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1046BC - AD 907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無論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漢武帝打壓商人,卻培育出更可怕的「官商」?
魏蜀吳三次貨幣戰爭,孫吳為何大敗而歸?
武則天廢除關稅,民間創意大爆發,挑糞也成一門好生意?
本書以獨創的金融角度與生動詼諧的語言,剖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從正史、奏摺、文學、畫作,到歷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乃至於審判卷宗,參考豐富的史料文獻,挖掘出教科書沒說的歷史真相。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 ▌
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7年台灣113:1);
農業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是當時的西歐1500年後才能到達的水準。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 ▌
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無主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
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唐朝貞觀盛世,其實百廢待興,遠遜於開元之治 ▌
當時黃河水災連年不斷、民戶數僅剩300萬戶,遠低於隋煬帝800萬戶、武則天600多萬戶;
官員俸祿全部為糧食,連錢都沒有;百姓揮刀自斷手足,為了逃避徭役……傳說中的貞觀之治何來?
從「錢」的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看「金融制度」如何影響國力,催發歷代興亡與迭替。
◎貨幣改革是為了快速撈錢!
朝廷打仗養兵要錢、皇帝揮霍要錢,為什麼歷代皇帝籌錢的第一選擇就是改革貨幣?
◎該鼓勵商業還是抑制商業?
商鞅認為商人很難管理,因此打壓商人地位並課重稅,造成物價上漲六十倍,民怨嚴重;
武則天選擇廢除商稅,導致民間創意大爆發,連挑糞都能致富。
◎貿易戰爭其實是政治手段!
管仲利用貿易戰爭收拾六國,助齊桓公稱霸;
隋煬帝運用國際貿易,分化西域二十一國,使其無力犯亂。
無論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海晏河清,還是「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渾濁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在「皇權—封建官僚—小農」框架下分割社會財富,所謂盛世,不過是以國家政策提出保障,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而皇權和小農最後無論如何變招,都會被霸氣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絕境。財富不是罪惡,窮人無法致富才是罪惡,這才是強國富民的終極密碼。
【中國金融大歷史】全系列共二冊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西元前1046~西元907年)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西元960~1644年)
[本書特色]
1.本書是誠品暢銷榜、金石堂強推選書《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姊妹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2.史料來源廣泛而全面:
作者從正史、文學作品乃至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帶領讀者發現歷史教科書沒說的真相。
3.寫作條理分明而生動:
全書以時間為綱,以朝代、人物、事件為目,以金融實務為核心,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分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
4.作者見解獨特而深刻:
以獨創的金融角度,剖析金融的演變與政治更迭的關係,有助於理解當代經濟課題。
5.附大事紀年表,金融史上第一次全記錄:
從西周到盛唐(西元前1046年~西元907年),以年表分列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一手掌握近二千年的歷史軌跡。
[專家推薦]
南方朔(作家)
沈中華(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
作者簡介:
陳雨露
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美國艾森豪基金高級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傅爾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榮獲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下的宏觀金融理論與政策,著有《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中國金融大歷史: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皆為野人文化出版)等。
楊棟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博士;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發展研究基金獲得者;高級經濟師,有多年金融從業經驗。代表著作包括:《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中國金融大歷史: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皆為野人文化出版)等。
章節試閱
[摘文1]
█管仲靠經濟政策、貿易戰爭助齊桓公稱霸
管仲告訴我們,關於財富,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口袋裡。這一點類似窮國和富國的區別,窮國只想搶老百姓的錢,富國卻在想如何讓老百姓賺錢。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東遷至東都雒邑,中國開始了春秋時代。無論春秋諸侯多麼強盛,都要舉起周王室大旗,所以,春秋在中國歷史上也被稱為「東周」。
真正的強國,震懾敵國的不只是萬乘之師,而是無法超越的經濟實力。強國經濟之強,必然源自國內公平的經濟環境,能為國民提供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即使弱國拒絕承認強國的地位,甚至試圖與強國平起平坐,卻永遠無法拒絕強國對本土的經濟滲透。
真正的強國,其貨幣體系同樣無法超越。
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弱國的地盤。在古代,一種曾經廣泛流通的貨幣,必然有大量文物存世,春秋主要的貨幣有:布幣、刀幣和蟻鼻錢三個體系。在中國史籍中經常提到「春秋五霸」,不過「春秋五霸」有很多種版本。順著本書的邏輯,我們可以斷定,真正的春秋強國是齊國(刀幣)、晉國(布幣)和越國(蟻鼻錢),分別對應著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
◎強勢宰相管仲與公子哥齊桓公
從時間順序來講,齊桓公是第一代春秋霸主。不過,從齊桓公的所作所為,實在看不出這是一位中興之主,說他是一個花花公子倒是更可信些。齊桓公這輩子就做對了一件事,任命管仲為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
管仲出身貧寒,史籍的記載是「成陰之狗盜也」。管仲年輕時的生平,我只知道他做過小買賣、當過兵,還做過幾次小吏。管仲似乎又是真正的「狗盜」,做生意時是黑心商販、從軍時當逃兵、當小吏時被罷免……這個「狗盜」又與別的「狗盜」不同,當小販的時候,他認識了鮑叔牙、隰朋等一批志向高遠的朋友(實際上也是小商販),也深刻領會到一個普通百姓謀生的艱難。
管仲得到的第一個機會是輔佐公子糾,一位被質押在魯國的齊國王子;而他的朋友鮑叔牙則輔佐另一位齊國王子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齊襄公死後,公子小白在齊國境內,是主場,公子糾卻居住於魯國,是客場。
於是,公子小白成了齊王。
公子糾當然氣不過,就向魯國借兵跟公子小白打了一仗。魯國看到公子小白已經即位,就殺了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此後,便是著名的故事:鮑叔牙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為相,齊桓公與管仲君臣相伴,締造了第一代春秋霸主。
真實世界遠比故事殘酷。沒有國君知臣子的佳話,只有超級強勢的宰相和公子哥國君。
齊桓公與管仲的第一次對話,就盡顯二百五的本色。
齊桓公:「要怎樣做,才能保住我現在滋潤的小日子呢?」(社稷可定乎?)
