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一
〔春分〕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標誌春天走到一半的節氣
從立春開始,節氣走到春分時,大自然的春意慢慢濃了起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分」代表春走到一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思是:立春開始後三個月、正好九十天、春天正好走到一半的時候,就是春分,也就是所謂的「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接下來,我們來解說「春」的字形。
◎「春」字的造字原理
「春」字,甲骨文的字形有點複雜,就像一幅畫,上半部是一株剛剛鑽出地面的柔嫩的小草,寫作「屮」。兩個「屮」在一起,就是現在的草字頭,寫作「艸」,是草木初生的樣子,象徵著地上毛茸茸、剛剛發芽的小草。中國人對草本和木本的植物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為在春天萬物復甦時,是大地為我們帶來了生機,提供我們美好的景色和飲食。
再往下看,除了上面的小草,甲骨文的右半部是什麼?是「屯」字。這也是個象形字,就像一株正在破土而出的子芽,你看這個彎曲的弧度像不像豆芽?《說文解字》裡面說:「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象徵胚芽遇到阻礙、艱難地從地裡冒出的過程)。當然,「屯」在這裡也作聲符。除了「草」和「屯」,「春」的甲骨文中還有什麼字呢?還有個「日」,表示在陽光的照耀下,種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發芽,萬物初生都得益於太陽。
總結「春」字從草、從日、從屯,屯亦聲。整個「春」字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圖,陽氣從地底萌發,陽光蒸騰著,種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而出。所以,《說文解字》解釋「春」是:「春者,推也,從草從日。草,春時生也。」表示有一種陽氣蒸騰的強大力量推動著萬物生長。
◎「分」字的造字原理
《說文解字》解釋「分」的意思:「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分」上面的「八」,就是指分兩半;下半部是「刀」,意思就是用刀把某物分成兩半。現在的「八」代表數字,但是,看字形就能了解本義是「分開」。
「八」的甲骨文字形,兩劃向背,向兩邊張開,表示這個東西分成兩個方向了。到小篆,字形演變成像背靠背的兩個人,也就象徵了兩個人往不同的方向走,意思是分別。《說文解字》就解釋:「別也,象分別向背之形。」(兩人各走各的方向。)
高鴻縉在《中國字例》裡面就說過:「八之本義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後世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為意符作分。」也就是說「八」的本義就是分別,後來被借用表示數字。借用久了,它的本義消失,所以下面加了一個「刀」字,就是現在看到的「分」。因此,「春分」就是平分之意。
◎春分的天文意義: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一個重要節氣,每年大概陽曆的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一日,太陽走到黃經零度。有人說立春是節氣的開始,也有人說冬至才是節氣之始,但是,從太陽黃經來看,春分正好是黃經零度,此時陽光直射赤道,而後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北移,導致北半球晝長夜短,天氣漸暖,這個情形剛好就從春分開始。所以,春分還有天文學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各為十二個小時。因此,春分在古代還被稱為「日中」、「日夜分」。
陰陽相半、寒暑相平這樣的日子,一年中有兩個,一個是春分,另一個是秋分,因此民間會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從春秋衍發深意,闡發陰陽五行之說,用來譬喻自然人事,創立了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也因此賦予了陰陽平分、晝夜平分更深的哲學意義。
◎春分三候: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除了天文學上的意義,春分更對農耕具有指標意義,靠天吃飯的農耕民族,必須觀察動物、植物的變化。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鳥至」。玄鳥就是小燕子,燕子會在春分的時候歸來舊巢,秋分的時候離去,就像經典兒歌〈小燕子〉的歌詞:「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晏殊也在詩句中描寫「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俗語也說:「燕來還識舊巢泥」。有首兒歌也唱道:「我問燕子為何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更印證了燕子要到春半之時才來。
燕子的古名是玄鳥,是上古殷商民族的圖騰。傳說殷商始祖契的母親簡狄,就是吞了燕子蛋之後懷孕的,因此,殷人把燕子跟吉祥、生育聯繫在一起。《史記.殷本紀》寫:「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就是說:燕子蛋掉了下來,簡狄把燕子蛋吃了,就懷了契。
「二候雷乃發聲。」是說春分過了第一個五天後,雷聲大震。古人認為雷聲是陽氣之聲,天地之間發出這樣的聲音,天雷驚動地火,意味大地要開始蓬勃起來了。到秋分以後,雷入地就無聲了。從天到地,一年四季,是一個大循環,儘管都有雷聲,但在觀念上是不一樣的,春分的雷出地發聲,秋分的雷入地無聲,代表了春天的一切都往天空招展,而秋天的一切在向大地回歸。
「三候始電」指在春分最後的這五天,電閃雷鳴,那轟隆隆的雷聲裡,雨水跟著降下。這大概就是李清照寫的「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這個時候,人們興高采烈的心情已經融入了濃濃的春天。
◎春分習俗:春分立蛋,春官說春
春天有很多儀式,春分也有很多重要的祭祀慶典。從周代開始,帝王們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慣,所以才有日壇、月壇。《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意思是:祭祀必須由天子帶領,老百姓不可隨便祭祀日月。
現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日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太陽神(當時稱為大明神)之處。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祭地,但儀式也極為隆重。古人未必不懂科學,從祭天地、祭日月、祭農耕看來,他們敬畏自然,懷著莊嚴的恭敬心,去天人感應、順天應物。
春分時,民間也有很多有趣的活動。俗語說「春分到,蛋兒俏」就是民間流行春分這天立雞蛋。立蛋的訣竅是:用新鮮的雞蛋,雞蛋尖頭那端朝下。能立得住的雞蛋一定是新鮮的,因為雞蛋稍微放久,大頭的那一邊會變空。這個習俗後來被華僑帶到了海外,成為世界性的遊戲。春分的時候還要送春牛圖,因為這時候要讓春牛耕地,並祈禱收成。人們一邊送圖,一邊還要唱唱春耕的吉祥話,這就是「說春」。而這些送春圖、唱春的人,就稱為「春官」。
最後,當節氣來到「春分」,表示春意一天天濃了,白晝時間變長,蝴蝶翩翩飛舞,人被陽光照得暖暖的。心中春意甦醒了,慵懶又美好。這時候,除了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大部分地區也都進入明媚的春天。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抽高,油菜花大片大片遍布在大地上,是踏春的好時節。這個時節適合帶孩子出去放風箏,就像古詩所言「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大家可別辜負春天跟孩子的約定!
