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9 項符合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2/04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成為怎樣的大人,跟孩提時代建立的性格、能力及價值觀密不可分。 本書開章第一部分叫:「打底!幫孩子建構內心自畫像-- 要先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這段恰巧是書裡最打中我內心的部分。 如同作者提及,...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作者:莊琳君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1-25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內容簡介

德國人對孩子的期許是:讓孩子長大後能擇其所愛,愛其所擇!
德國孩子的每一步學習,都是為了「獨立」做準備!

  作者對照台灣與德國幼兒園教學和父母教養態度,並藉由在德國幼兒園實際工作經驗中所得到的啓發,提供台灣讀者一種新的教育視野。內容以學理和實例並行論述,聚焦在「學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養實例,讓讀者更容易瞭解德國父母和幼教人員的處理方式,是基於何種教育信念。

  【0~6歲的幼兒教育,就像德國教育的縮影】

  1.學會生活自理→擺脫依賴→才能擁有「我做得到」的自信;
  2.讓孩子自主學習→單純的滿足求知慾→才能真正熱愛學習;
  3.鼓勵自我挑戰→從失敗到成功→才能累積面對新挑戰的勇氣;
  4.允許孩子冒險、哭鬧、任性、不聽話→嘗試不同途徑→才能壯大內心渴望獨立的能量……

  【幼兒園的生活點滴,就是德式教養雛形】

  1.自理能力是獨立第一步,從生活每個基本環節學起,慢慢建立自信心:

  【穿著】脫襪→穿鞋→2歲穿脫褲子(選擇自己今天想穿什麼)→3歲穿脫衣服;
  【喝水】學習水杯→塑膠水杯→一手拿穩水壺+一手抓著水杯;
  【吃飯】學會使用叉、匙比吃進多少食物重要→練習擦手擦臉→收拾自己的餐具
  【行動】2~3歲校外教學不是走路就是搭乘交通工具→4歲開始練習自己過馬路
  (當台灣的父母認為讓幼兒園的孩子單獨過馬路太危險,德國的父母想的卻是孩子沒學會自己如何過馬路才叫危險)

  2.和別人相處是獨立第二步,從和同儕相處培養社交和衝突應變能力:

  【教孩子學會愛別人】
  3歲以下照顧嬰兒玩偶培養同理心;大孩子則從「我要的」轉移到「別人可能需要的」……

  【教孩子人際關係互動】
  走出家庭,從小帶孩子參加各種親子活動、到公園放風、幫孩子找玩伴、2歲安排遊戲約會(Play Date)、5歲開始在同學家開趴過夜……

  【當孩子被咬被打】
  台灣爸媽:「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被咬?是哪個小朋友呀?」
  0~3歲孩子的德國爸媽:「Es passiert,這本來就是會發生的事。」
  3~6歲孩子的德國爸媽會跟孩子說:「我可以幫忙你一起找出方法來,但是我無法代替你去解決問題。」他們會請老師從旁協助孩子面對問題,卻鐵了心腸不替孩子出頭。──>孩子終究必須學會為自己挺身而出

  德國老師、爸媽具備以下特質:
  (1)有很強的心臟,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嘗試;
  (2)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確認自己的興趣;
  (3)唯一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震撼教育】

  1.    孩子:「這是奶嘴!」

  老師:「不對喔!這是土星環!」

  ──>德國學前教育指南第一條:不要去指導孩子該怎麼看這個世界。孩子對這世界的理解,不應該只建立在大人給予的觀念,因為失去話語權的孩子,往往得花更長的時間體認到自己其實是獨立的個體。

  ──>台灣老師的練習:這階段孩子的學習生活是著重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創造一個可以雙向自由對話的空間,讓孩子練習表述,來拓寬自己的思路。

  2.  「校長,我是不是能在課程設計上多加些學習內容?」

  「豐富課堂內容是個好點子,但妳要記得,不管學什麼,『讓孩子快樂』是幼教老師最重要的責任。」

  ──>德國人相信,快樂的孩子不一定學得最快,但有可能是最後學得最好的那一個!

