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93年ヴェルモント(Vermont)¹在日本初次展出,大約在1997年左右ヴェルディッシモ和現在的フロールエバー在日本登場,2003年出現日本國產的大地農園²,並開始販售。在這之後,不凋花成為在日本和新鮮切花、人造花同為重要的花藝設計材料。
因為設計師對不凋花的潛心研究,使不凋花成為日本的花商常使用的花材。雖然如同鮮花一般放進盒子,但因其莖短且將類似的尺寸整齊排列,較感覺不到不凋花的生命力。如果只是把它從盒子裡拿出來整理,花的韻味仍然不足,完成的作品也是整齊劃一。但日本的設計師仍希望使用不凋花創作出能夠表現自己風格和個性的作品,而在這十多年間,不凋花的加工技巧和設計也一直向上提升,現今的花藝尚未出現像不凋花的創作技巧(開花技術),或是與不同藝術結合的想法。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將不凋花和中國玉和中國結結合³,也經常創作作品。
台灣是經過歷史和各式文化、民族長時間融合而成,也使現在的台灣文化很有深度,加上在台灣很容易能取得一些素材(如:緞帶、布、壓克力、相框、木材等等)。所以台灣的設計師在擁有各種素材和文化精神的背景上,能更輕易的產生新的想像力,並簡單表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台灣的各位,可以創造出屬於台灣的不凋花歷史。
在這十年間,我透過課程和台灣的各位接觸後,覺得各位是「對新的事物好奇心旺盛,認真學習,靈活有創造力」,但是,要將大腦描繪的點子或想法變成眼睛所能看見的實體,最重要的是基本技術的學習,換句話說,有了基本技巧後,就能在作品上做出各式各樣的應用和呈現。
這不僅運用在花藝設計,在舞蹈、音樂、運動等專業領域上,也是共通的道理。
藉由本書的出版,開始對不凋花產生興趣,或是想製作作品的各位,重要的關鍵是「最基礎的技巧」、「使用方法」、「不凋花的基本資料」等的整合。
本書若能為各位創作精彩漂亮的作品有幫助的話,是我的榮幸。
現在大中華地區對「preserved-flower」有多種的翻譯方式,在台灣我們稱preserved-flower為不凋花。
台灣初期開始不凋花的課程時,根據有在使用不凋花的日本人和台灣人的配偶的建議而決定。
法國的Vermont(現在製造工廠位於肯亞)是比利時和德國的大學,共同研究10年後取得世界專利,1991年以鮮花的保存技術專利向世界介紹。
大地農園1995年完成植物的漂白技術確立,1980年開始販賣滿天星的不凋花材。
共同創作想法的起點,是和對中國結有興趣的日本學生共同開發的。我們特別將「玉」、「珊瑚」、「中國結」等「東方美的寶物藝術」稱之為「pre-ja」(pre-ja=preserved-flower和jade)。
池田奈緒美
職人,這兩個字我感到一種沉重的壓力,因為職人給予人的印象就是專家的感覺,但是,這種專家又具備著獨特的見解及生活上的態度。因為學習不凋花的關係,我的老師池田奈緒美老師影響我至深,池田老師身上的特質就是一種職人的展現,而我也想要成為職人。
從學習到教學,數一數至少有6~7年了,在一年多年前,我開始從事教學,第一批的學生,訝異著我的年輕,難以想像我研習不凋花多年,當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學這麼久?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單純喜歡。」
後來,在授課過程中,學員們則訝異著我對不凋花知識的完整和健全,不單單是只是會操作而已,而是對周邊素材的了解及對品牌的瞭解至深,那時,我的回答很單純:「成為一個不凋花操作者,尤其是已經在教學的我,這應該是基本常識及知識吧!」
不誇張,池田老師很在乎在教學上的潛移默化,在學習過程中,我常常使用不同品牌的不凋花和在台灣沒有的特殊材料及花器,池田老師努力的讓我像置身在日本學習一樣,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很幸運地了解許多不凋花的點滴,也因為在不求快的學習過程中,吸收的知識更是有效的消化並進入我的腦中。這也讓我覺得,其實學技術不難,但是要了解和整理操作的事物,甚至到後來的應用是最難的!
這本書的製作精神,就是來自於學習時的我,想要了解各種不凋花技術、花材和品牌的過程。對於會插花的人來說,了解技術的操作,就是學會使用不凋花時的注意事項;了解花材及品牌,就可以更多元的選擇花種類及顏色來增加作品的層次感!
池田老師與我,打破協會與協會之間的隔閡,我們統整出在日本有哪些的操作技術和大家分享,除此之外,也和大家分享我們多年的操作經驗,帶領大家進入不凋花的世界。此書適合任何階段的人來看,不管是已經有在教學的老師或是正要接觸不凋花的人,都是一本很適合用來輔助了解及收藏的書。
在出書製作的過程中,我再一次回到學生的身分,一步步的觀察池田老師在不凋花操作上如何處理細節,也讓我深刻體悟到池田老師的細膩心思。對於看似簡單的花材,她都一一的說明要小心注意的部分,也謝謝這次一起協助出書的出版團隊,謝謝您們有著跟我們一樣堅持細節的心及精神,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一起努力,也讓我看到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的做事精神,更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個寶貴經驗。
出書真的不只是出書而已,而是一種另外的責任感及學習人事物的經驗,有好多好多的感想,希望未來有機會一起分享,謝謝我遇到的每一個人!
陳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