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歐元路─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遭受過兩次世界大戰摧殘的歐洲各國在慘痛的教訓面前終於明白了一件事,即為了讓歐洲大陸遠離炮火硝煙,擺脫戰爭的威脅,為了消除各民族之間的仇恨,防止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歐洲就必須要走上一條聯合統一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美國和前蘇聯佔領了歐洲,形成了兩強爭霸的局面。在這一時期裏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與華盛頓或莫斯科政權相抗衡,歐洲各國想要立足於世界就必須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發言權。
事實上,歐洲的聯合不僅僅只是歐洲人的迫切願望,同時也是美國人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儘管美國不願意看到歐洲的崛起危及其自身的地位,但美國還是有保留地援助了歐洲,目的就是削弱前蘇聯在歐洲的統治力。
美國人認為,支持歐洲的復興和聯合可以改變歐洲長期以來分散無力的局面,從而形成一股合力打擊自己的老對手前蘇聯。與此同時,歐洲聯合也有利於打破這一地區的經濟壁壘。讓歐洲形成一個統一的自由市場,為美國商品的輸出鋪平道路。總之,出於遏制前蘇聯的目的,美國需要一個統一的歐洲。而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開始了。
(一)《舒曼計畫》和《羅馬條約》
人們通常把一九五二年建立的煤鋼聯營和一九五七年簽署的《羅馬條約》當作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的起點。早在一九五○年,荷蘭就曾經提出過一個名為「斯蒂克」的計畫,主張建立起工業產品的「共同市場」。不久之後,法國也提出了實現西歐一體化的普福利林計畫。雖然這些計畫最後都沒有取得成功,但歐洲聯合的設想卻一直都沒有停止。
一九五○年五月九日,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計畫》。在這份計畫中他提出了一個建立超國家管理機構聯合經營德國和法國煤炭的設想,並呼籲其他西歐國家也加入到這個機構中。在《舒曼計畫》出爐後,很快就得到了西德的回應。不久之後,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和義大利也相繼表示支援這個計畫。
一九五一年三月,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六國政府首腦在巴黎簽署了有效期為五十年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一九五七年又在此基礎上簽訂了《羅馬條約》。煤鋼聯營的建立意味著西歐的聯合走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對整個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二)《維爾納報告》
在煤鋼共同體成立幾年後,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六個國家意識到了這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為了進一步深入地合作,它們又開始嘗試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歐洲六國又簽署了《羅馬條約》,宣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成員國在經濟上的聯合,消除六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以促進各個成員國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羅馬條約》正式簽訂後,歐洲國家也開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的貨幣合作,正式開始了貨幣一體化的進程。
一九六九年,在海牙歐洲共同體的政府首腦會議上全體成員國達成了共同的協議,準備開始籌建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會議代表委託盧森堡首相維爾納就此起草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在一九七○年正式出爐,名為《關於在歐洲共同體內分階段實現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公告》,即《維爾納報告》。
《維爾納報告》為成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擬定了一個為期十年的過渡計畫,該計畫分三個階段執行,第一階段是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這個階段主要的目標是縮小歐共體成員國之間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並且讓匯率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上;第二階段是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六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集中歐共體成員國的外匯儲備;第三階段是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使歐洲共同體成為商品、勞務、人員及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的統一體,使匯率更加趨向於穩定。並且著手單一貨幣的規劃工作,讓貨幣儲備向統一的中央銀行發展。
一九七一年三月,歐共體部長理事會達成協議,決定正式開始實施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計畫。這項計畫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歐洲共同體內部實行可調整的中心匯率制,二是建立歐洲貨幣合作基金,三是創建歐洲記賬單位。
