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精華的色彩╳設計課程.首度公開 ▎
── 50堂包浩斯經典色彩實驗課 ──
從色輪、色彩對比到色彩錯視
跟著設計大師「玩中學」,全方位開發色彩創意!【技能培養】
色彩敏銳度│色彩理論│配色靈感│視覺敘事│創作心法│設計原理│媒材運用
【適用對象】
✔平面設計師 ✔藝術領域學生 ✔DIY愛好者 ✔任何想認識色彩學的人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名師傾囊相授,十年色彩課程精華大公開!
本書集結作者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開授的「視覺語言法則」課程十年精華,藉由50個活潑有趣的創意實驗,帶領讀者跳脫看似嚴肅的色彩理論,以「玩中學」的方式,一步步深入探索色彩學,並鼓勵讀者打破框架,培養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的能力。作者師承兩位包浩斯色彩巨匠──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和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融合其著作《色彩互動學》(Interaction of Color)、《色彩的藝術》(The Art of Color)與自身教學經驗,設計出這50種不容錯過的色彩體驗。
◆【對比實驗】探索灰階色卡的視覺層級
◇ 挑戰:請選出由淺到深、變化程度均等的10個灰階色塊,將灰階色塊加入不同構圖的色格方陣,營造出鮮明的視覺層級。
◆【錯視實驗】讓兩種顏色看起來像是同一種顏色
◇ 挑戰:請挑選兩種顏色當作背景,找出在不同背景下,看起來卻完全相同的兩種顏色。
◆【抽象畫實驗】創作漸變花紋
◇ 挑戰:請將一種幾何單位形重複排列,循序漸進地改變圖案的間隔、顏色、形狀,並分層加入彎曲、鏡射、切分等效果,創造出具動態感的畫面。
▎大師的色彩哲學觀.精華摘錄 ▎
★關於色彩實驗,約瑟夫.亞伯斯說:
「目標是透過經驗,即試驗與錯誤,培養出一雙讀得懂色彩的眼睛。」
「不遵循傳統『理論與實踐』的教育理念,而是將順序顛倒過來,將實踐放在理論的前頭。畢竟所謂理論,事實上就是實踐所得出的結果。」
★關於色彩的交互作用,約瑟夫.亞伯斯說:
「在黑板還有筆記本上記下來:『色彩是藝術當中最與彼此息息相關的媒材』。」
★關於一種色彩的千變萬化,約翰.伊登說:
「深藍色的大海與遠山令人著迷,但同樣的藍色用在室內設計卻顯得詭譎陰森、死氣沉沉,因為肌膚上的藍光反射將使其顯得蒼白、毫無生氣。然而黑夜裡藍色的霓虹燈又充滿了吸引力,黑中有藍,藍色再與紅黃燈光相互輝映,營造出歡快活潑的色調。陽光滿布的藍色天空則展現出動感與活躍的氛圍,而藍色月光卻顯得消沉且勾動往日情懷。」
★關於色彩錯視,理查.梅爾說:
「色彩有善於製造錯覺的天性,『相對性』這個詞就是描述色彩不一定眼見為實的特質。比如同一種顏色會因背景不同而看起來像是兩種,不同的顏色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看起來極度相似。」
本書特色
★美國具領導地位的藝術與設計學校SVA名師親授
★師承包浩斯經典的設計基礎課程
★收錄近200幅師生創意作品&大師經典範例
★為身居斗室的讀者量身打造,步驟簡單明晰,材料容易取得
★提高色彩敏銳度、培養色感最佳入門手冊
【專業推薦】
★方序中│視覺設計師
★吳介民│社團法人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
★鄭司維│台科大設計系專技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理查.梅爾(Richard Mehl)
理查.梅爾是一名定居紐約的平面設計師、攝影師、教師與作家。他自2002年起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平面設計、色彩理論和文字排印設計。在此之前,梅爾曾於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任教,並於1987~1994年間在緬因州立藝術學院(Maine College of Art)擔任平面設計系主任。
