉圖來說,那毋寧是庸俗的公平,毫無價值!他所期待的始終是,最高品質的菁英、最有能力護衛國家的專業達人。 進一步地,當孩子出生後,就由官員帶到托兒所,交給公家的保姆來撫養。若是「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地加以處理。」(ibid.:卷五,192-194)對此,柏拉圖還結論道,這一套做法「與我們政治制度的其餘部分是一致的,並且是最好的做法。」(ibid.:卷五,196)講求優生到這種地步,有缺陷的就丟掉!這肯定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但柏拉圖根本沒有「個體」的人權觀念,他要求一切都得為了「大我」。不淘汰有缺陷的,就會拖累優秀的;最後導致國家被打敗殲滅。 專屬於統治菁英的神聖金屬 除了共產公家庭,柏拉圖說,最重要地,護衛者必須與金銀徹底切斷關係。不接觸它們,不與它們同居一室,也不在身上掛任何一點金銀的裝飾品、或者用金杯銀杯喝一點酒。因為, 他們已從神明處得到了金銀,藏在心靈深處,他們更不需要人世間的金銀了。他們不應該使它同世俗的金銀混染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為世俗的金銀是罪惡之源,心靈深處的金銀是無瑕純潔的至寶(ibid.:卷四,130-131)。 柏拉圖藉由一個神話、一個御用的謊言(Royal Lie),稱護衛者為白銀質地的人,而從中進一步挑選出來的統治者,則是黃金質地的人(ibid.:卷二,128)。這就是為什麼他會說,既有了神聖的金屬,何必還要人世間那種普通的金屬呢?尤其,它們總帶著罪惡的誘惑,會玷污護衛者的心志。 此一說法很有啟發性。確實,作為統治菁英的一員,你已經是最尊貴、最榮耀了,還要金銀財寶幹什麼?在這裡,柏拉圖其實是在要求,統治菁英得無時無刻體認自己職位和角色的無上神聖;擁有金銀財寶只會讓你的此一專注模糊失焦。它們對於你的尊貴和榮耀,完全不會有所增添,而且還是一種污染源。如果全球的統治菁英都能記住這一點,高層貪污肯定就會絕跡了。難怪!柏拉圖那麼戒慎恐懼。他警告說,護衛者「在任何時候獲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錢,他們就要去搞農業、做買賣,就不再會從事政治作護衛者了。」然後呢? 他們就從人民的盟友蛻變為人民的敵人與暴君了;他們恨人民,人民恨他們;他們也會算計人民,人民就要謀圖打倒他們;他們終身在恐懼中,他們便會懼怕人民超過懼怕國外的敵人(ibid.:卷四,131)。 杜蘭(W. Durant)說得好,柏拉圖的用心是出於一種「殺菌」的想法,希望透過杜絕私產和家庭、並遠離金銀,來將權力予以消毒,好讓統治菁英能無私地服務國家、保護人民(Durant, 1926: 43)。而進一步地,無私的護衛者,肯定會贏得人民的信賴和支持,帶來城邦的團結。 很明顯地,無論是財產、愛情和親情,全都被柏拉圖拿來當作能否「公而忘私」的挑戰和大敵。坦白說,這不無道理。《舊約》中的利未人被要求沒有私產、天主教要求神職人員獨身,不就是同樣的理由嗎?在後文對其他大師的探索中,我們會看到更多相似的訴求和例證。 在此,必須提醒的是,這與阿里斯托芬比較起來,根本天差地遠。後者訴求的乃全面性的共產公妻,更完全沒有為統治權力去私的意涵;而是在追求「所有人都一個法則、一切都一個標準」,以確保同等的生活水平。可是對柏拉圖而言,至少在《理想國》一書裡,平等根本有如垃圾,令他厭惡至極。他是一個徹底追求由最睿智者來統治、管理和護衛的菁英主義者。奇怪的是,竟然有許多學者聲稱,他因為受到了阿里斯托芬的影響而同樣主張共產,這有點離譜! 