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動物會說話,我們應該讓牠們進立法院嗎?
科學╳哲學╳語言學
野性的呼喚
v.s
笛卡兒、維根斯坦、海德格、梅洛龐蒂……以動物和語言的哲學思想史,解答以下問題:
究竟什麼是語言?
何時可以將溝通稱為語言?
若動物也有語言(思想),牠們在政治上是否也有話語權?
★榮獲荷蘭文壇最重要獎項Halewijn Award大獎最佳圖書
★Trouw日報評選年度最佳哲學書◎大象會說韓文,原因只是太無聊而自學成材?
◎鳥語也有分國家,住在邊境的鳥兒甚至會雙語!?
◎鯨魚每季會唱不同系列的歌曲,經過牠的鯨魚還可能順道把曲調學走,最後變「流行曲」!?
▎大猩猩與蜘蛛的共同點,其實比人類與大猩猩的共同點還要少。——德希達 ▎古埃及人除了「人類」之外,沒有描述「動物」的集合名詞,牛就是牛,馬就是馬,鳥就是鳥,魚就是魚,牠們毫不相似,當然不能以一個集合名詞指稱牠們。那麼,是何時起,人類理所當然地將所有的飛禽走獸劃進「動物」這個分類,與人類徹底區別開來呢?
▎動物不會說話,因此動物不會思考。因此動物不存在。——笛卡兒 ▎人類以思想劃分人類與其他動物。這不只是物種的劃分,還是位階的劃分。自笛卡兒說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以後,人類便理所當然地用「思想」、「語言」來做為高等的證明。這樣的想法自啟蒙時期已影響人類對動物的看法上千年,然而,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顯示,大多數動物有自己的「文法」,牠們發出的響聲並非單純的身體本能或警戒功能,鸚鵡與小狗會開玩笑,烏鴉與大象會哀悼,鯨群會創作流行歌曲……這些都是非生存必要的本能,而是經過思考後的行動。
▎如果一隻獅子會說話,我們也無法聽懂牠說什麼。——維根斯坦 ▎人們經常開玩笑說動物無法投票。然而近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動物有語言,當然也有政治,也有社群。牠們會投票,會互相討論某幾個選項,再集體提出最佳方案:當歐洲馬鹿群中有超過62%成年鹿站起來時,牠們就開始移動;在狒狒群中,由占主導地位的公狒狒和母狒狒做決策,但其他狒狒也影響這些決定,所有的行動都會被列入考量……水牛、蜜蜂、鴿子、螞蟻都有各自的群體決策方法,也有自己的政治體系。
▎語言對我們如何存在於世界上極為重要,那些沒有語言的不可能死亡,只會簡單地消失……因為動物不能理解什麼是死亡,牠們不會死,只是消失。——海德格 ▎在理解到動物語言與動物思想的繁複程度後,我們或許不得不承認,人類與動物的界線(或鴻溝),似乎只在於我們不懂牠們的語言。那麼,我們便不得不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會因為不懂某一人類族群的語言而任意殘殺、處置他們嗎?若是不會,為何我們可以如此對待動物呢?
本書以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探討動物的語言與行為,或許可以藉此釐清我們與動物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遙遠。
科學╳哲學 跨界推薦★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帕子媽 (動物守護者)
★林子軒(貓行為諮詢專科醫師)
★林映彤(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綦孟柔(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創辦人)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荷蘭文壇最重要獎項Halewijn獎(Halewijn Award)2017年評審評語:
伊娃.邁爾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天才,作品每每傳達出重要的信息。她能夠在作品中以令人信服和不尋常的方式,將文學和理念巧妙結合在一起。她以優雅的自然寫作風格闡明:一旦人類開始關注動物的溝通形式以及如何與動物溝通,就能創出一個新的世界。
與動物交談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對動物的想法,伊娃.邁爾在她的書中總結道:動物其實一直在說話,牠們不需要學習任何新東西。但是我們人類必須改變對動物的態度,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牠們。──荷蘭特勞日報(Trouw)
把維根斯坦、海德格和燕八哥放進一本書裡討論,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書,告訴我們動物如何彼此以及和我們溝通。 [……]書中充滿實例和實驗研究,《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見解,讓我們看到語言與溝通的複雜性,以及研究動物語言的可能性。直到最近,我們都是從人類語言的角度評估動物語言,而伊娃.邁爾證明這其實和判斷一隻魚會不會騎腳踏車沒太大差別。──雅典娜書店(Athenaeum Bookshop)
作者簡介:
伊娃.邁爾 Eva Meijer
跨領域全才,她是哲學家、作家、詩人、裝置藝術家、創作歌手(出過四張專輯)。她也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動物)哲學,是荷蘭動物倫理研究組主席。學術論文已翻譯成西班牙文、法文和義大利文。
譯者簡介:
林敏雅
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留學德國特利爾大學。曾旅居日本、荷蘭多年,目前定居德國,從事德、荷文翻譯工作。
章節試閱
【摘文1】
導論:我們如何看待語言?
