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愛唱歌的女孩莎姑的故事
也是台東卑南大巴六九部落的土地記憶
一股源自靈魂深處必須發聲的渴望
悲傷的時候,害怕的時候,歡樂的時候
就唱歌吧,盡情地唱
如果有一首歌能急躁的心安靜下來
那個第一個起音的顫動,必定從這裡開始
這是虛構的人物與真實故事的交織,顯影部落的過往遺事,那些緊依主流社會又獨自律動的鮮明存在,也紀念我記憶中的美好野溪。--巴代
莎姑出生的村子叫「大巴六九社」,倚靠中央山脈東麓,面向台東平原與太平洋,法魯古溪潺潺流動,那裡有小米田、水稻田和獵場,炊煙升起,夕陽餘暉下,食物的香氣、山羌的叫聲,以及不同家族之間的故事流傳著。
莎姑四歲那年被日本姑丈松本家收養,卻不受新媽媽疼愛,時常挨打受罵,疼愛她的養父過世後,日子更難過,除了擔心受罰,還要躲恐怖的空襲。這時國民學校的先生對她說:「如果你的心被石頭重重壓著的時候,妳可以唱歌,像很久以前一樣。」她哼著歌,偷偷搭上火車,涉過大巴六九溪,回到了原來的家,才發現爸爸跟姑姑一樣壞脾氣,而且她已經聽不懂家裡的話,只會說日語的她重新學習族語。
又過不久,大巴六九部落變成太平村,聽不懂漢語不會說中文的她,才剛將「卡桑」改為「伊娜」(母親),又要煩惱自己該取什麼新名字了。愛唱歌的莎姑,後來不只影響著她的子女,也影響了整個部落。
莎姑和她的先生德里日後成為部落的靈魂人物,只要有部落性的表演或祭儀需要編舞,總是第一個想到他們夫妻,他們的歡笑與眼淚交織出一幕幕動人的生活回憶。
隨著夢境的不斷指引,莎姑的生命軌跡愈發與部落脈動高度結合,那強韌的生命力,呈現天主信仰和搭拉冒(巫術)並存,祭儀與百朗(漢人)的宮廟相互輝映,連一起生活數十年的魯跌(外省人)和發拉嘎(洋人)也有著相近的律動,兀自低鳴不止。
莎姑,抑或者部落,一如野溪的生命力,緊密相依又自外於主流,有著鮮明的律動與傳唱不止的歌謠。
作者簡介:
巴代
Badai,卑南族Damalagaw(大巴六九)部落裔。部落文史工作者、專職寫作。曾獲山海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吳三連獎、全球星雲文學歷史小說獎。著作有研究專書《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短篇小說集《薑路》;長篇小說《笛鸛》、《斯卡羅人》、《走過》、《馬鐵路》、《白鹿之愛》、《巫旅》、《最後的女王》、《暗礁》、《浪濤》等。
章節試閱
寄養
1
十歲以前,莎姑只會說日語,今年都快六十了,她仍然無法精準聽懂兒女們平時交談的國語(中文)。剛剛醫師所說的話,她大致聽懂了後面的兩句話:多休息,再觀察幾天。
她安靜的看著醫師走出病房,猜測著前面所說的「狀況很穩定」是什麼意思,隨即又將眼光望向病床的先生德里,期待他向她解釋醫師剛剛說了什麼。但德里重新躺平旋即側過身背向她。他已經一個下午沒跟她說話了。
算了,躺著也好,待會兒探病的家人親友一個個來,恐怕也無法好好休息了。她諒解著,心裡又嘀咕著。
德里因為肝炎、腹水以及潰瘍進出醫院幾回,今天顯得特別疲倦,眼球黃濁而無神,欲語又無言。她起了身,為他拉了被子,眼光移伸向窗外,病房大樓南面的幾扇窗,斜畫著幾道午後陽光。
「你休息吧,我出去給你買點果汁回來。」她說,也不期望有所回應,取了提包出了病房。
這是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篤信天主教的莎姑生了九個孩子,後面四個都是在這裡生產的,她這一生幾次住院也都選擇到這裡看病住院。今年(一九九二)醫院特別開設了肝病檢驗的科別,她聽從醫院的通知,帶著她受肝病困擾已久的先生接受檢驗,並直接住進臨時設置當病房的診療間,今天已經是第三天了。