鑄造一個幸福國家的整體美 對於護衛者的此一生活方式,有位柏拉圖的朋友曾提出質疑,說他們已經淪為「完全沒有任何幸福的人」了,實在太不公平。別人可以擁有的,譬如土地、住宅、私屬的東西,還有「金和銀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們常有的一切」他們都沒有! 看起來,真的損失很大!但柏拉圖辯稱,這一切犧牲都是為了「鑄造一個整體的幸福國家」。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社會的各個階層,不可切割開來單獨追求各自的最大幸福,幸福原則必須「放在國家裡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他並且認定,在這樣一個追求整體幸福的城邦裡,最有可能找到正義(ibid.:卷四,133-134)。 他講了一個有趣的「國家美學」的譬喻,說這就好像真正的美女,呈現出來的是各個五官都適如其份的整體美。我們之前所討論過的城邦正義,不正也是「各得其位」的一種協調和諧、一種整體美嗎?而就基於此,護衛者當然必須有所犧牲,畢竟,只有共產公家庭才能讓他們「竭心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ibid.:卷四,134)從而為城邦帶來整體最大的幸福。 不過,這個譬喻有點奇怪,鼻子因為被犧牲了而歪斜或塌陷,那張臉還有整體美嗎?難怪!柏拉圖又改口,說護衛者其實最幸福。他們擺脫了日常生活中從私有而來的纏累,而國家的全面供養以及人們的敬重,更使得他們「比最幸福的奧林匹克勝利者還要幸福」。 他們的勝利更加光榮,他們受到的公眾奉養更全面。他們贏得的勝利是全國的資助。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他們還有他們的兒女都由公家供養。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全由公家配給。活著為全國公民所敬重,死後受榮哀備至的葬禮(ibid.:卷五,202)。 柏拉圖的此一說辭,好像也沒錯!只是到底幸不幸福,更多是各個人的主觀範疇,不能說有了物質供養和尊崇就一定自覺幸福。或許,這些護衛者所最渴望的,是有屬於自己的溫柔妻子和貼心兒女、有屬於自己的窩和心愛的收藏品。柏拉圖憑什麼斷言別人幸不幸福?對於這一點,他有點狡猾、壞心眼,說那是可以從小教化的!即使是謊言,為了國家的整體幸福,都是可以原諒的。並且,謊言講一百次就會變成真理了。這不就是國家機器的洗腦嗎? 公有制下的至善:休戚與共 進一步地,為了辯護如此共產去私的必要,柏拉圖挑明地問,什麼是一個「國家制度的至善」?什麼又是其「極惡」?他自己回答說,國家鬧分裂、化一為多,就是極惡;而講求團結、化多為一,就是至善(ibid.:卷五,196-197)。在這裡,他強調的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種休戚與共的情感。 他認定,這樣一種休戚與共的情感,完全可以在「理想國」裡實現。護衛者因為沒有自己的親屬家人,所以會將所遇見的每個公民,都看作是自己的親屬家人。再者,比起其他國家的統治階層,護衛者因為共產公家庭的緣故,彼此之間會有更多的共有物,並且「因這種共有關係,他們苦樂同感。」(ibid.:卷五,199-200) 柏拉圖強調,共產去私的一個優點是,對於什麼可以稱為「自己的」,護衛者會有相同見解。而且既然大家的就是自己的,則很容易「行動有同一目標,盡力團結一致,苦甘與共。」(ibid.:卷五,200-201)實現一種休戚與共的情感。