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賞花宴,夏夜花火節
秋藏浮柿繪,冬聽日本雪
銘刻記憶深處,雋永豐厚的人情滋味
跨越國族與時間的邊界,不曾遺忘……
張燕淳以恬適詼諧的筆調,滿懷念想的情意,細細回憶移居日本內陸小鎮三年的家居生活,在茅野的純樸日子裡,她以全然開放的心胸,好奇直爽的可愛特質,天天發現新鮮事,體察人與人之間最自然的善意,與左鄰右舍建立起超越國籍的友情,同時也完整記錄了陪伴孩子於異國成長的歲月。
十多年後重新梳理這幅流轉如畫的四季風情,原初的悸動仍深深烙印心頭。
記錄下來的四季,正是天地間不斷循環運行的道理,並且那大道理,就藏在平凡小地方。一件圍裙、一樹櫻花、一畝田、一場雨。——張燕淳
燕淳一家在長野鄉鎮住了三年,和當地日本人住一樣的房子,吃一樣的東西,過一樣的日子,完全融入當地人情社會,燕淳事事樂意入境隨俗,所以能贏得當地人打開心防歡迎她,接納她,邀她參加各種地方活動。她興高采烈地熱情參與,不怕生,不怕被人笑為外行,她為自己取了一個日本綽號:「凡事問子」,不懂就問,左鄰右舍的主婦們盡量為她解說,幫她搜資料,幫她找答案,這才讓她敢於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經,以她親身參與或親自體會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為緯,自成系統的寫出這本細說日本全年習俗行事的好書。──黃天才(資深媒體人)
作者簡介:
張燕淳
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
董浩雲先生獎學金,讀「海上大學」,遊歷世界一周。
美國羅德島藝術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藝術碩士。
紐約服裝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N.Y. )首飾設計系畢業,在該校任教多年。
美國MONET首飾設計比賽首獎;應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聘,策劃教授「珠寶飾品設計人才養成班」。
著作:《世界珠寶設設計名店》(藝術家)、《瑪莎葛蘭姆:舞出新世界》(三民)
熱愛設計、寫作、舞蹈,旅居舊金山。
章節試閱
上學
上學
教室裡,圍成圓圈的二三十個孩子,全扯著喉嚨,伸長脖子,像叫陣似地使勁唱「綺麗八ヶ岳,八ヶ岳,八ヶ岳⋯⋯」活潑得意的聲音,蓋過年輕保母的風琴,湧出屋頂,一波波盪漾過附近房舍阡陌。那本地人稱做日本阿爾卑斯山—終年峰頂積雪的「八ヶ岳」(Yatsugatake),因天氣晴朗而藍白分明、神清氣爽。它靜靜地從遠方綿延而來,坐在小鎮外,彷彿正用整個巨大的身軀,溫柔聽著孩子們的歌。
這兒是社區裡的「保育園」,讓學齡前的兒童從玩耍中學習,是主要保育內容。我的兩個孩子忙著盪鞦韆、溜滑梯、沙坑裡仆仆跌跌玩沙土⋯⋯一旁,園長比手畫腳,用最簡單的日語對我反覆解釋:不能收你的孩子。
「媽媽,我喜歡這個地方,明天來上學嗎?」孩子一路問回家,我多麼希望能就近把他們送到這兒,天天交遊玩耍,對著大山唱歌,但是這個保育園屬社會福利,為減輕務農或在工廠做半工的媽媽們一些負擔而設,托兒為主,教學其次,由政府補助,收費低廉。非日本國民,卻是無法註冊。
小鎮裡還有一所私立幼稚園,是天主教辦的學校,教導基礎日文、算術及許多其他規矩,學費昂貴,卻總是有長長的候補名單。接待我們的老修女園長,慈祥親切,並能說些英語,溝通比較容易。她一邊領我們參觀潔淨的木造教室,看孩子們分組唱遊、畫畫、用有趣的教具學算術⋯⋯一邊說,現在學生額滿,若有人退學,會通知我們補位。