梅爾擁有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碩士學位,並接受過艾文.艾森曼(Alvin Eisenman)、英格.德魯克瑞(Inge Druckrey)、保羅.蘭德(Paul Rand)、布拉德伯里.湯普森(Bradbury Thompson)、赫伯特.馬特(Herbert Matter)、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以及馬修.卡特(Mathew Carter)等人的指導。他的色彩教學理念師承兩位包浩斯色彩巨匠──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和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在授課中融會經典與創新。梅爾主要致力於提升公司行號、基金會與非營利組織的視覺辨識度與知名度,同時專精於視覺障礙者的文字排印設計。
個人網站:http://richardmehl.com/
譯者簡介:
Monica Chen
無法在科學與文學間取捨的動物醫生,偶爾也會畫畫圖。
正在考慮是否要多養一隻貓。
章節試閱
◎色彩對比
當畫作由純黑或純白以外的色彩組成時,便會產生許多生動的效果。約翰.伊登將這些效果分為七種對比:
色相對比
明暗對比
飽和度對比
補色對比
同時對比
寒暖對比
面積對比
在彩色構圖中,這七種對比的效果將決定畫面中的視覺層級(visual hierarchy),並與基本設計原則有著不相上下的重要性。這些對比效果必須視為一體,而非個別獨立思考。
★探索色格
當畫面中的元素減少至一定數量時,最有利於探索色彩對比與色彩調和的關係,而簡單有規律的方格形狀尤其適合用在這樣的實驗。色格由統一尺寸的色塊組成,是所有選項中探索色彩對比的最佳形式。統一規格的方格讓我們能將焦點放在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對比效果上。
格子的形狀能簡單也能複雜,能對稱也能不對稱,能靜也能動,色彩對比的範圍亦可大可小。除了色彩對比之外,我們也能透過將顏色類似的方塊擺在一起,藉此探索尺寸與形狀對比的設計原理,形狀的重複與調動則可為畫作營造出明顯的視覺層級。透過將方格以漸層的方式排列,建立起對色彩的敏銳度,亦是頗為實用的技巧。最常見的方格形狀為棋盤格,它是展現創意時最具侷限性與挑戰性的模板。
★製作色格
首先準備一塊白、黑或灰色的紙板,並用鉛筆輕輕地描繪出一個大矩形。你的色格矩形中至少要有25個3/4吋(約1.9公分)或1 吋(約2.5公分)平方的方格,並連續排列成正方形或者長方形。這樣的尺寸與複雜度使構圖的選項變得相當有限卻極具挑戰性。矩形中的方格愈多,就愈能幫助你深度探索構圖的可能性,當然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挑戰性。
記得在矩形周圍留下白邊。
下一個步驟是使用水彩著色的水彩紙或者色紙來為方格上色。更多關於水彩與色紙的資訊,詳見本書第16-17 頁「實驗流程」中的介紹。
將想要的顏色剪成正方形,你可以使用剪刀或美工刀,或者也可以使用正方形的打孔機(極為推薦,手工藝用品店和文具店均有販售)。
將紙片擺到方格上。先隨意擺放,等到得出實驗結論時再使用膠水固定。
找到滿意的構圖後,先拍張照。接著使用相同的紙片試著做出不同的排列,完成後再次拍照。重複上述步驟。這麼做的理由是為了累積呈現出不同色彩對比效果的「相片草圖」。
最後,瀏覽所有你所拍的照片,並挑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張。以這張照片作為草圖,重新創造出新的排列方式。創作時應該緩慢且仔細,將自己全心投入到其中。完成後,選定一角,開始將方塊黏貼到正確的位置上。以每次一個方塊的方式,從選定的角落開始逐步拼貼出心目中的方格圖案。每個方塊都應該緊鄰旁邊的方塊,最好不要留下空隙。
終於完成後,記得拍張照或者掃描存檔,以便能將此收錄在你的數位色彩理論資料夾中。可以試著將這幅作品放在你不時能回顧審視的地方,往後每多看它一眼,你都能有新的發現。
◎實驗2:明暗對比
