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基礎篇
第 1 章 CT裝置之原理與構造
1.1 傳統斷層攝影法 2
1.2 Radon的影像重組理論 2
1.3 CT裝置的開發 4
1.4 CT裝置的變遷 4
1.4.1 世代分類 6
1.4.2 交互迴轉與連續迴轉 9
1.5 CT裝置的架構 10
1.5.1 高壓電產生裝置 10
1.5.2 X光管 11
1.5.3 補償遮罩 12
1.6 X光偵測裝置 13
1.6.1 偵測器 13
1.6.2 參考偵測器 14
1.6.3 多列偵測器(多切片CT專用偵測器) 15
1.6.4 數據收集系統 15
1.7 調控裝置 16
1.8 影像顯示裝置 16
1.9 影像記錄裝置 16
1.10 影像處理裝置 17
1.11 CT檢查室 17
基礎篇
第 2 章 影像重組與影像顯示
2.1 線性衰減係數與CT值 20
2.2 投影數據處理 20
2.2.1 對數處理 21
2.2.2 X光偵測器之通道間光感度補正 21
2.3 影像重組法 21
2.3.1 反投影法 22
2.3.2 濾波反投影法 22
2.3.3 重組濾波函數 23
2.3.4 半掃描 23
2.3.5 原始數據與影像數據 24
2.4 X光各種現象對CT影像之影響 24
2.4.1 射束硬化現象 25
2.4.2 部分體積效應 25
2.4.3 散射線 25
2.4.4 足跟效應 26
2.4.5 盛開效應 26
2.4.6 錐角效應(焦點傾斜的效應) 26
2.5 CT影像與視窗功能 26
2.5.1 CT影像 26
2.5.2 視窗功能 27
2.6 決定位置的影像 27
2.7 假影 28
2.7.1 受被照體影響發生的假影 28
2.7.2 受攝影條件影響發生的假影 30
2.7.3 CT裝置不良影響發生的假影 31
基礎篇
第 3 章 螺旋式CT
3.1 螺旋式掃描的開發 36
3.2 螺旋式掃描之影像重組 38
3.2.1 展開圖 38
3.2.2 內插重組法 39
3.2.3 螺距因子 40
3.3 螺旋式掃描的影像特性 41
3.3.1 螺旋假影 41
3.3.2 階梯狀假影 41
基礎篇
第 4 章 多切片CT
4.1 多切片CT的X光偵測器 46
4.1.1 多列X光偵測器之概要 46
4.1.2 多列X光偵測器的影像特性 47
4.2 過量照射(over beaming) 47
4.3 多切片CT的螺旋式掃描 48
4.3.1 多切片CT之內插重組法 48
4.3.2 多切片CT之螺距因子 49
4.4 多切片CT的影像重組技術 50
4.5 存在於多切片CT的假影 51
4.5.1 錐形射束假影 51
4.5.2 風車狀假影 51
4.6 過度掃描 52
4.7 CT最新技術 53
4.7.1 面積偵測器CT 53
4.7.2 多管球型CT裝置 53
4.7.3 雙能量CT 54
基礎篇
第 5 章 CT 性能評價
5.1 性能評價之概要 58
5.1.1 性能評價目的 58
5.1.2 CT性能(畫質)評價項目與假體 58
5.1.3 各種性能評價指引 60
5.2 CT性能(畫質)評價 62
5.2.1 空間解析度 62
5.2.2 雜訊特性 72
5.2.3 假影 81
5.2.4 對比尺度 81
5.2.5 時間分解能(時間解析度) 82
基礎篇
第 6 章 在CT的輻射劑量評價
6.1 在CT的被曝形態 88
6.1.1 與一般攝影的比較 88
6.1.2 輻射劑量分布 89
6.1.3 多重掃描的輻射劑量 90
6.1.4 過量輻射 90
6.2 CT的被曝輻射劑量評價 90
6.2.1 CTDI 90
6.2.2 MSAD 91
6.2.3 螺旋式掃描的CDTI 92
6.2.4 多切片CT的CTDI 92
6.2.5 CTDI的限制 92
6.3 CTDI的測定 92
6.3.1 輻射劑量計 92
6.3.2 標準假體 93
6.3.3 CTDIW 94
6.3.4 CTDIvol 94
6.3.5 DLP 94
6.4 攝影條件與CTDI 94
6.4.1 診斷參考水準 94
6.4.2 CTDI的影響因子 94
6.4.3 螺旋式掃描的影響因子 95
6.4.4 定位的影響 95
6.5 降低被曝技術 96
6.5.1 被曝與影像雜訊 96
6.5.2 降低被曝手法 96
基礎篇
第 7 章 CT影像處理
7.1 影像濾波 102
7.1.1 線性濾波 102