管仲:「紛紛亂世,必須成為諸侯霸主才能保住自己。」(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齊桓公:「我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只求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吾不敢至於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面對這樣的回答,管仲的反應很強烈,居然以死相逼。
管仲:「我沒有為公子糾殉節,是為了輔佐一代英主成就霸業,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寧願赴死。」(臣之不死糾也,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
說完,管仲就甩手而去,快走到門口時才獲得齊桓公的挽留(乃走出,至門,公召管仲)。
不過,齊桓公的答覆仍舊很勉強。
齊桓公:「你不要這樣,先做做看嘛!」(勿已,其勉霸乎?)
接下來的對話,才是齊桓公最關心的內容。
齊桓公:「我有三個壞毛病,還能執掌國政嗎?」
第一個壞毛病,狩獵成癮。無論白天黑夜,想去的時候就去;只要去了,就一定要得到很多獵物才肯回來。
第二個壞毛病,酗酒。不分白天黑夜地喝酒、連續喝,而且,一定要喝醉。
第三個壞毛病,喜歡美女。只要這個女人漂亮,不分長輩、晚輩,遠近親疏都要擁有。
齊桓公很誠實,後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這一切的真實性。僅女人一項,就弄了七百多個美女,天天在後宮娛樂。
管仲的回答很有自信:「只要你今天任命了我,你儘管享樂,我來替你治理天下!」
◎輕徭薄役又少稅,先讓百姓富起來
管仲拜相,面對的卻不是一個清平世界。
齊桓公在高、國兩姓貴族支援下登上王位,這兩姓是齊國的世襲貴族,也是周王室的上卿 。面對這樣一個君王,兩姓貴族對國政的掣肘可想而知。不過,管仲最後還是統一了政令,一步步將齊桓公送上春秋霸主的位子。
管仲的治國策略,可以歸納為三個策略。
第一,與國內貴族妥協,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威,獨掌乾坤。
如同當年的周王室,齊桓公主要經濟來源是貴族供奉,包括供養王室生活、軍需等等。儘管地位很高,高、國兩姓要參與朝政就得為王室掏錢,很心痛。
管仲上台後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免除了高、國兩家對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來自全體百姓的稅金。
從古至今,許多史籍把高、國兩姓當作反動勢力的代表,抨擊管仲改革不徹底,沒有打倒舊貴族,是管仲的一大敗筆。
反動勢力之所以被稱為反動勢力,不是因為反動,而是因為有勢力。既然有勢力,又怎麼可能被你改革掉?打倒舊勢力,又想兵不血刃,那是不可能的。改革的真諦就在於對立雙方的妥協,妥協不是投降,是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尋找前進的路徑。
只有支付給舊勢力一部分利益,雙方才可能互相讓步。在管仲倡導的改革中,高、國兩姓確實得到了實惠,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王室支撐者的政治地位。
多年的底層生活,管仲在廟堂之高亦知江湖之苦,他要做的是「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因為,「天下之所生,生於用力;力之所生,生於勞身」 ,這句話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勞動力才是價值的最終創造者!
所以,管仲告訴我們,關於財富,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的口袋裡(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殘國亡家藏於篋)。
「富民」其實很簡單,只要不濫用民力,創造一個輕徭薄役的環境,讓人民自己去創造財富就足夠了。
齊國自耕農的主要負擔是徭役,徵發勞力耕種王室農田。管仲免除了自耕農的徭役,並將王田分給自耕農,已初步出現「均田制度」的精神。其他廢除的還有關稅、商品稅、人頭稅……十年後,齊國「冠帶衣而履天下」 。
管仲斷了貴族供奉,又輕徭薄役,還要維持齊桓公奢華的生活、稱霸諸侯,那裡來的錢?答案見第二個策略。
◎第一次官辦民營,王室收入高於稅收
第二,鑄幣,調度天下財富。
齊國的鑄幣叫做「齊刀」,原型是齊國的捕魚工具,齊桓公即位之前就有刀幣流通。管仲所造的刀幣叫做「造邦刀」,重量比當時民間刀幣重五分之一,故民間刀幣也稱「小刀」。造邦刀刀緣圓潤、文字整齊,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第一個標竿,它向世人昭示:官方貨幣代表著國家信譽,精美的足值貨幣不僅是國力蒸蒸日上的象徵,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故曰「造邦」。
造邦刀替代市場上流通的小刀,頗有調控市場的意思。為保證齊國農民不致流向其他諸侯,管仲在春荒、夏荒時向農民低價出售糧食,並規定可以用舊的小刀購買;至於造邦刀發放,則是在每年秋收時以高價購買農民手中的糧食。
管仲鑄幣還是沒撈到什麼油水,齊桓公就財源之事詢問管仲。
齊桓公:「是否可以提高房地產稅。」
管仲:「如此,等於拆人家房子。」
之後,齊桓公又列舉了山林稅、牲畜稅、人頭稅等等,管仲的回答都是「不行」。只要是增加稅收就一定會帶來副作用,所以解決收入短缺的辦法,就不能是稅收。
齊桓公:「那麼,我靠什麼發財呢?」
管仲:「官山海」 。
「官山海」就是管仲撈錢的辦法,也是「鹽鐵專賣」的雛形,說白了,就是由王室壟斷山澤之利。管仲選擇了利潤最大的山(鐵礦)和海(食鹽)。當時,普通人要生存下去,除糧食外,鹽、鐵都是不可缺少的物品,齊國靠海多山,鹽鐵自然是主要產業。經管仲測算,如果壟斷食鹽銷售,每斤食鹽增加一錢,相當於人頭稅提高一倍。