人們在閱讀時,看到的總是十分嚴謹的直線結構。以傳統的英文排版來說,我們習慣依照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順序閱讀。每個字母、單字、句子以及段落都促使我們的目光順著既定方向移動,由左到右,從上到下。
然而當人們在欣賞一幅平面藝術設計時,「閱讀」的方向則是根據視覺層級的順序移動。我們的雙眼會先掃視整個畫面,接著目光會停留在某個區域,而後又快速地移動到下一個位置,或定格在某個視覺元素上。
視覺層級是構圖的關鍵,亦是成功的視覺溝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視覺層級是透過對比決定出來的,畫面中的每個元素會依據其尺寸與位置產生相對應的重要性。例如,在一大片白色上方的一個黑色小物件,便會輕易地引起我們的注意,即使白色的整體面積要大得多,但在構圖中取得話語權的卻是小小的黑色。相互對比的物件彼此會建立出一種動態關係。
視覺層級可以透過尺寸、位置、形狀、方向、質地、主賓關係以及重複性進行調整。
我們首先可以透過灰階方格來探索這些設計原則,而後再嘗試使用不同顏色的單色相方格。
★挑戰:探索灰階色卡中的視覺層級
☆材料:色紙、隨處剪貼下來的色塊,或者以水彩上色的水彩紙
白色與黑色是最為強烈的兩種色彩。當陽光打在一堵白色的牆面時,因為所有色光都被反射的關係,我們看到的是純粹的白色。當光打在黑色的表面時,因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色光都被吸收的關係,我們只看得到黑色。
純白色與純黑色是絕對的、純粹的,它們代表完整、無限、一切以及虛無,兩者同時也是最極致的色彩對比。
在絕對的黑與白之間,有著許多從亮到暗、不同程度的灰色。灰色之間的區別是十分主觀的,取決於個人的視力與熟稔度。
本實驗從挑選近乎純白色到近乎純黑色的10 個灰色色塊開始。將白色與黑色色塊分別放在直線兩端,並在中間插入漸進變化的灰色,將最淡的灰色放在白色旁邊,最深的灰色則放在黑色旁邊。
謹慎挑選這中間的灰色,並仔細觀察這些色塊之間所產生的對比程度。最終目標是要完成由純白、純黑與10 個灰色色塊所組成,且色塊與色塊間呈均等對比變化的12 色灰階圖。
接下來,運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灰階色塊來完成你的色格。你可以使用任何你想要使用的構圖技巧:隨機放置、對稱或不對稱排列、漸進以及規律。
試著拿捏每個色塊在構圖中呈現的效果。可嘗試將相同的灰色色塊放在不同配置中,使其因為周遭色塊而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實驗4:色相對比
當我們在選擇顏色時,通常會考量色彩彼此協調與否。然而,我們對於色彩調和的理解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根據自身的觀感、連結與經驗,會產生各自偏好的色彩組合。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每天都揮灑著手中的調色盤,從居家布置、腳踏車、衣服、食物到娛樂的各種選擇,或多或少都受到自身色彩意識的影響。
對於約翰.伊登來說,色彩調和意味著平衡,也就是「力量間的對稱」。在伊登的講習中,他將色彩調和定義為一生理現象,並稱之為「同時對比」。
當我們注視一塊紅色背景中的灰色方塊時(背景的紅色明度與灰色相等),灰色方塊會呈現出一絲綠色色相;而當我們注視著一塊純綠色背景中的灰色方塊時,方塊則會自然帶有一絲紅色色相。無論你在本實驗中使用什麼樣的顏色,結果都會相同:灰色色塊最終會呈現出背景色的對比色色相。
人類的雙眼會透過添加對比色來達成色彩的視覺平衡,因此我們的眼中會自動出現彼此平衡的兩種顏色。
伊登了解到將對比色混合後會得到不同色調的灰色,以及當我們注視著灰色時,雙眼與感官會創造出一種生理上的平衡狀態,並由此二者得出結論:若將兩個互補色結合,便可以達到調和。根據每種顏色的份量與同時對比所產生的效果,畫面將呈現平衡,意即力的對稱;或者相反地,畫面表現出不平衡,進而創造出更具動感的張力。
伊登進一步將他的色彩調和理論拓展至所有顏色的組合:當顏料混合時,不同淺色調與暗色調的灰色便隨之而生。灰色除了透過互補色的混合產生外,也能透過混合白色與黑色,或者任何帶有一定比例三原色(紅、黃、藍)的其他色彩產生。(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互補的組合都必定帶有三原色。以互補的黃色與紫色為例,紫色便是由紅色與藍色所組成的。)