7.1.2 非線性濾波 103
7.2 3D影像處理 104
7.2.1 CT的3D數據 105
7.2.2 3D影像處理 106
7.3 心臟CT影像處理 116
臨床篇
第 8 章 顯影檢查
8.1 顯影檢查概略 122
8.2 顯影劑使用目的 122
8.3 顯影劑 122
8.3.1 水溶性含碘顯影劑之性質與基本構造 124
8.3.2 顯影劑之投劑方法 125
8.3.3 顯影劑的副作用 125
8.3.4 顯影劑造成副作用的發生機制 126
8.3.5 顯影劑副作用的重症度 127
8.3.6 顯影劑附件上的禁忌與原則禁忌 127
8.4 顯影效果的發生機制 127
8.4.1 受檢者因子 128
8.4.2 時間強度曲線 128
8.5 顯影檢查程序 130
8.5.1 顯影檢查前 130
8.5.2 顯影建議的建構 131
8.5.3 決定攝影開始時間 132
8.5.4 顯影檢查中的觀察 133
8.5.5 顯影檢查後 133
臨床篇
第 9 章 CT檢查實況
9.1 攝影參數與影像顯示法 136
9.1.1 管電壓 136
9.1.2 管電流與掃描時間 136
9.1.3 切片厚 137
9.1.4 螺距因子 137
9.1.5 重組濾波函數 138
9.1.6 有效視野(參照第2章) 139
9.1.7 視窗設定:窗寬與窗階(參照第2章) 139
9.1.8 顯影劑注入量與攝影時間點 140
9.2 頭部 142
9.2.1 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42
9.2.2 技巧重點 142
9.2.3 腦血管障壁 144
9.2.4 臨床範例 144
9.3 頭頸部 147
9.3.1 顳骨、鼻竇、顏面的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47
9.3.2 技巧重點 147
9.3.3 臨床範例 148
9.3.4 頸部的攝影與影像表示重點 150
9.3.5 技巧重點 151
9.3.6 頸部臨床範例 152
9.4 胸部 153
9.4.1 胸部CT檢查重點 153
9.4.2 技巧重點 153
9.4.3 當暫停呼吸困難時的對策 154
9.4.4 臨床範例 154
9.5 腹部 156
9.5.1 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56
9.5.2 技巧重點 156
9.5.3 腹部整體(腹部篩檢) 158
9.5.4 肝臟與脾臟 159
9.5.5 IVR-CT(CTAP, CTHA) 161
9.5.6 胰臟 163
9.5.7 膽囊與膽管 164
9.5.8 腎臟與腎上腺 166
9.5.9 下腹部 167
9.6 心臟 168
9.6.1 心臟CT檢查重點 168
9.6.2 技巧重點 169
9.6.3 以β-阻斷劑控制心跳 170
9.6.4 臨床範例 171
9.7 血管 173
9.7.1 頸動脈、主動脈與下肢動脈之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73
9.7.2 肺動脈與腹部~下肢靜脈之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73
9.7.3 技巧重點-顯影的攝影時間點 174
9.7.4 主動脈剝離分類 174
9.7.5 臨床範例 175
9.8 脊椎 178
9.8.1 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78
9.8.2 技巧重點 178
9.8.3 脊椎腔顯影後CT 179
9.8.4 代表性臨床影像 179
9.9 上肢 182
9.9.1 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82
9.9.2 技巧重點 182
9.9.3 關節腔顯影後CT 183
9.9.4 代表性臨床影像 184
9.10 下肢 186
9.10.1 攝影與影像顯示重點 186
9.10.2 技巧重點 186
9.10.3 代表性臨床影像 187
附錄一 解剖圖譜 195
附錄二 肺部區域解剖與肝臟區域解剖認知法 226
複習問題之解答 231
索引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