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滋補中藥
滋補中藥,又稱為補虛藥或補養藥。有補益正氣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改善髒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證,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糾正人體正氣不足,治療虛證。
滋補藥大多味甘,因此可補益療虛、扶正祛邪。通常,滋補藥材適用於各種虛證:一是適用於體虛,氣、血、陰、陽諸不足,以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症狀,或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二是適用於病邪未盡但正氣已衰的情況,可以在祛邪藥物中配伍適當的滋補藥材,以增強機體抗病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醫學歷來重視「治未病」,即防患於未然。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了「亞健康」的概念,即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煩躁、心悸、健忘、頭痛、易怒等。據統計,台灣有將近60%的成年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滋補中藥大多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對人體有著直接的營養作用,通過滋補中藥補養調理功能,並輔以體育鍛煉、心理調節等手段,可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變,避免發展成為疾病狀態。
科學研究證明,滋補中藥對人體有以下有益作用: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一些滋補中藥可提高人體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對細胞免疫和抗體形成功能均有促進作用,如人參、黃耆、枸杞子、女貞子等。
提高機體的適應性
一些滋補中藥可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調節病理過程,使紊亂的機能恢復正常。
調節內分泌系統
滋補中藥大多具有調節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尤其是補腎壯陽類滋補藥,更具有性激素樣作用或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
調節和促進物質能量代謝
滋補中藥可調節和促進核酸、糖、蛋白質、脂質等物質和能量的代謝,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起到強壯全身的作用。
改善造血功能
滋補中藥特別是補血藥中,有不少藥物可直接促進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的生成,改善外周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功能。
強壯作用
多數滋補中藥都可改善因組織缺氧而引起的疲勞、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欲不佳等狀況,增強記憶力和體力。
對抗衰老
隨著年齡增長,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弱。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從而加速老化。而滋補中藥可有效抑製體內過氧化物生成,改善自由基代謝,達到抗衰老的目的。
滋補中藥的分類
中藥學將能夠補益人體正氣、改善髒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藥,即通常所說的滋補中藥,並將其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補氣藥
可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能力,尤其對脾、肺兩髒的生理功能具有顯著的滋補強壯功效,因此多用於治療脾氣虛弱或肺氣虛弱等證。
「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氣血都有賴於脾氣運化而生成,脾氣不足,則運化無力,生化無源,通常表現為四肢無力,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至出現髒器下垂等症狀。肺氣不足者,多表現為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易出虛汗等症狀。
對於脾、肺虛弱者,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耆、白術、靈芝、甘草、大棗、山藥、白扁豆、蜂蜜等進行滋補。
補血藥
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髒功能以滋生血液。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心、肝、脾、腎諸髒的功能均與血液能否正常生成有關。
血虛者多表現為面色、唇色、指甲等顏色異常,此外,還常伴有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等症狀,宜用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龍眼肉等補血藥進行滋補。
生津潤燥、滋養陰液,尤其對肝、腎兩髒有較強滋陰作用。
陰虛者多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陰液不足、大便乾燥等,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如沙參、天冬、麥冬、百合、枸杞子、玉竹、石斛、黃精、桑葚、女貞子、墨旱蓮、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補陽藥
