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步驟,有效控制糖尿病!
◎步驟一:健康檢測
透過血糖值與HbA1c確認身體狀況
透過血液、尿糖檢查,確認血糖、尿糖狀態,了解是否罹患糖尿病。
◎步驟二:調整飲食
藉由「食品交換表」改善飲食生活
記錄飲食內容,改變進食方式,利用六大類食物設計菜單,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
◎步驟三:運動養成
每日運動30分鐘,降低血糖值
確認適合自己的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每週運動3次以上,增加日常活動量。
◎步驟四:藥物調控
認識注射胰島素療效、四大類口服藥物
認識口服降血糖藥、注射藥劑、胰島素療法,致力將HbA1(糖化血色素)降至7.0%以下。
【本書特色】
◎檢測血糖→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改善飲食、生活習慣→藥物療法→有效控制糖尿病!
◎由血糖值、HbA1c值釐清身體現況,判斷糖尿病屬「臨界型」、「正常偏高值」、「高危險群」、「第一、二型糖尿病」。
◎正視罹病警訊,藉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日常護理杜絕併發症,全面制伏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全球罹病人口極高的疾病,這種疾病無法完全治癒,僅能依靠血糖控制、調整生活習慣以穩定病情。尤其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控制不當,便相當容易引發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症、糖尿病性腎病變等併發症,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壞疽、截肢、失明,甚至危及性命,不可忽視其危險性。
不少人可能連糖尿病的成因、機制,以及治療方式都不甚了解,本書透過各種淺顯易懂的表格、圖說,詳細解說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更提供許多空白欄位與檢測表格,供讀者填寫、記錄自己的資料,進而掌握病情,預防發病或產生併發症,是家人或自己為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偏高者做好自我管理的好幫手,也是預防用的最佳書籍!
作者簡介:
監修
春日雅人
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生於1948年,197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並經大學醫學院第三內科、至美國留學、神戶大學醫學院第二內科教授、神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等經歷,才轉任現職。擅長內科學、糖尿病代謝學。現為日本糖尿病學會理事、日本肥胖學會理事。監修作品有《別冊 NHKきょうの健康 糖尿病 自分のために、できること》(NHK出版);撰寫作品則有《よくわかる糖尿病最新医療》(廣濟堂出版)等書。
目錄
.發病後便會伴隨一輩子的糖尿病
.置之不理可能引發失明或猝死
.飲食與運動為治療之本
1徹底檢測 透過血糖值與HbA1c確認健康檢查的結果
.透過血糖值與HbA1c了解血糖狀態
藉由健檢時的血液檢查掌握狀況
記錄健康檢查的結果
.透過血糖值與HbA1c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
根據現在與過去1~2個月的血糖狀態判斷
自行檢測是否罹患糖尿病
.罹病警訊為口渴、頻尿、體重減輕
病況惡化時便會出現症狀
確認自己符合的症狀
.也須確認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
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過高
測量自己的腹圍吧
記錄血清總脂質、血壓、血糖值
.column HbA1c的基準改變了?
2飲食習慣 以符合生活型態的方式改變飲食習慣
.改善飲食習慣並搭配運動可降低血糖值
透過飲食與運動將HbA1c降至7.0%以下
了解血糖值的正常範圍
.減輕體重可同時改善血壓、脂質含量
肥胖易導致動脈硬化
確認自己的肥胖程度與目標體重
.所有患者都須改善飲食生活
改變攝取方式,就能放寬飲食限制
確認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易使血糖值上升
.詳細記錄自己的主食、點心、飲料內容
改善重點(1)
.攝取的食物須符合熱量標準
依年齡、性別及活動量調整攝取量
了解食物的熱量以掌握攝取量
.細嚼慢嚥可增加飽足感
改變進食方式,克服空腹感
大量使用較有嚼勁的食材
改善重點(2)
.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
攝取的食物類型相當重要
每日應攝取多少三大營養素?
