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次級房貸、雷曼倒閉、希臘債務、冰島破產、歐債風債,全球金融體系陷入前所未見危機之中,引發眾多的新政策與挑戰。
最突出的現象,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深陷債務泥沼,持續受到財務危機衝擊而難以自拔。與之對應的是美、歐、英、日相繼推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如何從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有序退出,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作者簡介:
孫濤
現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中介發展、資本流動、資產價格、系統性風險防範和監管等。
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及太平洋部;2007年至今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亞洲及太平洋部。先後從事撰寫《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參與亞洲經濟、金融發展與評估等工作。
自1993年以來,先後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國際經濟評論》、《世界經濟》、《國際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論文》和《國際金融評論》等經濟學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
章節試閱
第 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新華社華盛頓10 月28 日電(記者劉麗娜):金融危機正逐漸退卻,而金融監管問題則愈加引人關注。在後危機時代,「審慎」正在成為加強金融監管改革的一個關鍵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孫濤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一方面,次貸危機期間,中國國際經濟金融地位相對上升。穩健的經濟金融政策等因素促進了中國經濟金融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包括高額外匯存底、低外債、強健的銀行體系、嚴格的監管等貨幣金融政策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普遍讚譽。另一方面,次貸危機也給中國提出新課題。
孫濤介紹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概括的次貸危機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貨幣政策沒能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集聚;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缺陷。三個因素作用結果是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因此,如何防範、應對和處置系統性風險將是各國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
孫濤認為,系統性風險就像污染。防治系統性風險,可參考治汙辦法,即把成本內部化,建立一套事前防範、事中應對和事後處置的整套機制。具體來說,事前防範是建立審慎監管;事中應對是利用降低利率、提供流動性、清理不良資產、注資和財政刺激等政策組合控制風險蔓延;事後處置主要是解決「太大(重要或關聯)而不倒閉」的問題。
事前防範即建立審慎監管框架,主要回答「什麼是審慎監管」、「誰監管」、「監管誰」和「監管什麼」。第一,本次危機前,監管機構認為單個機構的穩定就可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強調審慎監管指標;而審慎監管強調關注經濟和金融狀況的指標,從系統角度考察金融穩定。第二,「誰監管」是指由哪個或哪些機構負責審慎監管。無論機構如何設置,都需要真正有效的協調和實施。第三,「監管誰」是指除監管商業銀行外,是否還要監管商業銀行的其他機構,是否要把投資銀行、投資基金、避險基金、養老金、外匯投資基金、主權基金納入監管視野?第四,「監管什麼」是指監管哪些指標?除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槓桿率、資本適足率等指標外,是否還要關注居民和企業的債務率?個別金融機構風險向主權風險的轉移及管道是什麼?貨幣政策是否要兼顧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如果兩個穩定目標出現衝突,央行應該如何視國內外市場條件取捨?
事中應對包括識別系統性風險和採取對策。首先,如何識別系統性風險?如何兼顧低頻資料(如資產負債表資料)和高頻資料(如股價和信貸違約互換CDS),提高預警能力?如何預演一個機構的倒閉會在多大程度上、多大範圍內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其次,一旦判定系統性風險正在(或已經)形成,如何實施貨幣、財政和金融救助政策?是收緊貨幣以穩定匯率,還是寬鬆貨幣來提振市場信心?是收緊財政來降低赤字,還是寬鬆財政來刺激經濟擴張(或避免經濟大幅下滑)?是先注資還是清理不良資產?是降低利率還是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更能緩解流動性不足壓力?在去槓桿化過程中,即使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情況下,金融機構不願意貸款怎麼辦?
事後處置主要是解決「太大(重要/ 關聯)而不倒閉」的問題。是
任金融機構倒閉還是視情況(如清償力)存續金融機構?是把大機構分拆還是保留?如分拆,是拆成若干小的跨業務機構還是分拆成小的且不同業務的金融機構(如英格蘭銀行行長提出的「必需品」銀行和「賭博」銀行)?如保留大機構,如何監管?識別和確定系統性風險機構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對不同機構確定資本適足率、流動性比率和槓桿化比率?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機退場機制?如何加強對系統性風險機構的國際監管協調以避免監管套利和金融主權受損?
孫濤認為,上述一些問題已經超出了傳統教科書的範圍,需要嘗試和創新。針對現實情況,需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審慎監管框架(監管機構設置、監管範圍、監管方法等)?如何有效介入國際社會關於審慎監管標準制定和實施的討論?如何防範資產泡沫,尤其是防治由(國內外)信貸或債務造成的資產泡沫?
