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接納現實的不確定性
你有強大的心力嗎?
在上拳擊課的時候,教練反覆告訴我們,核心要穩,這樣才能夠擋得住猝不及防的攻擊,也能在向外攻擊的時候相對穩定,增加攻擊的有效性。小時候為了強身健體,被父母送去學武術。第一個月幾乎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蹲馬步,烈日炎炎下一直保持同一個動作,汗流浹背,感覺自己就像麥田裡的稻草人,枯燥極了。我們實在忍不了就對著老師嚷嚷,能不能來點武俠片裡的絕招學學,誰跟人打架一直蹲著啊!老師大手一揮,指著我們的腦門說:「小孩就是沒耐性,再強的高手都要先做到穩啊,就算你有降龍十八掌,對外發功的時候先把自己給打飛了,豈不是丟臉?」
後來也沒有學到什麼少林絕學,只是打架的時候拳頭更硬了。長大後再想起老師的這句呵斥,倒是覺得更有參考意義。想想自己,剛進入社會的前幾年總是心浮氣躁,老想著走走捷徑。後來才發現,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是進取還是防守,穩才是硬道理,唯有穩了,各項功夫才能拿捏得恰到好處。穩是什麼呢?
穩,是一種強大的心力。
「心力」這個字作為「自信心」的拓展形態,這些年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我們常說,某企業家心力很強,隱忍厚重,終成大業;某運動員心力很強,追金奪冠,有王者風範;某專家心力很強,攻堅克難,讓所屬領域跨步向前。但一個詞愈是含義豐富,則愈缺乏準確性,愈像一個過度抽象的概念。為了更能理解這個概念,我列出一些強大心力所體現的特質:
對目標很篤定,對負面的外在因素有較強的免疫力;
能夠快速消化失敗,用更好的狀態劫後反彈;
不被焦慮控制,大多時候都能保持相對平靜的狀態;
活在理性的框架內,做重大決策時能夠深思熟慮;
有勇氣落實艱難的決定,不因情緒搖擺而擱置;
目光長遠,不易被當下的誘惑過度干擾;
……
如果你的行事方式與上述特質接近,證明你是個心力較強的人,做什麼事都更容易成功。但是大多數人都在修練心力的路上,或是還未找到這條路的入口。心力強弱與人生的成就大小和幸福頗有關聯。假如人生是一段狀況複雜的漫漫長路,心力強的人與心力弱的人更像是兩種性能的車,前者比後者底盤更穩,操控性更強。雖然兩者都可以上路,但是在面對複雜的路況時,前者更容易以更穩定的狀態抵達更遠的地方。隨著成長,我們每個人的心力強度也在不斷提升,這個過程是「個人性能」增強的一個過程,以前令我們頗感壓力與痛苦的事情,在經歷了相當的閱歷之後就變得更容易逾越了。一方面是因為經驗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的心力強大了,內在的穩定性讓我們面對變化的時候更加游刃有餘。
可見心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有成長也可以有損耗。當閱歷成為經驗之後,我們的心力就會在這個領域有所增長,越來越能展現出自己強大有力的一面;當我們面對事物沒有足夠的認知與控制力時,心力就會被消耗,進而讓我們整個人的狀態羸弱不堪。心力的強與弱,不僅體現在我們自身當下的心理素質上,也體現在當下所面臨事物對我們的影響上。
是什麼在損耗我們的心力?
《六祖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惠能流浪到一地,聽見一僧道「是風吹著幡動」,又聽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惠能卻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這個場景中所體現的,就是外物對我們心力的影響。我們看到外界變化的時候,會沉浸在這種變化當中,內心生出一圈圈的漣漪,進而也會擾動我們此刻所思所做的事情。
因此,我們想要讓心力飽滿,給自己帶來穩定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降低外在事物的不確定性對我們內在的侵擾。你是否經歷過以下場景:
努力複習考試,但是常常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焦慮到無法入睡。
刷好友動態看到別人家的海景別墅,再看看自己的斗室,瞬間對未來更加失落、迷茫。
買了一檔持續看漲的股票,結果剛買就下跌,好怕錢都虧掉,於是忍痛割肉!結果剛賣又漲回來了!