※摘文二
〔元宵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做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古人把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佳節。顧名思義,這一天就是進了農曆新年以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從漢字可以看得出來。
◎「元」的造字原理以及演變過程
「元」字的甲骨文,乍看像一個側面站著的人形,可是仔細觀察,此人的頭頂上多了橫線。其實這個橫線代表提示,是指事符號,用來強調最上面,也就是頭,即腦袋的符號。
再看金文,還是側立的人形,但上面的橫線變成小圓點,就像人的腦袋。所以,「元」的本義就是頭、腦袋。根據甲骨文、金文這些古文字看,《說文解字》解釋:「元,始也。從一,從兀。」(「元」的本義就是開始。)許慎的解釋直截了當,但並不一定正確。
回到根本思考,「元」本是指人頭,接著才有第一、開始之意,「開始」的意思,就用在一年、一月、一日裡。所謂的元年、元月、元日、元旦,包括元宵,這些「元」都是開始、第一的意思。
◎「宵」的造字原理以及演變過程
說完了「元」,再看「宵」。所謂春宵一刻值千金、通宵達旦,大家都理解「宵」就是夜。「宵」的字形,上面是個寶蓋頭,下面是它的聲符「肖」字。《說文解字》解釋:「宵,夜也。從宀,宀下冥也;肖聲。」(「宵」表示夜晚,在屋頂下幽冥灰暗。)春宵一刻值千金中的「宵」,用的就是它的本義,也就是夜晚的意思。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元宵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個夜晚。你或許會起疑:元宵怎麼是第一夜,不都到正月十五了嗎?那前面半個月怎麼算呢?這就涉及朔日、望日的概念了。其實,初一的時候看不到月亮,每個月的十五或十六,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稱為望日。那一天的月亮叫望月,也稱滿月。雖然元宵節、上元節、中秋節都過十五,但是按古人的說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所以,元宵指的不是新年第一個新月的夜晚,而是指新年第一個圓月、滿月的夜晚。
◎元宵特別意義:未婚男女物色對象的浪漫節日?
過去在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是張燈結彩的。人們參加燈會的盛況發生在宋代,燈市特別壯觀。辛棄疾曾經寫過一闋特別著名、關於元宵節的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描寫了燈火明滅、熱鬧非凡,人們其樂融融的場景。過去男女授受不親,很多大家閨秀的女孩子特別盼望過節,尤其每年的正月十五在習俗上是最開放的,因為大家都能夠出來看燈、相會。
在古時候,平時男女真正能夠相見相交的機會不多,好多女孩子足不出戶,愈是大戶人家規矩愈多。到了元宵節,正是一個合理合法走出家門,去參與盛會的日子。可傳統戲曲裡有好多相似的題材,陳三和五娘就是元宵節賞花燈的時候一見鍾情;樂昌公主和徐德言也是在元宵之夜破鏡重圓;《春燈謎》裡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節定情。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寒冬時節的浪漫節日莫過於元宵。
◎元宵小故事:一副對聯,讓王安石成大婚、中科舉
人們姹那麼冷的天賞花燈,總得做點什麼,所以元宵不光是看燈,還要猜燈上的謎語,是個需要動腦筋、開啟智慧的場合。古典名著《紅樓夢》裡就留了好多燈謎,例如「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猜猜是什麼?答案是:硯台。
相傳宋神宗時主持新法的王安石,二十歲那年赴京趕考,恰逢元宵節,於是一邊走、一邊賞燈。他遇上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一直轉著,下面有謎語。這個謎卻不是猜謎底,而是招親的上聯,寫的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了以後,一時對不出來,就記在心裡,先去應考。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馬上把他看見的招親上聯給對上了,結果他就被取為進士。
返鄉途中,王安石路過那戶人家,聽說招親聯還沒人對上,他又把考試題目給對出來了,結果又被招為乘龍快婿。這次巧合,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又成大婚,又登科中舉,成為一段佳話。當然,這只是傳說的故事。對對聯是文人雅趣,猜燈謎是百姓樂事,都是非常有趣的事。
最後,無論是猜一個小小的謎語,還是對上一聯很講究的對子,都能在寒冬裡為大家心裡帶來智慧和溫暖。誰說猜燈謎不能啟發小孩的智慧?猜燈謎總比只埋頭玩電腦遊戲要實在一些吧。所以,不妨問問家人,今天願不願意坐在一起猜幾個謎語?甚至對一副對聯?這才真的像過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