這事以前周厲王也做過,只不過是讓上山砍樹的貴族繳稅就搞得雞飛狗跳,最後連自己也被趕出王畿鎬京。
這辦法行嗎?行不行,看誰來辦,也要看怎麼辦。
管仲手腕很高明,做法也比較溫和,沒有和民眾直接對抗。
王室只是壟斷食鹽和鐵器銷售,生產環節仍舊留給原有的鹽商和鐵商,沒有徹底斷掉這些人財路。這種「官辦民營」的方式並未過多侵蝕私商利益,王室獲得的收入也遠高於稅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封建統治者給人們利益的時候,一定要顯示出來;奪取人們利益的時候,千萬不能暴露,所謂「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
◎管仲發動刀貨戰爭,癱瘓各國經濟
第三步,管仲亮出了鋒利的齊刀。
管仲的刀,砍向了諸侯國的糧食生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六計中的「衡山之謀」。所謂「衡山之謀」,是指春秋時期齊國征服衡山國的貨幣戰爭。
衡山國盛產兵器,衡山利劍,天下無雙。管仲早就在謀畫征服衡山國,不過,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國,肯定要費一番功夫。
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十個月後,燕、代、秦等國都跟著到衡山國收購兵器,可謂天下爭購。看到賺錢的情況,衡山國君告訴宰相「天下各國都爭購我國兵器,可使價錢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國百姓於是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
一年後,齊國派人到趙國購買糧食,趙國糧價每石十五錢,齊國卻按每石五十錢收購。包括衡山國在內的諸國都運糧賣給齊國,就在各國為發財歡呼的時候,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
在夏收前,對衡山國出兵。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又不能在別國買到糧食,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戰場上敗得精光,只得奉國降齊。
「衡山之謀」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以高價誘使敵方放棄本業,追求某種產業的畸形利潤,最終造成敵人經濟癱瘓。
在任何時代,一種商品價格暴漲都會帶來巨額利潤。這種利潤高得讓人炫目,除非這種利潤來自於國內壟斷性技術,否則一定會出事。高利潤會吸引相當多的一批人衝進去,而且,這批人往往還是能率先看到商機的精英。等到一個國家幾乎全民都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暴利就要終結了。
道理很簡單,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賺錢。
借著鋒利的齊刀,管仲終於擊潰了所有的對手。五年中,管仲先後用這種方法收拾了魯、代、呂等很多諸侯,屢試不爽。不是諸侯太愚蠢,而是在利潤驅使下,各國百姓都已經瘋狂,國君就算看清楚齊國的陰謀,又怎麼可能對抗?
齊桓公十五年,齊、魯、宋、陳、鄭「同盟于幽」,周惠王冊封「賜齊侯命」,齊國春秋霸主地位正式確立。
[摘文2]
█曹操堅守北方,從大亂到大治
興平二年(西元一九五年),曹操和謀士毛玠二人深刻剖析形勢、精確判斷敵我優劣,也確定此後立國方針:「守位以財」,即「屯田」,也就是招募流民開墾無主荒地:曹操之所以能招募流民,是因為流民相信他能保護自己於是就能安心生產;曹操之所以能保護流民,是因為他身後有眾多流民。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河南安陽發掘了一座古墓,據說是「曹操墓」。關於墓葬真假的辯論在中國媒體掀起軒然大波,向來無人問津的考古學,硬是被媒體炒作成人盡皆知的娛樂話題,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娛樂話題,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都可以顛倒;因為,娛樂可以虛構、可以美化,甚至可以胡說八道。
歷史,不行。
歷史曾經真實地存在,因為真實,所以殘酷。真實的曹操,猶如今天安陽這座曹操墓,早就淹沒在毫無邊際的想像當中,撲朔迷離、真假難辨。
曹操出身於宦官集團(宦官義子),卻憤然反叛了自己的陣營,靈帝死後曹操協助袁紹盡誅宦官;董卓入朝後,曹操羞於為官,在第一時間偽裝成百姓逃離了洛陽。在開封軍閥衛茲支持下,曹操散盡家財,聚眾五千人起兵討伐董卓。
此後,曹操苦心孤詣十年經營,建安元年(西元一九六年)曹操迎漢獻帝於洛陽,後定都於許都(今許昌)。十年生死茫茫,中原大地失去了皇權,最後的結果是處處無主孤墳、處處滿眼淒涼。
•據《三國志》記載,董卓死時,每郡人口仍在幾十萬戶以上。十年征戰,九○%以上的人口在這片土地上徹底消失了,故都長安甚至成了無人居住的「鬼城」。流民人數再次達到「百萬」,人們帶著耕牛、農具舉家流亡,且耕且戰,經常以野穀、野菜、樹皮為生,沒有人知道到底多少人倒在了流亡路上。
•據《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回到洛陽後,人們像看猴戲一樣參觀這位末代皇帝,皇室威嚴蕩然無存。朝臣只能棲身在破壁殘桓中,官員要靠採摘野穀充饑,很多人無聲無息地消失在田野中。
紛紛亂世,貨幣早就在戰亂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了,糧食才是最珍貴的物品。即使手裡有貨幣,又怎麼會有人肯把賴以為生的糧食賣給你?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天下英雄當又如何自處?