  ──>台灣老師的練習:寫教案不是重點,學前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是讓孩子能由內心自發的熱愛學習這一件事。為了鼓勵孩子參與活動而設計的獎勵制度,到頭來可能只是變相地讓孩子產生「這東西無聊到要用獎品來讓我學習」的心理,等於直接削減孩子的學習動機,而養成有獎品才願意學的被動態度。

  3.口頭上常鼓勵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卻又常替孩子設限,只給孩子我們允許的安全範圍;或者亦步亦趨跟在旁邊放不了手。

  ──>德國人有一顆很強的心臟:樂見孩子的勇氣和行動力、放手讓孩子自我挑戰、欣賞孩子冒險的天性。

  ──>台灣老師的練習:練習收拾起自己多餘的擔心,練習去相信孩子的能力,不因為想保護孩子而輕易拿走他們與生俱來的勇氣。

本書特色

  1.每篇文章都有實際案例:兼具台灣老師的習慣思維VS.德國老師的處理原則vs.德國爸媽的教養態度,以及老師和家長之間如何合作無間。

  2.德國優質小孩的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3.近距離體驗德國學前教育理念與幼兒園日常活動安排。

震撼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子教養作家)、王麗芳(《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江 束(財團法人新北市兒童教保協會第十屆理事長)、江蘭芬(前「道生教育機構」幼教處處長、現任「遊戲英語工作坊」顧問)、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彭菊仙(親子教養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
  ●十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七年+德國三年)

  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
 
  從小一路叛逆到大,被爸媽稱之為「家裡最乖的那一個」。高中為了反抗無理校規差點被勒退,正式擺脫高中數學的那一天覺得人生頓時由暗轉明。教官黑名單中的列管學生竟然最後以教育工作者為一生職志,從此相信每個人生曲折都有其意義。
 

推薦序

心寬 路更寬
 
  一個正氣感,熱忱十足,留學英國的教育碩士,在英語補習班裡有過幾年的國小英語教學經驗的年輕女孩,是Kate 給我的第一印象,在面試、試教後從我國小部的兼職英語教師開始結緣。我們對孩子有同樣的愛,對教育有同樣的熱誠,希望台灣的孩子在繁重的課業之下可以開心的學習英文,分享討論教學方法還有協助孩子面克服學習壓力,是我們最常討論的議題。在國小孩子眼中的Teacher Kate,是個亦師亦友,又愛又怕的好老師!在我心中她是一個願意為孩子成長不斷進修、願意改變自己的教育伙伴,因此很快地就成為我學校專任教師,進入了幼兒教育的領域。

  什麼是教育?從字面上來解釋「教」是使其變好、「育」是使其長大。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人們的未來都建構在孩子身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與父母,是否有一樣的認知,要成就一個更棒的自己、願意為孩子更好而不斷學習甚至改變的自己!

  而Kate,就是有這樣信念的一位老師。

  剛開始教幼兒園,是她教職生涯很大的挑戰,從她熟知的語文教育,進入全新的幼教八大智能、五大領域的教學及幼兒的心理行為發展,她擴大了自己專業的框架,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需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進而不斷的進修與調整自己,設計出符合幼兒的教案與活動。

  台灣目前的教育正處在很矛盾的階段。傳統東方教育玉不琢不成器、打駡教育、菁英教育在這個世代已被打破,我們受到西方教育的薰陶,開始朝向尊重人權,重視孩子個別發展與多元學習發展,但卻忽略了西方教育很重要的精神「獨立與承擔」。

  教育的終極目標為何?不就是希望孩子成年後能獨立生活!但現在的家長尊重孩子,順服孩子,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犯了錯誤,家長就出面攞平、承擔、認為那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殊不知當我們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與承擔解決事情的空間,孩子們就無法在每一個事件中檢討修正,進而學習成長。孩子的茁壯不就是在一次又次的經驗中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跟支持,而不是取代他們去做。

  深知這些偏頗發展的Kate,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耐心地引導,溫和而堅持地引領孩子做每一件他該做的事,溫暖地鼓勵遇到挫折的孩子,陪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一個優秀的老師,因為一份異國姻緣遠嫁德國,所有的家長、學生、同事雖不捨但都給予她滿滿的祝福。對孩子的愛不因為時空有異,帶著這份熱忱,在漢堡延續她的教學生涯。記得她剛到德國時她問我,「怎麼辦?老師不可以要求孩子來做些活動,要怎麼教」,我告訴她,孩子不用妳教,只要陪,在陪伴的過程中,妳們的互動就是最棒的學習了!