兒子羨慕的眼光穿過窗玻璃,釘在教室裡移不開。
「媽媽,媽媽,這個地方也很好啊,明天來上學嗎?」
眼看著秋去冬來。
在搬到日本後第五個月的一天早上,田中壽子來按我家的門鈴。
她個兒小,站在門外台階下仰頭對我笑,撲了白粉的前額上泛著微汗,右手牽孩子,左手提了一個沉重的大布袋,還沒說話,先向我鞠兩個躬,可是我不認識她啊。
那時我還是個日文盲,壽子的英語也不靈光,兩人卻啊啊啊唱雙簧似地比來比去,終把整件事給比清楚了:壽子的丈夫在附近一家照相機廠做事,年初被外調新加坡,如今她要帶著獨生子去團聚,幼稚園處已辦好退學,這空缺,她打聽出將由我們來填—我聽得高興,拉著陌生的壽子又笑又跳,她居然也笑著跟我跳上跳下半天,兩顆媽媽心,霎時沒了距離。
壽子打開布袋,把洗淨、整理過的小孩書包、制服、運動裝、課本、文具等一樣樣取出,還有許多特別為我這不識字的「外人」(gaijin,外國人)所畫的圖說,介紹幼稚園裡各種活動⋯⋯
我跪坐著看東看西,壽子卻從攤了滿榻榻米的東西中站起來,指指牆上日曆,又指指手錶,彷彿急忙就要離開。說話解釋對我倆費時又不管用,她索性抬起雙臂,鼻子哼哼有聲,滑稽地左傾右斜翱翔起來。
她比的是飛機,她要搭的、次日的飛機—
兵馬倥傯間,仍為不相識的我們趕來⋯⋯
時間那麼倉促、語言那麼有限,壽子,能否讀懂我眼裡的感謝?
那被布袋勒出紅印的「翅膀」,就將飛往遙遠的陌生新地—
壽子,願你如我,遇好人,受同樣美好的照顧,一家平安,
孩子順利上學。
不同
在上百個孩子中,我一眼就找到了他,個兒特大,身上來自別人的衣服特小,由於聽不懂老師說什麼,行動總慢人一拍,這會兒大家解散了,他還站在操場中間,直到看見我,那一臉的委屈才再也忍不下去—
「媽媽,sensei(老師)說我不叫Peter了,她說我要叫—」嘴癟著、眼睛也紅了「叫『屁大』!」
我倒吸一口氣,勉強吞回忍不住的笑,抿抿嘴說:「不是不是,不是這樣—」暗裡緊動腦筋,想安慰這個正受著文化差異苦的五歲孩子。「你看,你說『媽媽』,日本人說『哈哈』對不對?他們不懂中國話的。我們以前住在美國,說美國話,你就叫Peter,日本人也不懂美國話的,他們只會說,說那個那個—『P大』。還有你—坐校車,那車掌婆婆告訴司機要退後,就是back嘛,可是她一直說『巴苦—巴苦巴苦巴苦』,好好笑對不對?」講得是顛三倒四,但他相信媽媽,糊裡糊塗連點頭:「對!對!」眉眼也舒展了。
想不到,我教給孩子的第一個世界大同課,竟是「世界大不同」。
日本人不是不懂「美國話」,其實他們不但懂,還大量吸收、應用英語及其他各國語言。所謂「外來語」占了常用日語的五分之一強,並且仍在急速增加中。而真正用英語的人,卻聽不懂日式英語,原因很多:日本人愛自行組合、發明新字,尤其是與新時代、科技有關的字眼,我常聽人說辦公室裡的「wa-pu-ro」如何如何,後來驚訝地發現那是指文字處理機,word processor。
fa-mi-kon是family computer,pa-so-kon是personal computer,re-mo-kon是remote control,孩子們熟悉這些新字眼,天天使用,還一廂情願地認為它們仍是英文。
新創還有sarariman(salaryman)—男性上班族
OL或ofisu redi(office lady)—女性上班族
wetto(wet)—情緒化的
dorai(dry)—穩定、實際的