◎曹操想當霸主,先拚經濟
據說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謂「隆中對」。關於這場「隆中對」最初的來源是《三國志》中的一段描述,今天學界已證明這段所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添加,並非《三國志》作者陳壽所做,《三國志》只為我們記載了曹操和謀士毛玠的對談。
興平二年(西元一九五年),在曹操和謀士毛玠的一次會談中,二人深刻剖析國內形勢、精確判斷敵我優劣,也確定了曹操此後的立國方針。當時,最強大的軍閥首推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劉表。毛玠認為,袁紹為人多疑而少斷 (我始終認為《三國演義》把袁紹的性格嫁接到曹操身上),根本沒有緊抓經濟建設,他的軍隊有時甚至靠野果充饑;劉表為人小富即安,只要不冒犯他的利益,他就不會主動進攻別人。
結論:袁紹、劉表都不可怕,曹操想要成就「霸王之業」只須「守位以財」。這句話也是當代國際關係中永恆的真諦:想要成為世界霸主,必須有最強勢的經濟!曹操「守位以財」的方法,在歷史上叫做「屯田」。
◎屯田:招募流民開墾荒地
所謂「屯田」就是招募流民開墾無主荒地,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曹操之所以能招募流民,是因為流民相信他能保護自己於是就能安心生產;曹操之所以能保護流民,是因為他身後有眾多流民。
「雞生蛋、蛋生雞」道理大家都知道,關鍵是第一隻雞、第一筆招募流民的錢,究竟要從哪來?
亂世之中,無論增加稅收(財政政策)還是鑄造大錢(貨幣政策)都不好使。大家都快餓死了,稅收肯定撈不到油水;至於鑄大錢,就算有人肯要,也沒有糧食可賣。
既然徵稅和鑄大錢都騙不到財富,那就不必遮遮掩掩,直接明火執仗 地搶劫好了!
定都許昌之後,曹操收編的第一批黃巾軍是青州流民,大約有一百萬人。為了安撫這批流民,曹操挑選了其中的精壯者,號稱「青州兵」。然後,曹操親自帶著青州兵劫掠了汝南、潁川來的黃巾軍,奪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靠著這些資財,建安元年,曹操頒布《置屯田令》。流民每五十人為一屯,春夏耕種、冬秋操練。屯民如果使用官家耕牛(也是搶來的),收成與官家四六分成;如果自備耕牛則與官家五五分成。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好方法。僅僅一年,曹操就分到了一百萬斛糧食。成績的背後是悲慘的屯民,他們要向曹操繳納五○%甚至六○%的收成。
這樣的稅率,很高嗎?
高不高,看跟誰比。跟「文景之治」的三十稅一比,五○%當然很高;跟其他軍閥比,已經相當低了。
聰明人不只曹操一個,所有軍閥都想空手套白狼,都在招募流民。只不過店大欺客,多數軍閥並不在乎流民生命,甚至不在乎生產多少糧食,他們只在乎自己占有多少土地。在他們眼裡,流民是「部曲」、是任人蹂躪的奴隸,不要說分成,流民經常連自己都養不活。
按照「國家和土匪」的邏輯,這些軍閥是典型的「土匪」。想要徹底解決流民問題,必須有一個大土匪,也就是國家來制止小土匪的過火行為。東漢末年,但凡有點模樣的軍閥都要靠手下眾多塢堡支持,誰也不敢禁止軍閥圈禁流民,包括實力最強大的袁紹和劉表。畢竟大家要靠小軍閥支撐檯面,禁止搶占流民和土地,見面怎麼好意思再跟人家打招呼?
曹操,是唯一禁止圈禁流民的大軍閥。曹操本是出身寒門,跟塢堡沒有多少利益瓜葛,所以,他能動手這樣做。
五○%的開價確實黑了點,比起要錢又要命的其他軍閥還是寬鬆了很多。何況,五○~六○%的稅率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只執行了一年。官渡之戰後,立即改為「每畝每年四升穀、每戶每年二匹絹、二斤絲綿」;遇災年,官府賑濟災民;遇豐年,稅率不再提高;屯民可以自由選擇,留在屯田或者離開。四升穀、二匹絹、二斤棉已經是屯民的所有負擔,此外,任何人不得向屯民攤派雜稅、徭役、兵役。
[摘文3]
█唐太宗是第一個竄改歷史的皇帝
西漢年間,從呂后到文景二帝,漢帝國用了近百年的時間才實現天下大治;隋文帝也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實現天下大治。唐太宗真是神人,剛當上皇帝短短兩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歌舞昇平的天下!真的是這樣嗎?