如此一來,統治階層就不會發生糾紛、或「互相涉訟、彼此互控的事情」了。反觀其他的國家,許多糾紛正都是因為財產、兒女和親屬的私有才造成的(ibid.:卷五,201)。 對於共產公家庭下的此一「至善」,柏拉圖言之鑿鑿。但問題是,人到底是先有自私,才去追求私有呢?還是反過來,因為私有而變得自私?答案恐怕是前者吧!也就是先有滿足自我的欲求及渴望,然後才去追求私屬的財貨和家庭。柏拉圖所企圖的,卻是走外在的路,以消除私屬財貨和家庭的方法,來讓人們消弭掉內在的私心。這不是倒因為果嗎? 他其實沒有理解,只要自私之心存在著,就會擴散到一切可佔有之物。你拿掉了房產、金銀和妻兒,統治階層就不會自私了嗎?此時,護衛者固然無財產之私可圖了,但會不會改去圖一個風光體面的「名」呢?無妻兒之私可爭了,但還是會去爭地位、爭顏面、爭自己的曲直對錯,不是嗎?並且為此,他們肯定還會互相埋怨嫉妒、會打擊或排除異己。這些都是人性之常,柏拉圖竟天真地以為,護衛者之間不會發生互控和糾紛,會團結一致、苦甘與共。看來,他所期待的「至善」,不過是個烏托邦!共產公家庭沒有那麼神奇的效果,它被誇大了。 統治階層以外的人呢?小康 柏拉圖整個共產公家庭的構想,筆者必須再次提醒,只侷限於護衛者們。那對於統治階層以外的人呢?我們可別誤以為他會完全鬆手,讓人們隨己意牟利和積累私產。柏拉圖從來不是這麼開放的哲學家。 他曾經賦予護衛者多方面的使命。其中之一是,得建構一個不大不小、不富不貧的理想城邦。因為「富則懶散、奢侈和要求變革,貧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ibid.:卷三,134-135)這一段話耐人尋味!它代表柏拉圖對於平民大眾,既肯定了脫離貧窮的必要,也要求避免太過富裕。這是很中庸的小康立場。只是到了他的晚年,這樣一個立場才更多發揮出來。 在《法律篇》中,他放棄了為權力消毒的共產去私。理由是,他現在比較相信法治而非人治。既然人不可能完美,權力也會腐化,那就不要再將理想押注在一小撮統治菁英身上(Rvan 著,1991:18)。 此時,他仍然堅稱,社會所要追求的美善和幸福,會因某些人的大富大貴而受損傷。而為了實現財富上的中庸,柏拉圖不允許借錢得付利息,還禁止土地買賣,主張將土地平均分配給公民,還對財產的數量加上了限制條件。至於工商業,仍被他視為賤業,不是公民所該從事的,應該交給奴隸與自由民(即當時的foreigner)(Sabine, 1955: 81, 83)。很明顯地,現在柏拉圖對於「平等」兩字另眼看待了。這讓人有點困惑,到底要以《理想國》還是《法律篇》來代表他呢? 整個來說,對於財富的態度,柏拉圖並不能算是徹底鄙視。無論在《理想國》或《法律篇》中,平民大眾都可以追求小康式的私產。而侷限於統治階層的共產公家庭,則從來不是為了追求平等,而是為了讓這些人成為真正的公僕,無私地服務與奉獻,並帶來人民的信任、支持與團結。說柏拉圖為追求分配的平等而主張共產,這大錯特錯!
第一章 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 2柏拉圖:有權力的人不可以有財產 ‧他們已從神明處得到了金銀,藏在心靈深處,他們更不需要人世間的金銀了。……世俗的金銀是罪惡之源,心靈深處的金銀是無瑕純潔的至寶。 ‧護衛者們將比別的公民更將公有同一事物,並稱之為「我的」,而且因這種共有關係,他們苦樂同感。……這是一個國家的最大的善。 約略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柏拉圖,是一位出身雅典的貴族。他在這一方面的看法,與阿里斯托芬有不少類似之處。但深入研究後會發現,兩者在旨趣上大不相同。柏拉圖根本不吃阿里斯托芬那種一律平等的「歸零...