一隻叫亞歷克斯(Alex)的灰色紅尾鸚鵡認識一百多個詞,除此之外,牠會數東西而且還會分類,甚至會開玩笑並用詞語影響身邊人的行為;一隻叫切瑟(Chaser)的邊境牧羊犬學會了上千個玩具的名稱,而且能夠理解文法;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海豚會互相叫名字;草原犬鼠有豐富的語言可以描述入侵者,牠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入侵者的個子、身上衣服的顏色、甚至身上所攜物品和頭髮顏色;被圈養的大象會說人類的語言,野生的大象則會用一個字彙代表「人」,意味著有危險;鯨魚、墨魚、蜜蜂還有無數的鳥類語言都具有語法;蝦蛄利用顏色來溝通,牠們有十二種感光細胞,而人類只有三種;不同於牠們的近親野狼,狗能夠了解人類的動作和表情;狨猴會讓對方把話說完,而且還會把這習慣教給牠們的小孩。
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動物的語言和溝通,動物行為學在一九五〇年左右開始蓬勃發展,在這個學科中,專家有結構地研究動物行為,語言在近幾年來尤其越來越受重視。最近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動物彼此之間的溝通要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複雜多了。至於這對動物和語言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還很少人寫下來。在這本書裡,我主要想討論的是關於動物語言的實證研究,以及由實證研究喚起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稱其他動物的溝通為「語言」嗎?我們可以和其他的動物交談嗎?如果可以,如何進行?人類的語言很特別,還是所有的語言都很特別?究竟什麼是語言?然而,我的目的不是想要概述所有的動物語言——有很多的動物語言我們依舊所知甚少,除此之外,還有極多的物種有牠們自己一種或多種的語言。我的目的是要展示動物語言的豐富性,以及探討這些語言對我們如何看待動物,和如何看待語言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長久以來,人們拿動物的智慧和人類的智慧做比較,例如在實驗中,研究者比較動物和人類解謎題的能力。很多動物在這樣的測驗中表現不佳,因為為了生存,牠們的感覺器官發展出不同的特質。由此可推論:在螞蟻眼中,人類也許很笨拙,因為人類不像牠們那麼會分工合作;或者在鴿子眼中,人類也不怎麼聰明,因為人類的空間視覺能力不及鴿子;或者從狗的角度,人類也不怎麼厲害,因為人類無法用嗅覺來定位。在第一章中,我要探討那些試圖教會動物人類語言的實驗以及其相關性,好讓讀者理解語言的運作方式。
當今生物學中對智力的定義,是物種處理特定挑戰的能力。動物的溝通由生活的環境決定,其方式則基於牠們的身體和認知能力。例如,鯨經常利用聲響感知,因為聲音在水底的傳播速度很快,而利用氣味和視覺則不太可行;大象可以發出非常低沉的叫聲與幾公里外的同伴保持聯繫;蝙蝠會利用頻率很高的聲音來感知周圍的環境。這些動物都發展出非常複雜的溝通系統,在某些方面比得上人類的語言。在第二章我將更深入的探討動物的語言。
因為動物不會用人類的語言來表達,我們通常便認為無法得知牠們真正在想什麼。我們可以了解人,因為人會說話,語言讓我們能夠洞悉人的內心世界,而動物不會說話,所以始終是個謎。但是,你當然可以自問:我們真的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嗎?語言也可能讓人迷惑:例如,一個人原本說喜歡你,後來卻又否認了。語言也可能造成誤會,就像剛剛提到的「喜歡」也許不是指愛情,而只是友誼上的友好。語言從來就不明確,人也一樣,我們永遠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人的想法。甚至有些哲學家認為,我們永遠無法證明人真的會思考。此外還有一個問題:為何屬於一個特定的物種,會是理解另一個物種的關鍵?人喜歡分類,雖然其他的動物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我們還是有足夠的共同點。如果你對某個動物很熟悉,你可能會非常了解牠,也許甚於了解一個來自完全不同文化的人。第三章我將討論人和動物的共同生活,以及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語言。第四章我將討論身體在思考中的作用,以及種種有關動物語言和思考的研究。
第五章我將更深入探討動物語言的結構。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只有人類語言具有語法,而動物語言只是直接的情感表達。最近的研究說明,事實並非如此,動物語言有時也具有複雜結構,可以有象徵性,也可以是抽象的,而且可以指涉過去或未來的情況,甚至是動物領域之外。動物互相溝通的方式之一是遊戲,在遊戲當中,牠們也可以表達自己對遊戲的意見,我們稱之為「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關於溝通的溝通。第六章我將探討遊戲、語言、後設溝通以及規則的關係,除此之外,也討論動物的道德。