  果然,在她付出真誠下,很快的獲得老闆、學生、家長的賞識!她幾度放掉了她會、她習慣的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用包容融合的態度生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又進化成更棒的老師。

  台灣的教育,太多的對立,太少的融合,各個學派各有各的支持者,互相批評,甚至有幼兒學英文會影響母語學習的論述,也有些幼兒園只強調美語,掛名幼兒園說穿了只是語文補習班。大家只做自己會的,如此壁磊分明實非教育之福。為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要能認知,為了孩子要能勇敢接受新的思維,面對自己的不足,接受與改變自己,讓自己變的更有競爭力,那麼就是最好的身教了!透過Kate切身的經驗與分享,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思維與教育模式,神遊德國的幼兒園後,不知道大家是否會和我一樣閉起眼晴露出淺淺的一抹微笑,感受到德國孩子的幸福及德國幼教受到的尊重。瞬間卻又心疼台灣的孩子,憂心起台灣的教育與競爭力。二十年來的教育經營管理,我們有許多如Kate般熱情、熱血的教師,但我們的體制有太多的窠臼及個人主觀的價值,限制學校、限制老師、也圈住了孩子!這樣的專業無法得到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又幼教市場百家爭鳴,在缺乏中心思想與教育家長環境中,市場性凌駕於教育的本質,,有幼兒園因為生存而順應家長、把對幼教專業與老師的尊重妥協了,導致幼教菁英離開職場,社會菁英不願意投入基礎教育,這將會是社會很大的隱憂。

  孩子需要什麼?教育該教些什麼?

  看著孩子,他會告訴我們。在孩子眼神中尋找到改變的內涵與力量。我想Kate找到了她的使命與寫作的能量,希望藉由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能讓教育工作者能找回當年的初心與信念,也影響父母重新省視教育的本質,你我生命因他們而豐富、圓滿成熟,高質量的教育環境仍需耕耘!

  「打開我們的心,讓孩子的路更寬!」

江蘭芬 Fenny Chiang
前 道生教育機構 幼教處處長
普利斯堡美語學校、格登美語學校 校長
現 遊戲英語工作坊 顧問

推薦序

  學齡前孩子的感官系統就好似一具智慧型手機,就是需要隨意亂滑一下,隨便東碰西弄地嘗試,才能摸索出它的基本架構與功能。因此,此時期的孩子對自己既新穎又奇妙的感官系統、運動器官以及大腦功能等,絕對是擋不住地躍躍欲試。

  他們會自動自發地依據成長的需求,漸次摸索與生俱來每一種身心功能的運作,然後不斷地自我磨練,直至能駕輕就熟的使用它們。唯有完成這些基本發展,他們才可能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利用完備的基本能力去學習、擴充更強大的能力,以便順利成功的生存於此世界。

  德國教育最值得師法的概念就是,他們認定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主要的發展目標。學齡前的發展目標是:讓孩子盡情地探索自我,藉此認知並磨練好基本身心能力,因此他們最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練就自理能力,穿衣、喝水、吃飯、自己行動等練習,絕對勝過認字、拼字與算術的知識灌注;他們需要自由自在的「玩」,幼兒看似沒有目標、不具建設性的「玩」,在在都是為了磨練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孩子會順著內在的身心需求而自然發展,如此順性發展的孩子未必學得最快最多,但很可能最終學得最好,因為德國教育在每一階段所確立的發展目標都能為下一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而唯有每一階段都能順利的銜接與發展,才能連綴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對國內父母「害怕輸在起跑點」的高度焦慮下,我們非常需要借鏡德國的幼教經驗與視野,這本書篇篇都提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能清楚看到在每一個情境中,德國老師與德國父母不同於我們的教養思維,以及真正有助於孩子長期發展獨立人格的回應模式。

  本書作者莊琳君老師先後經歷了台灣與德國兩方的教養洗禮,深刻的體會與深入的比對,其非常獨特而完備的教學背景,讓本書極具說服力!

彭菊仙

作者序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十年自省


  在到德國幼兒園任教前,我在台灣的雙語幼兒園任教,前後加總起來約有七年的時間。當時的我,是一位大學外文系剛畢業的菜鳥老師,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學會如何帶班授課,努力在不同體系的幼兒園兼課來精進自己的教學技巧,幼幼班到大班都帶過,工作了幾年後覺得無法再有所突破時,也毅然決定去英國深造攻讀教育研究。

  在英國求學期間,受到指導教授George很大的幫助。教育研究所的課程密集而繁重,白天在圖書館找完資料,晚上再回到宿舍挑燈夜戰是常有的事,從期初到期末,班上因為學科被當掉而失去畢業資格的人越來越多,我也懷疑過自己是否能順利如期完成學業,幸好George每次的心靈喊話,都能讓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他對我說:「●越困難的研究,往往更有價值,不要因為怕失敗而自我設限,教育的最大意義就是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不是嗎?●」