作者序
前言 話說這一本書 許多人看到本書的封面標題時,經常第一個直覺是,此處所謂的「大師」,應該就是指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德國的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之類的投資大師吧!然後就會聯想,這本書應該是在談什麼有關理財的大智慧。等到一睹大綱細目,才驚覺完全不是。 但這毋寧就是筆者要打破的刻板印象!為什麼談到財富時,大師不會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耶穌、奧古斯丁、摩爾、馬丁路德、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或韋伯這些人呢?為什麼論及金錢,每個人聯想到的就只會是如何投資和理財? 財富或金錢的概念,已經在我們這個時代被徹底「綁架」了!對於它,好像只有那麼一回事,就是該如何多賺一點!在此一情況下,那些滿腦子只想賺錢的人,對於本書——所謂的財富倫理——恐怕是沒有興趣的。這就好像是滿腦子A片的人,對真愛是沒有興趣的! 筆者完全理解,許多人只要財富,不要財富「倫理」。但這種心態的荒謬性,真的就好像是「只要上床,別跟我談真愛。」「只要權力,不要扯什麼正義。」難怪!在這後現代的今天,既是文明的時代,也是野蠻的時代!但這種荒謬性和野蠻,正好證明了本書的價值。就好像一個傲慢的人,最需要的正是自己總看不見的謙卑。而在一個愈不理性的地方,愈凸顯出理性的可貴。同樣地,當大家滿腦子都只想賺錢,這無疑就是本書最想挑戰的人生態度。 話說這本書最原始的構想,來自於筆者念博士班時的一篇期末報告,但就一直擺在那裡,直到從教授職位退休後兩年,才開始動筆,跨出真正的第一步。如今,歷經了這麼長一段時間的釀造,也該成為美酒出窖了。 這本書的份量相當厚重。此刻,在各位初閱本書之際,讓筆者先做個破冰式地引介,包括這本書的寫作動機、主旨定位、討論架構、所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撰述上的一些小說明。 我到底想做什麼?寫作動機 首先,筆者到底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和背景,想要出版這麼一本雄心勃勃的著作呢?尤其,聽李家同說,台灣社會很無知,很多大學生認為「戴高樂是一種積木、阿拉法特是法國軍艦、米開朗基羅是忍者龜。」那麼,面對這樣一個不喜歡讀書,或者只讀休閒書及考試用書的華人社會,筆者自覺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使命呢? 是的!擺在眼前,處於這個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錢潮橫流,人們都在努力追求財富;市面上也充斥著如何理財或致富的書籍篇章。但唯獨欠缺了其實更重要的一塊,即面對財富時的內在心態或價值觀。筆者有時會交錯使用另一個比較新鮮的說法,就是「財富的教養」。對於財富,我們有太多的「know-how」,太少的「know-why」。我們只想賺更多的錢財,卻從來沒有好好地被教育,錢財所代表的意義和責任,而又該怎樣牟利和花用? 曾有一位念研究所的學生告訴筆者,說他去提親時,女友的父親給出來的准嫁條件,是要有七位數的存款、再加一棟台北市的房屋。而自己的姊夫也曾警告過他,不可以為唸博士而花用父母的錢,因為這樣會減少將來分配遺產時的總額。 這些話讓筆者十分驚訝,不禁要問,財富的意義是什麼?它竟成為了嫁娶的前提條件。而為了分配到更多遺產,兄弟姊妹的情誼都可以拋諸腦後。財富不是在成為別人的祝福時,有著最高的價值嗎?愛和親情所帶來的快樂,不是遠超過錢財所能給予的嗎?巴菲特也曾指出,真正的財富是有多少人在關心你、愛你!顯然,在此一課題上,有太多人需要好好再教育。 我們還看到很多人四處鑽營、攀附勾結,為了就是多撈點錢。生命的志業和原則都拋諸腦後了。是否人一生的寫照,真的就只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而評價一個人或是人的自尊,就在於收入、豪宅和名車嗎? 耶穌曾說過的那句箴言,「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十六26)試問,你嚴肅地面對和反省過這一句話嗎?打拚賺得了上億資產,卻年紀輕輕躺在棺材裡。