交到了一個優秀的男朋友,但是總擔心他背著自己喜歡其他人,每天不得不查一次他的手機才滿意。
昨天提交了專案計劃給老闆,結果今天他進公司的時候臭著臉,沒有跟我打招呼。是不是對我的工作不滿意?
某人答應幫我推薦工作,結果履歷遞出去很久都沒有結果,早知道他做事這麼耽擱就不相信他了!
這些類似的場景都在消耗甚至壓榨我們的心力。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對確定性的盲目倚賴都會讓我們變得情緒化,一旦進入焦慮、恐懼、失落、悲觀等負面情緒,我們就會不可避免地變得脆弱,進而無法用強而有力的心智來做好當下,鋪墊未來。
因此,有些人為了避免不確定性對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極度厭惡風險,所有決策都以低風險為首要標準,藉此保全自己的安全感。但安全感未必能帶來高收益,隨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最低風險的選項,會不得不喪失大量真正有價值的機會,慨嘆為何低風險與高收益總是難以兼容。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富貴險中求」,字面意思是高風險帶來高收益。但是之所以能夠求得富貴,其實穿越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接納任何機會的利益都存在不確定性。這個階段會過濾掉畏懼風險的人。例如,看到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作家,於是放棄了寫作;看到只有少數人做生意能賺到錢,於是放棄了嘗試做生意;看到只有少數人能通過某項國家考試,於是放棄去考試。在第一個階段,不接納不確定性的人會先被過濾出競爭環節。
第二階段,在爭取機會的過程當中不斷尋求確定性,降低實現目標的風險。例如,某項考試只有10%的通過率,那麼你必須很努力,才有更大的確定性進入前10%。例如,我們熟悉的股神巴菲特,他長期處於大多數人看來風險很高的二級市場當中,但是他始終堅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選擇,不做自己看不懂的事,這就是在高風險環境下嚴格控制風險。
第三階段,不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而中途放棄,且充分用實力佔據了確定性的人,贏得了「富貴」。這個過程就像從礦石當中找金子,一方面要接受有時候找不到金子的情況,另一方面要讓自己有一雙慧眼能夠發現金子。真正的強者,不僅對不確定性具備高度的接納能力,也對確定性有極強的把握能力。對不確定性的接納能力則是保持心力強大、穩定的前提條件,也是提升心力的關鍵。
認知事物的兩面性
「這個世界,強者做獵人,弱者做韭菜。」
卡卡坐在我面前,冷漠地說出這句話。多年的二級市場交易經歷,讓他對不確定性有了深刻的洞察,他能很好地管理事物的不確定性對自己情緒的擾動,而這種擾動帶來的副產品,則是此刻的冷漠。
「二級市場上,任何機會都具有不確定性,如果你單純依靠消息,就無法控制風險,所以你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判斷,透過確定性的判斷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因為恐懼而在不該放棄的時刻放棄,也不能因為貪婪而在不該留戀的地方留戀。」
「所以你只相信自己?」
「李佛摩說,如果打算在這一行謀生,你必須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判斷。我對他所說的深深認同,如果我靠別人的消息買入,那我賣出也得依賴它,我就無法把握這中間的不確定性。」
「你說的韭菜,不也相信自己嗎?」我笑著說。
「所謂韭菜,就是對不確定性的理解能力為零的生物,他們不相信市場規律,只相信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當中滋生的『觀點』,但市場不會因為你的情緒而增加任何一點仁慈。上漲的時候不控制風險,一路殺進去,下跌的時候又陷入恐懼當中,不能理性分析風險,紛紛割肉逃跑。他們在控制自己人性的弱點方面毫無意識,永遠都沉溺在對確定性的迷戀和不確定性的恐懼中,最終用自己的本性兌現了自己的虧損。」