記述貞觀朝,首先要告訴大家一件事:貞觀朝是第一個編纂帝王實錄的朝代,也是第一個公開篡改歷史的朝代。
春秋時代,史官記載的史料都是公開的;後來,史官為了不受皇權威脅,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只有史官一人知道,皇帝死後才能公諸於世。對至高無上的皇權來說,史官之筆是一種巨大的威懾,千載之下洗盡鉛華,史書當自有公論。這是一種所有人都認可的規矩,在唐太宗以前,暴戾如秦始皇、聰明如晉武帝,所有皇帝對史官只能恐嚇、賄賂,就是不能篡改原始史料。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叫板史官、要求看自己「起居注」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他不但看到了其父的《太祖實錄》,還看到了自己的《今上實錄》,然後,史料就變成了港臺影視劇——按照他的意思重新寫作的版本(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 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在篡改歷史方面,中國歷史上無人能跟唐太宗李世民媲美,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雖然也對老爹的實錄大改特改。但是,他做假做得實在太沒技巧,以至於根本就沒人相信他改的是真的。
◎年年天災還通貨膨脹,貞觀之治可能作假
《貞觀政要》關於貞觀三年的這段歷史記載,與《漢書》文景之治非常類似,如果檢測「抄襲」的軟體能夠意譯,那麼兩段文字的雷同度肯定相當高。如果說史書對文景之治的記載確有溢美之處,那麼,唐初貞觀之治的記載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了。
第一,終唐太宗一朝,所有官員朝廷俸祿居然全部為糧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武則天時代。任何時代,商品流通都是衡量社會經濟是否發達的標誌。唐朝初年,封建官僚是最有權勢的社會集團,這些人居然連錢都沒有,商品經濟凋敝可見一斑。
第二,貞觀年間,物價記錄根本不可信。按照《舊唐書》的記載,貞觀年間一斗米的價格平均在五錢左右,遠低於五代蕭齊大通縮時期——即使今天的基因轉殖玉米,也不會這麼便宜。我們仍舊借用彭信威的解釋:「唐初的米價記錄,大概都是各別地區大豐收時的記載」。
第三,貞觀年間,民戶總數遠低於隋朝。在中國古代,民戶數量是衡量一個帝國是否強盛最有效的標誌。民戶數量多,證明人們有能力生兒育女並撫養兒女成人,也為帝國增加了剝削對象。隋煬帝大業二年,《隋書》記載的民戶數為八百萬,貞觀初年民戶數僅為三百萬,而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唐朝民戶數不過也就三百八十萬。
第四,按貞觀年間奏本,大唐帝國天災幾乎連年不斷。唐太宗即位後,黃河連續三年大水,貞觀四年,高昌王鞠文泰朝見唐太宗,這樣描寫沿路的景象:洛陽之東,諸州郡具為沼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根本就沒有道路可行(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貞觀元年至二十二年,大唐帝國年年有大災,貞觀十二年「吳楚巴蜀之地二十六州旱遣使賑恤之。」、貞觀十八年「穀、襄、豫、荊、徐、梓、忠、綿、宋、毫、易十一州大水;廬、潦、巴、普、郴五州疾疫」……
第五,按敕令記載,貞觀鼎盛時期,堂堂大唐帝國居然有很多人「揮刀自宮」。貞觀十六年七月,唐太宗發布敕令,禁止國人自斷手足。當時,自斷手足的行為被稱為「福手」、「福足」,因為,按照隋末舊制,肢體不全的人可免服徭役,很多人想藉老辦法逃避徭役。唐太宗李世民用事實告訴大家「揮刀自宮、未必成功」——就是自斷手足,也要繼續服役(今有自傷殘者,據法加罪,仍從賦役)!
這就是傳說中的貞觀之治?
◎按官職授田,平民中只有壯男可以分得土地
李世民當政二十二年,究竟幹了些什麼?
第一件事:試圖效仿呂后、文景二帝,試圖分配土地,不過,分配的主要對象是封建官僚。
土地代表著財富,在農耕時代就更是如此,「均田地」意味著打破現有利益格局,會得罪所有既得利益者。只有雄才偉略的帝王,才有魄力推行土地改革,也只有前朝末年強勢階層在社會動盪中損失殆盡,新的統治者才可能對天下財富重新洗牌。
隋末戰爭中,大唐帝國的締造者李淵本就是關隴貴族,他和他的繼任者都無法也不可能剝奪自己依靠的物件。所以,西漢、南朝、隋朝授田都是「每丁百畝」,唯獨到了唐太宗這裡,改為按官職授田:從五品至正一品,依官銜分別分配五頃到六十頃土地,六品以下按爵位可占有五頃至一百頃。至於庶民,二十一歲以上「壯男」授田一百畝,至於寡婦、中男、老男、篤疾和廢疾 ,對不起,不在授田之列。
更重要的是,但凡接受授田的庶民,都要從「狹鄉」遷往「寬鄉」。所謂「寬鄉」,就是富庶地區,是長安京城一環以內,是城裡;「狹鄉」就是土地貧瘠、無人耕種的地方,還要把戶籍遷出京城長安!即使在「寬鄉」,朝廷對「壯男」授田實際也只有每戶六十畝授田,較隋朝及前朝各代公認的標準少了四○%。
但在當時,狹鄉幾畝土地本來就可以在寬鄉換到幾十畝土地,這哪裡還是「授田」,說是搶劫都不為過。
◎李家平天下,硬改《氏族志》排序
第二件事:帝國原是要有點規矩的,最大的規矩就是要服從皇帝,包括所謂以敢於「直言犯諫」的魏徵!
為了確立皇族的統治地位,唐太宗命高士廉修訂《氏族志》,名義上是為魏晉以來的士族高門確定門閥。高士廉是一個很懂事理的人,他在收集全國士族家譜、考證世系的基礎上弄出一份《氏族志》。在最初的《氏族志》中,天下士族高門被分為九等,李姓皇族位列第三。
這已經是高抬了李姓皇族了,在士族高門中,關隴貴族根本就排不上號,不過是一些漢代「豪強」而已。何況李唐皇室在關隴士族中也不應該名列第一。
對於這個很炫的馬屁,李世民還是非常氣憤。
看完初稿後,他指責高士廉:世俗相沿,江南崔、盧、王、謝是源自山東的一等大姓(看來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自己門第不夠)。現在,你必須知道,是我李家平定四海,難道你看不起我賞賜的官爵(赤裸裸的威脅)?所以,絕不得以前世祖先功業,論士族高低,《氏族志》必須修訂,皇族李姓必須排第一!
有這樣的《氏族志》、連老爹都坑、連親兄弟都殺、歷史都敢篡改的貞觀朝,怎麼可能真的存在直言敢諫的大臣?
