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家的第一部,文學史的第一步
喜歡收集書,鎮日到舊書店尋芳挖寶的壞毛病,已非一朝一夕。年紀老大想改邪歸正,既缺乏雄心毅力,乾脆玩物喪志,一路沉淪到底。而這樣的壞習性也正是此書得以成形最後完成的背景。2012年秋天,像是鬼使神差,印刻執行「台北文學季」有個展出「作家第一本書」的計畫。初聽此精彩點子立即拍案叫好。等到人家說:「還得請你多幫忙!」剎時間想把那「好」聲收回已經來不及。嘴巴上當然反射性地推辭:這事太辛苦啦。動手動腳找資料,還得上天下海把作家絕版老書一部部挖出來。不小心弄錯還會挨罵,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推辭的理由還可以找出一百多個。作家那麼多,他們第一本書是啥書?就算查得到是哪一本,天涯海角怎知書在哪裡?憑一人之力,究竟捧得出幾本像樣的讓大家參觀呢?咱家書房很小,就算真有那麼幾部寶貝,但胡亂在家裡堆著,跟送出去「展覽」根本是兩回事──沒整理沒秩序當然不叫做「展」,更不能「覽」。
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並不是口頭答應,想後悔已來不及。而是這類主意一旦出爐,堅定拒絕的動力「來不及」快速培養。誘惑力真的很大,天人交戰之際,感性戰勝理性,推辭的理由越來越薄弱,最後不堪一擊。好吧,這樣說容易理解:如果你能體會「錦衣夜行」的遺憾──三更半夜穿著漂亮衣服在街上行走,誰看見了?是的,好書怎能經年累月只關在屋子裡。有時也該端出去曬曬太陽,或讓千姿百態的書衣書影,列隊到伸展台上走秀一下;「美麗是永恆的愉悅」,不應在暗室裡深藏起來。基於相同心理,展覽過後,開始一本本寫成文章,文字搭書影一起發表,不僅副刊,也投給雜誌。2013年起「作家第一本書」更做為「封面故事」連續在《文訊》月刊發表,難以相信每月一篇竟一口氣寫了三年。
記得展前整個「預備階段」是何等興致高昂。為了找出「第一本書」,把好些擠在書架角落的、沉埋在箱底的寶貝,一一挖出來重見天日。這些書在我擦擦弄弄,為之沐浴更衣「洗心革面」之後,煥然一新。發現幾部珍本舊書時直如老友重逢,見面忍不住一番敘舊擁抱;有些書就像失散多年的女兒,一朝見面不免百感交集,互有一番辨認與驚喜。如此翻箱倒櫃攀高爬低,把各種文類,或同作品不同版本聚集一起的過程,時節正逢「舊曆年迎新春」,雖是汗流浹背累得直不起腰來,卻有一番難以言說,內外同樣除舊布新的欣喜。
欣喜裡包含著老書的新發現。噢,原來我有這本書。或者從舊目錄裡查到新訊息:什麼,竟是這一本,書名從沒聽過,茫茫書海何處尋芳蹤?這位作家大名鼎鼎著作等身,十本我倒有九本,偏偏第一本書彷彿私生子,連出版社名字都是陌生的。但這也不礙事,現在知道不算晚:人說活到老學到老,獲得「新知」便該欣喜,何況是本業的文學新知。若非這次費心用力整理「作家第一本書」,還不清楚這項文字工程原來具有文學史意義。
是的,不論從大處著眼或細節觀察:聚集的文學百書,既可認識作家「第一部」,也是串起文學史的「第一步」。「101位作家第一本書」整體展示的影像與訊息,不僅供一般社會大眾閒時瀏覽,讓大眾「好看」,也給學院內文學研究生奉上熱騰騰,眼見為憑的第一手文學史材料。從小處著眼:「第一本書」也是作家踏進文學生涯的第一哩路,如何開端,正是作家研究或傳記的重要項目。例如好些文藝青年資質天成,讀書時代便大量投稿;有些則是後天環境使然,例如當了編輯,稿子不夠只好自己跳下去補白,寫著寫著也能整理成書出版;還有一種是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可以當個作家」!這是柏楊的例子:他窮愁潦倒時偶然撞見政府文學獎招貼,待意外獲得大筆獎金時,驚喜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靠一枝筆活下去的。柏楊提供我們「第一本書對作家無比重要」的典型範例:不出現這一本書,不會一生走上寫作道路。諸如此類,許多作家有了第一本書才擁有信心,順利邁開寫作步伐。
別以為「第一本書」定然是青澀不成熟作品。好些作家靠第一本書「一炮而紅」不說,甚至持續紅一輩子的都有。尤其是長銷的文學經典,總能在時間長河裡浴火重生:五、六十年前出的書,現在各大書店仍可隨手買到。中間或許換過幾家出版社,只因不同年代都有新讀者,甚至出版人就是粉絲之一,於是舊書可以一再新印,隨著時代腳步還越印越漂亮。明顯例子像是瘂弦詩集,艾雯散文集《青春篇》,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等。友人曾問:你這一百本書是怎麼選出來的?呃,這問題不容易回答。仔細回顧這幾年成書過程,其實找到什麼寫什麼,手邊有的,或「長得帥的」先寫;偶而在文友作家聚會場合,聽來新鮮有趣的出書故事,回家便速速執筆,樂於賺到一篇寫作題材,以及稿費。可見並非我如何選擇這一百零一位作家,而是他們選了我。有書出版的台灣當代作家總在一千位以上,記得早在2012年台北中山堂展出「第一本書」的作家即有250位,總共陳列了372本書。
如何串起「各作家的第一部」成為「文學史的第一步」,最簡單的辦法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這一百本書。排序之餘又發現應該分別「文類」──即分開「新詩、小說、散文」,如此一來,整本的架構眉目更加清楚。此書得以完成要感謝的人不少:作家朋友、家人學生、新舊書店,無法一一點名,只有感激在心。但有一位從年輕時便攜手走進文學採訪工作的好友:鐘麗慧卻不能不提。當年是形影不離的工作夥伴,二十年後,此書剛醞釀起步,又蒙她兩肋插刀捲起袖子幫忙撰稿。這本書今日得以「順產」面市,有她熱心協力「助產」的功勞。我把這部「文學起步」,集合「作家第一本書」的成果獻給她,也紀念我們「起步」迄今超過三十年的友誼。
最後要聲明的是,出書這年正好從教職退休。搜尋舊書、辨識版本原是多年來個人嗜好,總是樂此不疲。此事無關學術。書中好些名家早年出的書,上市已超過四、五十年,中間版本無數,以一人之力,難以百分之百收齊。因此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展示版本流變,固然有利於文學研究,若從個人角度,它就是一件好玩的事。是的,今後訪書、買書、集書、寫書,退休的日子正可以大玩而特玩。退休之前曾立志要當台灣文學志工,以推廣台灣文學為終身職志。那麼,此書就是離校後第一份成果:也是無業遊民「第一本書」,敬獻給所有喜愛台灣文學的讀者大眾。
應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