  我在他身上,第一次體會到,一個好老師能給予學生最大的啓發,不會只限於知識傳授,而是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力量。

  後來因為遠嫁德國而離開台灣幼教領域,憑著顯著的教學成效和融洽的師生關係, 我一度深信自己沒有愧對所學,稱得上是一位盡責的好老師,一直到我進入德國的幼兒園。

  在德國任教三年後,有幾回和臺灣的家長,或是自己身邊熟絡的友人聊到臺灣和德國兩地教育模式的差異時,常會得到以下幾種回應:

  「一直不停的倡導德國幼兒教育多好又能怎麼樣呢?臺灣的大環境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啊,我們當父母的根本無法改變什麼不是嗎?」

  「我也贊成全人幼兒教育,但就算勉強獨排眾議讓孩子接受了這樣的幼兒園,上了國小進度落後跟不上同學又該怎麼辦?」
 
  不少父母就算認為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是件正確的事,內心還是陷入了對臺灣教育環境的「無可奈何」和擔憂孩子「進度落後別人」的複雜思緒裡。

  偶爾我也難免會被旁人標籤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鼓吹者,認為我似乎過度放大德國幼教的優點,然後一面倒的否定臺灣主流的幼兒教育,很少人能明白,從臺灣到德國任教的我這幾年所面臨的思想衝擊。●一路從觀察、溝通、思考到自省,將兩地經驗相對照之下汲取的體會,對自己而言,是遲來卻十足寶貴的一堂課。●

  「學生課堂打瞌睡,多半是老師教得太無聊」一向是我在臺灣任教時抱持的想法。因為對工作態度的堅持,所以無法容忍自己馬虎草率地上完一堂課,我會想很多遊戲,很多方法來鼓勵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學到最多,我想我姑且還算是教學認真的老師吧!很多時候也不會給孩子出回家功課,我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已經上了一天的課了,只要提升教學效率,孩子能夠展示出學習成果,那麼寫功課就不是必要的事。然而,給孩子功課出太少這一點,卻不時引來家長反對的聲音,認為孩子在家空閒的時間太多,不知道要幹什麼。

  「就不能讓孩子玩一下嗎?」記得我忍不住向我反映家長意見的校長這樣咕噥著。

  我一直認為,有本事的老師應該讓孩子在課堂上盡可能學得快學得多,而不是變相一直增加孩子的回家功課,雖然也想努力替孩子爭取點什麼,但我的認知仍然被禁錮於「學得快等於學得好」的框架裡。而現在的我卻不禁想問問過去的自己,孩子們就算學的又快又多,就足以證明他們學得好嗎?到底以幼兒教育的角度而言,這個「好」的標準在哪裡?如果孩子讀寫流暢,卻沒有解決衝突的能力,那算是學得好嗎?在德國工作後的我時常在思考,多數臺灣幼兒園給予孩子們的到底是「教育」抑或是「學科訓練」?
  
  德國幼兒教育裡,絕對是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擺在學習成效之前的,教學活動的比重也絕對不能超過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這幾年細心觀察德國孩子每一步的成長之後,我才意識到臺灣幼兒園的密集課程不止阻絕了孩子適性發展,對於「玩」(Freispiel)之於學前教育的意義似乎理解得不夠透徹。

  此外,孩子在此一階段不同的心理需求更是長期輕忽的一部分。孩子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在孩子本該大量在戶外探索玩樂的年紀讓他們整日忙著學東學西,回家還得寫功課,課程滿檔到孩子連發呆的自由都被剝奪。如果為了學習過多的智識課程,而讓孩子的童年充滿壓力,甚至影響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不管成效如何,只怕從任何角度來看,都稱不上是優質的幼兒教育。

  就算是在標榜德/英雙語的國際幼兒園,●比起學了多少英文字彙,德國父母更重視孩子玩得開不開心。●從表面上看來,德國幼教老師的工作似乎很輕鬆,既不用寫聯絡本,不教讀寫也就沒有各科目學習成效的壓力,孩子每天自由玩樂,盡情跑跳,吃好心情好就算任務達陣。

  如果要說臺灣和德國幼教老師最大的差別,就是即便生活自理能力都被視為必要的學習項目,但臺灣多半更偏重密集的智識學習,學拼音、學寫字、也學算術,期待孩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項目;德國則注重對孩子整體觀察,從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班上的交友情況,面對衝突情境的處理能力等等面向,幼教老師每天都會將所觀察到的一切提出來開會討論。