或者,這一切都無所謂,反正有錢就是大爺!什麼美國夢、中國夢,夢來夢去,最誘人也實在的,就是發財夢。 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說得好,金錢原本只是手段,但因為它能購買一切,結果,就從一種「絕對的手段」在心理上變成了「絕對的目的」,還從生活中「最理想化的工具」變成了「最理想化的目的」(Simmel 著,2007: 162; 165)。這番話充分意味著一種悲哀,即金錢替代了其他一切,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它根本就是我們時代的上帝。 還令筆者納悶的是,有許多朋友收入不錯,但對於社會捐贈,卻像個十足的窮人!他們總認為,像巴菲特或郭台銘那樣的有錢人,該多捐點錢做公益;而自己呢?小康之家,餘錢不多,意思意思捐一點也就夠了。只是,留給兒女的呢?卻往往不只一棟的房子,以及數百萬以上的存款。難道,對家人慷慨、對別人吝嗇,這真的就是我們華人的財富哲學嗎?為什麼與西方比較起來,我們的社會捐贈幾乎少了一百倍?說台灣人很有愛心,我完全嗤之以鼻!華人的許多大小企業老闆,尤其在台灣,更是出了名的「摳」,普遍地只肯給員工低薪,卻對子女大方至極。 在這些方面,值得深思的現象還真不少!有人住豪宅、玩超跑、全身名牌,對一切開銷花費毫不手軟;但也有人省吃儉用,甚或一毛不拔。對於錢財的態度,到底孰是孰非?而哪一個又會比較快樂呢?還有,對於賺錢的方式,合宜的手段是什麼?或者,就是許多人常說的「在商言商」,倫理可以丟在一邊? 這些毋寧都是生命中的一種選擇,而抉擇不正基於價值的思辨嗎?固然,它們沒有標準答案,但就怕你沒有反省地隨波逐流。經過了價值思辨,至少,你可以更自信而自在地,去過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個人的價值思辨和選擇,財富更也是個社會問題。譬如,許多國家中對貧富不均的指謫,不就經常在媒體上討論得沸沸揚揚嗎?從反全球化控訴西方剝削的浪潮、佔領華爾街運動,兩岸三地房地產的炒作飆漲,乃至於年金的改革,以及資本利得稅的課徵是否公平,諸如此類的爭議,可以說是多如牛毛。 然而,在歷經這一切爭論之後,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分配正義、又如何能同時兼顧進步富裕,人們依舊莫衷一是。試問,在追求平等與差異化之間,該如何平衡呢?而更嚴肅地,面對迄今全球仍普遍存在的窮人和弱勢者,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這些問題始終環繞著我們,更此起彼落地四處衝撞。筆者非常確定,在這樣一個錢潮橫流的現代社會裡,需要一本扎實有份量的書,來幫助人們在面對財富時,可以做出有深度的價值思辨。筆者甚至期待,政府的有關單位、民間團體、或是金融業的財富管理部門,將來可以針對青年學子們,不只提供一套理財課程,其中更以相當的篇幅,來教導面對財富時的合宜心態。好讓下一代能在有財富教養的情況下成長,而不是到了成人世界後,隨波逐流地成為一頭貪婪自私、虛榮揮霍的財富野獸。 定位:「倫理」課題的探討 對於前述林林總總的提問,筆者可以歸結為財富的「倫理」課題。它們當然不是技術性地在探討如何理財或致富之道,而如果你要說它們是「財富哲學」也無不可,只是不很精準,範圍稍大了點。那可以稱之為財富的「道德」課題嗎?這範圍又狹隘了點。儘管道德經常被歸屬於倫理的範疇,但它與倫理之間其實有一些區別。基本上,道德關乎的是行為的善與惡、誠與偽;倫理則更進一步擴及行為的適切和妥當性。 道德的爭論固然都是倫理課題;但反過來,有一些事情與道德無關,卻違背倫理。譬如,在捷運上遇見師長,既未問候也沒讓座,你不能說這位學生不道德,他或許只是害羞或有某些心理障礙而已!你只能說他這樣的行為不適切或不妥當;也就是不符合師生倫理。再譬如師生戀,即使是出自真情,也不符合倫理。但這絕不是誰邪惡或無恥的問題,你不能罵說什麼教育敗類這樣的話。它只是基於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和角色本質,容易引發困擾及社會爭議,因而有所不宜罷了! 道德問題的爭辯,常讓人面紅耳赤、劍拔弩張。它必須神聖而嚴肅,因為它指涉的是人格上的善與惡、誠與偽。它總在上帝與魔鬼之間做選擇,沒有多少寬容空間。但對於那些非關道德的倫理問題,在爭辯上卻不必如此。它只是不適切或不妥當罷了!