以這樣的脈絡思考動物語言也許有點牽強——好像我們的溝通方式和動物的溝通方式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讓人覺得人類的語言比較高等,動物永遠跟不上。然而就在不久之前,人們也認為女性不理性,無法做政治決定。在殖民時代,西方人瞧不起非西方的種族,並沒有認真把他們當作對話的對象。譬如說,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財產權並沒得到承認,因為它不符合歐洲殖民者的規則和法律系統。第七章,也就是結論,我將討論語言在政治中的作用。思考動物語言以及與動物對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新的共同體和新的關係,並且以批判的角度,審視動物在我們社會中地位。
【摘文2】
哲學家對語言、動物以及世界的看法
語言深深左右我們對人類的看法。許多西方傳統的哲學家認為人類語言獨一無二,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語言造就了人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掌握語言才能分辨善惡,而且決定誰可以參與政治團體。根據笛卡兒(Descartes)的說法,我們可以從「動物不會說話」這事實推論出動物不會思考。啟蒙哲學家康德(Kant)認為動物沒有理性,因此屬於道德社會之外。對現象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而言,語言對我們如何存在於世界上極為重要,那些沒有語言的不可能死亡,只會簡單地消失。這些哲學家定義的「語言」是人類語言,而把其他動物預先就排除在外。他們把語言和思考本身連結在一起,視語言為理性的表達。
在當今人類的社會和政治中,這些問題始終仍是重要的議題。因為動物不會使用人類語言,人們便認為牠們不會運作政治,這也影響了牠們在政治及法治體制中的位置。如果我們不了解動物,通常便會假設牠們的溝通不具意義,而且每當牠們不懂我們的意思,就會被當作是愚蠢。也許動物沒有權利,或是人類不去聽動物要說什麼看似理所當然,因為人類社會原本就是以人為本位,然而問題是:人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許多動物的生活,被馴養的動物和人生活在一起,沒有太多的自由做選擇或發展,即使是野生動物也受人類的影響,譬如人類佔據或污染牠們的生存空間。
我們如何思考動物,也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牠們。以笛卡兒為例子,他認為動物沒有靈魂,因為動物沒有理智,他之所以這樣推論,又是基於實際上動物不會說話。他寫道:甚至是再蠢的人都可以想辦法以某種方式用人類語言表達。他認為動物實際上又啞又蠢,因為牠們完全不會表達。他舉了鸚鵡學舌的例子,認為動物模仿人說話是出於想要得到獎賞,所以才會做出的特定行為。笛卡兒認為身體純粹是機械性的,就像時鐘一樣的運作。動物沒有靈魂,只有身體,牠們其實只是一種機械,因此他稱牠們為「動物機械」(animal-machine)。他認為動物只有身體,所以不會感到痛楚,如果有人拿刀捅牠們,牠們可能會尖叫,但那不是在喊疼,而純粹只是機械性的反應。笛卡兒對了解身體如何運作非常感興趣,他也贊成動物活體實驗,因此他可說是至今仍盛行的動物實驗的發起人之一。
其他動物是否有語言,也許看來算是實證的問題。然而,訊息總是必須經過解釋,哲學是解釋直覺以及尋找事物關聯的工具。本書中的討論,一方面帶批判性:現存的評價和意見,不會因為很多人贊成就一定是對的,哲學家的任務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那些現存的觀念;另一方面,我的討論也帶實驗性:思考可以為經驗帶來新的領悟,因而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維根斯坦認為哲學的任務,是讓我們以不一樣的方式看待事實。藉由思考語言和動物,可以改變我們看待動物和語言的方式。
如上所述,明顯可看出我將採用不同的見解:我將討論生物學(biology)和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動物實驗、新的專業領域針對動物的看法、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動物地理學以及哲學的不同分支的見解。我的起始點是:動物有語言。這和長久以來人們所相信的背道而馳,同時也反映出我所採的理論立場。我將探討現今那些思考關於動物與人類的批判態度,重新解釋(西方)哲學傳統中對動物關係的觀點,也討論其他以「有可能與動物溝通」為出發點的文獻以及值得研究的動物語言。動物以異於人類的方式表達自己,並不意味牠們的表達不具意義。若因為動物和我們不屬於同一物種就故意忽略牠們,這也算是一種形式的歧視:物種歧視(Speciesism)。例如,大家都知道海豚是社會性動物,牠們彼此之間常常互相溝通,我們很難理解牠們的語言,但是藉由新的科技,可以收錄牠們高頻率的聲音並加以解析。我們是否有一天能準確了解牠們說的話仍是未知,然而,假使現在就斷言海豚的溝通沒有太多意義而且過於簡單,無非是不科學的(而且太高傲)。