•魏徵本是瓦崗軍李密的謀士,瓦崗軍敗亡後,魏徵降唐,居然自告奮勇去招降瓦崗寨殘部。
•勸降未果,魏徵再為竇建德所俘,結果:投降。
•竇建德在武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為李建成所破,魏徵為李建成所俘,結果:投降。
•李建成為李世民所殺,魏徵被俘,結果:投降(李世民如果敗亡,估計魏徵一樣能找到一個新主子)。
魏徵根本也不是什麼宰相(僕射),貞觀朝共任用二十三名宰相,二十三人之中馬周、張亮、褚遂良、許敬宗早就是魏徵的晚輩,輪了多少圈,就是沒有這個號稱直犯龍顏的魏徵。
所謂魏徵直言敢諫,除了不許唐太宗喝酒吃肉、玩女人,就是一些求饒的哀鳴:李世民你如果敢殺我,你就是歷史上的昏君(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所以,李世民才說「你們都覺得魏徵說話難聽,我倒是覺得很中聽、很好聽!」(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
◎官營高利貸,一人借債,全民有責
第三件事:鑄行「開元通寶」,用於放高利貸、官府放高利貸。唐太宗鑄行的開元通寶確實成色很好,一千錢大概成本在九百錢左右。只不過,貞觀朝「開元通寶」最主要的用途是用這種錢放貸款,即臭名昭著的「公廨錢」。
所謂「公廨錢」就是官營高利貸,官府將錢借給黎民百姓,然後收取本息。「公廨錢」始於隋文帝楊堅,楊堅對公廨錢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只能用於為貧困的農人購買種子和度過荒年。
唐朝的公廨錢,如果承貸者死亡或逃亡,本息就要由子孫償還;如果沒有子孫,就要由親族旁系代償;如果旁系親屬死亡殆盡,就由支族償還;如果族人也沒有,一定要當地的人代償。用彭信威的評價,「公廨錢」就是「一人借債,全體人民有責」。
反正最後要還錢!百姓之利,以權奪之,形同猛火;以商奪之,摧之無形!
非但如此,李世民及其手下還對「公廨錢」進行了金融創新,官府不但可以對黎民百姓放款,大官也可以對小官放款——擺明了就是直接索賄!
李世民親自修訂了《今上實錄》,《舊唐書》、《新唐書》,書中當然不會對「公廨錢」的悲慘之處過多描述。沒有關係,北宋年間這個悲劇會重演,到時候我們再詳細說。
◎三征高麗,全敗!
第四件事,三征高麗。
貞觀年間,一小撮高麗好戰分子愈來愈猖狂,不但扣住新羅、百濟對唐朝納貢、不允許唐太宗收葬隋朝將士屍骨,還窩裡反殺掉了親唐的建武帝(高麗王)。
以隋朝經濟之鼎盛,隋煬帝三征高麗尚且無功而返,何況疲敝的唐朝初年。果然,唐太宗三征高麗,結果是全敗!唐軍所失,千條萬條,其實就一條,糧食不夠。(太宗以遼東倉儲無幾,士卒寒凍,乃詔班師)
唐太宗三征高麗,前後耗費了十幾年時間,也耗盡了大唐帝國血脈。貞觀末年,「開元通寶」已經在市面上消失了。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這位在史書上最偉大的帝王,最後一次頒行討伐高麗詔書,未及出師就溘然長逝。
[摘文1]
█管仲靠經濟政策、貿易戰爭助齊桓公稱霸
管仲告訴我們,關於財富,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口袋裡。這一點類似窮國和富國的區別,窮國只想搶老百姓的錢,富國卻在想如何讓老百姓賺錢。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東遷至東都雒邑,中國開始了春秋時代。無論春秋諸侯多麼強盛,都要舉起周王室大旗,所以,春秋在中國歷史上也被稱為「東周」。
真正的強國,震懾敵國的不只是萬乘之師,而是無法超越的經濟實力。強國經濟之強,必然源自國內公平的經濟環境,能為國民提供一個自...
作者序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毋庸置疑,當代學術圈研究的金融學,其實是根源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特徵是「科學化」,西方經濟學者希望透過計量工具檢驗經濟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推導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理論」。當金融界醉心於那些繁雜的金融工程理論時,不知可曾想過,金融學的「科學化」可能會把世界引入一條歧途。畢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都還不能模仿最簡單的人類感情,數學模型又怎麼可能閱盡人世繁華?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華爾街金融巨鱷們把貪心隱藏在貌似繁複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賺到盆滿缽滿,卻把風險搭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
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之所以能流行至今,是因為一九二九年的大危機中,美國政府想花錢刺激經濟、全世界的政府都想對經濟運行有發言權;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等一系列宣導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流派,之所以在上世紀末成為主流經濟學,是因為美國政府必須為「新經濟」中的資訊產業,重新打造一個自由競爭的環境,而各國要模仿這種產業,也就必然要創造相同的經濟環境。
說到底,所謂經濟學流派,其觀點一旦落地必定是一國政府信奉的經濟政策,而不是那些字面上的經濟學論文。是美國政客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為自己尋找論據,而不是《美國經濟評論》可以左右經濟政策。
很遺憾,西方文明引領世界至今不足到三百年時間,他們的祖先沒有機會反復驗證這些經濟理論。但煌煌華夏數千年往事,有過輝煌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也有過「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紛紛亂世,塵封的故紙堆早就把「凱因斯主義」、「貨幣主義」詮釋得淋漓盡致。在這些不可重複的社會試驗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金融學文庫,也詮釋了所有經濟學流派的政策建議:《史記》 看懂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鹽鐵論》 通篇都在呐喊「除穢鋤豪,然後百姓均平」 ,《錢神論》 則戲謔貨幣為「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無論多麼複雜的金融學理論,都應該能以先賢這種平實的語言說明,畢竟金融傳達的是普通人的一顰一笑。出於這種考慮,我們在二○○七年開始試圖將這種想法付諸於實踐,試圖從歷史的視角追尋金融的本質,並形成了《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中國金融大歷史》兩部書稿。
書稿從最初構思至今,已逾七年有餘,期間我雖然經歷數次工作變動,即使最忙的時候也不曾中斷書稿寫作。然則人事牽纏,直至今日本書上冊方與讀者見面。期間,我和楊棟博士都經歷了無數不眠之夜,討論時間也集中於午夜的電話,搜集史料、考證史實、凝練語言,其中苦寒不足為外人道也。儘管書稿寫作經常要熬到午夜兩三點,周公、漢文帝、曹操、晉武帝、唐玄宗……一干歷史人物卻都先後走入過我的夢境,得緣神交古人也算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吧。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毋庸置疑,當代學術圈研究的金融學,其實是根源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特徵是「科學化」,西方經濟學者希望透過計量工具檢驗經濟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推導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理論」。當金融界醉心於那些繁雜的金融工程理論時,不知可曾想過,金融學的「科學化」可能會把世界引入一條歧途。畢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都還不能模仿最簡單的人類感情,數學模型又怎麼可能閱盡人世繁華?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華爾街金融巨鱷們把貪心隱藏在貌似繁複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賺...
