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不是單純的造花,而是透過仔細觀察,運用天然材料與靈巧雙手幻化出各種美麗的植物生態。
本人從事工業設計服務20餘年,舉凡交通工具、資訊產品、傳統產業……等都曾設計,服務過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注意到國外客戶對於環境友善議題的要求,深入探討後體認到環境日益惡化,轉為潛心研究生態化設計及綠色材料,發現目前市面上許多方案仍對環境有所傷害。最後從先人智慧出發,找到蓪草工藝兼具文化、創意、產業及綠色環保的訴求,但有失傳之虞。
2009年決定投入蓪草研究,但初期完全找不到國內前輩大師的作品跟工具,只找到新竹大量生產的蓪草玫瑰,還有樹火紙博物館內有從日本買回來的蓪草梅花。但在英國皇家邱植物園的論文中可以看到該園從1850年收藏的蓪草花。國內遍尋不著下先自行研究天然染色技巧跟蒐集各種造花書籍,還到救國團跟黎欣老師學習染色花,終於對造花有初步了解。
在介紹一代造花大師潘牛的書籍中看到大師說他自己「一生從未自書本或跟師傅研究過造花」「各種生花活草都是我的師傅啦」,原來就是要師法自然才會逼真。從此努力觀察自然生態,強迫自己重新去認識各種花卉及生態環境,並在許多臉書社團跟拍攝花卉的高手們切磋學習,才體會到台灣原來有那麼多美麗的事物,先前埋首在繁雜的工作時完全忽略了身邊的美好。
2012年因為在綠知行部落格發表介紹潘牛大師的文章,接連跟他的弟子黃德河(江河師)跟學生林信枝取得連繫,二位分別重拾超過20年沒碰的工具與材料示範給我們看,還製作好幾件作品在新竹市文化局第一次的「蓪草重生展」中展出,江河師因造花精湛技藝當年馬上被宜蘭縣文化局提報為無形文化資產,但可惜在2013年初黃大師即因病仙逝,生前仍抱病關懷蓪草紙花傳習工作,目前由遺孀黃趙石及兒媳李麗華傳承手藝。
主要教導我們進入蓪草紙花領域的是林信枝老師,公共電視午間台語新聞【技藝101】在2012年9月製作了一個專輯【蓪草。紙】,稱呼她是蓪草的活教材,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此工藝歷史久遠,若無人傳承將永遠消失。隨後張秀美(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台灣昔日最後一家蓪草工廠老闆)與筆者就定期向林老師學習蓪草紙花,終於得以傳承這個難能可貴的技藝。
後續幾年跟一群夥伴致力於此工藝的傳承與發揚,感謝許多縣市政府、林務局、林試所、國藝會、國家公園、工藝中心、傳藝中心、科博館、新竹關帝廟、台大植物標本館、台灣玻璃館、各地社區發展協會、各級學校……的輔導與補助,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各種研究與發展,並從傳習課程中與優秀的學員們斆學相長,已經有許多位學員成為講師並在各地繼續開課。
2017年申請進駐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成為藝桃趣創意基地首屆的進駐藝術家,得以在此工作並長期展示蓪草相關工藝與遊客們互動。同時在夥伴們的大力支持下籌組成立【台灣蓪草學會】,希望更能集結各方的力量,將這天然又美麗的材料與手作讓更多人知曉。
感謝您對蓪草造花有興趣。
接下來我們還要持續努力,讓這被遺忘的文化瑰寶重現風華。
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