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為孩子預備種子,也要為他準備沃土
──周 儒(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偉文又要出新書了!這是最近從出版社找我寫推薦文時才知道的。作為他多年的老朋友,我始終搞不太清楚,偉文在幫病人醫治牙齒、忙碌的社會關懷參與之餘,怎麼還有那麼多時間,完成那麼多本書?這讓需要花十年時間才能寫完一本書的我,不得不讚嘆與佩服。
以一位環境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一書,我發覺本書可以是關心環境教育與親子教育的成年人簡單就可上手的參考書!裡頭所介紹的自然觀察、體驗、開啟對話討論等活動與內容的難度門檻不高、很友善,非常適合父母、師長參考與利用。
環境教育期望能夠透過各種可能的教育型式、管道、機會,逐步地去建構人們對於環境與永續的知識、態度、價值與行為。這是一個漫長也需要長期投入的教育過程,尤其需要盡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透過父母、師長的引導、幫助,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能有接觸自然的經驗與機會。這樣的重要生命經驗,對於培養出一個對環境能夠負責任的公民,是絕對有影響力的,我們千萬不能輕忽。
根據西方學者對於影響一個成年人成為負責任的環境公民的重要生命經驗領域的研究(Chawla, 1999),發現那些積極關心環境的成年人,在童年時期多半有豐富的自然接觸經驗,且影響力竟然達到七成。而同樣類型的研究,臺灣的研究者(東華大學的許世璋教授)也發現,這些積極關心環境者,童年時期與自然接觸的經驗,影響力達到六成五。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雖然有很多的人生經驗與學習會影響一個人,使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環境公民;但是童年時期與自然的接觸經驗,毫無疑問是其中最舉足輕重的因素。當然,要建構這樣的影響,其實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地去陪伴與累積。不只是學校的教學,其他如家長、社區等成年人的長期引導陪伴,也都是必須的。
我從本書看到很多從家庭、生活、社區、學校、社會各種情境下,都有可以利用作為與孩子對話、喚起好奇心、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內容。我認為本書門檻極低,可以同時成為大人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好資源。我覺得其中的重點是大人能與小孩玩在「一起」,因為藉由這些有趣主題(譬如:能遇見蛇,其實很幸運!),能增進與孩子對話討論的時間與機會,這不僅是在儲存未來孩子成為負責任的環境公民的必要能量與養分,更能增加親子(師生)互動的機會。在目前越來越多孩子是由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陪伴成長的狀況下,這種「古典的」親子互動型態的促進,應該也是偉文寫這本書時對於大家的期望吧。
寫過《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在其另外一本《驚奇之心》書中寫到:「如果事實是種子,可在日後產生知識和智慧,那麼情感和感受就是孕育種子的沃土。而童年時光是準備土壤的階段!」我深深地信服與認同她的看法!目前台灣的教育(不管是學校或是家庭),過度強調知識的學習,我們給了孩子們、學生們滿滿一個又一個種子,卻疏於耕耘與提供讓這些種子能孕育生長的沃土(情感和感受)!這絕對值得我們大家反思。我認為偉文這本新書,提供了我們一起來澆灌與耕耘沃土的機會與能量。只要你(妳)相信並願意開始踏出一步,都絕對不嫌遲!
推薦序二
世界公民的入門書
──薛紀綱(金鐘獎少年兒童節目最佳主持人)
《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絕對是一本實用又不失生活感的書,當你開始推開窗戶、留心生活,就會發現自然中的線索處處都是不假外求的活教材喔!
身為一個兒童節目主持人,藉由節目外景之便,不敢說自己長了多少豐富的知識見解,但是看著跑遍了不知幾圈的台灣,深深發現到,這塊土地正用她的生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我們寫下新的課題。還記得十多年前剛開始做主持界的新兵時,探索走訪的主題內容不外乎是體驗大自然之美,新奇的、有趣的、迷人的;林野間樹上的蟬、泥土洞裡的蟋蟀、溪澗中的魚兒悠游。。。而對比今日,原本司空見慣的自然景觀漸漸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探索主題變成了環保、氣候、食安等等的問題。李醫師在這一百個環境關鍵字中所提到的內容,恰恰就是我在工作中曾親身探索過的許多主題:從台灣本土的生物、濕地,到外來入侵種、海嘯、地震等,與我們的節目方針一致,也讓我趁機藉由這本書,再度好好複習了一課。
如果你對自然課有著難以消化的距離感,那麼這本書對你而言,可能會是一碗令人暖呼呼的什錦湯麵,因為李醫師除了具有專業醫師背景與環保志工的雙重身分外,更是一個注重生活細節的爸爸。透過與一雙女兒的對話,將許多乍聽艱澀的議題變得容易理解與吞吐,在問答跟小鬥嘴之間,傳達出一個父親深切想傳達與關心的內容。如果你正準備要做一個世界公民,真心地推薦這本書,讓它成為你的第一本入門工具書。
最近我在一本童書上看到一句話,想藉此送給所有希望為生活、為世界盡一份心力的你和我!