目錄
【年 表】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西周~唐,1046 BC~AD 907)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第一章】周朝(西元前1046~前221年)
│這是個富而好仁、見利思義的時代
│西周封建經濟建立在王德之上,管仲用刀幣助齊國稱霸春秋諸侯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等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諸侯效忠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管仲靠經濟政策、貿易戰爭助齊桓公稱霸
◎【周朝小結】國家的金融精神──誠信
【第二章】秦朝(西元前221~前206年)
│商鞅壓抑商人、呂不韋恢復貿易
│國富民窮的產業政策,終不長久
從商鞅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得利益,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嬴政締造的秦朝,最幸福的是嬴政,其次是他手底下那幫封建官僚:皇帝最光彩、大官有大光彩、小官有小光彩;國人,不光彩。
◎商鞅變法,國家強了,卻擋不住糧價攀升
◎呂不韋重農也重金融商業,為秦滅六國打基礎
◎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成為封建集權國家
◎【秦朝小結】血族時代的衰亡
【第三章】西漢(漢高祖~漢武帝,西元前202~前87年)
│財政、土地、產業政策都有創舉
│呂后時期,勞動生產力拚到世界第一;文景半世紀財富,被武帝揮霍一空
秦人以軍功授田、劉邦以服兵役為代價授田,只有到了呂雉才真正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均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土地私有制度,每一個最普通的庶人都獲得了土地,這是無數先賢追求的大同世界夢想——「耕者有其田」。
◎劉邦開啟「皇權-官僚-小農」兩千年難擺脫的社會窠臼
◎呂后寧願通膨,不加稅收,為強盛的漢帝國打下基礎
◎文景之治,山川林澤稅收多,百姓稅賦史上最低
◎漢武帝征戰匈奴十一年,財政崩壞
【第四章】西漢(漢昭帝~新莽,西元前87年~西元24年)
│皇權和豪強此消彼長,痛苦的是百姓
│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長保國富民強
呂雉和同姓王雙方都信奉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農耕經濟因此創造巨大財富;另外,開放經濟管制,一批冶煉、商業、運輸、畜牧、漁業等新興行業崛起。此時的漢帝國既有產業創新,更有制度創新,無論國家還是普通民眾,焉能不富?
◎豪強相爭,但百姓一樣沒有得利
◎鹽鐵論:霍光、桑弘羊的史上第一次產業大辯論
◎宣帝改革動機是好的,卻推出錯誤的貨幣政策
◎為了削弱官商豪強勢力,王莽推行四次貨幣改革
◎【西漢小結】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國富民強
【第五章】東漢(西元25~220年)
│官僚沒權,民間反而爆發創造力
│小政府造就富裕經濟
劉秀看到西漢帝國的滅亡原因,故意保持了一個弱勢官僚集團,東漢帝國也始終依靠民間私鑄貨幣。
擺脫了封建官僚的羈絆,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再次迸發,社會生產力的發達程度更甚於西漢鼎盛時期,社會財富也再次以級數成長。
◎劉秀不擾民,社會經濟富過西漢
◎宗族式「塢堡」,擴大貧富差距
◎靈帝公開賣官斂財,軍閥變身合法官僚
◎董卓沒錢養兵,只好靠通膨搶錢
◎【東漢小結】弱勢官僚,民間發達,卻造就強勢塢堡軍閥
【第六章】三國(西元220~265年)
│魏蜀吳的貨幣戰爭
│歷史該還曹操一個公道;劉備諸葛亮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當時,最強大的軍閥首推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劉表。袁紹、劉表都不可怕,曹操想要成就「霸王之業」只須「守位以財」。這句話也是當代國際關係中永恆的真諦:想要成為世界霸主,必須有最強勢的經濟!曹操「守位以財」的方法,在歷史上叫做「屯田」。
◎曹操堅守北方,從大亂到大治
◎曹操破而後立,先從分土地、種田、修運河開始
◎曹操開放貨幣鑄造權,迎來繁榮商業、製造業
◎蜀漢兩次貨幣改革,反而搞垮四川經濟
◎三次貨幣戰爭,孫吳三戰兩敗後退出戰場
◎【三國小結】要強國,必先強經濟
【第七章】兩晉(西元265~420年)
│產業與土地政策都是為了削弱士族勢力
│窮了士族,富了小農,卻無力抵抗遊牧民族