第 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新華社華盛頓10 月28 日電(記者劉麗娜):金融危機正逐漸退卻,而金融監管問題則愈加引人關注。在後危機時代,「審慎」正在成為加強金融監管改革的一個關鍵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孫濤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一方面,次貸危機期間,中國國際經濟金融地位相對上升。穩健的經濟金融政策等因素促進了中國經濟金融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包括高額外匯存底、低外債、強健的銀行體系、嚴格的監管等貨幣金融政策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普遍讚譽。另一方面,次貸危機也給中...
作者序
前言
本書收錄了近幾年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期間撰寫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同年8月,次貸危機開始席捲美國。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2009年10月,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5月,債務危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歐元區經濟仍陷經濟緊縮和債務高築的困境。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歷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為我觀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政策應對和各國博弈提供了一個較好視角。
作為防範和化解危機的全球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此期間也經歷許多艱困的事情。既有多年全球經濟繁榮導致的2007年11月的裁員,又有危機驟臨時的招兵買馬和內部重組;既有就防止危機蔓延提出政策建議,又有大規模向危機國家提供資金救助;既有對新興市場國家政策的調整(如緩和對資本管制的反對),又有開始對發達國家提出警告(如預警債務危機和政策外溢效應)。
相對的,我很自然地經歷了基金組織分析危機、應對危機和防範未來危機的過程。例如,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壓力不斷成長期間,我目睹和參與了基金同事就雷曼兄弟公司是否應該倒閉、如何倒閉以及倒閉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而討論。其討論之激烈和思想交流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再如,我有幸在參與撰寫基金組織的旗艦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部門工作了五年,參與撰寫了多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還有,過去5年間,以美歐英日為代表的主要國家當局,執行了大量危機救助和防範政策,以及美歐英日貨幣極度寬鬆,多國財政赤字猛增,債務高漲等等,各種不同意見紛至遝來。風起雲湧的危機和內部的爭論,讓我領略了基金的內部政策討論之激烈和外部協調之艱難。本書上篇收錄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從事上述工作時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在從事有關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分析的同時,我還有幸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展開的「中國金融穩定評估」,與評估團成員一道,我在2009 ∼ 2011年期間參加了與各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進行的多場會談,對中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相對的,結合國際經驗和教訓,我對中國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對防控金融風險、推動改革開放提出了一些建議。本書下篇收錄的文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的。當然,本書所有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任何機構無關。
概言之,本書收錄文章所反映的基本想法有三。一是危機是永恆的,這是由人性決定的(參見第九章「危機與麻雀」)。二是國家利益是永恆的,這是由資源稀缺性決定的(參見第十章「財政懸崖猜想」)。三是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於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危機未爆發前)敢於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國家,這是「優勝劣汰」規律決定的(參見第七章「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總之,世界經濟仍將不太平,金融市場仍將波動。經濟金融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和危機壓力的時隱時現。對於各國而言,只有適時果斷推進實質改革,才能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真正取勝,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機衝擊。
前言
本書收錄了近幾年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期間撰寫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同年8月,次貸危機開始席捲美國。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2009年10月,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5月,債務危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歐元區經濟仍陷經濟緊縮和債務高築的困境。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歷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為我觀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政策應對和各國博弈提供了一個較好視角。
作為防範和化解危機的全球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目錄
上篇 危機中的世界
第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第2 章 惱人的資本流動和定量寬鬆
第3 章 全球通貨膨脹與美國債違約
第4 章 全球央行大博弈
第5 章 美歐復甦吃力,恐難逆風高飛
第6 章 系統性風險及其監管
第7 章 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第8 章 透視美國經濟復甦困局
第9 章 麻雀與危機
第10 章 財政懸崖猜想
第11 章 安倍經濟學和黑田通貨膨脹
下篇 改革中的中國
第12 章 蕭規曹隨還是另闢蹊徑?──評中國經濟超日趕美
第13 章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第14 章 宜利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處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
第15 章 尋求金融穩定的支點──解讀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第16 章 世界經濟主要風險及中國因應策略
第17 章 診斷中國金融穩定
第18 章 中國經常帳盈餘占比下降的喜與憂
第19 章 全球流動性擴大和中國資本帳開放
第20 章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誰之憂,誰之幸?
第21 章 國家資產負債表:國際經驗
第22 章 中國資本帳開放的可能影響
第23 章 在IMF 作研究的一點體會
上篇 危機中的世界
第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第2 章 惱人的資本流動和定量寬鬆
第3 章 全球通貨膨脹與美國債違約
第4 章 全球央行大博弈
第5 章 美歐復甦吃力,恐難逆風高飛
第6 章 系統性風險及其監管
第7 章 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第8 章 透視美國經濟復甦困局
第9 章 麻雀與危機
第10 章 財政懸崖猜想
第11 章 安倍經濟學和黑田通貨膨脹
下篇 改革中的中國
第12 章 蕭規曹隨還是另闢蹊徑?──評中國經濟超日趕美
第13 章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第14 章 宜利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處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