“Be kind to others and they will be kind to you.”
推薦序三
傳承對自然的愛,對人文社會的關懷
──詹聰正(怪獸共和國負責人)
某次在山上帶小孩的營隊,一群大人拿著大大小小不同型號的照相機跟在後頭,小孩們看到有趣的小蟲,大人便擠到前頭拍照,喀擦一聲過後,相機收起,轉頭離開,那隻蟲跟他再也沒有關係。
微風吹起時那隻蟲的細毛有抖動嗎?牠走路時是勇往直前,還是猶豫不決呢?牠正準備用餐嗎?太陽下山後牠住在哪裡呢?
「可以回家查圖鑑啊!」大人說。
立體的小蟲變成了平面的知識,生命結束在黑白文字之間,然而這是很多人心裡的「自然」。
當自然跟我們的生活脫節,便與虛擬世界沒有兩樣,而我們並不會真正關注虛擬世界裡的生死存亡。
大自然並非只存在於荒山野地。自然既可以是後院傳來的一聲蟬鳴,也存在於擺放在餐桌上的菜餚、午後悠閒時光手上的一杯咖啡、水龍頭關不住的水滴、離開房間前忘了關上的電燈…。自然如此自然地存在於生活中每個角落,只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
學校並不是唯一的學習場域,其實不用化學老師強迫背誦,三聚氫胺、塑化劑等冷硬的化學名詞突然便擠進我們的生活圈,忘也忘不掉;因為那知識被生活所發酵了,一夕之間跟我們起了關聯,不再是躺在書本裡頭的死物。
帶著雙胞胎女兒用生命去經驗知識的偉文,與其說把自然課帶進日常裡,無寧是從日常裡看出自然。無時無刻甜蜜的親子互動,每天餐桌前的對話、周日全家的社區漫步、與小孩一起讀報、討論時事,都是通往知識的管道。其實,能真正留在我們心頭的知識,每每展現在日常裡。
蛇是邪惡的嗎?會絞殺寄主的雀榕殘忍嗎?肥胖是屬於個人身體自主權,還是公眾衛生的問題呢?應該買距離有效期最遠的,還是即將到期的食品?越便宜,便買越多,越不珍惜;所以為了環保,東西應該賣貴一點嗎?我們擁有食物選擇權嗎?消費習慣會造成社會問題嗎?讀這本書時,知識轉化成問題,變換視角,問題便有了不同的答案。
教育是一種手段,讓人認識周遭世界,讓人懂得如何生活,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是一齣生活教育劇場,從生活中萃取出課綱裡的各種元素,不按表操課,不依進度,不考試,不為分數,而是單純的跟著生活走,從提問中引發小孩的好奇、求知與反思,在對話裡傳承知識與經驗,也傳承了對自然的愛、對人文社會的關懷。
作者序
環境不只是我們該教育的知識
──李偉文
我想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用法律強制規定,每個教師與公務人員,包括總統,每年一定要上滿四個小時所謂「環境教育」的課程。對離開學校的大人都這麼要求了,孩子在學校課程與考試中,對於環境知識的學習當然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可是當「環境保護」已成為普世價值,「環境教育」也變成顯學的現代,人與自然的互動反而愈形疏離,這除了因為科技與都市生活型態的關係之外,當環境大自然變成我們研究與學習的對象之後,我們也就忘記了我們自己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也無法脫離大自然。
在科學理性主義的薰陶下,包括從小為了考高分被訓練以最快的速度寫出標準答案,久而久之,我們理所當然會以為萬事萬物都條理分明,是可控制的,但是其實這個世界常常不是我們所想的那個樣子,生命還是充滿了令人驚歎的神祕。
環境教育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孩子尊重其他生命,不只是透過知識上的教導,而是帶到現場,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美好,甚至被這些人類尚未探索的神奇與奧祕而感動。
而且重新看見大自然,親身接近與觸摸感受到這個活生生的世界,也可以彌補現今生活中太多的影音媒介所架構出的間接的或虛擬的世界。美國詩人惠特曼就曾說:「造就最好的人才秘密,就是在野外成長,與大地一起作息。」
因此,從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到在荒野裡成立親子共同成長的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無非就是希望創造一個場域,讓大人與孩子都能同享自然的美好。
總覺得生命裡最珍貴的東西都是不花錢的,而生活中最美麗的事物往往是看不見的回憶。
我的雙胞胎女兒AB寶從小就在荒野裡成大,甚至到了高中時,每個沒有參加活動的假日午後,我們全家一起在住家後山長長的散步,也是居家生活中最溫馨的時刻。這本書大部分文章就是我們在散步途中隨意聊天,一起討論的紀錄,希望大家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在自然中成長。環境教育不是為了考試可以多幾分,而是為了我們與所有生命一起共享這個美好的世界。
