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麼是應該具備的會計素養?
「上市企業應該承諾ROE有8%以上」這樣的說法從某個時期開始出現,使得企業高層的發言也比以往更加重視ROE。
大家知道這個耳熟能詳的ROE是指什麼嗎?要怎樣才能改善呢?
就算不搬出ROE這種看似複雜的名詞,我想大家平常也很常聽到「提高銷售額!」、「降低成本!」、「創造利潤!」之類的說法。大家平常使用的銷售額、成本、利潤等名詞,跟ROE一樣都是會計的概念。
會計乃是商業交流的基本語言。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曾說「宇宙是由數學這種語言書寫的」;同理,「商業是由會計這種語言書寫的」。如果不懂會計這種語言,便無法談論商業。
筆者現在也有在商業學校任教。商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對會計科目敬而遠之,大概是覺得牽涉到數字和制度的會計困難又乏味吧;相較之下,戰略和行銷等科目更受歡迎。這些科目只要懂得國語便能理解,內容通常也比較有趣,然而如果撇除對會計數值造成衝擊的部分,戰略和行銷就只會淪為「有趣的小故事」。
業務改善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削減冗餘的工作,用更短的時間完成相同工作時,人們就會說「成功做到了業務改善」,感覺像是做了一件好事。然而,一旦問到銷售額增加多少、成本減少多少時,往往會發現完全沒有任何變化,像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我將這類業務改善稱為「自我滿足的業務改善」,而這種情況在世上比比皆是。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將工作和會計數值連結起來思考的緣故。
因此,所有商務人士都必須具備會計的基本素養。
回想起來,我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與會計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出身理工科背景,先是進入一般商務公司的資訊系統部門,開啟了職業生涯。
公司裡有很多人提出各種意見,例如系統部門的主管會說「折舊還沒結束,不能更換系統」,工會的人說「留存收益有這麼多,應該提高薪資」,像這樣的聲音在公司內不勝枚舉。
當時的我對會計一無所知,完全無法判斷公司內部各種言論的真偽,我非常不喜歡這種「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滿口說著折舊或留存收益這類專業術語的前輩們看起來很帥氣,但同時也讓我感到懷疑,有種如墮五里霧中的感覺。
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在公司的內部培訓學習到會計,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財務報表,瞭解其製作過程,從而對會計產生了興趣。既然要學,就要學到最好,於是我決定邊工作邊挑戰公認會計師的考試,直到今天。促使我真正想學好會計的最大契機,正是那段對專業術語感到困惑的經歷。我不想再被那些專業術語給唬住,希望靠自己的腦袋好好地做出判斷。
一旦理解會計,便有很多好處隨之而來。
首先是對工作有直接的幫助。我開始聽得懂上司或經營者那些看似艱澀的對話,能夠判斷討論內容的真偽,不再被專業術語給唬住。最重要的是,我能夠在工作上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一點幫助很大。
即使與工作沒有直接關聯,也能正確地深入理解財經新聞的內容,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心得。因為財經新聞也是用會計這種語言來敘述,這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報紙和新聞等媒體的內容往往有許多謬誤。財務指標的公式因報導而異,對於這方面並沒有任何說明,用字遣詞出錯的情況也不少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撰寫報導的人缺乏會計方面的素養。我在投稿或接受採訪的過程中,總是感受到撰稿人、編輯和採訪者對於會計方面的素養相當匱乏。果不其然,撰稿人交出的原稿往往需要大幅修正,有時候甚至得改到面目全非的地步。這就像不懂英語的人去採訪美國人,結果寫不出像樣的報導一樣。
本書是以非會計專業的一般商務人士為對象。對於這些人來說,何謂作為素養的會計呢?那並非指掌握詳細的知識,重要的是從大局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的會計,學習基本的概念與思考方式。
學習會計時,最忌諱的就是一下子進入細節。會計是範圍極其廣泛、詳細規則多不勝數的領域,倘若一下子進入細節部分,馬上就會迷失方向,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這就像是不看森林也不看樹木,直接觀察枝葉一樣。
在觀察樹木之前,要先審視整片森林。只要具備這樣的大局觀,樹木和枝葉自然就會清晰可見。反過來說,能夠從森林全貌想像出樹木與枝葉的模樣,這樣的能力正是商務人士應有的素養,絕對不是死記硬背關於樹木與枝葉的細節。
把會計作為素養來學習時,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學習語言的正確涵義。語言本身就是概念,具備素養的人,用字遣詞都會很優美。
實際上,會計相關的用語經常受到濫用。例如,各位知道「收益」的涵義嗎?包括這個用語的正確意思,希望大家能夠透過本書瞭解用語的真正涵義。
錯誤的用字遣詞,有一部分責任要歸咎於報紙和新聞等媒體。因為這些媒體的用字遣詞往往存在相當大的錯誤,媒體助長了用語的混亂。會計這種語言的混亂,將導致商業上的誤解與混亂,因此我希望財經記者和新聞主播也務必要閱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