研究語言時,我們必須檢驗普遍的偏見,而且在必要時做出調整,因為如何發問,可以決定問題的答案。如果你的出發點是「動物沒有語言而且缺乏有意義的溝通」,你的研究很可能就會證明你想證明的。如果你的假設是「動物可以溝通而且是以非常複雜的方式」,你提的問題就會不同。研究語言不單是找出動物彼此如何溝通,研究牠們如何和我們溝通也同樣有趣。從哲學中發展出來的概念和想法可以作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現有的溝通,並且刺激我們進一步思考。
【摘文3】
學說話的海豚
一九六〇年代初期,神經科學家約翰•李利(John Lilly)為了研究海豚的語言,在加勒比海的聖托瑪斯島(St. Thomas)建立了實驗室。海豚可以透過牠們的氣孔發出類似人類的聲音,因此一位對海豚感興趣,但是沒有科學研究背景的年輕女士瑪格麗特•洛瓦特(Margaret Lovatt),想要研究是否能夠透過建立親密關係以及大量的練習教會海豚說話。於是一九六五年,她和年幼的海豚彼得(Peter)搬到水下房屋,彼得是實驗室裡養的三隻海豚其中之一。她一天給彼得上兩次說話課,彼得非常努力學,譬如彼得要說她的名字有困難,牠會試著在水中吹出氣泡,發出類似M的音。然而,瑪格麗特很快就發現,說話課並沒有讓她對彼得的想法有最深入的理解。當他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她學到的最多。譬如彼得對她的身體構造非常感興趣,牠花很長時間看她的身體四肢,而且試圖理解它們如何做動作。
這個研究持續了六個月,在這期間,李利開始使用迷幻藥LSD在海豚身上做實驗,這導致該研究計畫的補助中斷。另一個原因是,彼得和洛瓦特之間的性行為引起人們的關注,彼得因為進入青春期常會有性衝動,這造成訓練的困難。剛開始,洛瓦特把牠送到其他水族館和母海豚在一起(他們必須先利用特殊的升降機把牠吊上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用手來滿足牠,這省事多了,而且她並不覺得這麼做很糟糕,但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來,也引來《閣樓》(Penthouse)雜誌刊出一篇文章,至今在網路上都還可以找到相關資料。根據洛瓦特的說法,那些報導產生了嚴重誤導,可是傷害已經造成。那些海豚被送到較小的實驗室,暗無天日,也沒有瑪格麗特。幾個星期之後,李利打電話給洛瓦特,告訴她:彼得自殺了。和人類無意識的呼吸不同,海豚是有意識的呼吸,牠們必須每次浮上水面呼吸。萬一生活令牠們無法忍受,牠們會吸入最後一口氣,然後潛入水底待在那裡。李利仍舊繼續研究與海豚的溝通,除了以科學方式,他還利用了帶著神祕學色彩的心靈感應方式。然而和海豚接觸的經驗,讓他了解到圈養對海豚有害,因此在他晚年時成為動物權利的擁護者。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海豚的語言比我們原先認為的要複雜多了。我們還不真正清楚複雜的程度,因為海豚能夠發出很多頻率超過人類能夠聽見的聲音。能夠錄音的工具不久前才被發明,研究者丹尼赫岑(Denise Herzing)利用數位科技相互翻譯海豚語言和人類語言。二〇一三年她第一次成功翻譯了一種指涉海藻的詞彙「馬尾藻」。之前對海豚語言的研究,就如同前述的靈長類語言:當海豚學習了符號和語詞的意義,牠們也學會當句子中語詞的順序改變,意義也會跟著改變,而且牠們學會了解手語和身體姿勢。海豚語翻譯機讓人有機會和海豚做更廣泛層面的溝通,而這項研究和其他海豚行為研究同時進行,因為要能夠正確解讀訊號,便有必要了解訊號的使用時機還有海豚的生活情況。甚至不同群體的海豚有牠們自己的方言,甚至有自己的語言——這顯示出語言是文化的傳播,而不純粹只是出於直覺或生理反應——所以要到我們能夠和牠們真正溝通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尚有許多奧秘待我們發掘,將來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這互動的範圍有多大。
並非只有人類會利用語言尋找接觸,一九七〇年代後期,白鯨諾克(Noc)被捕獲,送去讓現今仍存在的美國海軍哺乳動物計畫做實驗。專家利用海豚和鯨的聲納來偵查海中的炸彈,他們利用諾克在兩極地區偵查魚雷。研究者使用語音和手勢來訓練海豚,有一天,一個教練突然聽到水中有人說話,但是沒有看到人,後來同樣的情況一再發生,最後發現是諾克在模仿人類嘟噥說話的聲音。諾克一生被圈養,牠的教練認為,這是牠企圖和周圍的人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方式。
四年之後,諾克停止模仿人說話,牠二十三歲時死於腦膜炎。直到二〇一二年,出現一篇報導牠說話的影音紀錄,這才讓牠的聲音在世人眼前開啟了第二次的生命。
【摘文1】
導論:我們如何看待語言?