這個時間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住院病房南面的空地有不少病患出來曬太陽,探病的親友多半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陸續出現。莎姑穿過門診間走出大門,心裡又幾分猶豫,她不確信自己是真的想買果汁,還是只想離開病房。
病房是該有個人招呼的。她心裡想著,腳步仍朝著醫院外的市集走去。
這幾年,她的先生德里酗酒的狀況忽然變得嚴重,她也不敢多勸,怕被責罵咆哮。事實上,莎姑並不怕咆哮或者暴力相向,她經歷過她的父親麻迓以及姑姑夏絲最狂烈暴躁的對待,德里也不是會動手打人的男人。莎姑最沒辦法忍受的事是,有人對著她輕蔑的吼著:
「妳懂什麼?妳這沒讀書的。」這話語總讓她感到自尊心受到深層的傷害,偏偏擁有高職學歷,在部落又有影響力的先生最常在做錯決定的時候,以這句話反駁或者回應莎姑所有可能的建議。
一九三七年出生的莎姑,不至於沒有上過學,她甚至比部落所有學童更幸運的,在二戰期間美軍對台東地區實施大轟炸以前,上過兩年給平地漢人和部分日本小孩上學的「國民學校」,而不是早年的「蕃人公學校」。她的日語遠比後來受過高職教育的先生還要好上許多。長久以來,莎姑對德里的任性不講理,過去許多年一路胡亂變賣家產,糟蹋自己身體的行徑感到憤慨無奈,現在又覺得憐憫、疼惜。不管怎麼說,他總是唯一愛過與相伴多年一起養育一群小孩的男人。
她走出醫院門口,走向一百公尺外的市場。她注意到市場幾棟房子天際線的建築空隙間,顯露著遠方鯉魚山北面的山頭前方,那個有著像魚眼窩凹洞的岩壁。她的心思忽然拉到四歲離開家的情景,自己稍稍感到意外,心頭頓時凝重,眉頭不自覺的皺在一起。
那是一九四一年十月的某一天下午,她的姑丈到家裡揹起了她,然後沿著通往利家村的小徑,轉搭巴士到台東。很多年的後來,她才知道她那嫁給日本人的姑姑夏絲,一直沒有孩子,所以,莎姑的父親同意將她送給他們領養。莎姑的母親桂妃當然反對將長女送給別人,但又阻止不了像日本警察一樣壞脾氣的先生所做的決定,只能哭著目送莎姑離去。莎姑當時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她一直清楚的記憶著,她是一路哭著,小小聲的哭著,慌得姑丈松本,不停的摘採路邊可發出聲響的植物送給她當玩具,分散她的注意力。但莎姑還是一路哭,巴士上哭,到了姑丈家還是哭,直到姑丈出門買糖的時候,她的姑媽夏絲忽然一個巴掌呼來,並大聲斥喝要她閉嘴不准哭,莎姑才驚慌的收起了眼淚、哭聲,甚至到了後來,她根本忘記了要怎麼哭。她從此改叫姑丈松本為多桑(父親),姑媽夏絲為卡桑(母親),她成了日本家庭的小孩,有衣服、食物,開始學說日語。
「我怎麼沒有想到要再找個時間到那裡走走呢?這麼多年了。」莎姑忍不住嘀咕著,她接過水果攤保證新鮮的柳橙汁,付了錢往回走。頓時警覺而憤憤地說:「才九月,哪來的新鮮柳橙?如果不是冷凍柳丁,就是還原果汁。」
莎姑懶得再回去計較,走過台東商職前的大馬路,左轉折回聖母醫院的路上。想起柳橙汁又不自覺的微笑。
她第一次喝榨汁的柳橙,是在她剛到日本父親松本家的幾天後。松本在台東鯉魚山東面山麓的神社擔任園丁,主要的工作是負責花草樹籬的栽植與修整。這個工作,從每天打掃神社環境開始,視狀況修剪樹籬或其他橫生肢展的樹枝。其中最有趣的應該是松本會用水管對著葉片或枝椏不停的沖水,沖掉附著在上面的毛蟲或蟲卵,以沖水代替使用消毒劑或農藥。這是後來松本告訴莎姑的。
莎姑剛到新家一個月後,松本便常帶著她到工作的地方,也常在沖洗樹枝葉面時,故意朝莎姑身上灑去逗笑始終不言笑的莎姑。十一月的台東,天氣還熱的,莎姑喜歡這種水珠濺灑的涼適,當水潑向她時,她總是迎向水柱開心的吱吱大笑。休息時,松本會在莎姑換乾衣服時,把帶來的橘子切半榨擠出一杯汁來,為莎姑擦乾頭髮的同時讓她喝。莎姑並不喜歡那種帶著橘皮油的酸澀味道,但感受得到新的父親松本所給予的,從未有過的一種疼愛,她喜歡這種感覺,每一次都會一小口一小口的啜飲,深怕一下子便喝完那個幸福的酸甜味道。甚至日後遇到挫折或傷心的事,她總是要以這樣的方式喝酸酸澀澀的汁液,看似隨性又甚為享受的含在嘴裡打轉幾回,再和著口水吞嚥的方式,然後感覺得到了撫慰。這樣的幸福時光沒有延續多久,因為她的新爸爸認為莎姑應該待在家裡學習準備上學校了。