也有把原字截頭去尾,意思照舊:te-re-bi(television,電視),de-pa-to(department store,百貨公司),su-pa(supermarket,超市),seku-hara(sexual harassment,性騷擾)等等,首次聽真是一頭霧水。
不過,我認為日式英語難懂,日本人學標準英語辛苦的真正癥結,在於他們不採英式或美式音標,完全用原有的日本音發聲,一般日本字的字尾,除了n音外,幾乎全是母音a、i、u、e、o,積習難改,日本人就在外來語的尾巴上,都加上一個母音,譬如jogging念成joggingu,hotel為hoteru,chocolate為chocorato,baseball為basuboru。
在日語裡找不到相同的音,就選個近似音代替,比如—
沒有th音,以s代替,thank you 念成3Q。
沒有r音,以l代替,rice念成lice。
沒有v音,以b代替,video念成bideo。
日語裡最近似f的音ふ,事實上念起來似「乎」而非「夫」。故f音,以h代替,coffee念成cohee。就連用來罵人的英文四字經,日本人也只能惡狠狠說:Huck! Huck you!
沒有or、ar或er等捲舌音,慣以a代替,center是centa,door是doa,依此類推,我的小Peter就變成屁大(peta)了。
老園長告訴我,P大被編進中級的bara班,老師是「橫尾」先生,我心裡有點兒嘀咕⋯⋯這,怎麼叫—芭樂呢?再回頭想想,欸!管它是芭樂番茄地瓜,有學可上就謝天謝地。後來弄清楚日本幼稚園喜歡以花為班級名,什麼鬱金香、蒲公英、菊花、百合都常用。bara,就是玫瑰。
「橫尾」先生既不橫也不尾,是位身材高的漂亮小姐,但我們每回見面,她都穿著灰色圍裙跪在地板上。孩子們矮,她降低自己來教他們東西、和他們玩耍、為他們戴帽子、繫鞋帶⋯⋯她的溫婉和耐心,使我和兒子在摸索新環境時,常得安慰。但是橫尾先生從不對我們說英語,碰到我不會講的日本字,試用英語溝通時,像大多數的日本人,她總是掩著嘴羞赧笑著。她多次帶著歉意向我表示,P大在幼稚園裡遇挫折,會急著拚命用英語解釋,她想幫他卻力不從心。她說:「我的英語差!」
放學時,橫尾先生照例一一與孩子們玩「剪刀、石頭、布」,玩一個送走一個,兒子什麼都得跟隨模仿別人,連玩這個道別的小把戲時,也排在隊伍最後頭。
終於輪到他,他微彎一下腰做個準備動作,然後把早就背在身後的手,快速甩向前:「rock, paper, scissor!」衝口而出的,竟不是日語「jan, ken, pon.」
我在不遠處等待,注意到橫尾先生完全楞住了,她側頭看著P大半晌,兒子以為自己又做錯了什麼,原本得意的笑容,只剩下一半,僵在臉上—忽然,忽然,橫尾先生好像下了個極大的決定,一邊拉起P大的手比畫,一邊認真、賣力地說:
「la—ku—」P大卯勁兒幫忙「rock!」
「laku, pepa—」P大有些著急「paper, and scissor!」
「siza, siza, siza—laku! pepa! siza!」P大笑逐顏開。
「laku, pepa, siza!」後來成了芭樂班的專利遊戲。
風之子
茅野的冬天長,暖氣從十月開到翌年四、五月,但是幼稚園男孩的小短褲(女孩是短褶裙)、白色長筒襪,卻是經年的制服,只在最冰寒的幾個禮拜裡換穿長褲。
清晨帶孩子在車站等校車,天上厚雲陰沉,就要飄雪。我注意到大人們全身上下都裹得密密實實,又厚又暖,小孩子卻凍得嘴歪眼斜,呼嚕呼嚕吸著清鼻涕,光著的大腿和膝蓋,紅裡透出青紫,兩隻穿了長筒襪的小細腿哆嗦個不停。
忍不住問其他的媽媽們,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大約沒人提過這種問題,她們你推我,我推你半天,終於由細川太太開口:「日本人稱小孩子為『風の子』(kazenoko),應該是不怕風也不怕冷的,需要經常鍛鍊,他們長大才會強壯。」