能扶助人體陽氣,促進機體氣化功能,尤其對腎陽不足有顯著的增強效果。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各髒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腎陽虛,則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等,可選用補陽藥進行滋補,如鹿茸、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肉蓯蓉、鎖陽、黃狗腎、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陽起石、蛤蚧、胡桃仁等。
煎藥服藥的方法
中藥的煎服方法多種多樣,要據病情和藥性來決定,煎服的方法是否恰當與藥效的發揮和療效有一定關係。因此,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煎服方法。
煎藥法
容器
煎藥的容器最好選用陶砂罐,也可以用不銹鋼容器代替,但不可用銅、鐵、鋁等器皿,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
用水
可以使用自來水,也可用礦泉水、純淨水或者乾淨的溪水,但是不能用熱水浸泡中藥,這是因為熱水浸泡後,在藥的表面會生成一層膜而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水的多少以浸過藥料上3釐米為宜,不可過多(過多喝苦藥傷胃),也不可過少(過少影響藥效煎出)。
洗淨
中藥大多以植物為主,多是從山上或園裡拔出後曬乾而成,難免有沙土雜質,因此,在煎前要選擇一下,如蟬衣、地龍沙土較多。應該先另洗;有的藥物,如枸杞子、豆類等。最好是將藥物放在水中淘洗一下過濾後泡上半小時後煎為好。
火候
在煎製過程中,一般中藥以小火保持沸騰即可,但滋補中藥多應以文火為主,煎開後30~40分鐘關掉;而外感中藥則以武火急煎,開後10分鐘即可。現代家庭煎藥多用煤氣或者電爐,煤氣煎藥應該小火多煎些時間,電爐煎藥一般在開後就可關掉,讓餘火慢慢煎出中藥。
時間
對於一般中藥煎30分鐘就可以;解表藥只要開後煎10分鐘就可以;而滋補中藥可用文火慢煎,開40分鐘後關掉;礦物類、介殼類、有毒中藥可以多煎一些時間。
服藥法
中藥的服藥方法和時間要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情況的中藥都是煎好後溫服。通常,每劑藥早晚各煎一次,或煎好一次後,將藥液倒出,加上水煎第二次,然後將兩次藥液合並分兩次服, 既能省電、省氣,又省事。特殊情況下,服藥方法也有講究。
服藥時間
滋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宜飯前服;刺激胃的藥宜在飯後服用;安神類藥宜在睡前服用;治療慢性病的藥宜定時服;驅蟲藥物宜空腹服;治療嘔吐的藥宜少量頻服;治療寒性病(如胃冷)的藥宜溫服;治療熱病(高熱)的藥宜冷服。
服藥次數
一般中藥每天一劑,分早中晚服用;有的也可兩天一劑;也有的可以煎好代茶喝,或泡茶煎藥服藥方法飲等,具體要看醫生開藥的情況而定。
服用中藥時,要適當忌口
一般在服中藥後,都忌喝濃茶。另外,服用清熱涼血藥後,忌吃辣椒;服用荊芥後,忌食魚蟹;服用白術後,忌食大蒜;服用茯苓後,忌食醋;服用麥冬後,忌食鯽魚;服用蜂蜜後,忌食蔥;服用甘草、桔梗後,忌吃豬肉。而服用人參或其他滋補藥後,忌吃蘿蔔。
特殊藥物的煎服
先煎
石膏、磁石、鱉甲、代赫石等礦物類、介殼類中藥,因其質地堅硬應先煎10分鐘後,再加上其他中藥一起煎;另外, 附片、川烏等有毒中藥也應該先煎。
後下
某些芳香藥、解表藥、清熱藥,如薄荷、藿香、木香等不宜久煎,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單煎
即另煎。某些名藥材,如人參、高麗參、羚羊角、犀角等價格昂貴,為了盡可能減少浪費,常常單煎後與其他藥液同服。
烊化
為了避免粘鍋,一些膠類藥材,如阿膠、鹿角膠等。常常用單獨的鍋微煮後烊化,再與其他藥液一起服用。
裝膠囊
有些藥物,如三七、肉桂等可以將其磨成極細粉後,裝入空膠囊吞服。
包煎
有的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等可用紗布包後與其他藥一起煎。
使用中藥注意事項
不可急於求成
慢性虛弱患者使用滋補中藥進行調理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不宜峻補。而且,在慢性病急性發作期時,切勿繼續補益。
分清體質,對症下藥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治病用藥的原則之一。若身體沒有虛症的表現,就沒有必要進補;若濫用補品,反而會破壞身體原有陰陽平衡,出現藥源性疾病。
人參不宜濫用
人參是古今中外深受喜愛的高級補品,具有較強的補氣作用,服用得當能起到強壯身體、延緩衰老,甚至救死扶傷的作用。但是服用不當或濫用,則會適得其反。有人對百名服用人參一個月以上的人進行觀察,發現大多數都出現了過度興奮、咽喉乾痛、煩躁失眠、血壓升高等被稱為「人參濫用綜合症」的反應。
生病時不宜過早使用滋補藥
凡急性病發病初期、感冒初起、高熱病患者均忌服滋補藥。因此時,邪氣方盛,或外邪剛剛進入體內,而正氣未虛,若過早服用滋補藥,會將外邪閉留體內,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虛不受補者,宜先調脾胃
虛不受補是指身體虛弱,服用滋補藥後,不僅不能補虛,反而出現脘腹作脹、大便洩瀉、失眠、升火、衄血、皮疹、惡心等不良反應,甚至使虛者更虛。這是因為虛弱病人消化吸收能力弱,服用比較滋補、不易吸收的補藥後,消化不良加重,外邪乘虛而入傷害身體。虛不受補者應以開胃和中為主,兼以清淡平補之品,切忌大補。
不要盲目貪貴
對於滋補藥,絕不能存有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觀念。中醫認為,只要運用得當,大黃可以當補藥;服藥失准,人參也會變成毒藥。
注意畏惡反應
中藥在應用中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講究。民間也流傳許多「忌口」,這些規則在服用補藥時仍然應該遵守。如吃人參進補時不能與茶、蘿蔔等同飲等。現代醫學也證實,茶葉中含有鞣酸,而許多補藥都含有生物鹼,酸鹼結合,可產生不能被人體吸收的沉澱物。因此,進補期間最好停止飲茶,或服藥2~3個小時後再喝茶。
注意劑量和時間
滋補劑服用劑量不宜過大,如「氣有餘便是火」,補氣藥量過大則容易化熱;「甘寒滋膩礙胃」,滋陰過甚則易倒胃口。另外,滋補藥宜在胃口好的時候服用,以利於吸收,且最好是空腹服用,服後再做一些輕體能鍛煉,或在體能鍛煉過後服用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