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
2004年12月,住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的女性專欄記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過耶誕節的時候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竟有25件是「中國製造」,而且家裡的DVD、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產自中國。薩拉不禁想到: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於是她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全家人在一年之內不買任何中國產品。
薩拉沒有想到,此後全家人的生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麻煩,過去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都變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要找到不是中國製造的產品簡直非常困難,服裝、鞋子、玩具幾乎都是「中國製造」,想要全部替換這些,就需要相當不菲的花費;而家居用品出了問題則無法修理,因為那些配件幾乎也都是「中國製造」;查看產品的標籤和說明也花費了她大量的精力,購物成了讓她精疲力竭的一件事。「有很多東西,你以為產自美國或歐洲,」她說,「其實都產自中國。」邦焦爾尼所在報社的老闆對她說:「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無處不在,不管你多麼努力,你都不可能躲開它們,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一年之後,邦焦爾尼的「抵制」運動宣告結束,她也因此感到了解脫。
一年的體驗讓她更深切地認識到美國和中國以及世界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必須接受的事實。這段生活經歷,後來被她寫成了風靡一時的暢銷書—《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她在書中寫道:「經過一年的實驗,我的結論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與中國密切相關。」
事實上,中國製造業在過去幾十年間爆發了驚人的生產能力,如今,想離開「中國製造」是很難的。目前,中國製造業中已有近兩百類產品的產量居於世界第一,增速也連續二十年居全球之首。其中58%的產品由外資企業出口,這也是許多跨國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還讓全世界消費者節省了巨大的支出。據美國媒體測算,過去十年中,「中國製造」讓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在2009年,中國差不多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17%,超過美國所佔有的16%,而這一改變,終結了美國在製造業領域長達一百多年的老大地位,也使中國製造業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回歸到1840年之前(據美國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提供的數字,1830年中國製造業產量占世界製造業生產量的29.8%,略低於整個歐洲所占34.2%,但大大高於英國和日本分別所占9.5%和2.8%的份額)。
原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作出了這樣的判斷:「中國依靠現有的資源和優勢,形成了一個世界製造中心,因此被稱為世界工廠。」
從世界「加工廠」到「世界工廠」
1997年7月2日,從泰國首都曼谷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泰國政府宣佈,放棄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制。亞洲金融危機就此全面爆發。
在這場亞洲金融危機的侵襲下,日本的工業指數出現了負增長,全球最重要的四大製造業基地,也就是「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有成千上萬家的工廠倒閉。
中中國地的製造業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但是,憑藉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中國占盡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先機,「亞洲四小龍」的許多製造工廠在這場危機中遷移到了中中國地,同時國際市場的許多訂單也被價錢更便宜的中中國地製造企業搶去。
這場危機讓「中國製造」邁上了新的發展平台。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紡織、玩具、塑膠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危機之後短短幾年,電子元件、電子顯示器、精密儀器等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國製造」正在提高自己的技術含量,逐漸從低層次、以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低效生產,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含量的生產過渡。
隨著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製造業及相應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逐步引起世界廣泛的關注,由此引發的「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不絕於耳。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卡邁勒主席敲響了手中的木錘,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成員。「中國製造」邁出了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
2002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達到952.6億美元,同比增長27.2%,電腦、移動通信設備、家用電器類產品出口額大幅增加;發電設備、紡織機械、鐘錶、自行車等在2001年出口下降的產品,2002年也止跌回升。加入WTO,使中國很多行業過剩的產品通過國際市場找到了一個新的出路。
入世之後,國際市場的大門開得更大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化戰略,也從小心翼翼的嘗試變成更加激進的大步流星。在從「世界加工廠」到「世界工廠」的推進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具有相當品牌價值的「中國製造」的代表。海爾就是中國家電產業最為成功的案例。
海爾在最初的發展時期,製造技術上不如日本,但是當把品牌打響之後,用品牌帶動製造的海爾用20年走過了外國企業100多年的路。海爾的成功已經告訴我們,用品牌帶動製造環節,不僅可以把我們變成製造業大國,還可以把我們變成製造業強國。2001年4月,美國南卡州坎姆頓市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命名儀式,這是為了感謝中國海爾集團給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當地政府決定無償將原來的「協作大道」命名為「海爾路」,這是美國第一條以中國企業品牌命名的道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外國人老是認為中國貨就是便宜貨、就是廉價貨,那麼我們就要進入(外國的)主流通路,從(生產)低檔的產品轉到高檔的產品,這一步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但是這種高檔的產品只是開始進入某些國家,進入大部分(國家)還沒有實現,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