分權必然伴隨著封建統治者的衰落,既然封建統治者無法干預經濟,經濟也就獲得了成長空間。只不過,封建集權衰敗的同時,一定會為遊牧民族入侵留出空間,中原大地可能陷入長久的戰亂之中。
◎皇帝的獨門生意:官職、刑罰都能用錢換
◎皇權與士族的爭奪拉鋸戰
◎漢族第一次南遷,皇族、士族、百姓移居江南
◎桓溫登場,曹操與王莽的接班人
◎【兩晉小結】外族虎視眈眈,漢族從沒真正平安
【第八章】南朝(西元420~589年)
│土匪稱帝,士族式微、官商崛起
│皇帝、官府、寺廟,一起爭搶民間財富
很遺憾,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封建官僚取代了士族高門,西漢年間「皇權—封建官僚—小農」的社會框架終於在南朝定型。於是,我們也看到了一群比士族高門更加寡廉鮮恥、聚斂無度的強盜。
◎皇帝經營高利貸,變相搶士族的土地
◎宋文帝以錢搶錢,士族財富瞬間貶值
◎宋孝武帝用賭博搶官僚的錢,用重稅搶民間的錢
◎蕭齊故意維持通縮,增加官方貨幣購買力
◎蕭梁貨幣鑄造技術大躍進:第一次做到雙面壓紋
◎【南朝小結】士族還能保存文化價值,官僚只會搶劫民間財富
【第九章】隋朝(西元581~619年)
│中國經濟最強盛的時期
│文帝統一貨幣攢國本,煬帝靠國際貿易削弱外患
大隋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科舉制締造相對清明的封建官僚制度;在全境範圍內再次實現「耕者有其田」;國家的統一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隋文帝、隋煬帝堅持執行重商政策。除了最後幾年,隋代國家富強、民眾富裕,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比肩……
◎隋文帝只用十幾年,天下從大亂轉向大治
◎隋文帝,史上第一次統一貨幣的皇帝
◎隋煬帝重商:鼓勵每一個人賺到應得的錢
◎修京杭大運河,為唐宋盛世打基礎,卻埋下南北不公隱憂
◎利用江南白錢,收刮北方世族財富
◎三征高麗,「損北補南」終於引爆官怒民怨
◎【隋朝小結】兩代英主,因屢次重南輕北而衰亡
【第十章】初唐(唐高祖~唐玄宗初年,西元618~715年)
│從俸祿、民戶數、奏本、敕令拼湊盛世真相
│貞觀之治其實百廢待興;武則天拚經濟有成:農產有餘、商業興盛
武則天最大的功績並不在農業,而是振興商業。她的父親本是商人,武則天瞭解商人最怕的一件事——關津。武則天明確提出,關津最大的作用是為官府養了很多懶人,所以,必須禁絕關津稅,沒有關稅、市稅,黎民百姓開始為自己尋找每一枚銅錢。武周末年,關津本是天下商品流散之地,現在所有關津聚集的商船遮天蔽日,日夜串流不息……
◎唐太宗是第一個竄改歷史的皇帝
◎高宗改革貨幣、廢后,對士族搶錢、削權
◎武則天是漢武帝二‧○版,初期施政如出一轍
◎武則天自己撥亂反正,亂世之後,更容易財富重分配
◎玄宗大幅度裁撤官僚,讓民間安心生產、累積財富
◎整治通貨膨脹,姚崇的貨幣政策有效
【第十一章】開元盛世(西元716~755年)
│禁買土地、存款與匯款,都是第一次
│高官炒地皮,平民財富瞬間消失
在封建官僚輪番炒作之下,大唐帝國土地價格開始了一輪螺旋式飆升,即使貧瘠土地的價格也是武后年間沃壤價格的數倍。隨著土地價格飆升,普通人多少年、多少代辛苦積攢的財富,在瞬間化為烏有,眼睜睜看著財富與自己無緣,最後只得或舉家逃亡、淪為奴隸。
◎張說帶頭炒地皮,官僚綽號「多田翁」、「地癖」……
◎史上第一次,宇文融推出禁止土地買賣政策
◎通貨緊縮,張九齡與李林甫各拿出什麼處方?
◎玄宗晚年揮霍,靠三個高官幫他斂財
◎中國第一代的存款與匯兌業務
【第十二章】晚唐(唐肅宗~唐獻宗,西元756~907年)
│收不到的「富人稅」,革新治標不治本
│窮皇帝依然找不到籌錢的方法
肅宗登基的時候,大唐帝國已經丟掉了長安、洛陽以及河北、山東各地的糧倉和府庫,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已經窮到一文不名的地步了。很快,唐肅宗能控制的錢糧告罄,到了「無輕貨則人散矣」 的地步,第五琦、楊炎分別為皇帝想出籌錢的方法……
◎安史之亂原來跟貨幣戰爭有關
◎劉晏只做鹽鐵批發,運銷與零售讓給民間做
◎楊炎推出兩稅法向富人收稅,為什麼收不到?
◎唐末錢荒,貧富差距拉大
◎晚唐的「永貞革新」,治標不治本
◎【唐朝小結】開放自由買賣土地,均田制破滅
索引
【年 表】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西周~唐,1046 BC~AD 907)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第一章】周朝(西元前1046~前221年)
│這是個富而好仁、見利思義的時代
│西周封建經濟建立在王德之上,管仲用刀幣助齊國稱霸春秋諸侯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等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諸侯效忠
◎王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