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國債的大量發行給投資銀行帶來快速發展的機會。華爾街投資銀行的幫助使北方政府在籌集軍費上佔據優勢,這是北方在戰爭中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紀中後期,美國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投資銀行發行鐵路債券的業務不僅支持了美國鐵路的大發展,而且成為當時投資銀行證券承銷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投資銀行為實體經濟融資,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逐漸顯現。
早期的美國金融業處於原始的分業經營狀態,投資銀行主要從事證券的發行和承銷業務,而商業銀行則主要從事資金的存貸業務,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種局面發生了改變。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業的重心逐漸由間接融資(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轉向直接融資(主要依靠投資銀行)。企業一方面更多地從資本市場融資,另一方面抽回銀行存款,投資於資本市場。商業銀行為了應對挑戰,開始依托雄厚的資金實力,涉足投資銀行業務。直到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之後,社會公眾普遍認為商業銀行存款變相進入證券市場是造成股市泡沫的重要原因,而商業銀行自身也不能承受泡沫破裂後的擠兌風潮。
1933年,為了保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經濟的穩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頒布,銀行資金流向證券市場的通道被切斷,金融分業經營體系形成。
當時的金融巨頭摩根公司被迫分割成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兩家子公司,分別獨立從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而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選擇成為專門的商業銀行,所羅門兄弟和高盛等公司則選擇繼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演變的背後處處存在著社會分工細化的影子。正如亞當•斯密(Adamsmith)所概括的那樣,專業化生產者的出現有賴於需求和市場範圍的擴大,當對某一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的生產者就會出現。喬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1975)概括了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產業形成初期,市場規模小,通過內部分工來實現,多是全能型企業;隨著產業和市場的擴大,原有企業通過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實現規模的擴大則導致企業數的增加。
金融分工和金融深化既是催生投資銀行的原因,也是投資銀行演變的主要動力。
從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混業經營到專業的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中分離出來,從最初的業務混雜的投資銀行到證券行業出現專業投資銀行、證券經紀商、證券交易商、證券諮詢服務公司、折扣經紀商、資產管理公司等明顯的專業分工,從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幾百家投資銀行發展到90年代的7000多家投資銀行,這些無不體現分工和專業化導致投資銀行規模和數量的增加過程。
中國證券業的發展也遵循著同樣演進過程。從最初銀行和信託公司兼營到分離出專業的證券公司,從無差別的證券服務到目前逐漸體現出差別化的特色,從十幾家證券公司到目前上百家證券公司,從最初註冊資本幾千萬到目前整個行業上千億元資本規模,正是社會分工專業化和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