★挑戰:利用色相對比探索色彩調和的概念
☆材料:色紙或者以水彩上色的水彩紙
首先從三原色「紅、黃、藍」所組成的色格開始,使用最純粹、明度最高的顏色。接著分配不同數量的方格給三種顏色,並嘗試不同組合與構圖:將顏色平均分布,或者試著凸顯局部,創造出明顯的視覺層級。
要記得三原色各自有獨特屬性。黃色是三原色中最輕、最亮、最接近白色的;紅色與中度灰的明度相等,可以輕易地塑造成暖色或者寒色;純藍色則是冷調的原色,並最接近黑色。
下一組色格請使用純三原色、黑色以及白色。三原色、黑色和白色所組成的色格,在適當的排列與比例調配下,可以呈現出相當強烈的對比並達到視覺平衡。完成後,接著嘗試使用三間色「綠、橙、紫」,重複相同步驟的實驗。再下去則可以探索再間色的各種組合。
每種純色相都有延伸的淺、深、亮、淡等一系列變化,你可以自由探索這些色彩搭配的可能性。因為這些顏色之間巧妙的不同,由它們所組成的色格往往是最具個人特色也最有渲染力的。
隨著你逐漸熟悉實驗過程,不妨放膽讓直覺帶領你玩弄色彩。當你發現非常喜歡的色彩組合時,記得隨手記錄下來。本實驗的目的在於探索色彩調和,而你在此過程中發現的色彩關係也將會在其他實驗中派上用場。
在《色彩互動學》一書中,亞伯斯這麼說道:「在黑板還有筆記本上記下來:『色彩是藝術當中最與彼此息息相關的媒材』。」
色相對比色格無疑佐證了這句話。色格中的每個色塊都與周遭
的色彩交互作用,而每個色塊的樣貌也將隨著四周變化更迭。
◎實驗21:漸變花紋
★挑戰:創作在眼前逐漸變化的花紋
☆材料:鉛筆、描圖紙;色紙;雕板;顏料;電腦
漸變在此指的是漸近有規律的變化,通常會包括量的變化─由暗到亮、由暖到冷或者由大到小。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能不時發現漸變的存在,而在《平面設計原則》一書中,王無邪即以觀看大樓平均分布的窗戶作為漸變的例子。當我們與大樓保持一定的距離,並從正面看向建築物,則窗戶看起來會是相同大小與形狀的四邊形─也就是最基礎的重複性花紋。然而,當我們靠近大樓,並從不同角度觀察時,離我們較近的窗戶看起來會較遠的窗戶更大,四邊形的外觀也會隨著距離增加出現比例上的變化,而窗戶之間的距離亦會愈來愈小。窗戶的尺寸、形狀與空間關係都會受到視角的影響,而像這樣的變化就是漸變的效果。
最基礎的漸變花紋可以透過增加單位形間隔的方式完成,此時各單位形的大小仍然相同,王無邪將之稱為「空間漸變」(spatialgradation)。最簡單的空間漸變就是朝同一方向逐步增加同尺寸單位形之間的距離。基礎的空間漸變也能透過運用費氏數列(the Fibonacci series;0,1,1,2,3,5,8,13,21,34⋯⋯)等數系來決定間隔大小,讓畫面變得更加豐富有趣。若將間隔改變的方向增加為一個以上,或者改變單位形的尺寸,甚至同時並用兩者,則能創造出更加複雜的空間漸變。
另一種漸變則是逐步改變單位形的外型,王無邪將此稱之為「形狀漸變」(shape gradation)23。欲達成此效果可使用定格變形(stop-action morphing)的技巧,舉例來說,一個三角形可以經過無數步驟逐漸變形為圓形。若依水平方向變形,單位形之間的間隔不變,且垂直向的排列具重複性,則呈現出的便會是形狀漸變。若想做出更複雜的形狀漸變,可以選擇將單位形變化為一種以上的形狀、以不可預期的方式做形狀變化或者同時改變間隔距離。
除了形狀與間隔的改變外,漸變花紋的結構也將決定其特性。如同先前討論過的,最基礎的漸變花紋基本上都是平行式(paralleldivision)的漸變。在平行式的漸變花紋中,可以看見單位形循序漸進地從左到右、由上到下或者斜向發生改變。複雜的漸變結構,舉例來說,可以是自中心向外擴散(overlapping concentricdivision)的形式。而在更複雜的漸變花紋中,可為不同層次的單位形加入移動、彎曲、迴旋、鏡射、融合、切分等效果,進而造成形狀或空間的視覺錯視。
漸變花紋可說是透過各式形狀與抽象手法營造出錯視效果的歐普藝術(Op art)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許多著名的歐普藝術作品為黑白雙色,故作品中的效果單單只憑藉不協調的主賓關係呈現;其他非黑白的作品則利用色彩理論的原理創造出驚人的空間錯視。