想到這兒,一股莫名的戰慄忽然襲湧上來,莎姑打了個冷顫。適巧,台東志航空軍基地兩架剛結束空中纏鬥戰術訓練的戰鬥機,正劃過台東市區上空準備著陸機場,發動機暴烈的嘶吼聲,驅散所有的聲音,驚得莎姑快步躲進聖母醫院穿堂,喘息不定。她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眼前一片模糊,她想就這樣先坐坐,等身體平穩了再回到病房。她隱約感覺像是血壓上升,又像是糖尿病的前兆,她記得年初時醫生是這樣提醒她的。
稍後,莎姑視線逐漸恢復,看見診療大樓與病房之間的走廊樹陰下,散坐一些包紮著繃帶,吊打點滴的人。不知是錯覺還是怎樣,她覺得越來越多的傷患被推了出來。她感到極為不安,已經很久不曾復發的恐懼症,瞬間排山倒海似的像剛剛戰鬥機的引擎聲浪那樣地席捲。那是她在二戰時期大轟炸前後,對台東的記憶,尤其是炸彈炸傷了她熟悉的鄰居與家人,一部分送來醫院,一部分還留在防空洞裡哀號的血腥場面與記憶。
呼!莎姑閉起眼睛長長地呼了口氣,她緊抓著手上的柳丁汁提袋,心跳卻異常加速一時難以平復。
2
「莎姑!莎姑!」她的新媽媽夏絲,惡狠狠的尖聲叫喊著莎姑。
那聲音從屋子裡衝了出來,嚇得鄰近路旁狹窄的院子裡的莎姑停止了所有動作,豎起耳朵,張著眼珠朝門口望去。
「人呢?天都要黑了,還不進來煮飯。要我每天煮給妳吃啊?妳這個沒人要的小孩,只會流鼻涕笨得連話都說不清楚的蕃童。光顧著玩,妳給我進來!」
新媽媽夏絲似乎沒有要出來的意思,待在屋子對著屋外喊著。莎姑覺得兩腿有些因為恐懼而軟疲。她知道夏絲睡完午覺沒出門,就一定是哪裡不對勁,這下要拿她出氣了。昨天傍晚夏絲氣沖沖的回來,見到莎姑在院子逗弄著幾隻小雞,便隨手拿起了牆邊的掃帚朝她身上抽了去。莎姑悶哼了一聲不敢哭出聲音來,她知道一定又是夏絲跟她常去找的叔叔吵架了,因為每一次吵架夏絲就會拿她出氣。
莎姑大氣也不敢吭趕緊進屋,才跨過門檻,額頭忽然被一個堅硬灼熱的東西磕上,耳朵被一隻手狠狠的擰住了。莎姑痛得忍不住哭出了一聲趕緊摀嘴,她一抬頭,只見夏絲把菸斗送回嘴邊,然後硬擰著莎姑的耳朵往廚房拖去。
「我告訴妳,妳別以為妳到了這裡,妳就變成了日本小孩,什麼都不用做,光吃光睡等著我來服侍。」夏絲用力的將莎姑推向灶子旁堆著的柴薪前,瞪著她說。
莎姑痛得忍不住哭了兩聲,淚水不停的落,她知道折磨才正要開始,這正是她的多桑松本不再帶她去工作的地點之後,每天要上演的事。她趕緊站直了,半低著頭不敢看她的新母親,深怕夏絲又抽起柴薪朝她身上打。她太害怕她這個姑媽,不,她太恐懼這個卡桑的脾氣,就像莎姑恐懼她在部落的父親那樣。
「我問妳,妳幾歲了?」夏絲口氣忽然變軟了。而莎姑倒吸了一口,忍不住一股寒顫從身子裡往上竄,令她不自覺的發抖。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不明白夏絲口氣怎麼忽然變和善,甚至,因為過度恐懼,頓時感覺身體的疼痛消失了,她本能的張起耳朵,腦袋清醒著怕聽漏了什麼。
「卡桑,我五歲多了。」
「五歲多了,都快要可以上學了。來了一年多,妳居然什麼都還不懂,什麼都不會做。妳要是還留在蕃社可以這樣嗎?」夏絲說著,聲音忽然變大了,語氣裡熟悉的戾氣,令莎姑渾身打哆嗦。
「哎呀,這要是傳回蕃社,別人怎麼說我?別人會說我沒把妳當成自己的孩子疼愛,沒有好好教妳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子可以嗎?」夏絲的聲音又變得平和了,嚇得莎姑冒起了冷汗,她覺得自己已經窒息了。
夏絲吸了口菸,頭低下來湊過臉繼續說:「所以,從現在開始,妳每天負責煮晚飯。知道嗎?」煙從夏絲說話張合的唇間一口一口的漫了出來
「可是……」莎姑被夏絲嘴裡噴出的煙嗆得接不上話,囁囁的說:「可是我不會煮飯。」