我看站在旁邊,沒加入談話的一位爸爸,帽子圍巾太空衣底下是暖和的棉長褲,還縮頭縮腦,不停搓手哈氣。很想指著他說:就鍛鍊成那樣?話沒說,校車已到,孩子群哆嗦著一上車,大人們就都逃回自家的暖氣房去了。鍛鍊(tanren),是日本人愛用的漢字,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或許是春光明媚,也或許是想到兒子可以少受風寒,氣候一變暖,我就特別愉快,像枝頭新綠,急著探看外面世界。小小幼稚園活動多,每天總要發出數張通知給家長,那些密密麻麻的規定提醒,是我學日文的啟蒙課本。日本人記日子採用五行,日月火水木金土,相當於我們的星期日到星期六。起初我常得扳手指算這些金木水火土,才能確定哪天有哪個活動。等日子記牢,人頭也熟了,又跟著媽媽夥兒去開「母の会」,為著依季節變化,頻繁的校園節目忙碌。我以為兒子和我一樣,胡裡胡塗就上了日本軌道,卻在他的一張畫裡,看到不同光景。
先生出的畫題是:我的好朋友。兒子畫的是:校園邊上的老鞦韆。
園長與橫尾先生都十分擔心,約我去商量兒子的「心理問題」。
對「P大」君(kun),小朋友們先是好奇,圍著他打轉兒,後來發現他除了能說些英語之外,也是黃膚黑髮,吃麵條米飯,沒啥稀罕。加上他既不能說日本話,又不會玩日本遊戲,來自「米國」和紐約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後,有耐心陪他玩的人不多,就常見他獨自在角落裡盪鞦韆。
有一陣子,他說他最愛踢saka(soccer),和一群壯碩的孩子們玩在一起。沒多久他又喜歡上了「野球」(棒球),換一批小朋友鬧鬧嚷嚷,但也不持久。後來我才明白,其實幼小的他,愛的既不是足球,也不是棒球,只是害怕落單。
許多時候他苦著臉要求:我們回到以前的家吧,媽媽!對面的Tom會跟我玩,學校裡的小朋友也都懂我講的話啊!
我說不行,暗地憂愁。
但P大的韌性和學習能力比我想的強許多。雖然碰得鼻青臉腫,他也別無選擇,一天一天,在新環境中力求生存—過了幼稚園的春季野餐、夏夜煙火,他的日語已進步到能與人好好吵上一架。秋天運動會、新年年糕宴之後,他差不多成了半個日本孩子。同伴們漸漸與他溝通無礙,也發現他的優缺點,接受他的存在。鄉間小孩純樸,一旦交了朋友就死心塌地不分開。
三月中,送別日。兒子站在幼稚園的講台中央,深深向大家一鞠躬:「我的名字叫P大,一年半前,我們從美國紐約搬來日本茅野。那時候,我不會說日本話,也聽不懂日本話,園長先生、橫尾先生和同學常常幫助我。現在,我要畢業了,要去﹃米沢小學校﹄讀一年級。我不會忘記這裡的生活,謝謝先生,謝謝大家。」
這個幼稚園第一次有外國學生用日語致辭,不僅正確流利,甚至帶著一點兒長野縣土腔,引得席間家長交頭接耳的驚讚,講台後的先生席上,老園長、橫尾先生都悄悄擦著眼睛。
兒子又一鞠躬,志得意滿,闊步下台,沒入那些為他拍著手、穿小短褲的哥兒們中間。
二○○三、二、十七於舊金山
上學
上學
教室裡,圍成圓圈的二三十個孩子,全扯著喉嚨,伸長脖子,像叫陣似地使勁唱「綺麗八ヶ岳,八ヶ岳,八ヶ岳⋯⋯」活潑得意的聲音,蓋過年輕保母的風琴,湧出屋頂,一波波盪漾過附近房舍阡陌。那本地人稱做日本阿爾卑斯山—終年峰頂積雪的「八ヶ岳」(Yatsugatake),因天氣晴朗而藍白分明、神清氣爽。它靜靜地從遠方綿延而來,坐在小鎮外,彷彿正用整個巨大的身軀,溫柔聽著孩子們的歌。
這兒是社區裡的「保育園」,讓學齡前的兒童從玩耍中學習,是主要保育內容。我的兩個孩子忙著盪鞦韆、溜滑梯、沙坑裡仆仆跌跌玩沙土⋯⋯一旁,園...