一隻叫亞歷克斯(Alex)的灰色紅尾鸚鵡認識一百多個詞,除此之外,牠會數東西而且還會分類,甚至會開玩笑並用詞語影響身邊人的行為;一隻叫切瑟(Chaser)的邊境牧羊犬學會了上千個玩具的名稱,而且能夠理解文法;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海豚會互相叫名字;草原犬鼠有豐富的語言可以描述入侵者,牠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入侵者的個子、身上衣服的顏色、甚至身上所攜物品和頭髮顏色;被圈養的大象會說人類的語言,野生的大象則會用一個字彙代表「人」,意味著有危險;鯨魚、墨魚、蜜蜂還有無數的鳥類語言都...
推薦序
【推薦序1】
理解動物的理由
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我每天都被小狗叫醒。
「勾錐」是隻台灣常見的混血狗,後腳不方便,早上九點多會跑來抓床,提醒我抱他上去沙發。勾錐喜歡沙發,如果是打電動的日子,我們可以在沙發待一個上午。勾錐喜歡撒嬌,我工作時,他會用爪子搭膝蓋提醒我摸摸他,如果有空間,他會把自己捲成小狗球,塞在坐著的我的大腿旁邊。
勾錐不是家裡唯一會撒嬌的動物。古銅雞尾鸚鵡「多多」會低頭要我搔他,讀書時在膝蓋上打瞌睡,洗澡時在梳妝台上打瞌睡。虎斑貓咪「菜脯」會蹭腳踝叫我抓尾巴根、拍屁股。派特雞尾鸚鵡「小乖」不跟我撒嬌,但會在我吹口哨的時候跑來練合唱團。
除了跟人,動物之間也會互動。勾錐和菜脯不一起玩但經過時會打招呼;多多和小乖住在一起,是感情普普的室友,但小乖對勾錐唱自創曲;小鳥受到驚嚇拍翅膀時勾錐會從客廳衝進房間對著鳥籠著急嗚嗚叫;勾錐經過訓練不會追小鳥,菜脯則不那麼令人放心,所以不跟小鳥一起放風。家裡最出世的應該是鴿子「咕咕」和胡錦「小黑」,他們原則上不跟大家玩,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咕咕會穿布尿布出來放風,在書櫃上答答答的走,看下面其他人在幹嘛。
我從未想過自己有可能跟動物一起過日子。我喜歡動物,但我不會去想動物喜歡什麼。我從小基於自己的想像去捕抓和飼養昆蟲和小爬蟲類,養誰死誰。我對動物的喜歡,其實對動物來說是災難。我喜歡金龜子,也喜歡兒童樂園,我用吸管替金龜子搭了我想像中兒童樂園會有的立體迷宮,但金龜子不上去玩,我很失望。事實上金龜子的腳沒辦法爬吸管,如果我是金龜子,面對吸管迷宮,應該只會出現金龜子問號圖。
我的父母在這方面跟我很不同,媽媽放過牛,爸爸養過鴿舍,但這些都是我出生前的事。在我的兒時記憶,跟動物互動最多的應該是阿嬤,他端一盤剩飯到後院喊「喵咪」,野貓就會聚集過來。阿嬤家附近也有狗,大人會告誡小孩狗會咬人,不要接近。
我從未想過自己有可能跟動物一起過日子。我能獲得小狗小貓和小鳥的撒嬌,是因為我的伴侶老王。老王喜歡動物,也在意動物喜歡什麼。老王能認出好久不見的朋友第二次帶來家裡玩的兩隻蜜袋鼯誰是誰。老王知道小鳥什麼時候高興或不舒服。老王會主動歸納貓咪一整天習慣的行程,讓大家能舒服住在一起。跟老王這種德魯伊一起出現,動物很難不誤以為我也是好人。
理解人可以跟哪些動物怎樣相處,改變了我生活的許多面向。我在家有動物陪伴,出門會知道不需要因為街貓對人沒反應就認為貓沒注意到自己,也不再總是擔心迎面來的狗會對自己不利。
就算為了自己,人也該理解動物
人接納動物,也為自己開啟新的生活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生活空間不是全有全無。對於不同地方的不同動物,需要不同理解和知識。我去年跟阿嬤分享家裡的鸚鵡跟人撒嬌,阿嬤相當驚訝。對阿嬤來說,動物是協助實踐「不浪費食物」原則的系統,不是玩伴。如果阿嬤當初意識到有些動物可以做為玩伴,生活也許會有更多趣味。
動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人可以╱不可以怎樣跟動物互動,只是本書的主題之一,但對我來說,也是特別有趣的部分。照書中說法,「人類中心主義者」只在乎人類的福祉,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有理由理解動物,因為跟動物相處,是讓人類生活變得有趣的方式之一。
當然,若進一步了解動物,了解動物的認知能力和情感遠比自己想的還要複雜,這或許會讓人脫離人類中心主義,承認動物有道德地位(moral status),該受到道德保護。效益主義者辛格(Peter Singer)認為道德該避免受苦。若你認為動物受苦無所謂,辛格會說你這是物種主義(speciesism)。種族主義(racism)在不同人類種族之間進行歧視的差別待遇,物種主義則在不同物種之間進行歧視的差別待遇。
對辛格來說,受苦就是受苦,不會因為受苦的是男人、女人還是老鼠而變得完全不重要。若我們因此有理由去了解其他人會因為什麼而受苦,我們也會有理由了解其他動物對各種苦痛的敏感程度。當我們了解動物不僅僅會因為皮肉傷受苦,也會因為缺乏同伴和遊玩空間而受苦、出現心理狀況,那我們除了不虐待動物,也有理由重新規劃飼養規則。
