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許多人對「未來的財務狀況」感到不安
少子高齡化、勞動人口減少、通貨膨脹、低利率、對退休金的不安……。
進入人生百年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未來的財務狀況」感到不安。
而新冠肺炎疫情則更加深了不安的情形。
根據JAFP協會於二○二○年十二月發表的「生活與金錢相關意識調查」結果(調查對象:全日本20至60多歲男女。有效樣本數:3000人),可看出接受調查者中,約有6成的人「對未來的財務狀況感到不安」;而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收入減少的人中,對未來財務狀況感到不安的比例則高達8成。許多人都認為前景不明朗(二○二一年九月)。
【對未來財務狀況感到不安人數百分比】
收入……66.6%
支出……59.6%
存款……62.9%
【收入減少且對未來財務狀況感到不安人數百分比】
收入……85.4%
支出……77.3%
存款……78.8%
雖說如此,我周遭卻沒有人對金錢感到不安。而我所認識的人當中,當然也有因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導致營業額和年收入降低的人。
在日本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後,許多經營者都被迫面臨經營上的難題,連牙醫都面臨患者減少而收入降低的問題(我的本業是牙醫)。即便如此,我從未聽他們提過對未來感到不安。
我身邊的人,總是非常開朗且保持樂觀。為什麼他們對金錢充滿安全感呢?
答案不是因為他們有存款,也不是因為他們灑脫地認為「未來的事未來再說」。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讓金錢持續流動的方法。
◆「對金錢充滿安全感的人」的共通點
「對金錢充滿安全感的人」,共通點就在於「比起賺錢,更懂得用錢」。
「對金錢充滿安全感的人」知道,「用錢的方式比賺錢的方法更重要」。
「正確用錢,能創造出超越金額的價值」。
「金錢必須經使用,才會開始流動」。
比起將賺來的錢一股腦地存起來,更應該正確地用錢。只要正確用錢,就能賺進更多金錢。而「對金錢充滿安全感的人」的特徵,就是懂得製造「賺錢」和「用錢」之間的良性循環。
「正確用錢」就是將錢用在提升自我價值的事物上。
對金錢充滿安全感的人,會將錢用在以下5個類別上。
.健康(飲食、睡眠、運動等)
.教育(職涯發展、提升技能、員工教育等)
.貢獻(社會貢獻、助人等)
.感謝(表達感謝之情、送禮給重要的人等)
.經驗(過去未體驗過的事、新的挑戰等)
將錢用在以上5點,將能促進「自我成長」,建立「好的人際關係」。最後將「收穫更多金錢」。
◆過度節省、儲蓄,反而會使人變窮
為了消除「對未來財務狀況的不安」,許多人會選擇「節省」和「儲蓄」。而日本人又以節約意識高出名。根據朝日集團控股公司在二○一八年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超過9成的人表示自己「有刻意重視節省」、「還算重視節省」。可以看出許多人都過著節省的生活。
而之所以擁有節省意識,最大的原因就是「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
我也非常贊成為減少對老年生活的不安而節省(增加儲蓄)。
存款能減輕我們的不安,讓我們能更放心地過「現在」的生活。由於不知道未來有什麼事在等著我們,若完全沒有儲蓄,就無法保護自己和重要的人。從人生的風險管理觀點來看,儲蓄是必要的。
但其實過度節省與儲蓄,反而會使人變窮。
即使犧牲人生的樂趣增加了存款,等我們變成銀髮族時卻無所適從、沒有家人和朋友一起生活、不知該如何用錢,反而將使人生更孤單難耐。
有存款也許真的能減少對金錢的不安。但卻無法減少孤獨、匱乏、空虛感等「對人生的不安」。
◆節省有分「好的節省」和「壞的節省」
雖說如此,節省也不全然是壞事。節省有分「好的節省」和「壞的節省」。
.好的節省
為了做「想做的事」,而省去「不一定要做的事」的節省方式。這麼做並非單純減少開支,而是能透過減少不必要的事,提高生活品質。
.壞的節省
會降低生活品質,以及刻意忍耐的節省方式。漫無目的,只是盲目存錢的狀態。
「不花錢在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物上。」
「把錢放心花在必要的事物上。若沒必要則一毛不花。」
就是我的節省方式。
◆不應為心踩煞車
日本一直以來都將儲蓄看作一種美德。養成了許多以節約為考量的生活習慣。
但節約的習慣也是一種忍耐的習慣。而忍耐其實是一種為心踩煞車、限制行動的作法。
當我們長期為心踩煞車,就會喪失動力,不再想提升及發揮自己能力。不斷忍耐之下,將使你難以找到沉醉的事物,削弱想望的能力。
「因為我沒錢,所以做不到。」
「我想存錢,所以我不花錢。」
不斷放棄的結果就是養成「放棄自己想做的事」、「壓抑慾望」的習慣。
我們的確應該減少浪費。但花錢本身並非一件壞事。金錢是充實人生的工具。
◆人生百年時代,考驗我們花錢的方法
二○二二年度起的日本高中新學習指導要領中規定,必須在家政課程中教導「資產形成」的知識。除了教導學生股票、債卷、投資信託等基本金融商品的特徵之外,也希望學生能思考「資產形成對將來的重要性」。日本文部科學省的「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家庭篇】」中提及:
「制定生涯經濟規劃時,除了籌措教育資金、購入住宅、為老年做準備之外,還必須因應意外、疾病、失業等風險。讓學生更了解資產形成,多方了解儲蓄、個人保險、股票、債券、投資信託等基本金融商品的特徵(優、缺點)。」
所謂的資產形成,其實就是「賺錢」。我也認為必須讓未來的主人翁理解「必須執行資產形成,以為將來做準備、必須了解金融商品的相關知識、可以利用工作之以外的方法增加金錢」等資訊。
但是面臨人生百年的時代,比起如何賺錢,我認為「如何運用賺來的錢」其實更為重要。比起賺錢及省錢的方法,我們更必須學會「用錢的方法」。
該如何成為「不會為錢所困的人」?
金錢真正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花錢」比「賺錢」和「存錢」重要?
該如何取得「賺錢」、「存錢」、「花錢」之間的平衡?
該將錢用在哪裡,又該怎麼使用,才能讓錢滾錢?
你將在本書找到答案!
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以及從對經濟狀況的不安全感中解脫,希望大家一定要學會正確的用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