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民主、透明與謙卑是抗疫成功的保證
陳建仁(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
從2019 年12 月武漢爆發COVID-19 的疫情以來,由於中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 年1 月底以前, 一直告訴全世界,中國的疫情是可防可控。各國既未能提早協助中國防疫、提高中國旅遊警示,也未能管控中國旅客入境、採行有效港埠檢疫。COVID-19 因此蔓延到全球各地,直到2020 年7 月底為止,已超過1,727 萬名確定病例,以及超過67 萬人死亡。COVID-19 導致各國封城封市、經濟蕭條,弱勢家庭和中小企業更是受到嚴重影響,帶給全人類震撼與恐慌。
在台灣,由於迅速應變、提前部署,疫情控制完善,至8 月17 日共有485 名確診病例,七人死亡,每百萬人口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在全球189 個國家當中表現優異。《彭博社》以公共衛生、經濟活動、政策三大指標,評比75 個經濟體的防疫成效,台灣得到第一!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智庫,根據疫情受害程度與經濟受損情形,評估49 國的防疫成績,台灣也奪冠!
經歷了2003 年的SARS 風暴、2006 至2008 年的禽流感威脅、以及2009 至2010 年的H1N1 流感大流行,台灣的防疫與公衛體系,全民的防疫意識與實踐, 一直在謙卑地檢討與精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台灣這次的防疫成果,是全民累積十多年的學習經驗得來的!台灣在全球COVID-19 疫情的嚴峻挑戰下防疫成功,更讓全世界重新看見台灣,認識台灣獨特的價值。這次台灣在COVID-19 抗疫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各級政府的密切合作、防疫醫護人員的努力不懈、防護物資增產與分配團隊的快速回應,以及全民積極配合防疫。
在疫難當頭的時刻,台灣民眾都能從驚慌中學習,2,370 萬台灣人展現了極佳的公民自律精神,不論是邊境檢疫、密切接觸者追蹤、居家檢疫或隔離、維持社交距離、實行良好衛生習慣,都表現得可圈可點,成為各國學習的典範。不僅做好自我的防護,還充分發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民素養,彼此幫忙、相互協助。甚至在防護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展現「我OK,您先請」的禮讓美德。團結合作正是台灣防疫成功的最佳保證,台灣每一個人都是無名英雄!每一個人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使台灣閃爍著2,370 萬燭光的光輝!
在自由、民主、開放的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推展的「謹慎作為、迅速應變、超前部署」的台灣防疫模式,透過每日記者會公開說明疫情與風險,利用各大媒體詳盡解說防疫標準作為,很快贏得全國民眾的高度信任和支持!透明與信任,既是民主化的產物,又是民主成功的關鍵因素。過去30 多年來,台灣的民主化,不只做到了自由開放、政黨良性競爭、尊重多元、保障人權、照護弱勢;同樣重要的,更凝聚了台灣主體意識、促進社會團結與提升公民素質。COVID-19 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讓我們真正見到民主體制蘊含的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的正當性,不僅本身是重要的價值,也是一個社會面對各種挑戰的最有效武器。台灣就是最能證明這個命題的國家!台灣證明了民主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的福祉。
全球的醫護防疫人員,無不堅守崗位、日以繼夜,不辭辛勞的服務照護病患,盡心盡力、捍衛病患的健康與生命,他們的
「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慈悲善舉,令人感動佩服!台灣在口罩國家隊成功提高產量之後,也捐贈超過5,000 萬個口罩,給全世界疫情嚴重國家的醫護人員! 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 !因為我們體認到病毒無國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防制COVID-19,唯有世界大同、互助合作才能戰勝瘟疫!