一九七一年,第三次美元危機爆發,美國不得不終止了和黃金的自由兌換。這樣佈雷斯頓森林體系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基礎,整座「國際金融大廈」隨之土崩瓦解。
對於國際金融市場來說,歐元的誕生可謂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從一九五七年的《羅馬條約》開始,其主要事件如下。
一九九二年二月七日,聞名於世的《馬斯垂克條約》簽訂,歐盟就此成立。並提出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和歐元的議案,制定出共同標準。
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歐盟理事會宣佈決定,符合《馬斯垂克條約》共同標準的十一個歐盟成員國將從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正式進入歐元體系,並開始製造歐元的紙幣和硬幣。
二○○二年二月二日,歐盟全面使用歐元,歐元的紙幣和硬幣也正式發行流通。
二○○二年七月一日,歐盟各成員國貨幣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歐盟唯一的流通貨幣。
造成目前的歐元危機的原因很多,其中歐盟一些內在的問題也是造成其疲軟的主要原因。首先,歐元誕生時的定值過高,從而很容易造成其匯率下滑;其次,歐洲中央銀行的權力受限和不作為也導致歐元的疲軟;再次,歐元區國家經濟發展的參差不齊,使得歐元匯率持續下滑。並且歐元成員國之間貨幣政策不統一,因此推行貨幣一體化是很難成功的。
從歐洲貨幣體系誕生伊始,各成員國政治的非一體化就預示會有今天的危機產生。並且歐洲貨幣體系的發展之路將不會平坦,這種政治的不統一及不聯合是導致歐元疲軟的一個深層次的因素。歐洲貨幣體系聯盟明顯地帶有邦聯制色彩,這種邦聯制有許多弊端。因為主權國家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如果從聯盟整體最優化角度決策問題,而個別國家的利益受損時這些國家必然會從其國家利益出發,對於聯盟的決策採取不配合的作法,有時甚至阻礙它的執行。因此由於歐元貨幣體系內在的問題使得歐元成長道路異常曲折,歐元全球化更是要有一段佈滿荊棘且無比崎嶇的路要走。
歐元正式流通後幾人歡喜幾人憂
二○○二年一月一日,歐元宣佈正式流通,十二個歐元區的國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自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問世以來,經過三年的過渡階段歐元終於在二○○二年一月一日這一天正式走出了帳面,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二○○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荷蘭的貨幣退出了本國的流通領域。二月九日,愛爾蘭的貨幣退出了本國的流通領域。二月十七日,法國的貨幣退出了本國的流通領域。二月二十八日,其他九個歐元區的國家─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盧森堡、比利時、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也都不約而同地放棄了本國的貨幣,開始使用歐元。十二個主權國家在同一時間使用同一種貨幣,實行相同的貨幣政策,可以說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壯舉。與在歷史機遇中崛起的美元和通過漫長發展才取得國際貨幣地位的日圓相比,歐元的迅速面世使歐洲人感到歡欣鼓舞。就在歐元正式流通的第一天,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總理施羅德通了電話,他們一致地認為歐元的正式流通是整個歐洲的成功。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普羅迪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歐元全面流通是歐洲的歷史性時刻,現在歐元已經成為了歐洲聯合的象徵。」普羅迪認為,歐元的正式流通必將成為歐盟前進的強大動力,讓歐盟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啟用歐元,捨棄本國的貨幣並加入歐洲的經濟與貨幣聯盟,這對於歐盟各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作為歐洲的統一貨幣,歐元能夠增強歐元區國家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而且用歐元進行對外貿易的結算還可以省卻許多繁瑣的手續,從而為歐洲各國節省大筆的財政開支,可以說歐元存在的很多好處都是其他本國貨幣所無法比擬的。
然而儘管歐元的流通有著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但在歐元正式發行之後,歐洲的經濟並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歐元剛剛推出不久歐元區的經濟就陷入了長時間的低迷階段,歐洲經濟增長的前景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二○○三年,歐元區的十二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僅僅是○‧七%,低於之前預期的一‧一%。二○○四年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則是一‧九%,低於預期中的二‧三%。其中,歐盟兩大經濟支柱─德國和法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更是讓人感到擔憂。受到經濟增長緩慢的影響,歐元區二○○四年的失業率上升了八‧九%,比二○○三年和二○○二年分別上升了一個和一‧五個百分點。
