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最近擬將過去發表過的單篇文章,集印成書,作為此生的紀念。檢點筴笥,除專著數種外,僅二十餘篇而已,加上可資紀念的雜文近二十篇,勉可成冊,即以之付印。題為《澹園文錄》,取其與我恬澹自適個性相近之意,聊誌自己一生走過的痕跡而已。
書中第一類學術性的文字,以春秋左傳的篇章較多,其次為史記,及一篇參加日本「二松學舍大學」研討會有關漢字運用與華文教學的論文,和一篇南華大學黃永武教授學術研討會的半篇「專題報告」;第二雜文類十八篇雜文,都是我生平為相關的人事物所寫的篇章,還包括故鄉和祭祖的事;第三類附錄,附載幾篇師友相關文章及一些較具紀念性的墨寶、對聯、相片等。末附政欣及家人簡單大事年表,便於查閱。
我於民國廿八年(一九三九),出生在臺灣省高雄縣岡山鎮(今高雄市岡山區)後協里,當時尚屬日本國殖民臺灣時期。到卅四年(一九四五)十月,二次大戰結束,臺灣回歸祖國。次年,我八歲入國民小學就讀,得以接受本國教育,隨後一路升學初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所,完成完整教育。尤其大學進入中國文學系學習,接受中國文學專業訓練,得到中國文化薰陶。繼又進中國文學研究所深造,獲得高學位,奠定了我一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礎。
回顧上述整個學習過程中,至少可以見證兩件事情:其一是我慶幸自己雖出生在仍是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台灣,而能因很快台灣光復而有接受完整的祖國教育的機會,得以深通中國文史學識,沐浴在中國中道文化的環境中,是我深感幸運和榮耀的。其二是在我整個就學過程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所,所遇到的教師中,幾乎有九成以上是來自大陸各省市籍的老師,尤其是大學和研究所階段,更是青一色的大陸籍學有專精的學者。
這主要原因當然是國家的改變,而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殖民政策,沒有重視發展台灣的中高等教育,沒有重視培養足夠的本地高級知識人才,也是重要的原因。而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大陸撤守,整個中央政府遷台,許多政府各級官員、文化藝術界、企業界、商界人士,以及學界菁英高級知識分子大量來台,填補了這一空缺,也提供了這一需要。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在許多地方限制了台灣的發展。因此,在中央政府遷台之前,台灣的文化水準及各種產業發展是相對落後的。這一群為數超過兩百萬人來自大陸的人士,也包括各級軍人及百姓,隨蔣公來到台灣,和台灣同胞共同努力,把他們的能力貢獻給台灣,使台灣的一切均脫胎換骨,大大加速了台灣各方面的進步,國力也獲得大大的提升。這也是幾十年來,台灣以彈丸之地得以抗拒大陸的原因。當初國民政府整個播遷來台,對整個國家來說是大不幸,但對台灣則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回顧這段歷史,令人感慨萬千。
幾十年來,我一直生活在台灣,對台灣的一切,應有切身的體會。我於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秋,開始任教於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擔任一般文史課程,並兼了幾年秘書工作。擔任課程中以《左傳》和《史記》兩種專書時間較長,研究和閱讀範圍也以這兩方面為多。《左傳》與《史記》這兩本典籍,兩千多年來的發展,累積了豐厚的學術成果,供後人學習和運用。我接觸時間既久,故凡有論述,也以這方面的為多。而我研究春秋左傳,著重杜預與賈逵兩家之學,漢儒賈逵是漢代春秋左傳學的大家,可惜他的著作已全部失傳,透過後人輯佚,得以將他僅存的遺說,取與晉儒杜預說較論其得失。繼又探討杜氏《春秋經傳集解》一書的內容要義及其《春秋釋例》的得失,所作論述,雖乏真知灼見,亦庶幾可供後學參考。至於《史記》的研究,則側重人物的興替,行事的得失及對政局的影響等方面,尤其秦末楚漢之際的人物行事,瞭解亦較為深刻。
我教學及研究的方向,側重於史部之學。課餘閱讀興趣漸廣,舉凡中外戰史、國際現勢、兩岸關係等方面的文字,均喜瀏覽,旁及兩岸近代人物事跡、兩岸發展現勢、中共內幕訊息等,如京夫子所寫的《血色京畿》一書,均喜閱讀,故對當前兩岸及國家情勢發展良窳的認知,亦能成竹在胸。早些年,常看湖北籍立法委員胡秋原先生的文章,胡先生學貫中西,長於歷史與哲學,具有中國知識份子的素養和愛國心,常有長篇大論,在《中華雜誌》上發表,是我課餘所喜歡看的。《中華雜誌》月刊,是胡先生所創辦,我長期訂閱,深得其益。他也是中俄共問題專家,他寫了〈蔣總統論〉等多篇權威性的評論文章,評論近現代中國重要的政治人物,能秉持一個具有傳統中國文化素養的知識份子的見解,持論中肯,值得敬佩。胡氏所著《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一書,出版於台灣風雨飄搖的四十年代,藉倡導中國文化和歷代中國知識份子所表現精神,鼓舞士氣。他以在野力量配合政府政策,安定人心,著有貢獻。近年以來,兩位院長級的前輩,王作榮先生談經濟、法制,錢復先生談外交,政論家聯合報的黃年先生談兩岸關係和未來,均具卓識,為政欣所服膺。
我閱讀歷史,深知戰亂的可怕,幾十年來,身處台灣,未受戰亂波及,生活安定,自認非常幸運。其實,台灣的安定發展,得力於兩蔣時期政府的勵精圖治,和民間的配合,發展迅速,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人文及經濟方面的發展,尤為凸出,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為舉世所欽佩。可惜後繼者守成而已,不能把握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續有作為,至今三十餘年,雖兩蔣餘蔭猶在,尚能勉強維持安定局面,然已逐漸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而國際情勢不斷變化,大陸發展也進步神速,迅速崛起,而台灣反共的形勢也明顯轉變。現在兩岸差距越來越大。在大陸積極追求兩岸統一的情勢下,台灣如何因應,無疑是重中之重。未來兩岸如能走向以談判解決問題,避免戰端,將對兩岸及人民有利,對中華全民族未來的發展有利。未來究竟要往何處去?端賴今後兩岸主政者的操持領導,和兩岸全體知識份子的良知覺悟,可不慎哉!
我任教大學四十年,上過課的學生少說也有幾千人,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以外,當然也會把我的人生經驗及各種道理告訴學生,使學生獲得益處。同時,我也當過導師兼過行政工作,也算為教育的發展,付出一份心力,為國家社會的進步盡了一點責任。我在「故鄉與我」一文中說,故鄉居民質樸踏實,和平互助,培養了我平易坦誠的個性,從小接受本國教育,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育成了我正直無私的秉性和與人為善的胸懷。這些自述成長的說法,雖有自誇之嫌,但我也始終堅持此一信念,自我約束,不敢懈怠,期能實現而已。
經過一番努力,這本《文錄》即將編成付印。在這裡要特別感謝黃永武教授等幾位為本書寫序的好朋友,和題簽的黃宗義教授,有了他們的大作,可以為本《文錄》增色不少。還有協助出版出力的麗文文化公司,也一併致謝。葉欣政謹序。
民國一一一年(二〇二二)八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