「就像是一枚硬幣」卡卡拿起桌上一個瓶蓋比畫了起來,「所有的硬幣都有兩面,一面代表機會,一面代表風險,無論我拋多少次,每次都會有1/2的機率是風險面朝上,1/2的機率是機會面朝上。但是韭菜的思維不是這樣,如果連續三次看到機會面朝上,他們就會認為第四次也是機會面朝上。本質上,第四次哪個面朝上,並不是由前三次決定。」他笑了笑問:「不可能只有一個面的硬幣吧?」
「當然沒有。」
「是啊,顯而易見的常識。可是在韭菜的心裡,他們只接受機會面,不接受風險面。機會來的時候不控制風險,風險來的時候不分析機會。在他們的心裡,所有的硬幣都是單面的,而單面的硬幣存在嗎?存在於韭菜的想像中吧。」
在卡卡的工作當中,他的決策對賺錢有最直接的影響,因此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是他最重要的事。一方面,他會盡量少做出決策,另一方面,一旦做出決策,一定是有深思熟慮後的結果。他的話雖然有點「毒舌」,但是也傳遞了一個適用於任何事物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事物都如同硬幣一樣,只要有正面,就會有反面,每一次拋出的結果都會有與我們預期相反的可能。人們之所以焦慮、恐懼、盲目樂觀,是因為他們只想要一枚永遠討好自己的單面硬幣。
聚焦在那些真正可控的因素
我們常用「緣」來解釋結果的不確定性與小概率事情的稀少性:
情侶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在一起,我們會說,你們兩個沒有緣分。
爭取了很久的崗位突然不招人了,我們也會說,自己和這家公司沒有緣分。
兩個原本背景懸殊的人成了摯友,我們也會說,你們兩個真是好有緣分。
緣是一個很「中國風」的意境,在我們的脈絡裡,常常用以詮釋一種命中註定的浪漫情感。在失意的時候,「緣」用來說服我們平和地接納事物的不確定性;在得意的時候,「緣」用來提醒我們珍惜小概率事情當中的幸運。但正因為緣的意思模糊不清,並且帶著一層浪漫的薄紗,所以我們很少真正地抽絲剝繭,探究它的存在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塞內卡說過,智者凡事不在乎結果,而在意所做的決定。這句話乍看像是廢話,既然不在意結果,那又何必做呢?但仔細想想,如何做出決定以及執行決定是我們能做的事,而結果一旦產生,就會成為當下我們無法改變的事。
我們複習以準備期末考試,希望把成績從60分提升到80分,結果考試成績是79分。這個79分就是我們拿到成績的當下無法改變的事,但是也因為做出了提升20分的決定,才讓我們有了19分的進步。
我們制訂公司的年度計劃,希望把公司的業績從500萬提升到1000 萬,但透過努力最終只實現了800萬。那麼800萬這個結果,是我們當下無法改變的事,但也因為我們做出了提升500萬的決定,才讓公司有了300萬的進步。
在這些事情當中,結果只是結果,沒有任何作用,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我們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以及對這個決策做出了何等的堅持。
塞內卡的這句話思辨而富有力量。我們很多時候都被痛苦、焦慮、拖延所裹挾,往往是因為站在這句話的反面:凡事不在意決定,而在意結果。不經過慎重調查,隨著社會主流選擇職業,卻期待這份職業能帶來快樂與收益;不經過仔細考量,一時衝動選了伴侶,卻期待這位伴侶能帶來美好與幸福;不經過理性分析,跟風做了投資,卻在K線的上上下下中期待穩賺的奇蹟發生。
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受慾望驅動,迴避現實、疏於研究、盲目跟風,而等到我們要為結果買單的時候,卻因為當初的錯誤決策痛不欲生,然而痛苦對結果於事無補。所以塞內卡這句話是智慧的、警醒的。
「緣」在我們的對話中被普遍地使用著,因為它始終在幫助人們理解事物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珍惜幸運,也需要接納那些不得不面對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