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整個中國的「代工」業有一個全面的升級。中國的代工產業,有計劃的做整體轉移到有條件的世界各地,包括資金、規劃、建設、生產、銷售、客服的整套知識服務,並且和當地合營或全部由當地經營。依據經驗「代工」產業發展最好的地方,一是靠近原料生產地或是靠近市場邊緣,最有競爭力。中國在轉移時,應同時考慮今後自動化的要求以及環保的要求,不需要以價格惡性競爭。對當地而言,也是新興的工業產業,不但為全球服務,更重要的是為供應今後的中國生產一些物美價廉的商品。
在中國「代工」產業轉移時,儘量考慮將「生產鏈」上下游一起群聚地移轉到當地國,讓當地國可以自力更生。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對於當地人民而言,也是往小康的道路上發展;這同樣也是中國的發展道路,也是亞洲的發展道路。在中國代工產業轉移時,考慮永續經營的問題;今後在當地進行產業升級,自動化、環保要求都一併考慮;產品不但考慮國際,更要考慮今後的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一定是中國自己考慮品牌、行銷通道、物流、金流、產品規格、設計、客服等,而生產的當地國,首先要考慮當地的生產環境,要有大量農村的勞動力可以釋放到工業;而中國為當地國協助提供第一桶金,以便可以展開「代工」產業。二是考慮中國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的戰略要求,協助當地國經過辛勤勞動,儲蓄人民幣的外匯儲備後,發展國家的基礎建設、如交通、電力、通訊等等。
在當地國達到小康富裕後,提供經濟改革的經驗,協助當地國走向現代化,進行數目字管理,協助發展當地國的金融產業,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絕不走軍事霸權的路來浪費人民寶貴資源;從事掠奪他國財富,滿足獨裁者個人的慾望;並讓世人有一個選擇看清霸權主義的真面目。
中國的經濟戰略就是協助中國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實現人民幣為世界的儲備貨幣,來共同努力。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演講中,提及國際儲備貨幣存在的特里芬難題。簡單的說,就是國際貨幣發行國,必需要有貿易上的大量赤字,才可能在市場上讓別的國家擁有你的貨幣當作儲備;同時你國家的財務情況還必須健康,讓持有國有信心擁有你發行的貨幣,但若貿易上有大量赤字,你國家貨幣的信用就不會太好,財務上就不可能健康。
一個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然需要長期伴隨著國際收支的逆差;因為唯有如此,貨幣才能向外流出,並為外國所「儲備」。那麼,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同時選擇西德的「資本輸出」模式,以及美國的「資本輸入」模式,兩者共同來達到國際收支平衡,而且讓國外大量握有人民幣。中國成為國際貨幣,這二個模式要達到平衡。一個是利用當地國的資源、勞務,做成商品賣給中國;獲得人民幣之後,當地國再購買中國的國債,正和美國的「輸入模式」一般,作為人民幣儲備。另外一個模式是:中國以人民幣,貸款給當地或購買當地國的國債,當地國握有人民幣後,購買中國的商品,中國的人民幣就作為當地國的儲備貨幣了,正如西德一樣的「輸出模式」。特里芬是「難題」不是「定律」,所以不是不可以克服的。也就是說,中國採取美國「輸入」模式,讓其他國家大量購買人民幣的國債;同時也採取西德「輸出」模式,讓中國大量購買其他國家的國債;在基本上達到相對平衡,中國財務狀況就很健康,不會影響中國貨幣的信用。這個方式的困難之處,就在中國「輸入」加「輸出」的規模都必須夠大,大到能夠支持「輸入」及「輸出」的貨幣需求並平衡。這就是說,中國整個經濟規模要夠大,而且金融服務業要非常發達。我們從美國的情況看,美國的「輸入」模式,在美國國債出售後得到的美元,大部分卻花在軍事、社會福利及金融產業上,但前二者大都是支出而不是投資,長期發展下來造成大量的負債,所以就陷入難題之中。中國在審視美國的實例,提出自己的模式:一就是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者,共同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免規模過大,造成負債過多的問題。二就是中國採取「不稱霸」的國家政策,不能有超出能力負擔以外的軍事責任以及社會福利支出。否則負債過大,會步入美國的後塵,中國以此原則就能解開特里芬難題的困惑。中國在推廣輸入模式時,就鼓勵「代工」國採用改良式的固定匯率,盯住人民幣。由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對於當地人民而言,也是往小康的道路上發展。但經常帳順差是必要的,賺錢總是比賠錢好,「儲蓄」與「花費」就要取得平衡。若政府採用浮動匯率,這是市場最上沒有競爭力的作法,做生意不知賺不賺錢,成本不容易精確掌控;尤其是薄利的行業,資金也不敢隨意流動,因為也不知道利率與匯率的關係。從實踐的角度看,這就是為什麼亞洲各國、日本、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中國等,都採取改良固定匯率盯住美元。實踐是最好的發展模式。所以中國也建議,這些代工轉移國盯住人民幣,賺錢儲蓄優先。不賺錢何來消費?所以中國把「外匯儲備的迷惑」(註9-23),改良到「人民幣的儲蓄」。只是儲蓄不是愈多愈好,而是適當就好,多餘的儲蓄,
要用來改善生活的。
同時中國也告訴「代工」轉移國,用人民幣外匯來買中國的國債,比買黃金好,因為有利息收入。在當地國存有足夠的中國國債時,就要開始產業升級,否則當地資產泡沫嚴重;這時就要用中國的國債,購買中國的技術或生態城等產品,使當地國人民的生活程度提高。同時中國保證,凡擁用中國國債的數量及年限,中國可以貸款相同的人民幣及年限,作為外匯儲備的後援,協助防止金融的狙擊,以避風險,這樣等於一步一步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走中國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