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跳職場的心理學
墨菲定律——壞事的發生,正是被你自己想出來的
「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生活中,這種思維模式並不少見,心理學上稱它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的原句是這樣說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因為「墨菲定律」在生活中發生的普遍性,人們因此對其進行多種了衍義,但究其根本,就是:
墨菲定理告訴我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 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兜裡裝著一張支票,生怕別人知 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支 票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 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也 可能最終被磨破,支票就掉出去丟失了。
墨菲定理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 自然現象: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為什麼?就因為害怕 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它的極端表述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 總會發生,並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
比如:
我們開車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主路好像在堵車,選擇走輔路 吧,車剛開出去沒多久又發現,原來輔路也堵車,而且主路現在不堵了。
大學上課的時候,老師幾乎從來不點名,你也幾乎從不逃 課,但是剛好某一次被室友慫恿去做其他事,心想:好吧,應該 不會那麼倒楣吧,不會老師今天就點名吧?結果,真的,那天老師就破例點名了。
有的人平時出門包裡都會放一把傘,某天看著天氣不錯,應 該不會下雨,而且自己基本都在室內呆著,所以沒帶傘,結果, 當天中午臨時要出去給客戶送資料,出門也剛剛好遇上下大雨。 墨菲定律的內容並不複雜,它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 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 科 技 多 發 達 , 事 故 都 會 發 生 。 而 且 我 們 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 事 前 應 該 盡 可 能 想 得 周 到、全面一些,要學會接受錯誤,並不斷 從中吸取經驗。而且,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不願意接受的結果上 面,而把出現概率相同的滿意的結果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掉。 所以,在瞭解了墨菲定律之後,我們不妨從一個全新的角度 來看待事情:如果你心理總是想著壞的事情,它就會發生;如果 你心理總是往好的方面想,那好事是不是也就隨之而來了呢?坦然接受事實,放鬆心態調整自己,可能你就能扭轉乾坤,轉壞為好呢?!
鑰匙理論——能否掌握人心,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厚重的城門上掛著一把沉重的巨鎖,錘子、鐵棒和鋼鋸都想 把它打開藉以顯示自己的神通。錘子使出渾身的力氣從早砸到 晚,只把鎖砸出一道凹痕;鐵棒撬來撬去只讓鎖變了形;鋼鋸使 出了渾身解數,還是沒把鎖鋸斷。這時候,一把毫不起眼的鑰匙 走過來,「我來試試吧」,說著輕巧地鑽進鎖孔,門鎖「哢嚓」 一聲應聲而開。大家都很驚奇它是怎樣做到的,鑰匙只是輕柔答 道「因為我最懂它的心」。
每個人對外界都充滿警戒,就像心中有一把無形的大鎖。只 有懂得他們的心、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和需要,才能打開他們的 心門、與他們順暢地交流。懂一點兒心理學,在與人交往過程中 恰當運用一些技巧,就能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味蠻幹、真心 直率地對待他人反而容易引起誤會和反感。
人際關係不僅僅是單純的朋友關係,其複雜程度不亞于戰 爭。古 人 雲 「 上 兵 伐 謀 」 , 意 思 是 說 上 乘 的 兵 法 在 於 謀 略 。 與 人交往也一樣,一味苦幹實幹、攻城掠地倒不如懂得人心,善 用 謀 略 、 巧用人心才能四兩撥千斤,讓自己的為人處世更加輕鬆 自如。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都善於利用心理戰術來打敗敵人、收服 人心、保全自己。諸葛亮在要塞失守後,利用司馬懿的多疑,一 曲琴音輕鬆退去幾十萬大軍;曹操戰勝袁紹之後,將暗中與之有 書信往來的部下名單和信件付之一炬,輕鬆收服了無數謀士;古 今一脈相承,抗日戰爭期間,春意盎然的四月天,我們的戰士曾 折下無數杏花趁暗夜悄悄放到日軍身邊,使他們想起遠方家鄉的櫻花、櫻花下的家人,從而士氣低迷、無心戀戰。
可見,成就大事者無一不是深諳人心的,不僅在戰場上是這 樣,在教學領域、行銷領域、現代管理領域,在談判桌上甚至酒 會宴請場合中,巧用人心都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尊重,能夠 更輕鬆地達到目的。
德國著名的阿爾迪超市是當今世界上零售業的商業巨頭,他 們僅僅是從一家小雜貨店起家的。母親從兄弟倆小時候便做著一 件小事,就是賣郵票和信封:郵票是不賺錢的,免費的膠水一 瓶 的 成 本 需 要 賣 出500 個 信 封 才 能 賺 回 。 兄 弟 倆 起 初 不 明 白 為 什 麼,母親告訴他們:「賺錢還要懂得‘賺’人心。如果一個人只 看錢,他就看不到義,看不到別人的需要,心裡也就自然失去了 對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有誰願意和一個損人利己、不尊重人、不 理解人的人做生意、打交道呢?」
秉持著母親的教誨,他們開起了第一家超市,在寫什麼標語 的問題上,兄弟倆一致否決了「本店有攝像頭監控」「偷一罰 十」等,而是尊重顧客的利益、尊嚴和感受,打出了這樣的標 語:「本店有攝像頭,請您保持微笑,請您愉快購物!」這樣的 經營理念使得兄弟倆的生意越做越大。