首先從基礎空間漸變開始嘗試,選用一種幾何單位形,將之填滿相同顏色並重複排列,背景則使用互補色。可以試著改用其他的互補組合,而每種顏色組合理應都會為畫面帶來不同的主賓與比例關係。
接下來同樣選用一種幾何單位形做出空間漸變,但此時單位形的顏色要開始逐步變化,例如由深到淺的單色相色階。背景色則可自由變換,也可以嘗試將背景色填上單色相色階中最深的顏色,如此一來,其中一側的圖案便會彷彿逐漸消失於背景之中。接著,再試試把背景色換成單色相色階的中間色,此時花紋的中段部分看來將如同與背景融為一體。
緊接著,做出單位形逐步變形的形狀漸變,例如從三角形變成圓形。同時探索單位形與背景之間的顏色組合,包括明暗對比、色相對比和寒暖對比。
最後,放膽嘗試各式各樣的漸變結構吧!運用平行、中心外擴、彎曲、迴旋、鋸齒狀等漸變結構,我們的目標是要創造出非比尋常且不可思議的動感花紋。
◎實驗39:國家郵票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表達身分
☆材料:色紙;水彩、水彩紙
如果必須證明自己是某個國家的公民,你會使用什麼樣的色彩與形狀來表達自己的身分呢?如果創作空間又只有郵票大小那該怎麼辦呢?本實驗的目的正是要回答上述的問題,設計出一款能夠表明身分的郵票。
本實驗當中的國家身分是概念性的,超越普通法律的定義,延伸到你個人與這個國家的特殊連結(母國或你感興趣的他國皆可)。
在本實驗中,最關鍵的考量因素為尺寸大小。郵票屬於微型作品,設計原則如大小、形式、位置、方向、質感、主賓關係、重複,還有色彩的飽和度、明暗、色相、寒暖、面積、補色對比……都可以在微型作品中發揮同樣的作用。只不過,迷你的郵票尺寸將會改變我們與畫面互動的方式:觀看尺寸較大的作品時,我們的目光會在畫面上游移,但現在我們則會將一整個畫面盡收眼底。的確,第一眼過後,我們可以將目光集中在郵票的特定部分─圖像、名稱或貨幣單位,但微型作品傳達訊息的關鍵仍在第一眼看見的瞬間。
為了使你的設計能夠成為一張精美的郵票,你必須在大尺寸畫面上作畫,同時顧及小尺寸的呈現。由大尺寸轉小將使郵票圖像擁有更高的完成度,精確地呈現出細節。
當你在大尺寸畫面上進行設計時,請務必留心畫面轉為小尺寸時的樣貌。你可以使用縮小鏡(與放大鏡功能相反),或者從遠方審視畫作。
將作品由大轉小的過程是把玩比例關係的絕佳機會。在郵票大小的限制下,畫面中的視覺表現必須極為戲劇化才足以讓人察覺。大尺寸畫面中最小的形狀在畫面縮小時可能完全消失,若此形狀為設計中的訊息傳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你勢必需要將其誇張化,而像這樣跳脫現實的比例關係將可為畫面增添趣味。
首先挑選出暗示或象徵該國家的色彩。此色彩可以與國家形象有關,例如充滿活力的體育活動,又或者會讓人聯想到該國的服裝、節日、自然風光與特殊地貌。此外,也可能與其他既有象徵有關,如該國的吉祥物等。
選好顏色後,想辦法利用色彩對比來強化並整合構圖。試著在幾個較大的區塊僅使用一種或兩種色相。理想情況下,你的郵票應該要能夠藉由色彩關係產生辨識度,如黑紅色郵票、黃綠色郵票等。
圖形方面,抽象圖像與文字都必須和諧地融入到作品之中。記得要確認所有的圖形在縮小為郵票尺寸時都還能夠被注意到。
完成大尺寸畫面的郵票設計後,請掃描並開啟Photoshop。在電腦中將畫面縮小至真實郵票尺寸以審視設計效果,最後只要將作品列印出來即完成。
令人難忘的郵票設計通常會運用鮮明色彩與簡潔形狀來傳達一個單純的訊息。我們往往會對於穿著紅色舞衣與黑色網襪的舞者、黃色背景中綠色的蜥蜴與橘紅色的鳥兒,以及有著藍色斑紋、用黃色打亮的紅色老虎,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色彩對比
當畫作由純黑或純白以外的色彩組成時,便會產生許多生動的效果。約翰.伊登將這些效果分為七種對比:
色相對比
明暗對比
飽和度對比
補色對比
同時對比
寒暖對比
面積對比
在彩色構圖中,這七種對比的效果將決定畫面中的視覺層級(visual hierarchy),並與基本設計原則有著不相上下的重要性。這些對比效果必須視為一體,而非個別獨立思考。
★探索色格
當畫面中的元素減少至一定數量時,最有利於探索色彩對比與色彩調和的關係,而簡單有規律的方格形狀尤其適合用在這樣的實驗。色格由統一尺寸的色塊組成,是所有...
