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你一直快樂不起來
每當我問一些對生活不滿的人,究竟他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他們通常抱怨一堆。但我知道,這些抱怨只是因為他們內在思考模式的外在展現而已。
美國著名哲學家愛默生說:「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他思考的表現。」甘地在他的書上也寫道:「一個人不過是他想法的產物。」思想是我們所擁有最有力量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創造歡樂希望,當然也可能變成自毀的武器。
沉溺於消極的事情上,只會徒增它對我們的負面力量
我最近與一個人談話,他說:「我讀過你的書,但還是快樂不起來。」他解釋說,他因工作不順、加上這陣子感情又受挫,心情常莫名的低落。他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我的情緒嗎?」
「我認為你的問題不在情緒,而是在思想。」我告訴他。
「怎麼說?」
「你每天起床,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什麼?」
「喔!我想到又要面對討厭的一天,心裡就覺得厭倦。」
「你平時最常想到什麼?」
「我想到我的生活真是一團糟,人生真是無趣。」
「那你上床就寢時想的是什麼?」
「還不就是一樣的事。」
「這就難怪你一直快樂不起來。」
每次有人陷入問題或心情低落時,我都建議他們把心靜下來,問問這個問題:「是什麼樣的想法造成我現在的問題和心情?」答案就在其中。
如果你的火車開錯鐵軌,你所停靠的每一個月台都會出錯
我們都認識一些不如意的人,如果你仔細聽他們說話,你就會知道其中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毫無建設性,盡說些「我做得不好、我運氣很背、別人都不支持我、不重視我、他們吃定我、老愛找我麻煩、我做任何事都不順……」之類的話,果然做什麼事都不順。
也許有人會說:「但這是我生活的情況,這些都是事實啊!」會這麼說表示你還沒了解。想像你到車站買票,那裡擺著許多道想法,而不是地點。你可以選擇任何你要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將會締造你未來的經驗。如果你經常會帶給自己不愉快的想法,就像選擇那些你不想去的地方,是不是很傻?
引用猶太裔作家瑪拉末的話:「如果你的火車開錯鐵軌,你所停靠的每一個月台都會出錯。」
要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要明瞭並記住:你的想法是由你自己選擇的,也是你自己要有令你不愉快的想法。
你的情緒就是最好的線索。在想美好的事物的時候,你的感覺不可能會很糟。同樣的,當你心情好的時候,想的不可能是負面的。以你的心情做為指標,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置身哪一種思想模式。
從現在開始,觀察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思想是否引導你去想要去的地方?或是助長你憤怒、挫敗或沮喪?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心情,那就換個想法吧!
你在餵養哪一隻狼?
一天晚上,印地安的查拉幾族長老告訴孫子人心中的戰役。他說:「我兒,這場戰鬥是住在我們所有人裡面的兩隻『狼』在打仗。一隻是不快樂,就是恐懼、擔心、憤怒、嫉妒、抱持、悲傷、自憐、憎恨、自卑。另一隻是快樂,就是喜悅、關愛、友善、慷慨、慈悲、樂觀、感恩、希望。」
孫子想了一下,然後問爺爺:「哪一隻狼會贏?」
老查拉幾族長僅僅回答:「你餵養的那隻。」
你注意的焦點平常在哪裡?是看見你欠缺的,或是擁有的?你受到的批評或是獲得誇獎?集中在你的憂慮和恐懼,或是希望與夢想上?是想到失敗或是成功?想到要報復或是寬恕?想的是讓你感慨的事,還是感恩的事?
簡單說就是,你到底要餵養哪一匹狼?
你在生活中想要尋找什麼,你在生活中就會發現什麼
有一個好例子發生在我的同事身上。她的丈夫是個工作狂,沒有什麼時間留給她,對此她感很到挫折。幾乎每星期,她都會和朋友共進午餐,抱怨她的不快;毫無例外的,每次抱怨完丈夫,她只覺得更加氣惱。
有一天她突然領悟到:她對丈夫真正感到氣惱的是他工作時間太久。不過,也正因為丈夫拚命工作,她才有錢和時間可以跟朋友聚餐。
所以,每當她想到丈夫時,她便面臨了一個重要的選擇點。其一是去想丈夫的錯,讓自己氣惱。另一則是想丈夫的辛勞,這讓她覺得滿足和感恩。
更有意思的是,當她開始想丈夫的好,不僅在他不在時,也擴及當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比以前更能享受與他共處的時間。對她的親切,丈夫也善意回應。現在他們兩人共處的時間也比以往都長了。
前陣子,有人在背後說了些莫須有的事,造成同事對我誤解,原本我很氣,想找機會報復,但這反而讓我成天悶悶不樂。於是我問自己:「我要餵養那隻惡狼嗎?」當我決定寬容以對,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
你可能遇到一些如意的事,或者前面有著極艱難的問題,你有很好的理由讓自己不快樂。你可以繼續你的否定想法,和以往一樣,但是負面消極並不能讓情況好轉,抱怨批評只會使事情更糟,不是嗎?
有時我們會碰到一些人,境遇並不如意,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活得這麼快樂,而心生好奇。還有些人處境悲慘,為什麼還能苦中作樂,眉開眼笑?
其實關鍵都在一念間──你選擇餵養哪一隻狼,哪一隻就贏。
我還能做什麼?
朋友寄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某電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作嘉賓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聽他談談成功之道。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個題考考你們吧!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湧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是你,會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也有人說游過去。但他卻含笑不語,最後他才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買船開展營運?」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他說:「那樣的話,就算開價再高大家也會搭乘,因為金礦就在前面啊!」
是不是很有創意?
