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將會滅亡。
看到這句話,你有何想法?
「男女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從有歷史以來就深深烙印在人類基因裡,但時至今日這項準則有可能會消失。你是否憂心這種狀況真的發生了?即使你沒有這樣的想法,但近年有更多的人因為日本的未婚、不婚現日益嚴重,以及隨之而來的少子化、人口減少,而憂心忡忡、大聲疾呼:「國家要亡了」。也有人認為結婚這件事情並不會消失,但現行的婚姻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關於這一點,我認為在法律等各種層面上遲早會做出改變。
本書所要探討的並不只是男女之間的婚姻關係,還包括了透過結婚制度所建立起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以及人際關係。例如:因為結婚或生產而形成「家庭」這種社群,這就是一種在社會、經濟以及人際關係上都建構起安全感的結構。但這種「家庭能帶來安全感」的結構現在卻已搖搖欲墜。
認為「結婚生子是一個人的本分」的結婚派,與「結不結婚是個人的自由,不要把過時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的單身派之間的對立,正說明了過去能給予安全感的家庭結構現已變得不再穩固。對立的二派彼此都想守護令自己感到安心結構,衝突便產生了。
但話說回來,結婚或不婚、有家庭或身的人真的容不下彼此嗎?
在最近的電視節目上經常可以看到用空拍機拍攝的畫面。過去,攝影器材都是掌握在攝影師手上的,除了某些大場面會出動吊車外,大部分的拍攝角度都和人的觀看視線基本上是一樣的。空拍機拍出來的畫面带來了全新的感受,就算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景從空中看下來也會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甚至讓人發現過去一直都不曾察覺到的事物。
這就和Google Earth的空拍圖一樣。
相信許多人從上空觀看理應再熟悉不過的自己家時,也會有「原來是這樣啊」的感想。畢竟,平時不可能會從空中鳥瞰自己的家,會有這樣的感受也是很正常的事。庭院或是附近的道路也一樣,原本以為是一直線的道路說不定看了空拍圖後才發現其實是彎的。但無論如何,會有這種感受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家或是周遭的景色改變了,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而已。
有一種起司叫做「卡芒貝爾起司」。
大多都是裝在圓形的容器裡販售的。裝盤後從正上方看的話,卡芒貝爾起司當然是圓形的;但如果從側面看的話就會像是長方形;切片時則會變成三角形。觀看的角度不同,形狀就會跟著改變。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的道理。
假設你對上司鈴木先生的印象是沉著冷靜、重視理論、工作不會犯錯,是位值得信任的主管,只是在對人方面有些冷淡。雖然在你眼中鈴木生是這樣的人,但或許鈴木先生的老婆卻覺得他是個熱情、情緒化,時常少根筋,連看小朋友的才藝表演也會感動到大哭的人。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有可能呈現截然不同的形象。
介紹了這些例子之後,再回到本書的主題──結婚。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和結婚有關的資訊,像是未婚化、不婚化、年輕人對戀愛不感興趣、草食化、少子化、人口減少、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機等等。但這些說法都是以單一的面向在進行觀察;從整個大局來看的話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例如,有些人認為對戀愛不感興趣、草食化等年輕世代的個人價值觀改變,,導致了未婚化、不婚化。應該有不少中年人都曾抱怨過現在的年輕人太沒出息了!
每個世代的中年人都說過相同的話,永遠都一樣。
無論是哪個時代,上一輩的人都會覺得下一代的年輕人沒出息、沒抗壓性、沒吃過苦,這是人類數千年來的傳統。
有一次我和腦科學家中野信子對談時,從她那裡學到了「成見威脅」這個詞。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所謂的「血型占卜」,也就是用血型來診斷一個人的性格。大部分的人都很相信這種診斷,但這是因為人往往會向診斷結果所說的性格靠攏。診斷結果說A型的人個性一板一眼,於是A型的人便想表現得一板一眼;診斷說O型的人不拘小節,結果O型的人也真的變成這樣子了。
所謂的男性腦、女性腦也一樣。有種說法是:女人靠直覺做選擇,男人則用理性做選擇,這在行銷界還被當成了正確的知識流傳著。男女的身體構造的確不同,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也不一樣,且男女之間確實存在著某些顯著差異。但這些差異與其說是性別造成的,其實更偏向是「個體間的差異」。就像血型占卜那樣,「女生數學比較差」的說法聽多了,就會自己限制自己「數學不可以太好」,這也是一種「成見威脅」。男性也會遭遇「男人不可以示弱」之類加諸於男性的束縛。
這些想法全都大錯特錯。個體間的差異其實比性別所造成的差異更加重要。無論是前面提到的「現在的年輕人……」、「日本人奉行集體主義」的成見,或是覺得「一把年紀還沒結婚的男人一定是哪裡有問題」,都是相同的道理。
當事人往往對這些先入為主的看法、偏見信不疑,難以推翻。由於這類刻板印象的內容都很簡單易懂,因此很容易傳播。
回到未婚化的話題,「每個時代的年長者都覺得年輕人沒出息」其實不過是不同年齡層的觀點差異罷了。如果未婚化真的是年輕人的價值觀改變所導致的,那麽應該每個時代都有未婚化的問題才對。
未婚化並不是價值觀改變造成的。
但我的意思也不是人類的價值觀還是和原始時代一樣,不曾改變過。某些價值觀的確因為經驗的累積、文明進步、科技的發展等環境變化產生了改變。在後面我也會說明日本到一九八〇年代為止一直是絕大多數人都步入婚姻殿堂的「皆婚社會」,但這並不代表當時的年輕人都是情場得意的戀愛高手。
支撐起高度經濟成長期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配也不是遠古時代就有的傳統。再進一步說的話,日本人的結婚比例也不是一直都那麼高。也有人認為未婚化是泡沫經濟崩壞後,年輕人貧窮化所導致。這種說法稱不上錯,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假設未婚化使得「結婚滅亡時代」來臨,那麼原因也不該出在年輕人不談戀愛,或是年輕人變窮了;而是從結構上來看,在環境上有了更大的問題。
日本在二〇四〇年將迎來有五成單身人口(=單身社會)的時代。這五成的單身人口不全都是未婚的人,其中還包括了離婚、喪偶造成的單身狀態。換句話說,二十年後的日本將因不婚、婚姻無法維持而出現五成的單身人口。
單身社會究竟是「絕望的未來」或是「希望的未來」,這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用什麼樣的觀點來重新看待婚姻、家庭和幸福。本書將放下過去舊有的狹隘思維,用更全面的視野及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不婚、婚姻無法維持等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建立多元觀點。
只要改變觀點,在習以為常的風景中也會有新發現。
我認為,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是無論什麼年齡、什麼性別,每個人都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希望本書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新的觀點,並與你的人生產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