作者序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創意領域的人對於玩樂(play)的概念並不陌生,因為玩樂為藝術誕生的必要元素,甚至說所有原創的藝術與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玩樂的結果也不為過。在最完美的狀態下,藝術家與設計師得以自由探索各種可能性,體驗各式各樣與玩樂連結的情緒與回饋─神祕、興奮、沮喪、發現、喜悅以及獎賞。我們著手創作某樣作品,在過程中遇上必須想辦法解決的難題,於是問自己:「如果這樣做呢?」接著在想像力、嘗試、錯誤與即興發揮中找到答案。就像玩遊戲一樣,上一個遊戲的經驗將形塑出下一個遊戲的樣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學習。隨著時間進展,我們的創作行為在經過反覆不斷地試驗後將內化為一種美感直覺。
玩樂是藝術家與設計師的教育中十分必要的一環。這個如今眾人習以為常的概念,主要是數個世代以來受到包浩斯(Bauhaus)教育理念所影響的藝術教育者所建立的。包浩斯的藝術設計教學方法在當時實屬激進,因為十九世紀的美術學院多半會強迫學生臨摹歷代名作,但是在包浩斯,學生可以參加由藝術家與工匠所指導的工作坊,並從中學習有關材料與創作方法的知識。
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在自己所開創並執教的「預備課程」(Vorkurs)當中,向學生介紹了在視覺表現上被視為基礎的形狀、色彩與材料。玩樂在他的課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伊登會以肢體運動來為課程拉開序幕─伸展、朗誦以及呼吸,接著才是繪畫的練習(教授同門課的保羅.克利﹝Paul Klee﹞表示這是「一種喚醒感官的身體按摩」。課堂作業則是讓學生探索伊登「所有藝術皆可理解為一系列的相對關係」之理論:大/小、長/短、寬/窄、粗/細、多/少、直/彎、尖/鈍、平滑/粗糙、硬/軟、透明/色塊、連續/間斷,表現方法定為抽象形式,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這些對比所創造出來的效果。
眾所皆知,伊登曾宣揚他的理念就是要學生「擺脫如槁木死灰般的傳統窠臼」,藉此鼓勵學生屏棄既有的認知。原本要成為小學教師的伊登十分崇尚漸進式教育,特別是其中提倡玩樂為學習根本的理論。伊登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的創始人弗里德里希.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福祿貝爾以幾何學作為基礎,設計出20 種恩物(Gifts,意指「神恩賜兒童的玩具」,設計中蘊含立體、面、線、點的概念,前10 種從具體漸進至抽象,後10 種再由抽象回到具體,以自由遊戲為核心),在促進玩樂與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環境中善加運用孩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不只是伊登和保羅.克利,許多現代藝術家與設計師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福祿貝爾的教育理論影響,包括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華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特奧.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以及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我自身是在高中時代鑽研陶藝時領悟自玩樂習得藝術之道。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使用陶土、水、釉料與火進行創作時,結果完全取決於過程中的變化,一切都是充滿實驗性且不可預料的。最後的成品往往都會與最初的設計有所落差,因此我學會了如何面對這些可愛的意外泰然處之。而後在我成為一名熱愛攝影的美術系學生時,讓我最感到舒適且創作力爆發的也是窩在暗房裡透過處理膠卷與洗片反覆實驗的過程。玩樂的精神一直是我的最佳嚮導,我最滿意和最成功的攝影作品泰半都是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臨機應變的成果。
