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到底最關心啥
在這裡,我先說一個發生在我工作中的真實故事。
多年前,我主管的部門缺少人手,當時又恰逢公司總部凍結人力資源,所以只能申請一個實習生的職位。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所以就錄用了其他部門的同事推薦的一位親戚家的小朋友。當時連面試都省了,我的下屬只看了一下這個人的履歷,問了一下專業,覺得情況差不多,就直接讓他來上班,做一些幫助整理文件和檔案歸檔的工作。
我們姑且稱這位實習生為小A。他是一位「三本」(學校我們都沒聽說過,但真實存在)的大四學生,相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給我們所有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非常老實、非常願意吃苦的大學生。他住得很遠,所以為了每天不遲到,他總是來得很早。當時我們手頭的工作很忙,所以也沒有人專門負責帶他,他的上司就直接扔給他一堆活,大概解釋一下,讓他自行解決。
他談不上聰明,學習東西也不快,因為和公司曾經請過的一位實習生相比,他做事要慢很多。但是,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都不打折扣,總是自己一個人想辦法解決,非常認真,而且裝訂整理和歸檔的資料成效也不錯。
後來,另一位同事臨時家裡有事,需要不時地休假,所以我們只能讓小A接手那個同事的一部分簡單的工作─給大老闆送簽字的檔案和整理好的報告。由於小A本來事情就不少,額外的工作量又增加了,再加上他又不是特別伶俐,所以小A此後經常加班,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9點多才下班。所以大家都看到的是,小A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他的上司對他的工作效率並不怎麼滿意,覺得他不是特別聰明,也沒什麼潛力,所以對他的評價並不高。
快近年尾,申請的人力預算總算被總部批准了,不過老闆多了一個額外的批示「直接錄用小A」。我在老闆辦公室裡聽到這個決定的時候,說實話,當時我非常震驚。
我好奇地問老闆:「為什麼要錄用小A?」老闆的回答說:「小A不錯啊,我每天早上來得算比較早的,可是他比我更早;我要是某天下班晚,總能看見他在加班,當然,你們部門都很忙。平時,他來我辦公室送檔案也很小心,沒有出過什麼差錯。他人的確老實一點,年輕了一點,不過到我辦公室送檔案的時候,和我溝通也還是不錯的。他和你們專業相合,而且你要的那個職位要求也不高,我覺得他也可以勝任。我和HR也商量過了,綜合來看他還是適合這個職位的。所以就直接用他吧,省得你們和人事部費時間去找人,再說招個實習生會容易很多。」
就這樣,小A奇蹟般地被錄用了。事後,我特別証實過,他的確與老闆和HR毫無瓜葛,而且推薦他的同事早已跳槽去了別的公司,他在公司內部的確毫無背景。
小A的事情讓我思考了很久,為什麼小A就這麼容易地被老闆錄用了呢?和很多朋友探討和總結以後,我終於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小A滿足了老闆心中對下屬的要求。我總結了三點,按照老闆關心的重要程度排列如下:
第一,日常表現。老闆評價小A的第一句話是他每天來得早走得晚,做事很認真,送檔案很小心,沒出過差錯。這些都是小A日常的工作表現,是包括老闆在內的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表現。這也是老外會經常講的一個詞─Exposure(表象)。小A贏得這份工作機會的真正原因,就在於包括老闆(具有決定權人)的所有人平時看到的小A的Exposure。
老闆們的思考方式很簡單,當要給下屬晉升機會的時候,第一考慮的因素往往不是他的能力或者潛力,而是他在團隊中的日常表現,往往會拿他的表現與其他同事的相比。畢竟,老闆做決定的時候,都會考慮平衡因素。
也就是說,一個員工就算再好、再出色,如果老是遲到、早退,也不會得到適當的關注和提拔。
第二,溝通能力。老闆說的第二句話是:「和我溝通也還是不錯的。」
這就是溝通的力量。老闆覺得他溝通能力還算不錯,至少符合日常工作的要求。溝通能力是大多數老闆評價下屬工作能力合格與否的重要因素,誰都願意和自己聊得來的人一起工作,這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從古至今,為什麼會拍馬屁的人平步青雲的機會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因為這些人掌握了一種必要且有效的溝通技巧,但是記住,老闆提拔的不一定是拍他馬屁的人,但一定是與他談得來的人。
第三,工作能力。老闆在最後還是談到了小A的專業和能力,他認為小A是符合職位要求的。不管是什麼樣的老闆,他們都會考慮這麼一個問題,就是廢物絕對不能要。因為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總不能留給自己吧。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小A有他的特殊性。但是,我們從這個個案中,能夠看到老闆的共性。老闆們最看重什麼?一是日常表現,積極努力是所有老闆願意看到的 ;二是可以溝通交流,沒有老闆喜歡對著一面牆或者一頭牛說話 ;三是工作能力,在老闆看來,下屬不需要非常能幹,但是一定要有勝任其本職工作的能力。
說到這裡,我想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老闆最看重的是日常表現,而不是其他。因為一個人的日常表現足可以影響他周圍的工作氛圍,甚至可以成為其他同事的Benchmark(基準點)。小A符合以上的三個條件,而他表現最突顯的,恰恰也是老闆最想看到的─勤懇的工作表現,所以老闆才選擇了小A,換個老闆或許還是同樣的選擇。
老闆相處細節大盤點
我的一位朋友瑞克,原來在歐洲企業工作,後來經不住高薪的誘惑去了日本公司。一開始,一切看來非常完美,日本高層非常溫和,對瑞克的所有工作都非常支持。每當瑞克提出意見,對方也總是說「Fine」、「Good」,從來沒有像原來老闆那樣,指責他或者否定他。用瑞克自己的話來說,他總算找到了工作的方向,他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績,攀登職業生涯的高峰。
幾個月後,我又碰到了瑞克,發現他垂頭喪氣的。我問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出了什麼狀況?他的回答和上次完全不同,他說他完全受不了日本老闆。原來相處甚歡,怎麼短短幾個月後突然就受不了了呢?