如果有人違犯了它,我們可以只是搖搖頭、或無奈地一笑置之。因為那不就是邪惡,而違犯者也不是魔鬼。此外,倫理問題不只沒有神聖性,它比道德問題更具有情境性。經常,當時空情境或思潮氛圍改變了,怎樣的行為才算是適切和妥當呢?往往也就跟著改變了。 遺憾的是,許多非關道德的倫理問題,經常被道德化了。結果,那位既未問候也沒讓座的學生,被說成是年輕世代的墮落;陷入師生戀的那位老師,因品德問題而遭到解聘。在此,筆者不願再犯同樣的錯誤。本書明確地說,就是探討財富的倫理。它一方面固然包括了若干善與惡、誠與偽的道德爭議,但另一方面,它的範圍又大得多了,擴及許多非關道德的倫理論辯。 這樣一個定位不只在焦點課題上更為精準,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跳脫道德的絕對化框框,而抱以理性、開明和多元的態度,來面對其中各式各樣的論調。既無須面紅耳赤、劍拔弩張,也不必在讀過本書後,追問到底哪一種說法才具有「道德正確」。同時,這樣一個定位還可以讓我們在探討之際,務實地斟酌不同的情境和關係,而在適切和妥當性上有不同的理解和選擇。它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可以很有彈性地來評價及組合。 那麼進一步地,針對此一主旨,筆者打算如何來做出回答呢?基本上,任何議題的探討都可大可小;可以輕描淡寫,也可以扎實嚴肅。然而,筆者的動機既然在於,幫助人們在面對財富時,可以做出有深度的價值思辨,則本書恐怕是欲小不能了。試問,它若沒有一定的份量、細緻和完整,價值思辨怎麼會有深度呢? 尤其,坊間目前直接有關的書籍是嚴重欠缺的。僅有的一些零星篇章,則更表現為心靈雞湯式的隨筆小品,不過是在抒發個人對錢財的一些感想,幾乎無嚴謹和專業可言。至於最嚴謹和專業的齊美爾,那本艱澀有如天書的《貨幣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oney),看起來與本書的目標很類似。但事實上,他談的是貨幣經濟興盛後所產生的文化效果,與財富倫理的主旨根本不同。 筆者揣測,對於財富倫理,本書可能是第一個細膩而完整的開創者了。至少在文獻搜尋和評估下,還找不到任何一本同樣主旨和取向的專著。在進一步探討之前,讓筆者先行勾畫出一整個思考架構如後: 財富倫理的三條路線 一、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 二、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 三、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 ↓ 四大核心課題 一、財富的追求動機 二、財富的獲取之道 三、財富該如何使用 四、財富的分配正義 在這樣一個思考架構下,筆者當然要從本頁圖表中上方那個區塊入手,而後才可以從探索的成果中,歸結出下方那四大核心課題。前一部分正是本書的任務,但帶出下方的區塊後,進一步的分析探索則打算交給下一本書。畢竟,兩者的主軸和性質有所不同,而且本書的篇幅已達於極限。 全盤而言,筆者對於財富倫理的建構工程,前後共有三部曲:首先是歷史脈絡的探索,同時進行論證上的思辨分析,最後則是現代的引申應用、省思和方案倡議。前兩部曲正是本書準備要進行的工作。筆者打算從大思想家們和主流歷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盡可能完整地,廣泛探討他們有關財富倫理的精采論述。期待給予讀者的,不僅是能有一個屬於歷史發展和脈絡的整體掌握,還能針對其中的各種論證,呈現出既清晰又準確的思辨分析。 至於本書的選述大綱,筆者歸納出了三條路線。第一章探討的是,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第二章是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第三章則析論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在這三章中,又分別挑選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師,一個一個來探索他們的財富倫理。 整個來說,本書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一來,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複雜。