就讀研究所時,我有幸受教於美國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蘭德是藝術與設計的集大成者,他既擁有完整的知識與純正的技巧,能夠為大公司打造視覺印象,又能不失正向能量地設計出美麗的童書。事實上,蘭德的商業設計和他的童書作品一樣都充滿了赤子之心。
保羅.蘭德的教學也忠實地反映出他的玩樂之心。在〈設計與玩樂直覺〉(Design and the Play Instinct)一文中,蘭德將解決問題與玩遊戲相互比較,條列出影響兩者成功的共同因素:「動機、競爭、挑戰、刺激、目標、願景、參與、興趣、好奇心、技巧、觀察、分析、感官、判斷、即興、合作、時機、專注、抽象、權衡、區辨、經濟、耐心、忍耐、利用、興奮、享受、發現、獎賞與成就感。」
〈設計與玩樂直覺〉一文道出了視覺藝術的精髓。蘭德透過填字遊戲、七巧板、中文書法、勒.柯比意的模度(Le Modulor)、馬諦斯(Matisse)的剪紙藝術、畢卡索(Picasso)的幽默與自在、曼.雷(Man Ray)與摩荷里¬ -納基(László Moholy-Nagy)的黑影照片、派特.札特(Piet Zwart)以及荷蘭風格派(De Stijl)運動,描繪出玩樂的思潮脈動,並在最後記錄了兼備優美形態與功能性的物件經由有紀律的遊戲被創造出來的過程:
「若干年前我有幸在京都觀摩一名年輕的日本職人製作『茶筅』的過程⋯⋯茶筅是在茶道中用來攪拌茶湯的工具,製作時使用類似小刀的簡單工具切割竹子。其材料與製作過程(約一個半小時)均體現了紀律、純粹與克制的精髓。若無即興創作的能力與反覆把玩特定材料的耐心,在無限的可能性中發現最完美的形態,絕無可能打造出像這樣的物件。」
由此可見蘭德將遊戲看得十分重要。他更相信遊戲中不該缺乏限制:「如果沒有最基礎的規定或規範⋯⋯那麼動機、能力考驗與最終獎賞都將不復存在,簡單來說就是─玩不起來。遊戲中的規定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之一。」
本書的目的是透過各個實驗來探索色彩在設計中的各種可能性,鼓勵讀者使用有條理卻不失趣味的思路來發想深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書中的每個主題都會搭配一個色彩實驗,而每個實驗都將更加使你的色彩感官更加敏銳。經由一次次探索,你我都將成為色彩魔術師。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創意領域的人對於玩樂(play)的概念並不陌生,因為玩樂為藝術誕生的必要元素,甚至說所有原創的藝術與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玩樂的結果也不為過。在最完美的狀態下,藝術家與設計師得以自由探索各種可能性,體驗各式各樣與玩樂連結的情緒與回饋─神祕、興奮、沮喪、發現、喜悅以及獎賞。我們著手創作某樣作品,在過程中遇上必須想辦法解決的難題,於是問自己:「如果這樣做呢?」接著在想像力、嘗試、錯誤與即興發揮中找到答案。就像玩遊戲一樣,上一個遊戲的經驗將形塑出下一個遊戲的樣貌,在潛移...
目錄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培養色彩之眼──從實踐中探索色彩理論
◆色彩發展史
包浩斯色彩經典課──伊登與亞伯斯的色彩教育理念
◆實驗流程
色彩學與設計用語
◆色彩實驗
【色輪 color wheels】
◇實驗1:色輪與灰階整合
→挑戰:根據伊登的色輪設計並融合灰階概念,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十二色階色輪
【色格 color grids】
◇實驗2:明暗對比
→挑戰:探索灰階色卡中的視覺層級
◇實驗3:單色相色階
→挑戰:探索一色相因深淺不同而產生的視覺層級變化
◇實驗4:色相對比
→挑戰:利用色相對比探索色彩調和的概念
◇實驗5:色彩和弦
→挑戰:運用色彩和弦探索色彩調和的概念
◇實驗6:補色對比
→挑戰:使用純色相以及互補色的混合色來探索對比概念
◇實驗7:寒暖對比
→挑戰:使用暖色調與寒色調來探索色溫間的對比
◇實驗8:面積對比
→挑戰:依據歌德的明度理論來探索色彩對比
【色彩錯視 color illusion】
◇實驗9:色彩的相對性
→挑戰:使1種顏色看起來像2種顏色、3種顏色看起來像2種顏色
◇實驗10:色彩的減法
→挑戰:找出在不同背景下,看起來像是相同顏色的2種不同顏色
◇實驗11:透明色彩
→挑戰:運用透明材質探索色彩混合
◇實驗12:透明錯視
→挑戰: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混合色彩
◇實驗13:透明色彩與空間錯視
→挑戰:創造空間排列的錯視效果
◇實驗14:透明色彩與視覺敘事
→挑戰:以透明效果與空間錯視創造出抽象的視覺敘事
【抽象畫 abstract composition】