我很好奇,繼續追問。他告訴我,日本老闆很客氣,很有禮貌,很懂得給下屬面子,所以不管下屬提什麼建議或者問題,他們首先的回答是「Fine」或者「Good」。哪怕他並不同意你的意見,他也絕對不會直接否定你。所以,他之前提到過被日本老闆支持的很多建議和主張,並非是真的得到了老闆的大力支援,只是老闆的習慣性口頭禪而已。他做的很多工作計劃實際上並不是日本老闆想要的,所以在真正實行的過程中,他根本沒有得到老闆的支援和理解,可以說,他在那邊舉步維艱。
一個小小的細節,導致了瑞克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所以想要在外企立足,並得以生根發芽,必須要懂得與這些洋老闆的相處之道,並瞭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和洋老闆相處,其實並不難,關鍵在於你是否瞭解他們。我在外企的時間不短,有幸認識了不少洋老闆。在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我的看法。
關於態度
一般來講,歐洲老闆工作中表現出的態度最為人性化,比較容易打交道和相處。其中,英國老闆比較「Gentle(溫和、文雅)」;德國、奧地利的老闆比較嚴肅和拘謹,甚至還有那麼點傲慢。總體來講,歐洲老闆平時還是比較尊重員工的,通常情況下,不太會強迫員工加班,對員工的態度也會比較溫和。
而美國老闆相對前者,更為熱情奔放,當然也會更為粗魯一點,偶爾還可以在言語中聽到一些「語助詞」,但一般並沒什麼惡意。我曾見到過一位「西部牛仔」式的老美老闆,又高又壯又粗魯,經常用到F開頭的字詞,不過這人還算蠻好相處的,只是脾氣比較急了點。和歐洲老闆相比,老美在壓搾員工方面,基本上沒什麼人性,往往會強迫員工「主動」加班,有必要的時候lay off(解雇)員工也是殘酷無情的。
大多數人對日韓老闆的印象很糟糕,認為他們粗魯、野蠻甚至卑鄙無恥。但實際上,多數日本老闆都表現得彬彬有禮和溫文儒雅,當然,你並不會清楚他們溫和的背後到底在想些什麼。至於那些毆打、辱罵甚至騷擾下屬的情況也只是個案,多發生於一些中小企業、工廠的下層日本管理人員身上。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老闆對於看不慣的人事物永遠是保持沉默,容忍程度屬於世界一流。
和其他的洋老闆相比,最粗魯的要屬韓國老闆。我曾聽一位在韓國知名會社上班的同學說起過,他們那邊的韓國上司訓斥下屬時非常粗魯和野蠻,甚至還會動手,血腥程度超過一般恐怖片。
從平時的工作和待人態度來看,不同地域的老闆差別非常明顯,所以必須區別對待。
歐美老闆往往會與你主動溝通交流,如果你正面和積極地應對,往往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日本老闆往往需要被禮貌和謙和地對待,你多說並不會有太多的幫助,因為他往往已經有了決定,所以用心聆聽就已經是完美的做法了;至於韓國老闆,我們就把他們忘了吧,這樣可以輕鬆愉快很多。
關於表現
歐美老闆一般本身都有比較強的表現慾望,而老美這方面的慾望就更強一些,所以歐美老闆往往比較會喜歡主動一點的、擅長溝通的、善於展示自己和表現自己的員工。因為在歐美老闆的眼裡,這樣才會得到更多的出頭機會,才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注。
日本老闆恰恰相反,他們比較保守和中庸,並不喜歡特別出挑的人才,覺得這樣的人好出風頭,且不夠穩重,所以他們一般不會重用這些人,反而那些默默無聞、誠實勤勞、懂得團結和諧的員工更容易得到他們的青睞。
做個簡單的比較,在歐美公司,一般老闆們經常強調的是team player(團隊成員)的團隊精神,但實際上,老闆在工作中,更多表現出來的是他自己的team leadership(團隊主管才能)。日本公司並不會經常把團隊精神掛在嘴邊,往往強調的是服從和尊重上級。事實上,日本公司倒是真正做到了團隊參與和團隊決定,日本老闆並非是想像當中的那麼專制,他們很講團隊原則,任何問題或者決議,只要團隊成員有不同意見的,往往可以一拖再拖,很關照團隊成員的意見,所以「你」的力量不可小覷。
關於決定