.藉由「食品交換表」改善飲食習慣
利用六大類食物設計菜單
.適量攝取易使血糖值上升的醣類
醣類為重要的熱量來源,但易使血糖值上升
於適量範圍內限制攝取量
.利用膳食纖維克服空腹感
膳食纖維可協助預防慢性病
攝取標準為每日20~25g以上
攝取時間早於醣類,可預防飯後高血糖
.脂質包括須攝取與須減少等二大類型
減少攝取富含於肉類中的飽和脂肪酸
選擇日式炸物而非天婦羅、油炸類
.習慣偏淡口味可預防過量飲食
少鹽料理可預防高血壓與過量飲食
以每日10g以下為攝取標準
外食時可自備醋或調味料
改善重點(3)
.遵守一日三餐的規則,不可併餐
不規則的飲食習慣易影響血糖控制
確認不同的飲食習慣如何影響血糖值
.常於餐廳或超商用餐者也能改善飲食型態
採取符合自己飲食習慣的方式
確認自己的飲食習慣
.於家中自由變換烹調與盛盤方式
在家中較易調整分量、調味與盛盤方式
調配三菜一湯的內容,豐富每日菜色
使用冷凍蔬菜與乾貨,輕鬆增加蔬菜攝取量
.外食時也須注意攝取量與均衡營養
外食的口味較重,且缺少蔬菜
.妥善利用市售便當或調理食品
這類食品與外食相同,含有較多油分且缺乏蔬菜
確認營養成分表上的熱量與碳水化合物含量
.可視血糖控制狀況適度飲酒
酒類熱量高,也不含營養
請務必戒菸,以防動脈硬化
自己是否可飲酒呢?
.攝取甜食後須透過運動消耗熱量
每月最多可攝取2~3次甜食
.column 透過住院教育學習治療糖尿病
3運動與生活 每日運動30分鐘就可使血糖值降低
.運動可促進體內胰島素的作用效率
與飲食療法一同進行
每次運動30分鐘
每週運動3次以上
.與主治醫師討論可進行的運動項目
請先接受健康檢查,再確認進行方式
身體狀態不佳時,須暫停運動
確認適合自己的運動
.首先以增加1000步為目標
最適合的運動為可輕鬆完成的健走
增加肌肉含量,促進身體消耗葡萄糖
接受藥物療法者須避免於餐前運動
可於飯後1小時進行步伐稍快的健走
肌力較弱者可同時進行阻力運動
.做家事或上下階梯也是一種運動
改變活動方式,增加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
固定運動並不代表可以盡情攝取食物
.接受藥物療法者請隨身攜帶葡萄糖
血糖值大幅降低可能危及性命
作足準備,一旦低血糖時可立即處理
可隨身攜帶的預防低血糖物品
.壓力或睡眠不足也會使血糖值上升
壓力易阻礙胰島素的作用效率
睡眠不足或過量都可能使血糖值上升
出現這些變化時請立即告知主治醫師
.身體狀況不佳易使血糖值快速上升
感冒或其他疾病也可能使血糖值上升
接受手術時須改採胰島素療法
.做好自我管理,就可出國旅遊
諮詢主治醫師,做好萬全準備
機上手提行李清單
.解答家庭與職場各種問題的Q&A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注意事項
.緊急避難包須常備藥物與手冊
做好準備,避免突發災難
接受胰島素療法者的特殊注意事項
緊急避難包的必備物品
.自行測量血糖值,隨時掌握變化
記錄血糖值也可幫助治療
利用掌上型血糖機測量血糖值
.記錄每日血糖值、體重、步行量
.預防感冒也可避免併發症
糖尿病常引發的感染症
.每晚睡前確認足部是否受傷
足癬、繭或雞眼都可能引發壞疽
仔細觀察、護理足部
正確的足部護理方式
.口腔護理得宜可改善血糖值
口腔細菌感染易引發的問題
治療牙周病,進而改善血糖控制情形
預防牙周病的刷牙方式
.定期接受檢查以預防併發症
定期接受眼科與牙科檢查
何時接受過併發症檢查?