還有一個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是聯想。在2002年9月《財富》雜誌公佈的「中國上市企業百強」中,聯想集團位列第六;2002年底,作為「中國最有價值品牌」之一,「聯想」品牌榮登前五,品牌價值達到198.32億元人民幣;2004年,聯想公司正式從「Legend」更名為「Lenovo」,並在全球範圍內註冊。據悉,聯想為了更換這個品牌標識擲出了七位數的花費,足見這家企業對於品牌價值的看重。同年,聯想以1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BM的PC事業部,並獲得在五年內使用IBM品牌權的資格,成為全球第四大PC廠商。與此同時,聯想成為國際奧會全球合作夥伴的第一家中國企業,為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獨家提供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伺服器、印表機等計算技術設備以及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製造」的品質和魅力。
還是在2004年,TCL與阿爾卡特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組建合資公司,並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合併協議。
儘管這些海外並購一波三折,但「中國製造」的勃勃雄心已經讓世界震驚。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對此深有感觸:「國際化有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風浪雖然是大一些,但是我們還是覺得有能力,把這艘船開好、開穩。」
讓世界震驚的「中國製造」還有另一個品牌—「神七」。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中國自己設計和製造的神舟七號飛船載著三名中國宇航員成功飛上太空。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太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太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號」航太服。宇航員翟志剛在茫茫太空中進行太空漫步時,穿的正是「飛天號」航太服。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翟志剛進行了隔空對話:「你太空出艙行走以後,在太空行走的感覺怎樣?」翟志剛回答說:「太空漫步的感覺很好,飛天艙外服穿著舒適,置身茫茫太空,更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從發射到升空,從出艙到返回,「中國製造」經歷了神秘太空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神舟七號總設計師張柏楠說:「當太空人翟志剛回到返回艙,關閉艙門,恢復壓力以後,我們確實鬆了一口氣……」
從舉世矚目的「兩彈一星」,到遨遊太空的神舟七號;從闖入全球超級電腦十強榜單的曙光萬億次電腦,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TD—SCDMA……「中國製造」在載人航太、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衛星導航等一些尖端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2006年,胡錦濤主席宣佈,中國要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企業應該從這個計畫中找到機會,個人則應該由此確定自己的方向。」
顯然,「中國製造」即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但已然意識到了自身的弱點。因此,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如何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份額,是「中國製造」所面臨的新考驗。
.CN時代
十五年前,與國外相比,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還顯得非常稚嫩;十五年後,更加瞭解中國國情、也更善於創新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湧現出近四十家海外上市公司,其中有十五家市值超過了十億美元,騰訊的市值更是在2009年9月直逼三百億美元,成為僅次於Google和亞馬遜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也逐漸開始從過去標準追隨者的角色,變為標準的制定者。目前中國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並向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提交了標準草案九項,其中兩項獲得批准,這是中國首次進入國際互聯網的核心標準。
2007年7月,英國《觀察家報》刊文指出:「中國互聯網影響全球」。2008年2月,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刊發文章說:「互聯網正在以中國的方式蓬勃發展。」
以往,像Google、雅虎這樣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們通常是在本土制定規則,然後在全球推廣,但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跨國公司們開始主動根據中國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姜奇平認為:「這個時候很多的國際巨頭必須要考慮調整戰略,過去這個世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但現在他們不放下這個身段,到中國很可能沒有立足之地。」
隨著中國網路力量的不斷壯大,中國在國際互聯網版圖上的話語權也日益增強。2008年7月,互聯網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打算把「.中國」正式寫入全球根功能變數名稱系統,目前這一構想已經處於最後討論階段。
有人預測三年後中國線民將達到六億,而這一數字將是美國、英國等六個發達國家線民數量的總和。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已經開始了野心勃勃的海外擴張,千橡集團將遊戲業務拓展到了東南亞,百度和阿里巴巴也都已進軍日本市場,阿里巴巴還在倫敦成立了歐洲總部。
2009年的中國互聯網又迎來了一個春天。2009年4月2日,搜狐將旗下遊戲部門「暢遊」分拆上市,在登錄納斯達克的第一天就以20.02美元收盤,大漲25%。隨後,盛大遊戲也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再加上網易、金山等遊戲廠商的集體發力,中國互聯網很可能再次迎來一波海外上市浪潮。
2010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風雲突變,3月23日,在Google以官方博客形式公佈考慮退出中國市場七十天後,最終關閉了Google.cn的中中國地網站,將Google.cn指向了Google.com.hk。中國互聯網界又一個純粹外資性質的巨頭變相撤離了,在此之前是雅虎中國被交易給阿里巴巴,以及ebay退回到易趣EachNet。儘管並不能直接將Google.cn的關閉歸結為中中國地互聯網企業的集體勝利,但作為全球互聯網最為重要的技術核心推動者,Google的此番變遷,勢必長遠影響中國互聯網生態和全球互聯網環境的未來。
同時在2010年春天,3月5日19時52分58秒,騰訊發佈QQ同時線上消費者人數突破一億,這個數字在全球互聯網界可以說是空前的,沒有一個即時資訊工具可以達到如此高的同時使用率,世界驚歎中國互聯網「億」時代的到來。可以說,現在世界互聯網已經進入「.CN」時代,這表現在中國自己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已經具有了世界的地位,無論從市值,抑或從商業模式的引領性來說,它們都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並且反過來開始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