二○○四年,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基本和前兩年持平,保持在二%的水準之上。歐元正式流通以後,歐洲中央銀行也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自二○○一年五月開始,歐洲中央銀行先後七次降息,把基準利率調低了二‧七五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其他歐元區國家也紛紛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各國的財政赤字占國內GDP比例由二○○○年的○‧九%上升到了二○○三年的二‧八%。然而儘管歐洲中央銀行和歐元區國家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這些宏觀的經濟措施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歐洲經濟的發展依然是步履蹣跚。
對於這種情況,大多數人都認為歐元的流通使得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上升。並且為歐元區帶來了通貨膨脹,從而加重了歐元區經濟的頹勢。這種說法其實不無道理,首先,歐元兌美元匯率的上升的確影響了歐元區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自二○○二年以來,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就開始不斷地上升。尤其是進入到二○○三年以後,歐元對美元的匯率開始快速上升,比二○○○年整整增加了四五%。歐元強勢對於歐洲經濟的發展可不是一件好事,其中最直接的傷害就是嚴重地打擊了歐洲的對外出口貿易。歐元區國家本來通過增加出口的方式來讓經濟擺脫困境,但歐元對美元匯率的上漲使這一希望落空。昂貴的歐元使得歐元區國家出口的商品也變得更加昂貴,從而導致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之中失去了本來的競爭力。出口不能增長,歐洲經濟增長的前景也就黯淡了下來。據統計,在歐元兌美元的匯率開始大幅度上漲之後,歐元區一些重要的跨國企業,如西門子、菲利浦、大眾和雷諾的股票一路下跌,這也說明了市場對於歐元前景的擔憂。由此可見,歐元的流通的確對歐洲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其次,歐元的流通為歐元區各國帶來了通貨膨脹,使得歐元區國家的物價普遍的上升。歐洲中央銀行承認,有三分之二的歐元區居民認為是歐元的流通導致了當地物價的上升。以義大利為例,在歐元正式面世後國內市場的所有商品普遍出現了提價的現象,通貨膨脹率一路上升。據義大利國內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二○○二年義大利物價開始迅速地上漲,少數商品的價格漲幅甚至已經達到了兩位數。除了義大利之外,其他歐元區國家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通貨膨脹的情況,西班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荷蘭等國的通貨膨脹增長率為三‧五%到四‧八%不等,遠遠超過了歐洲中央銀行所規定的二%的標準。儘管時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的杜伊森貝赫表示歐元只是通貨膨脹率增長的替罪羊,真正導致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各國政府大力刺激本國經濟的措施。但不可否認的是,歐元啟動以後帶來的物價上漲讓歐洲民眾在生活中開始精打細算起來。一些企業也開始更加謹慎地控制自己的投資行為,這就對歐元區經濟的復甦產生了相當不利的影響。
歐元之父孟岱爾曾經說過:「歐元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有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巨大潛力,有可能挑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看法。自歐元正式面世以來,人們就一直關注著歐元和美元之間的關係。那麼在歐元正式流通以後,美元的地位受到了其威脅嗎?
在歐元剛剛流通的時候,對美元的匯率僅僅是一比○‧八三。然而到了二○○二年,歐元卻一掃此前的頹勢,對美元的匯率一路上升並且在二○○二年七月十五日成功地突破了一比一的大關。此後歐元兌美元的匯率雖然有過回落,但基本上維持在了一比一‧○三的價位上。二○○三年,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再次上漲,甚至一度達到了一比一‧一九七九的高位。與二○○○年的最低點相比,整整上升了四五%。
歐元的升值有好有壞,壞處是影響了歐洲經濟的增長;好處則是有利於維護歐元區國家政府及歐洲中央銀行的信譽,也有利於推動英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家早日加入歐元區。然而儘管歐元不斷升值,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元依舊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在歐元和美元的比價上,美元一直都佔據著主動的地位。歐洲兌美元匯率的上漲不是因為歐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只是因為美國政府故意讓美元貶值。事實上,自歐元正式流通以來,歐元區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沒有太大的起色。歐元對美元匯率的上漲並沒有以穩定的經濟增長做支撐,而美國的經濟實際上遠遠地好於歐洲的經濟。美元之所以會貶值,只是因為美國意圖減少過高的對外貿易赤字。由此可見,在歐元兌美元匯率上漲的過程中歐元只不過是一個被動的「接招者」,真正掌握局勢的是美元。至少在短期之內,歐元依然無法撼動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歐元的正式流通是促使歐洲走向統一的一個里程碑,但歐元的發行對歐元區國家可謂是有喜有憂,喜的是歐元的流通讓各國商品的價格透明度提高,大大消除了匯率波動的風險,促進了內部之間的貿易往來;憂的是歐元的流通讓歐元區物價普遍上漲,歐元區各國的出口貿易也因此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歐元就像一把雙刃劍,既為歐洲經濟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又對歐洲經濟的復甦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如何解決歐元流通後存在的問題,看來還是需要歐元區各國政府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