作者序
新版序
晨間散步,我常習慣性地仰面尋找,找停在四周紅木(sequoia)頂上的鷹鳥,看他們,偶而轉動頭頸,大部時間靜靜棲息,讓人誤認他們是樹頂的枝葉。我想,自他們的高度俯瞰,人們應該都是圓點,你我他沒太大分別。
二〇〇五年夏,我和母親,歡喜坐在一列潔淨的火車中,行向我曾住過的日本小城「茅野」。
火車一路穿山洞樹林,經過蔥綠稻田和果實纍纍的水蜜桃園,農家的紅、藍屋頂由遠處一一來迎⋯⋯明亮的風景,和火車前進的速度律動,讓人心情也有向前衝的亢奮。
我將手中的書,立在椅背小檯上,盯著那黑白封面:這書裡寫的,就是窗外閃逝土地上的事,是十年前我的茅野生活。
如今我帶著才出版的書,帶著初訪茅野的母親,回去看那兒的朋友們—書中故事的真主角。
朋友,大致都見到了。
在田中家,我向牆上老先生的照片行了禮,在醫院,我擁抱了已不能再與我互拜的老太太;在蓋了新樓的幼稚園,我看母親和老修女園長,互相攙扶著爬樓梯;在超市、郵局的櫃檯後,居然還站着兩位熟悉面孔;在小聚會裡,我聽「哈哈」們七嘴八舌講誰誰搬去了福岡、北海道。
小城添了摩登的百貨公司、大賣場、建築新潮的市民館。
我回到舊家門口,看熟悉的窗、門、台階、郵箱。
日本話「もう一度」:再來一次。過去的,不能再來一次。
那些我仍喊得出名字,進進出出我家調皮搗蛋的幼童們,全已上了大學。
二〇一五年春,我的兩個兒子結伴遊日本。
我在家翻舊相簿,找出他們幼時旅行的照片,配合這回將走的行程,一張張傳到他們的手機裡。然後,回訊來了,沒文字,只是照片,兩張一組:一張是我寄去的,另一張則是在同一地點,或與同一些人,二十年後的今天所攝。
照片裡有金閣寺、大阪城、銀座、淺草雷門⋯⋯但寄自茅野的最多,我仔仔細細看了很久。
一張是剛入幼稚園的小兒子,大約正和同伴們搶玩具,滿臉著急,手腳不對稱地歪站著,老修女園長手拿紙摺的飛機,蹲下笑咪咪安撫他。下一張,在陌生的老人院中,患阿玆海默症的老園長笑容天真,我高大的兩個兒子,一左一右蹲在她的輪椅旁。
另一組,頭一張是〈千枚手裏劍〉文中,六歲的「P大」住院時照的。他手腕上纏著紗布,正在打點滴,面對相機,仍擠出一絲疲憊的笑,武井醫生站在床邊,拍著小病童的肩膀。下一張,「P大」醫生摟著已見白髮的武井醫生的肩,親熱感謝幼時的救命恩人。
諏訪、茅野地區有名聞日本,七年才一回的「御柱祭」、我們剛搬到日本時就遇上了,兒子們和對門宮澤家的兩個女兒,穿著慶典童裝的合照太可愛,我寄出了這張。兒子對應寄回的,竟是宮澤家大女兒的結婚照。我驚看小姑娘長成了她媽媽年輕時的模樣,穿著豔紅繡金花的新娘裝「打卦け」,嬌美喜氣。其他家人,祖孫三代,也都鄭重穿著和服,倒是不見老派的拘謹,由新娘領頭全哈哈笑著,看得我也開心極了!