作者序
這齣「親子手牽手遊自然」連續劇
──李欣澄Alfa
閱讀這本書就像欣賞一部名為「親子手牽手遊自然」的連續劇,和諧和樂的畫面、極有教育意義的對話、溫馨令人嚮往的親子互動……一切美好到令我忘了自己竟是女主角之一。不只一次被好友虧:「哎喔,A寶,你真聰明啊,你們父女的對話真的是這樣嗎!?」我總以:「恩~就像許多電影一樣,是Base on true story~」的說法回答。或許裡面的有些對話沒有發生過、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嚴肅、或許或許……但是,書中討論的主題與場景,是真確存在過的。
也常有朋友語帶羨慕說:「好好喔,你爸爸常帶你們出去玩吧!」進入中學後,我們沒有很多機會大老遠跑去玩,但是,我們每週末會固定在家後面的步道散步。全家一起散步的時光,無疑會是將來我們最懷念的幸福時光。書中提及的畫面場景,幾乎都是在散步時發生的。其實不用特別到荒郊野外,在任何一塊綠意盎然的綠地、公園,也能發現自然的奧祕。
小時候很喜歡看「魔法校車」系列繪本,書中那有著大波浪金頭髮的卷髮佛老師,總是帶領學生坐上魔法校車,探索這美麗的大千世界。在步道散步時,我常覺得我坐上了卷髮佛老師的魔法校車,睜大著雙眼,欣賞自然科學的奧祕。春,櫻捎來歡迎的訊息;夏,執著的背景音樂,蟬在枝頭賣力演唱;秋,山坡點綴著殷紅;冬,台灣山窗螢閃爍了微光……自然中永遠有發現不完的驚歎。
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識也能接近並愛上大自然,只是如果對它多一些瞭解,會感到更驚奇。就像我們會因為外表喜歡上一個人,如果進一步了解他的想法、個性可能會更愛他。「貓熊?熊貓?蚱蜢竟是蝗蟲!爬蟲類生的卵沒有公母之分!螢火蟲的家?……」我們在書中討論了許多有趣的自然故事,爸爸用淺顯易懂的口吻,幫助我們與自然能有「更近一層的親密關係」。
瑞秋卡森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生命的盡頭。」學校自然課本固然重要,如果再加上一些故事當佐料,我們或許能從中獲得繼續「考」下去的力量。歡迎與我們一起演出「親子手牽手遊自然」連續劇!
【跋】
跟著孩子浪漫一輩子
說人浪漫到底是讚美還是批評?
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男生小女生滿臉羨慕地說:「他實在好浪漫喔!」當然是讚美;但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中年男女說:「那個人未免也太浪漫了吧!」我想應該是批評的成分居多,因為對大人來說浪漫通常表示不切實際。
我常常想,在這個一切都太過於現實功利的時代裡,父母對孩子的確需要「不切實際」一點,也就是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也多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依著他們獨特的步調成長,當父母可以按捺自己焦躁急切的心情,才比較有機會與孩子維持溫暖及親密的互動。
這些年常有機會到台灣各地演講或參加活動,遇到的新朋友,很多人都會說:「我們從小看著AB寶長大!」的確,從《教養可以這麼浪漫》、《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到《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詳實地記錄了雙胞胎女兒AB寶出生至今的生活點滴。
《教養也可以這麼浪漫》是出生到小學畢業前,《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是國中階段,這一本《自然課也可以這麼浪漫》大部分是在中學(包括國中與高中),星期假日我們在住家後山散步聊天的紀錄。
孩子到了中學,開始會對周遭環境與社會產生好奇與關心,我通常都利用較輕鬆有趣的方式從周遭容易看見的事物或新聞事件著手,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思索與推理。
我們都知道,即便純粹知識的學習也必須輔以好奇與主動探索的精神,才能記得牢靠,何況面對這個資訊爆炸以及行動上網裝置的普及,查得到的知識已經不再值錢的時代,一個願意思考,有勇氣提出問題,有能力提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讓所有家長與老師都能利用台灣俯拾即是、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重新燃起孩子的好奇心,是我寫這本書的衷心盼望了!
李偉文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