包括了古典的思想家、希臘化文明時期的哲人、基督教早期教父、中世紀經典人物、宗教改革家、基督新教倫理、浪漫主義、理性啟蒙運動、古典經濟學家、效益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簡直是龐然大物! 二來,這些思想家們總有著濃濃的哲學調性,談論起問題有其抽象、深澀和語言上的詭譎。但本書卻是百分百地,定位給現代社會中非此一專業的人士。筆者因此得盡量用直白的口語,深入淺出地來評介他們的財富倫理。最期望的是,能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多一些例證、輕鬆隨和。 這無疑是一個難以兩全的挑戰。一方面,這本書必須美味可口,切忌難以下嚥。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淪為只是垃圾食物、甜膩庸俗。筆者心知肚明,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有所矛盾的挑戰,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就帶著理想主義的樂觀走走看吧!如果成果沒有九十分,七十分也堪告慰了。當然,最優先的還是扎實和準確,至於優雅美味,就盡力而為吧! 面對超過三十位以上的哲學大師,筆者給自己一個挑戰,就是任何一位用心的讀者,如果覺得有某一段落生澀、讀不懂,都是我的失敗。筆者經常提醒自己,我無法讓每一個人對這本書都有興趣,但至少要讓每一個有興趣的人,覺得這本書「有料又好讀」。 許多朋友勸告我,既然是寫給社會人士的,最好是輕薄短小。對此,我完全不以為然!因為那意味著無足輕重、是一本可有可無的閒書。不一定要買,也未必要讀,當然更無須收藏!筆者所期待的市場反應恰相反!最好是認為這本書有經典級的地位,細緻、很有份量,卻深入淺出、易讀易懂;因此,值得細細品味、購買和收藏,並代代相傳。 在此,本書要獻給每一個願意反省、喜好深思的人們。在我的眼中,這樣的人正是本書的潛在讀者,而他們也注定了在各個不同的角落,成為影響社會的真正「菁英」。倘若你是習慣於撰寫論文的學者,提醒你!這本書作為一本涉及財經的哲普,完全不是為學術而生的,請你試著用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它。或許你會發現筆者的苦心,並且體會到,這種寫作方式毋寧是社會所最需要的一種委身,也是讀書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取材和撰述上的一些小說明 最後,對於本書的取材和撰述,還有一些小說明必須向讀者交代。首先,在取材方面,筆者既有遺珠之憾,又有輕重之別。一方面,面對漫長的歷史以及浩瀚的著作,要寫出一部「完整」的財富倫理,這是不可能的。許多寶貴的論述和材料,必然會被筆者給遺漏。但除了盡力外,又能如何呢?畢竟個人之力是有限的,缺憾就由別人補上吧!另一方面,即使被寫入了本書,在處理上也是輕重有別的。有些只是輕描淡寫地引介,有些則是細膩深入地探索。基本上,所根據的就是各自在相關論述上的重要性。 其次,在撰述方面,對於大師們的財富倫理,筆者所呈現的,並不只是他們所給出來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了答案「背後」所訴諸的理由、原委和論證邏輯。絕不能只給出結論,而不告訴你為什麼!此一挖掘其原委的深度探索,很弔詭地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它固然同時增加了作者以及讀者在思考上的沉重,還有書籍的份量,但在不斷深度推敲、論證和理解之下,所有的美味才釋放了出來。 這毋寧正是大師們最精采、也最有價值的部分。你若不擁抱品嚐它,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懂得什麼「know-why」。畢竟,思考中最精微細緻的部分,是人為自己立場和行為所做出的辯護!本書一貫的撰述原則就是如此。針對每一個所討論的大師,筆者不僅要陳明他在財富倫理上表達了什麼樣的最終立場,更要讓讀者清楚理解,他如何予以辯護及合理化? 末了,還要交代的是,基於本書定位於非專業的社會人士,因此已刻意避開了許多周邊的和複雜的學術性爭論,好讓讀者在賞閱本書之際,能心無旁騖地,聚焦於各個大師有關財富倫理的主軸內涵。 