歐美老闆很衝動,往往很願意做決定。決定對他們來說,是行使老闆權力的象徵,很爽很愉悅,所以歐美老闆的回答一般都很直接,他覺得對的、可以接受的,就說「OK」或者「Yes」;反對的或者否定的,就直接說「No」。作為下屬的你來說,轉身出了辦公室照辦就好。
日本老闆則表現得相當有禮貌和謙和,當被問及「Yes or No」的時候,日本老闆總是會說「Yes」、「Fine」或者「Good」,而且絕對不會說出「No」來。但你把這些「Yes」、 「Fine」、 「Good」當真就糟了,因為他心裡真正想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些在日本老闆看來只是語氣詞而已,就好比「嗯」,沒有任何意義。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日本老闆是很少當場做決定的,他們往往會在一兩天後,把他自己的最終決定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告訴你。所以請等到日本老闆給你最終的決定時,再正式行動吧,才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關於開會
歐美老闆開會一般都是有目的性的,是為了解決或理解問題,他們一般並不願意聽冗長的彙報。當然,報告也是會議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做好事前準備,積極地發言和應對,積極表現,盡可能讓老闆在會議上解決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接受你的建議。
而日本老闆開會往往就是聽取工作彙報,他們一般不會在會議上解決任何問題。所以你開會的目的就是彙報工作,不要提出問題,更不要大膽發言和表現。
歐美公司和日本公司開會時最大的區別在於,歐美公司開會可能更像菜市場,爭執和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氣氛熱鬧非凡 ;而日本公司開會時則鴉雀無聲,除了發言的人講話,周圍的人無需表態和發聲,帶雙耳朵聽就可以了。
會議既定的進程結束,歐美老闆會問上一句:「Any question else?」(還有什麼問題嗎?)如果你還有問題,可以大膽提出,繼續討論 ;日本老闆也會問一句「大家還有問題嗎?」,而他的意思則是會議結束。
關於聚餐
在國內的公司,和老闆一起出去吃飯,多數是老闆掏錢買單,除非特別小氣的老闆,或者大家事先已經有過約定。而歐美老闆則不同,如果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餐是他請大家吃飯,往往這一餐就是大家各付各的。千萬別指望他會格外開恩,吃完了會把帳單給付了,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
我曾碰到過一位很嚴謹的德國老闆。有一次,他請我們去酒吧,他事先申明他請大家喝啤酒。結果,在結帳的時候,他真的只付啤酒的費用,而其他的飲料和小吃的錢都要我們自掏腰包。
這就是典型的老外,所以千萬別認為歐美老闆非常慷慨,他們對自己腰包裡的錢,其實算得非常清楚。如果他們很慷慨,用的一定是公司的錢。
以上是我平日工作中所聽到的、看到的洋老闆的表現和特點,或許有些片面,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借鑒和參考的。
最後建議兩點:工作中,面對歐美老闆,應當盡量表現得積極主動一些,盡可能為自己創造機會,展示自己,讓老闆知道你的存在和重要性,這樣才能快速地為自己的職業發展開啟通道;而面對日本老闆應該盡量地保持禮貌和謙和,誠懇和努力地工作,默默地成為他們最青睞的成員。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對於歐美老闆在下班後或者聚會時的承諾,盡量不要輕信,因為這可能是老闆酒後的胡扯,事後他可能就拋在腦後 ;日本老闆不同,雖然日本老闆謹慎、穩重,但是他們也喜歡在下班後和下屬們喝一杯小酒,輕鬆一下。這個時候,是和日本老闆溝通、訴苦甚至投訴的良機,你千萬不要錯過,一般情況下,他明天早上會和你商談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