◇實驗15:七巧板
→挑戰:以經濟原則探索抽象概念
◇實驗16:條紋畫
→挑戰:探索視覺律動、空間錯視與色彩相對性
◇實驗17:條紋雙聯畫
→挑戰:創作一組反身構圖畫作
◇實驗18:幾何圖形
→挑戰:探索幾何構圖中的調和、一致性與色彩對比
◇實驗19:從單位形、單位形組合到花紋
→挑戰:推敲花紋的祕密
◇實驗20:幾何花紋
→挑戰:使用幾何圖形與色彩對比來探索重複性
◇實驗21:漸變花紋
→挑戰:創作在眼前逐漸變化的花紋
◇實驗22:不規律花紋
→挑戰:找到打破整體性的臨界點
◇實驗23:透明花紋
→挑戰:練習創作有透明效果與視覺錯視的花紋
◇實驗24:有機圖形
→挑戰:利用有機圖形探索調和、一致性與色彩對比的概念
◇實驗25:形狀對比
→挑戰:結合有機與幾何圖形,探索視覺調和與色彩對比
◇實驗26:就地取材
→挑戰: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來探索抽象構圖
【花葉拼貼畫 leaf compositions】
◇實驗27:葉片拼貼畫
→挑戰:將平凡變成不平凡,讓平庸幻化為藝術
◇實驗28:字母與葉片
→挑戰:探索自然形狀與人造形狀之間的關聯性
【文字排印設計與色彩 typography and color】
◇實驗29:字體拼貼畫
→挑戰: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來探索色彩與文字排印設計
◇實驗30:羅馬大寫體字母
→挑戰:探索經典字體設計
◇實驗31:粉筆書法畫
→挑戰:設計色彩與書法的日課
◇實驗32:刮畫
→挑戰:探索偶然性與色彩對比
◇實驗33:單刷版畫
→挑戰:以單刷版畫探索文字排印中的色彩對比與透明效果
◇實驗34:字體尋寶
→挑戰:發掘散落意外之處的特殊字體
◇實驗35:單字設計
→挑戰:藉由手繪單字設計探索形狀、色彩與意義的交互關係
【色彩內涵 expressive color】
◇實驗36:回憶與色彩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來表現一段回憶
◇實驗37:運用色彩與圖形表達感受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與抽象圖形表達感受與想法
◇實驗38:四季
→挑戰:利用色彩與圖形表達普世或個人感受
◇實驗39:國家郵票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表達身分
◇實驗40:風景轉譯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表達觀感
◇實驗41:視覺語意
→挑戰:利用色彩與形狀表達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觀感
◇實驗42:聯覺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探索聯覺
◇實驗43:音樂與色彩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畫出樂譜
【超越平面 beyond two dimensions】
◇實驗44:光畫
→挑戰:探索黑暗中的色彩
◇實驗45:手風琴摺頁書
→挑戰:利用手風琴摺頁書,創作以色彩概念為主題的視覺敘事
◇實驗46:幾何字母花紋與手風琴摺頁書
→挑戰:為你的手風琴摺頁書設計幾何字母花紋
◇實驗47:色彩立體書
→挑戰:用立體的頁面表現色彩對比
◇實驗48:色彩萬年曆
→挑戰:創造可自由調整的色彩系統來表示時間
◇實驗49:書架與裝置藝術
→挑戰:根據色彩理論中的概念布置生活中的各式物品
◇實驗50:色彩理論的晚餐派對
→挑戰:運用色彩理論來設計一套美味的晚餐
◆結語:發掘大自然之中的美妙色彩
◆索引
範例作品作者群
參考書目
引用
致謝
關於作者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培養色彩之眼──從實踐中探索色彩理論
◆色彩發展史
包浩斯色彩經典課──伊登與亞伯斯的色彩教育理念
◆實驗流程
色彩學與設計用語
◆色彩實驗
【色輪 color wheels】
◇實驗1:色輪與灰階整合
→挑戰:根據伊登的色輪設計並融合灰階概念,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十二色階色輪
【色格 color grids】
◇實驗2:明暗對比
→挑戰:探索灰階色卡中的視覺層級
◇實驗3:單色相色階
→挑戰:探索一色相因深淺不同而產生的視覺層級變化
◇實驗4:色相對比
→挑戰:利用色相對比探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