人生一定還有其他出路
你可能無法到世界旅遊,但也別因此就放棄你能前往的地方;你可能沒有資本開始創業,但你仍要繼續向友人或鄰居銷售你的產品;你也許不符合出缺的一個職位,但也別讓挫折感阻礙你想進修的計畫;你也許無法做到所有要做的事,但也別停止去做能做的事。
什麼叫創意思考?簡單說就是看見另外的選擇,發現其他的可能。如果你一時想不出來,就問自己:「我還能做些什麼?」
有個婦人打電話給電力公司,說她家斷了電,問該怎麼辦?電力公司的人建議:「打開冰箱把冰淇淋吃掉?」
人生不是非A即B,而是A、B可以同時並存,甚至A、B都沒了,也可能發現C或D。將這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人,無疑是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筆下的魯賓遜。
當魯賓遜遇到船難,他人生的方向驟然轉變,他並沒有呻吟悲嘆,相反地,他利用島上的一切求生存,探索各種可能。如果他怨天尤人,可能會浪費時間在哀悼自己失去的東西,最後饑渴而死。
不是路已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不管情況多糟,一定還有什麼是你可以做的,想想看。
有位教授,因腦部血栓,走路和說話都有困難,這以後要怎麼教學生?
他告訴我:我了解自己來到了一個交叉路口。我可以憤世嫉俗,專注在我的問題上,但我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把我僅有的能力和體力用在「我還能做」的事情上。我最後決定寫書幫助學生。結果,我不但擺脫沮喪,也知道自己未來要走的路了。
一位腦部重創的年輕人,八個月住院,歷經感染和敗血病,最終雖恢復健康,卻留下癲癇、局部癱瘓和視力問題等後遺症。他說:「我可能永遠無法駕駛巴士或飛機,但會專注在可以做到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
有一位母親在得知孩子癌症後,她想了想:「我還能做些什麼?」於是她決定把孩子走過生命的歷程記錄下來。
她說:孩子走過與死亡交會這一遭,我深深體會生命的長度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的。在這無法掌控的生命歷程,要盡其己力做自己能夠做的事。就是積極的珍惜生命。
寫下陪伴孩子療程的點滴就是一項,每個孩子的情況、每個家庭的陪伴方式都不一樣,這是值得寫下來的,這是只有我自己能做的事。
引述美國教育家卡內基的話:「能夠彈出聲音的弦本來就不只一根,你也可以用其他的弦來彈彈看。」
了解一切,便是原諒一切
你覺得那個人自私無禮討人厭,讓人看不順眼。
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童年曾經受虐,沒人疼愛,遭受過許多創傷,你還會那麼厭惡嗎?
我認識一個老師,他平常是很溫和的人,但是只要有學生不專心聽講,或在課堂上說話,他會突然發飆。後來在一次閒聊,才得知,原來從小他的父母都很忙,常冷落他,聽他説話也總是心不在焉。
以前有位同事大家都「敬而遠之」,就我記憶所及,從來沒有聽過她正面評斷一個人或一件事,給人感覺也很強勢,說話總咄咄逼人……。我實在忍不住好奇,就問她,妳怎麼會那麼有「威嚴」?
她說,從小失去父親,母親重病,身為長女,她必須一肩扛起家計,還要面對世態炎涼,她絕不能「軟弱」。原來悲觀是她的自我保護,強勢則是一種自我防衛。關閉的心,原來最需要關心。
人只有在了解以後,才能真正的看見
我們若注視我們所不喜歡的人的內心,就會發現是因為不快樂才做出這些行為。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經常傷人的人,往往內心有許多傷痛;通常由於成長環境或目前處於逆境,說出的話也總是尖酸苛薄;刁難他人的人,多半源於自卑心理;通常愈不安的人,就越覺得必須塑造出強悍的假象。
《與神對話》有句話說得好:「當了解來時,譴責便走了。」當我們對人有愈深的了解,就會有愈多的諒解。
聽學生抱怨父母時,我總建議他們:如果你想對父母有更多了解,可以和他們談談他們的童年;若你耐心傾聽,你就會發現,他們無理和僵化的模式是怎麼來的。
所以,你若真心愛一個人,想了解對方,就必須以好奇心替代怒氣,深入探究,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行?不要因對方的言語觸及你內心敏感處或弱點,就反擊回去。感情貴在體會對方的心情。如果你是懷有敵意的,你怎麼能夠去感同身受呢?
想著「他挺可憐」也就算了吧!
寬恕的觀點就是將他人的言行看成是一個人脆弱和痛苦的表現。這樣的人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報復。當然,這在一開始很難做到。
西方藏傳佛教老師艾倫.華勒斯曾如是比喻:「想像你兩手抱著雜貨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冒失地跟你撞個滿懷,雜貨散落一地。你從蛋殼與蕃茄汁中起身,正打算破口大罵:『你這白痴,你有毛病啊!瞎了眼嗎?』但就在你說出口前,猛然發現撞你的人是個瞎子,他也被撞得東西散落四處,於是你的怒氣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同理心的關切:『你受傷了嗎?需要我幫忙嗎?』我們也是如此。當我們清楚領悟到,世上的衝突與悲慘乃源於無知時,通往智慧與慈悲之門就此打開。」
當有人激怒你的時候,你就自問:「這個人以前受過什麼樣的對待,以致如此對待人?」
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之後,想像一下這個惹你討厭的人是從小欠缺愛,還是曾受到什麼傷害,說不定這個人長期受到批評排擠,而你所見的正是他傷痛的表現。藉著把對方想像成可憐的人,你就會油然而生同情心。
詩人泰戈爾說:「理解就是愛。」一旦你完全理解,原以為的惡意也就可以釋懷。想著「他挺可憐」也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