當然,就算我不夠了解動物,或許我還是會基於效益主義基礎,認為動物有不受苦的權利。但僅僅把動物當成有資格受道德保護的對象,跟把動物當成潛在生活夥伴,當中的差異足以影響一個人如何過活。如果人了解動物有多複雜,就不會僅僅把動物當成物品看待。把狗當成「會咬我的動物」跟把狗當成「有機會認識我,會因為人不理他而表現得難過」的動物,會引發人進行不同生活方式潛力。
多數人天生需要陪伴,養寵物能讓退休族恢復活力,撮合監獄受刑人飼養貓狗能讓他們更容易回歸社會,這些都是人類需求受滿足後自然正向發展的例子,動物的陪伴對特殊狀況的人有效果,對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不了解動物,就不能了解自己能和動物做哪些有趣的事情,這對人來說會是生命遺憾,這是為什麼我們有理由讀這本講動物行為、心理和語言的書。
【推薦序2】
我們與動物的距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我家的愛貓小皮,會在不同情況下,發出五花八門的叫聲,彷彿就像個牙牙學語的小孩一樣。
小皮那樣算是在說話嗎?不管是不是,貓喵喵叫,主要是和人溝通,養貓的人,也幾乎一定會和貓說話。有朋友甚至要介紹我所謂的寵物溝通師,來理解小皮究竟在說什麼,只是那太超過科學的想像了,所以我從未答應。
語言真的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嗎?動物究竟是否也有語言呢?如果我們發現,原來動物真的在某個程度上掌握了語言的能力,那是否意味著人類不再是萬物之靈呢?
古希臘的《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動物寓言的經典之作,動物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故事多是動物之間的互動,如鷹和夜鶯或龜和兔或螞蟻和蚱蜢等等。當然,寓言故事並不是科學地瞭解動物的認知能力,只是借動物之口,說出人類心中的慾望和期望等等。
當我們懷著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來想要研究動物的認知能力時,甭提高高在上的偏見有礙我們看到真相,我們是不是也被自身的感官和認知能力給限制了?畢竟,人類在某些方面,是退化得很嚴重的大猿,即使那些我們認為比其他動物優越的能力,也是為了補足身體已不再適應環境而已。
人類優越感也會讓人貶低動物的認知能力,認定禽獸就該要有禽獸的樣子,當動物作出「不得體」的舉動顯示牠們可能具有「人類」的某些認知能力時,就要驚慌失措。這或許是因為當動物一旦比我們想像中更聰明,人類就再也無法心安理得得、為所欲為地宰制牠們了?還是這會讓人發現人類原來更像動物,而非動物更像人類?
這本《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就要來告訴我們,動物也可能有牠們自己的語言,牠們的溝通方式可能比我們原本以為的還複雜,我們人類也不過開始一探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也因為牠們可能有效溝通,因此也能形成不同大小的群體,其中還會能玩弄政治。
這本書使用了許多哲學概念,包括動物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懷疑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人類主義等等,以及社會科學的方法,並不單純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是本跨學科的書,文理共賞。
當然,人類的語言是極為複雜的,複雜到可以長篇大論動物究竟有沒有語言,但是我這個坐在電腦面前用手指敲鍵盤的動作,在小皮眼中可能實在是太愚蠢了,所以剛好寫到這段時,牠就來擋著螢幕討摸了。
抛開了偏見,科學家有了愈來愈多動物可以透過各種方式長距離溝通,其精妙之處還讓人類學了去。在土耳其山中小村落「酷斯寇伊」(Kuşköy),村民便能藉由吹出一種類似鳥叫聲的哨音,在遠距離的山區互相傳訊與對話,這種美妙又簡單的通訊方法已經在當地流傳了四百多年。在不知所云的人聽來,他們吹口哨傳達的鳥語,像極了簡單的鳥鳴唱,然而在精通此道的村民耳中,卻是有系統的語言。
小皮有時候會呆呆望著某處,實在不知牠在想什麼。但是,動物有意識嗎?牠們會思考嗎?《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作者伊娃.邁爾指出,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我們永遠無法證明人真的會思考,我們能夠用人類的認知能力來了解其他動物嗎?