「紅葉狩」時期的佳代子,曾多次邀我們去白樺湖玩雪。我寄出兩家六個孩子穿著花花綠綠滑雪衣,乘雪橇、打雪仗的舊照。兒子則寄來一張佳代子陪他們回幼稚園,坐在教室小桌小椅中微笑的照片。佳代子的兒女都已成家,她的溫和賢淑,現在多用在孫兒身上。
我慢慢讀這些照片,彷佛是以十年、二十年為單位來審視人生。看似你左轉或我右彎的路,其實都仍在同一條大道上。一代接替一代的速度是那麼快,新生或衰老,是如此自然而不可遁逃。
這是十幾年前我寫「日本四季」時還沒有的體會,當時之寫,不哈日不抗日,只是真誠記錄自己在異國的生活經驗,記錄有趣的節慶文化,記錄我遇到的好事好人。
我不曾預想過,記錄下來的四季,正是天地間不斷循環運行的道理,並且那大道理,就藏在平凡小地方。一件圍裙、一樹櫻花、一畝田、一場雨。
二〇一五、八、十五於舊金山
新版序
晨間散步,我常習慣性地仰面尋找,找停在四周紅木(sequoia)頂上的鷹鳥,看他們,偶而轉動頭頸,大部時間靜靜棲息,讓人誤認他們是樹頂的枝葉。我想,自他們的高度俯瞰,人們應該都是圓點,你我他沒太大分別。
二〇〇五年夏,我和母親,歡喜坐在一列潔淨的火車中,行向我曾住過的日本小城「茅野」。
火車一路穿山洞樹林,經過蔥綠稻田和果實纍纍的水蜜桃園,農家的紅、藍屋頂由遠處一一來迎⋯⋯明亮的風景,和火車前進的速度律動,讓人心情也有向前衝的亢奮。
我將手中的書,立在椅背小檯上,盯著那黑白封面:這書裡寫...
目錄
新版序
序一 黃天才
序二 張大為
自序
春
【彌生月】
桃花女兒節
上學
三月的眼淚
【卯月】
米沢小學校
花宴
【皋月】
柔軟的盔甲
哈哈
五味的鯉魚
夏
【水無月】
日本湯的滋味
和服
【文月】
大家有禮
仲夏夜之鬼
【葉月】
夏日模樣
日本姓名樂
秋
【長月】
浮柿繪
紅葉狩
【神無月】
運動大會
木曾
鞠躬盡瘁
【霜月】
千枚「手裏劍」
漢字難兩立
冬
【師走】
看田
茅野外人
【睦月】
正月
聽一場日本雪
【如月】
失味的巧克力
取暖季節
日本四季
附錄一 日本年代
附錄二 日文詞彙
新版序
序一 黃天才
序二 張大為
自序
春
【彌生月】
桃花女兒節
上學
三月的眼淚
【卯月】
米沢小學校
花宴
【皋月】
柔軟的盔甲
哈哈
五味的鯉魚
夏
【水無月】
日本湯的滋味
和服
【文月】
大家有禮
仲夏夜之鬼
【葉月】
夏日模樣
日本姓名樂
秋
【長月】
浮柿繪
紅葉狩
【神無月】
運動大會
木曾
鞠躬盡瘁
【霜月】
千枚「手裏劍」
漢字難兩立
冬
【師走】
看田
茅野外人
【睦月】
正月
聽一場日本雪
【如月】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