「妳看看妳,我說妳是院子裡那些小雞,光會吃,什麼都不會做。我有說錯嗎?妳來我這裡一年多,光看我煮飯做菜把妳餵得這麼胖,這麼簡單的事妳都沒看懂,都沒學會?妳根本沒有心思跟我們住在一起啊。如果那樣,我乾脆把妳送回蕃社去,讓妳每天吃地瓜、吃野菜,髒兮兮的餓著。」夏絲邊說著,邊伸手擰住莎姑的腮幫子,搖了幾下推送出去,仿若她說話的對象是一個待嫁的養女,而不是一個五歲多的小女生。莎姑踉蹌著又不敢倒下,驚嚇的、怔忡的看著夏絲,想弄懂她的意思。
「去妳拿那幾片小木材、小樹枝,還有那些柴過來。」夏絲重新填了一鍋菸絲坐著抽菸斗,並指揮莎姑拿取生火的木柴,以及作為起火種的油杉刨片,開始教她生火,然後又拉著她洗手,量米,洗米煮飯。又教她如何處理準備烹調的蔬菜、食物。
莎姑學得很快,才一週的時間,她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生火煮飯,而且煮的跟她的卡桑夏絲一樣。夏絲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因為有了幫手,整個下午可以不在家,不必為了煮飯而提前回家而感到開心。但,她依舊沒有給莎姑好臉色。
莎姑是後來才知道夏絲,幾乎是每天下午跟一個男人在一起,但她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麼。因為可以一個人整個下午待在家裡,或者偷空出門找鄰居玩耍,沒有夏絲在家挑剔拿她當出氣筒的壓力,讓莎姑感到自在開心,心想,最好夏絲天天不在家。
那是一九四三年夏天的事。莎姑來到新家已經有一年半,這段時間,夏絲幾乎已經將莎姑視為仇人。莎姑當然不知道什麼是「仇人」,但是夏絲動不動就斥責她,甚至在松本不在的時間動輒打她;喝了點酒或者與她在外面的男人吵架時,回到家一定先抽起竹棍狠打她一頓。對莎姑來說這是很難理解,卻也清楚自己必須每天很小心的戰戰兢兢的過日子。這個情形也令很多人不解,就算孩子調皮為什麼要如此責打一個孩童,更何況莎姑是個乖巧能幹的小孩。她們的鄰居不解,松本也不明白,但又似乎每個人都明瞭是怎麼回事。
莎姑的卡桑松本與多桑夏絲結婚幾年,一直沒有生下孩子,松本渴望有個小孩,因此提議領養夏絲哥哥的大女兒莎姑。剛開始夏絲並不在意,直到莎姑住下來,身為姑媽的夏絲忽然意識到她跟松本無法生育自己的孩子,便開始覺得莎姑刺眼,進而厭惡與敵意。加上松本對莎姑疼愛有加,擔心脾氣火爆的夏絲沒有能力照顧小孩,從第一個月開始便經常帶著莎姑到上班的地方,令夏絲忌妒之火無限延燒。他們不只一次為著莎姑瑣碎的小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也讓夏絲將怒氣轉向莎姑發洩。
莎姑盡可能的小心,不讓夏絲有生氣的機會,但似乎是很難的事。夏絲發脾氣與莎姑聽不聽話無關,夏絲毒打莎姑也不需要理由,甚至根本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這一點莎姑異常清楚,她不只一次回想著當時松本揹著她走路、搭巴士來到這個地方的過程與路線,她想找機會逃出這個家。但五歲多的她,根本無法拼湊出一個起碼可以離開鯉魚山範圍的路線。而邪惡的夏絲,一個無法生育,對所有小孩充滿敵意的夏絲,依然是莎姑日常生活裡充滿變數與絕對暴力的來源。
寄養
1
十歲以前,莎姑只會說日語,今年都快六十了,她仍然無法精準聽懂兒女們平時交談的國語(中文)。剛剛醫師所說的話,她大致聽懂了後面的兩句話:多休息,再觀察幾天。
她安靜的看著醫師走出病房,猜測著前面所說的「狀況很穩定」是什麼意思,隨即又將眼光望向病床的先生德里,期待他向她解釋醫師剛剛說了什麼。但德里重新躺平旋即側過身背向她。他已經一個下午沒跟她說話了。
算了,躺著也好,待會兒探病的家人親友一個個來,恐怕也無法好好休息了。她諒解著,心裡又嘀咕著。
德里因為肝炎、腹水以及潰瘍進出醫院幾回,今天顯得...