  舉例來說,班上倘若有個兩歲孩子改不掉愛咬人的壞習慣,德國幼教老師除了第一時間制止之外,另外還會花時間思考孩子咬人時的狀況,被咬的對象是否有相同點,咬的部位多半在哪……諸如此類的細節並記錄下來。毫無疑問的,咬人這行為不可取,但是●德國幼教老師更重視的是能夠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只是看見錯誤的行為。●

  現在反省過去在臺灣任教的自己,發覺當時看孩子的視野稍嫌片面狹隘,也許孩子各自的喜好和才能我會記得,但是當時的我的確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心思去釐清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現在的我,不時得提醒自己要慢下來,多花點時間觀察孩子,去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學習接納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成長步調。

  會想寫一本關於德國幼兒教育前線側寫的書,出發點是因為一些在臺灣的友人都陸續當了新手爸媽,他們常不時詢問我在臺灣、德國兩地的幼兒園工作後的心得,也非常好奇德國父母對於幼兒教育抱持著怎麼樣的期待,於是我開始彙整這幾年在德國幼兒園所觀察到的一切。

  ●德國的幼兒教育並不是毫無缺點,但是他們的確在堅持著一種不可撼動的教育信念。原來「以孩子為主體」課程設計不是只存在於教育研究的學理論述中,它在德國的每一個幼兒園都被徹底實踐著。●

  所以我想,如果能藉由這本書,提供臺灣關心幼兒教育的家長或老師另一個角度的教育視野,或許能更清楚的洞察教育體制內外的一些問題,並試圖找出方法來。

  改變臺灣教育現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明白。但如果我們只能感到無力,只知道妥協,會有更多孩子無法擺脫這種近乎被軟禁的童年,如果有越多的人為孩子發聲,這期待改變的聲音就能夠被傳達到更遠的地方,它會慢慢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去突破瓶頸,期盼有一天臺灣的幼兒園不再聚焦在學習成效,教育也能回歸本質。

  讓我們,一起抓住那個改變的,可能。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41845
  • 叢書系列: 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2/04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人們常說:「三歲定八十。」
成為怎樣的大人,跟孩提時代建立的性格、能力及價值觀密不可分。

本書開章第一部分叫:「打底!幫孩子建構內心自畫像--
要先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這段恰巧是書裡最打中我內心的部分。

如同作者提及,比起學得多快,德國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信賴自己的能力,是一步一步努力達成的成就感,還有錯了再試的勇氣。」
面對人生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他人眼中的「好或不好」,
而是我們如何勾勒出發自內心期望的自畫像,
而是「即使遭遇挫敗,也能繼續保持相信自己的正面態度。」
可惜這往往是臺灣(甚至亞洲)教育中比較缺乏的,而我們並沒有不努力!
不假他求,才能寵辱不驚。

接下來的章節安排亦頗具巧思。
藉由列舉許多實例,呈現德國家長及老師們教育時所抱持的態度原則;從讓孩子們在多方嘗試中認識自己、生活自理、人際關係的建立及衝突化解,到培養責任感及同理心等,朝向未來逐步紮根。

對我而言,本書反倒更像心理書籍。藉此體察自己的不足,
尋找也許失落在童年小徑中的幾塊零星拼圖。

「如果我們的教育一再引領孩子走向一條強調勝利的窄路,他們自然不會懂得如何追求來自內心,不假他求的快樂。」

以自信和獨立為中心思想,
同時教導孩子同理心跟自己負責的態度,
無論身處何地都是管用的。
放手跟放任並不相同。

不能面對錯誤、從錯誤中學習,
比犯錯更可怕。
在能容許挫敗時不去嘗試,
將來只會更躊躇不前。

誠摯推薦本書給對幼教有興趣的讀者,
或是像我一樣,同時疑惑童年心理建構成因的人XDDDDD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閃亮的金句:尋找滄海遺珠
作者:盧勝彥
出版社:財團法人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4-11-07
$ 20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特殊傳說Ⅲ vol.09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4-10-16
$ 23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捨得自己+捨得的練習=吳若權金剛經讀寫組合(限量親簽)
作者:吳若權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1
$ 63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WOW! SCREEN 11月號/2024 第667期
出版社: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13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出軌的肉體
作者:荒井啟
出版社:暮想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4
$ 32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戀上換裝娃娃 13 (首刷限定版)
$ 18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中西合療,抗癌逆轉勝
作者:莊佳穎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6
$ 35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童話裡的心理學
作者:鐘穎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1
$ 33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