小皮每天都會和牠的玩伴小白打架,那是貓咪之間的遊戲,雖然牠都已邁入老年了,可是玩性卻沒減多少。遊戲是動物互相溝通的方式之一。動物行為學家甚至發現,動物對遊戲也能表達意見,這是種溝通的溝通——「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動物的語言甚至可能有語法,指涉過去與未來,而非簡單情感表達而已。
家有養寵物的飼主,常常關注的是一兩種動物,這可能並非一種健康的人與動物關係。現代城市人更熟悉的是貓狗,狗是高度被馴化的動物,而貓則是被低度馴化,牠們和人類一起生活了超過一萬年,我們或多或少改變了牠們的許多遺傳基因,但是許許多多不曾被人類圈養的動物,行為的複雜程度可能比起貓狗毫不遜色。
雖然用了近乎一章在談貓狗,《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中提到的動物五花八門,顯然動物的認知能力可以是跨越門類的。因為行為往往是一種最複雜的表現型,研究動物行為也需要對該種動物的特異性有更高的認識,才不會出現把貓和魚丟到水裡比賽游泳這種荒謬的事發生。
因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也需要養鳥和觀察牠們的行為,也親身體驗鸚鵡和白頭翁能夠與人類複雜的互動。鳥類的認知行為能力常常讓科學家跌破眼鏡,鳥類可以使用工具已非新聞了,一些鳥類如斑胸草雀早已被用作研究語言發展的神經科學模式。
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且不養寵物,人和動物仍有可能有許多密切的關係,都市空間規劃和飲食的選擇也會對動物的福祉有很多影響。如果我們學會了動物的語言,根據薩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人類的思考模式會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懂得動物的語言能夠讓我們懂得牠們的思考模式嗎?我們還不知道答案,可是我很肯定的是,這些基礎科學研究會擴展我們的知識邊疆,豐富我們的生活和文化。
同樣是荷蘭人的著名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的大量研究,也讓我們對動物行為有許多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好書《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更著重要談論這個動物行為學學門的發展歷史,也很值得一讀。
【推薦序3】
綦孟柔(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創辦人)
與野生動物工作將近十年,始終對於第一次與牠們相處記憶猶新。每到暑假,正是獅群們繁衍的重頭戲,每兩年出現一波生殖高峰的非洲獅,園區內一個暑假最多可誕生了二十餘隻的幼獅,每一隻都像是放大版的幼貓,全身是深刻的金黃色,肚子及四支短短的腿帶有咖啡色的斑紋,圓圓小小的耳朵配著咖啡色的鼻子,幸運的小獅遇到盡責的獅媽媽隨伺在旁,獸醫師和飼養員們一點都無需擔心幼獅的成長和學習,只需提供一間安靜又隱蔽的育嬰房即可,沒那麼幸運的小獅可能在第一時間或一周內就被母獅棄養,這時候工作人員們就必須繃緊神經,創造一個適合幼獅生長的環境,最重要的是,選一個專職的保母給牠!
我剛入行的第二年,「有幸」碰到九隻這樣被母獅棄養的幼獅,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過著新手媽媽的生活,每天半夜起床餵奶、換乾淨的看護墊、如果幼獅醒了還要安撫他直到入睡,直到牠們能夠自己進食,這樣的生活才能稍稍休息。但是要讓牠們能夠學習吃副食品真是傷透了大家的腦筋,長大的獅子必須學習吃生肉,剛冒牙的幼獅我們會先用絞肉讓牠們嘗試,無奈從嬰兒時期就認定奶瓶內才是食物的幼獅們,怎麼也不肯從盤子內吃摻有絞肉的奶,多次嘗試不是把盤子打翻、就是坐在裝滿食物的盤子裡、或著餓到躺在食物裡,也不懂的把頭低下去用舌頭舔食獸醫師和飼育員精心調配副食品,往往在吃飯時間就是每隻幼獅身上沾滿了肉跟奶,又跟其他幼獅扭打在一起,我們只好把每一隻抓起來洗澡、吹乾、再用奶瓶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慾。隨著幼獅的快速成長,不讓他們快快學習吃肉不行,於是實習生靈機一動,「示範」如何從盤子裡取食給幼獅們看,只見我們充滿熱誠的實習生趴在地板上,作勢舔食盤中的幼獅副食品,試著用身體語言與這群黃澄澄的小獅子們『講解』如何吃飯,小獅子們大概停頓了三秒鐘,就滿頭問號的轉身離去了,經過多次失敗,有一天看到園區內待認養的流浪犬在吃盤子裡的乾糧,靈機一動把狗與小獅子擺在一起吃飯(請讀者放心他們從小一起長大,並不會互相攻擊),怎知小獅子們看著看著就默默走向自己的盤子有模有樣地學習了起來,保母們總算鬆了一口氣,也順利的讓每一隻小獅子獲得應有的營養,從此以後,園區內的狗兒們就變成幼獅們成長期的重要老師,除了教會他們吃固體食物、還可以教他們啃骨頭、定點上廁所、以及如何從背後撲向獵物。