作者序
小溪之歌
我一直想起一條無名溪,尤其當我焦慮部落的未來時。
那是在村子北面,一條地圖上沒註記名稱的無名溪。在我童年時期的印象中,那是一條終年不乾涸的溪水,也是記憶最多的小溪流。溪床最寬廣處只有二十公尺左右,水利失修以前,小溪會流入並溢出橫越溪床的灌溉小水道,繼續往下流去,再匯入村子下方更大的灌溉渠道,在冬天或較為乾旱的季節,除了水量變小,這情形大致不變。橫越溪床的灌溉水道旁,是村子向北出入的路徑。這溪段,經常是村民洗衣、簡單梳洗的地方。早年還經常可以看見太平營區的軍人老兵,採割生長在溪床的瓊麻,在溪中拍打揉洗,並帶回瓊麻線。這也是我們戲水游泳,以及學校辦理遠足活動常來的旅遊地。
溯著溪床往上,有一大片水麻生長的溪段,溪水流經較大的卵石區逐漸上升,那大致是比較寬直、穩定、無水窪的溪段,溪水流速較快。在往上到溪水出山口之間,溪水的落差變大,其中錯落著大小、形狀不一的大石塊,那是每一次颱風沖刷而下,經年累積淘洗所形成的,水流鑽著大小石塊之間,或成細長的瀑布,或像桶子倒水那般從一個石縫間迸出,形成一個水量充沛的小潭,隨後在幾個已經深埋固定在溪底的石頭上,又向下分岔流洩。過了大石區往上,溪床變得稍稍平緩,幾戶村民在這裡栽種了不少的經濟作物,我總是沿著既成的農作小徑繞過這個區塊,再進入溪床。這裡幾乎就已經是小溪的上游段,這裡的岸生植物非常茂密,水道因為長年的下切力量,形成兩側高水道低深的凹谷地形,有些溪段變得既深且窄。因為日照亮減少,兩側植物接連著溪水競相爭高與枝長,枝葉經常大面積的掩覆溪床,以至於溪床的石板石塊都成了暗黑色。大體而言,這一溪段的水流較為活潑與不穩定,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塊間,高低落差會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間。有的形成水簾洞似的掛著水簾,有的開散形成可容納一個人平躺的水潭,甚至又分流出去,安靜的形成一處有許多落葉、斷枝、水面下青苔雜生的,看似死水的小水窪。於是,蝌蚪聚生、螞蝗、水蛭暗伏,而毛蟹在水底石塊找尋食物或爬上露出水面石頭上,各自盤據與觀望。青蛙在大小不一的水簾洞內的石層、石片上集體歇息,或偶有幾隻在水道兩側涼濕處獨享空間。於是,蛇來了,食蟹獴來了,探險的我們來了,專業採集捕食青蛙、毛蟹的村民趁著黑夜來了,這裡成了整條溪最繽紛熱鬧又卻極其安靜的溪段。再往上,地勢更陡,陽光卻忽然多了起來,不再切割的地形,有三五處不斷滲出的水流,涓滴成串往下流淌,流經之處,長滿了翠綠的水生苔以及諸多我始終叫不出正確名稱的低矮、伏貼生長的植物。這裡,已經是小溪的源頭之一了。
這溯溪的旅途獨特、處處令人驚豔啊。而最被忽略的,卻是溪水那時刻存在,有時令人煩躁的聲音,但仔細聽,協鳴、錯落、各自有韻味。