.column 隨身攜帶「手冊」以備不時之須
4基礎知識 血糖值持續上升易影響身體各部位
.進食中易影響血糖值
進食後,易使血糖值上升
病情惡化時,飯前飯後血糖皆會偏高
.胰島素可調節血糖值
可降低血糖值的胰島素
胰島素不足或效率惡化時易引發糖尿病
.接受一次血液檢查便可確診糖尿病
根據血糖值與HbA1c值確診糖尿病
.免疫異常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罹病
糖尿病可因發病原因分為四大類型
.未肥胖者也可能因體質+生活習慣而罹病
部分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或作用效率較差
.「代謝症候群」易使糖尿病惡化
內臟脂肪分泌的物質易影響胰島素的效率
.「血糖值稍微偏高」者的改善方式
「臨界型」、「正常偏高值」屬糖尿病高危險群
糖尿病高危險群易引發動脈硬化
.全身血管受損時易引發其他疾病
高血糖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
確認自己是否已出現併發症
.「高危險群」須避免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好發於較粗的血管狹窄或阻塞時
.糖尿病可能引起失明、截肢、腎衰竭
細微血管受損時易引發「三大併發症」
高血糖易損傷全身神經,出現各種症狀
高血糖造成視網膜血管異常
高血糖阻礙腎小球的作用效率
.感冒或脫水可能引起昏迷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或高齡者須注意
意識不清時須就醫治療
.column骨骼或手部也會影響糖尿病
5藥物 罹病之初就注射胰島素
.改善生活仍無見效時須服用藥物
第二型糖尿病可搭配口服或注射用藥
罹病之初也可藉由藥物療法預防併發症
.作用於胰臟、小腸、肝臟以降低血糖值
口服藥物可分為四大類
.腸泌素相關藥物僅作用於血糖值升高時
腸泌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
單獨使用也不易引發低血糖
.注射胰島素以調整血糖值
透過注射補充缺乏的胰島素
自行測量血糖值,並隨時觀察變化
.孕期高血糖可能造成難產
血糖值因荷爾蒙的影響而升高
正在服藥者可改採胰島素療法
.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引起失智症
高齡患者常出現的併發症與失智症問題
於合理範圍內進行治療
.column 藉由縮胃手術改善血糖值
6孩童 因肥胖引發的兒童型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加
.須注意糖尿病症狀與尿液檢查結果
依症狀確認第一型、依尿液檢查確認第二型糖尿病
家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肥胖皆為發病原因
計算孩童的肥胖程度
.與成人一樣採飲食、運動、藥物療法
血糖控制不佳時,易引起與成人相同的併發症
.確實攝取成長所須的熱量
確實攝取必須營養,而非限制飲食
幫助肥胖的孩童輕鬆減重
成長所需的每日攝取熱量
.在校期間須做好預防低血糖的準備
胰島素的注射方法與低血糖的處理方式
學校內的常備用品
.進入情緒敏感的青春期也須注意心理層面
荷爾蒙或情緒波動可能影響血糖控制
.避免採特殊待遇,全家一同協助治療
家人的協助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column 「生得小、養得大」,
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發病後便會伴隨一輩子的糖尿病
.置之不理可能引發失明或猝死
.飲食與運動為治療之本
1徹底檢測 透過血糖值與HbA1c確認健康檢查的結果
.透過血糖值與HbA1c了解血糖狀態
藉由健檢時的血液檢查掌握狀況
記錄健康檢查的結果
.透過血糖值與HbA1c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
根據現在與過去1~2個月的血糖狀態判斷
自行檢測是否罹患糖尿病
.罹病警訊為口渴、頻尿、體重減輕
病況惡化時便會出現症狀
確認自己符合的症狀
.也須確認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
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過高
測量自己的腹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