賺錢也要賺人心,做大事做到最後也是要贏得人心。只看到 最後的功利,再努力也只能「小有成就」,而那些最卓越的人往 往最懂得人心、最懂得回報世人和贏得人心。給別人更多關心, 關注別人的情緒和心理變化,才能夠懂得人心,贏得更多友誼、 認同和尊重,最終才能成就大事。噓寒問暖、讚揚恭維只有恰到 好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否則只能適得其反。懂一點兒心理 學,懂得察言觀色之術,才能巧用人心。
傾聽他人談話也是瞭解人心的關鍵,無論一個人的話有多少 可信度,他的身體語言、神態是不會背叛他的真實想法的。學會 仔細觀察別人、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不僅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 和認同,也是瞭解一個人性格和心理的重要方法。掌握這種方 法,就能夠和所有人友好相處。
學會運用心理學就掌握了一把可以開啟人心的鑰匙,能準確把握他人的內心、知曉他人的需要,最終成就大業。
心理應用:
1. 與陌生人初次交往時,能在第一次談話時打動對方的「心」,交往才能順利繼續下去。
2. 記住他人的名字,而且很輕易地叫出來,是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
3. 如果你真心關心對方,那麼直接表達自己的關心比其他方法會更有效果。
尋找心理共鳴——換位思考,我想和你更靠近
瑞 士 心 理 學 家 卡 爾• 菜 格 曾 說 過 : 「 事 物 本 身 如 何 並 不 重 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們。」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學會換位思考,才能達成彼此尊重和體諒,才能有更多寬容。這 樣說話、做事才能讓人感覺舒服、愉悅,並直指人心。 受環境或者教育程度不同影響,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習 慣是不同的。人們很難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但至少可以做到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瞭解和關心他人。做事之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 想一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去理解他人的行為, 將心比心自然就更容易受歡迎,也更容易成就大事。
記得以前在公共場合到處貼著「禁止吸煙,違者罰款」「禁 止踩踏草坪,違者罰款」等類的標語,然而這些現依然屢禁不 止、毫無收斂。後來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們設計「為了您和家人 的健康,請不要吸煙」「小草正在生長,請不要打擾」等柔和、 讓 人 易 接 受 的 標 語 。 這 就 是 用 了 換 位 思 考 的 心 理 策 略 —— 為 了 別人很少有人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慣,但為了自己每個人都願意 試試看。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試試這種方法,當一個人屢勸不聽 或者一件事屢禁不止的時候,不妨告訴他「某件事是為了你自己 的權益著想」。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才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迅 速消除矛盾和對抗情緒。冬天,大家在食堂吃飯,臨窗的食客紛 紛打開了窗戶,但是排隊打飯的人們卻打起了寒戰,雙方怒目而 視,誰都不肯讓步。這時候,食堂的主管站出來勸道:「雖然吃 飯時熱一點兒,但如果打開窗戶,冷風、熱氣一起灌到肚子裡, 腸胃會不舒服;再者剛剛出完汗,被冷風一吹很容易感冒的,大 家都把窗戶關上吧。」在這種為了自己好的勸導之下,大家紛紛 關上了窗子,矛盾也很快消弭於無形。
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如果說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 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瞭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這樣不僅有利 於彼此的溝通和理解,還可以更清楚瞭解對方的思維軌跡,從而 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矛盾和衝突,這時候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思維,也許就會使誤會與摩擦在轉瞬間消融。當然,不僅僅是讓 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樣可以讓對方站在 我們的角度設身處地著想一番。當你們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或 者觀點、認識無法統一時,不妨用平和的態度問問對方:「如果 您是我,您會怎麼做呢?」
一個創意廣告進行了多次修改,仍然無法讓客戶滿意,策劃 人帶著疑問訪問了客戶:「如果您是策劃人,覺得怎樣才能讓廣 告更令人滿意呢?」客戶果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想法,策劃人根 據他的想法另外做了一個方案,然後讓他人判斷哪個效果會好一 些。結果,所有專業的廣告人都認為策劃的創意好,但所有的非 專業人士都認為客戶提出的方案更好。廣告就是給大眾看的,最 終這一次的創意得到圓滿解決。這個策劃人還懂得了廣告不僅要 用專業眼光來看,而且要更注重大眾感受,不久就因為其廣告創 意貼近大眾心理而在廣告界佔據了一席之地。
可見,換位思考不僅僅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更能夠開 啟成功之門,因為瞭解更多人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有的放矢,瞭解 更多想法才得到更多人認同的處世方式,自然會得到更多尊重, 從而更加成功。
心理應用:
1. 當溝通無效的時候,不妨問對方:「假如您站在我的位置,您會怎樣處理呢?」
2.當兩個人對一件事有不同的見解和做法時,不妨從對方的 角度和利益出發說服他。這樣要比直接說出自己的要求更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