先說那源頭吧。水氣從斜坡壁滲出,分別在青綠的苔葉上附著、凝結成水珠,逐漸變大,而後順著壁面滑落,紛紛又爭先恐後的掉落在壁面下端,那山壁剝離堆積的一攤碎屑上,發出極輕微的,連續不斷的「喳」聲。再往下滲透、匯集而後順著一株有數根節理條狀的植物,向下滑落滴成一處淺淺小窪,而終於發出較大的「滴哩」聲響。接著,順勢沿著小水窪的縫隙流成一條逕流流竄,與其他逕流結合壯大,在高低落差下,開始發出「稀哩」的聲響,以慶祝眾多水珠們開始奔向遠方的旅途,聲音越發清亮與持續。到了那日照大多被遮蔽的溪段,形成更多的匯集,發出更自信的「嘩啦啦」聲響;來不及加入的,被擠向一邊的水流,順著石塊表面凹處,跳水似的縱跳而下,發出不間斷的「唆」聲;迷了路的水流,流向一灘看似死水的水窪,瞬間認分的,安靜無語的不停轉圈圈伺機找罅隙重回溪流。再往下,農作區的流水聲「空蔥」「里拉」的回應山壁的娑撫與碰撞;大石塊區的各個水流,倒像是慶祝終於流出山口奔向大溪床,因而「淅瀝」「嘩啦」「轟隆」地聲嘶力竭吶喊,以至於到了水麻區,變得沙啞,只能發出「撒啦」的啞音,甚至終於抵達瓊麻與灌溉水道後,勉強的竊竊低語,偶而「稀啦」偶而「唰」的發出聲響,令人一時無法辨識出那是水流聲,抑或是長腿水鳥走過的划水聲。
無名的小溪就是如此生猛、活躍,一如其他的名江大河,有著各自的身世與獨特的故事,也有著相同的滲出、交融、匯集與奔流的過程,如歌如泣,歡樂或悲喜,情緒俱在。
這條小溪後來成為一條乾涸溪床,只在颱風來時,或長期強降雨的非常時期才有出現沖刮、吞噬一切的洪水、土石流。那是在我剛好熟記長江、黃河的地理、歷史資料的時期,也是我剛探索淡水河、濁水溪的故事的時候。多年來,我,或者村子裡的人,似乎都接受溪水死去的事實,沒有人對上游集水區被伐木開墾的事提出異議。直到後來,我開始做部落文史工作的調查、記錄與整理,我忍不住給小溪以她所在地之名,取名「法魯古溪」,紀念我的記憶,紀念村民們來不及產生的警覺。
我寫《野韻》,也是我對部落文史工作的調查、記錄與整理之後,一種文化的警惕與焦慮。部落,會不會如小溪那般,在大社會主旋律之外,即便鮮明的擁有自己的記憶、節奏、旋律、音韻與情感,也迴避不了外部因素的強烈主導與干擾。部落的未來,終究只是瘖啞、無語?或者慘落到悲鳴甚至消失而「無鳴」?最後,只能成為別人的記憶與記錄?
盡管心驚,收稿前,仍不免俗的,借書頁一角,感謝妻子阿惠全心的支持與鼓勵。也謝謝「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的創作補助,讓我可以專心創作。更謝謝「印刻出版社」的全體夥伴,辛苦付出順利出版,讓我獲得持續寫作的動能。
小溪之歌
我一直想起一條無名溪,尤其當我焦慮部落的未來時。
那是在村子北面,一條地圖上沒註記名稱的無名溪。在我童年時期的印象中,那是一條終年不乾涸的溪水,也是記憶最多的小溪流。溪床最寬廣處只有二十公尺左右,水利失修以前,小溪會流入並溢出橫越溪床的灌溉小水道,繼續往下流去,再匯入村子下方更大的灌溉渠道,在冬天或較為乾旱的季節,除了水量變小,這情形大致不變。橫越溪床的灌溉水道旁,是村子向北出入的路徑。這溪段,經常是村民洗衣、簡單梳洗的地方。早年還經常可以看見太平營區的軍人老兵,採割生長在溪床的瓊麻,...
目錄
第一章 寄養
第二章 空襲
第三章 回家
第四章 信仰
第五章 婚姻
第六章 歌舞
第七章 終篇
後記 小溪之歌
第一章 寄養
第二章 空襲
第三章 回家
第四章 信仰
第五章 婚姻
第六章 歌舞
第七章 終篇
後記 小溪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