同時,本書也大量引用大師們的一手原典。這不僅是讓讀者回歸他們最真實的原旨和語言風采;更有一個企圖,即讓大師們用自己的文字來為自己發言,由他們親自拿起麥克風來向讀者說「書」。這種寫法,你應該在別的出版品中很少發現。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其中的原因之一,經常就在於其論證的簡明和清晰,以及文字的可讀性和說服魅力。筆者大量引用他們的一手原典來撰述,這對於激發初識者的興趣應該是正面的。而讀者們也將會驚訝地發現,大師們的語言文字,比起大部分學者的二三手著作,其實更有魅力多了。 對於這些原典的引用,筆者都會清楚地註明出處,以示引用之責。雖然本書並非定位於學術性專著,這仍是無可省略的寫作倫理,免得被人家說我亂講或抄襲。同時,筆者也會將它們放在引號裡、並以粗體字型來顯示。相對地,若只是放在引號裡、卻沒有以粗體字型顯示,則與大師們的原典無關,而是筆者為了強調所加上去的、或是其他周邊資料的引用。以下,就讓我們進入正文吧!
前言 話說這一本書 許多人看到本書的封面標題時,經常第一個直覺是,此處所謂的「大師」,應該就是指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德國的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之類的投資大師吧!然後就會聯想,這本書應該是在談什麼有關理財的大智慧。等到一睹大綱細目,才驚覺完全不是。 但這毋寧就是筆者要打破的刻板印象!為什麼談到財富時,大師不會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耶穌、奧古斯丁、摩爾、馬丁路德、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或韋伯這些人呢?為什麼論及金錢,每個人聯想到的就...
目錄
前言 話說這一本書 第一章 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 1大家都過一樣的日子:阿里斯托芬 2柏拉圖:有權力的人不可以有財產 3犬儒:回歸到自然,過放浪的生活 4不刺激感官的清貧之樂:伊比鳩魯 5視錢財如暴君:斯多噶的禁慾苦行 6以絕對貧窮為人生至寶:聖方濟各 7摩爾的烏托邦:金錢這該死的東西 8溫斯坦萊:脫免於奴役的土地正義 9不平等是怎麼來的?盧梭的失樂園 10所有權?根本是一種盜竊:普魯東 11馬克思:終結異化、消滅私人資本 12每筆財富都是大夥的:克魯泡特金 第二章 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 1小康帶來一切的美好:亞里斯多德 2富則驕、貧則憂:儒家的階層分配 3早期基督教:財富管家和愛的使命 4原罪下的財富善用之道:奧古斯丁 5阿奎那:生活所需是上限也是下限 6用最小的錢財來愛鄰舍:馬丁路德 第三章 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 1新教倫理下的巨變:賺錢成為天職 2洛克:勞動創造私產,不糟蹋就好 3對商業和享受的全面性禮讚:休謨 4亞當斯密:從利己之心到普遍富裕 5繁榮進步中窮人的命運:馬爾薩斯 6柏克:勞動者不過是一件市場商品 7社會利益乃個人利益的加總:邊沁 小結 四個核心課題 1財富的追求動機 2財富的獲取之道 3財富該如何使用 4財富的分配正義 參考書目
前言 話說這一本書 第一章 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 1大家都過一樣的日子:阿里斯托芬 2柏拉圖:有權力的人不可以有財產 3犬儒:回歸到自然,過放浪的生活 4不刺激感官的清貧之樂:伊比鳩魯 5視錢財如暴君:斯多噶的禁慾苦行 6以絕對貧窮為人生至寶:聖方濟各 7摩爾的烏托邦:金錢這該死的東西 8溫斯坦萊:脫免於奴役的土地正義 9不平等是怎麼來的?盧梭的失樂園 10所有權?根本是一種盜竊:普魯東 11馬克思:終結異化、消滅私人資本 12每筆財富都是大夥的:克魯泡特金 第二章 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 1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