身為每天與野生動物一同工作的獸醫師,面對牠們的生老病痛甚或是死亡,我多希望有一天牠們能夠開口跟我述說牠們的感受與想法,從私人動物園的圈養動物到野外的野生動物救傷,從患有腫瘤的紅毛猩猩到因為人類開發間接造成棲地被壓縮的穿山甲,我們面對各種動物的救援、照顧、與安樂死,對於圈養的動物來說,「溝通」或許比較簡單一點,無論是人觀察動物或是動物觀察人,藉由長久的相處可以從動作、反映、發聲等細節觀察出給彼此的訊息動物,「溝通」於是就變成圈養動物與工作人員日常的默契。在我工作的場合有一隻鳳頭鸚鵡天天與獸醫們陪伴,因為飼主無法妥善飼養而來到保育中心的她,每天都「說」著人類的語言,諸如「你好嗎」「謝謝」,或是學著我們的語調,說著沒人聽得懂的話,但這些模仿的語言對她而言僅止於喚起人類的注意罷了,並無真實的意思,當她確實想表達些什麼時,她會藉由羽毛的澎起、身體的搖動、頭部的擺動、或大聲尖叫來表達她的情緒,與她相處多年的我,往往能在她的肢體動作之間回應她的需求,這樣的默契並非口說的話語所能傳遞的。但面對野外的野生動物,溝通變成史上最大的困難,往往面臨著動物因為我們的醫療動作緊迫致死,或是評估無法順利完成醫療或野放訓練,必須安樂死的動物,看著他們驚恐的眼神,只能希望下輩子我們能夠順利溝通,告訴他當時的一切都是為了救他。
如同作者在本書中所介紹的,無論是寵物、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或是野外的野生動物,同種動物間、不同種動物間都有『溝通』的方式,雖然「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但「溝通」卻是能夠互相學習的,如同文中所提到新加坡的獼猴一章,正是每天在台灣上演的人猴衝突,淺山地帶所居住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台灣獼猴正是其中的一個大宗,每當人們上山健行、郊遊時,獼猴攻擊人、人攻擊獼猴的事件頻傳,許多事件的發生導因於人類過度親近獼猴、餵食獼猴、用錯誤的動作讓獼猴感受到威脅下所造成的攻擊事件,若能將動物的認識更普及於社會大眾,透過適當的溝通方式,讓人與動物之間的相處能夠更加和諧。
【推薦序1】
理解動物的理由
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我每天都被小狗叫醒。
「勾錐」是隻台灣常見的混血狗,後腳不方便,早上九點多會跑來抓床,提醒我抱他上去沙發。勾錐喜歡沙發,如果是打電動的日子,我們可以在沙發待一個上午。勾錐喜歡撒嬌,我工作時,他會用爪子搭膝蓋提醒我摸摸他,如果有空間,他會把自己捲成小狗球,塞在坐著的我的大腿旁邊。
勾錐不是家裡唯一會撒嬌的動物。古銅雞尾鸚鵡「多多」會低頭要我搔他,讀書時在膝蓋上打瞌睡,洗澡時在梳妝台上打瞌睡。虎斑貓咪「菜脯」會蹭腳踝叫我抓尾巴根、拍屁...
目錄
I. 用人類的語言說話
鸚鵡學舌
與人類一起教養的小黑猩猩
比手畫腳的其他靈長類
擅長模仿的海豚和鯨
渴望與人建立關係的大象
從可靠的事實到語言遊戲
II. 熱鬧的世界
警報呼叫
打招呼
身份識別
尋找食物與愛情
爭吵是為了避免打鬥
溝通和語言的差異
III. 喵星人、毛小孩以及其牠
狗與人類生活
人類馴化動物
人馴化貓?貓馴化人?
圈養中分享空間
合作與反抗
IV. 用肢體語言溝通
用身體思考的聰明漢斯
心理學和動物
現象學
從現象學思考馬和狗
V. 結構、文法以及解碼
動物語言的系統性
結構
鳥語語法
有聲和無聲的聲音語法
身體的文法
VI. 後設溝通:從嬉戲到公平
狗的遊戲
動物的道德
合作
同理心和情感溝通
規則與公平
VII. 我們必須和動物對話
政治動物
語言在政治互動中的作用
與動物一起思考
I. 用人類的語言說話
鸚鵡學舌
與人類一起教養的小黑猩猩
比手畫腳的其他靈長類
擅長模仿的海豚和鯨
渴望與人建立關係的大象
從可靠的事實到語言遊戲
II. 熱鬧的世界
警報呼叫
打招呼
身份識別
尋找食物與愛情
爭吵是為了避免打鬥
溝通和語言的差異
III. 喵星人、毛小孩以及其牠
狗與人類生活
人類馴化動物
人馴化貓?貓馴化人?
圈養中分享空間
合作與反抗
IV. 用肢體語言溝通
用身體思考的聰明漢斯
心理學和動物
現象學
從現象學思考馬和狗
V. 結構、文法以及解碼
動物語言的系統性
結構
鳥語語法
有聲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