中央社從疫情一開始,就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台北總社的堅強團隊,以及派駐在全球各大城市的特派員,都能夠深入觀察、詳實記錄、公正報導疫情的最新狀況和演變脈絡,提供正確可靠的疫情新聞和防疫新知。更難能可貴的,還製作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容易理解的圖表,協助政府推動防疫紓困和振興經濟,呼籲民眾維持衛生習慣與社交距離。中央社以COVID-19 大事件發生時間為主軸,彙編新聞內容摘要,搭配深度專題分析及照片影像,編輯成《百年大疫:COVID-19 疫情全紀錄》一書,很值得專業人士與一般民眾閱讀,既可掌握時勢潮流,又可增進新知!中央社的努力值得給予最高敬意!
沒有人該被遺落
陳其邁(前行政院副院長、高雄市市長)
17 年前,台灣受到SARS 侵襲,由於沒有接收到太多相關國際防疫資訊和援助,在獨自摸索的情況下,最終以73 人死亡的沉重代價得到了慘痛教訓。而在SARS 疫情過後,政府以及公衛相關單位皆痛定思痛,才逐步建立、完善了台灣面對流行性傳染病的防疫模式與應對措施。
2020 年的開端,人類社會猝不及防地受到不明病毒與肺炎病症的侵襲,首先是中國武漢驟然宣布封城,接著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各國也紛紛傳出疫情。之後病毒遍及世界各地⋯⋯封鎖與隔離成為日常風景,懷疑和恐懼也隨之逐漸蔓延。台灣在這一波武漢肺炎的疫情中也面臨相當多的考驗與挑戰。我們得以在疫情初期即迅速做出反應,使得在世界各國瘋狂肆虐的病毒無法在台擴散,前述的沉痛經驗固然帶來深遠影響;在疫情的不同階段,政府各部會的協調、合作,以及民間各界的支持與配合,全民團結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尤其在每一個環節所動員的醫護與國軍人力,他們於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抗疫所做的努力與犧牲,可說是因為有他們才能締造出現有的防疫成績。
而在台灣仍能維持安定穩健的日常生活時,全球各地正經歷另一波疫情擴散,如何在有效管控疫情和回復經濟與生活常軌之間取捨,成為各國政府的一大課題。台灣透過數位科技連結全民健保和公衛體系,做到精確有效的檢疫隔離,令防疫與社會穩定可以同步並進,這樣的經驗相信能夠為世界帶來回饋與幫助。
這次的疫情突顯出台灣身為國際成員的重要性;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台灣是有能力貢獻的,也十分樂意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我們所做的努力。畢竟醫療衛生的福祉,是全人類共享的普世價值,沒有人該被遺落。
疫情發展至今,中央通訊社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為民眾帶來國內外的即時疫情資訊。現更進一步將其所做的報導與專題加以彙整,出版成《百年大疫:COVID-19 疫情全紀錄》一書;本書由中央社的採訪團隊撰錄、整理,詳實記錄了疫情初起,擴散,肆虐全球的重大歷程與關鍵事件。提供讀者一個更全面性的觀點,瞭解疫情現況,為仍在抗疫中的人們留下重要的歷史紀錄。
當下的歷史
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
2020 年很快地已經過了一半。年初,我們的社會和世界遭逢了來自武漢的肺炎病毒(SARS-CoV-2)侵襲,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與思維,甚至很可能不會在世界上消失。諸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逐漸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一直持續陪伴著我們。
台灣在這次疫情中的醫療和防疫的突出表現,能夠廣受全球的好評和肯定,很大一部分必須歸功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防疫人員以及里長、警察、衛生局所等地方機關人員。如果沒有他們,任何防疫政策勢必無法落實,對疫情的防堵也無法如此成功。此外,所有的防疫措施也有賴台灣民眾的自發配合,才能夠有效地遏止病毒傳播與蔓延。總體而言,眼前的防疫成績是政府和全體國民共同努力、互相體諒、彼此包容才獲致的珍貴成果。
對比國內的情況,目前世界各地的疫情仍然持續延燒,確診病例不斷攀升,第二波乃至第三波的疫情反撲幾乎可說是一觸即發;許多國家仍處在封鎖控制疫情,和重啟挽救經濟的迴圈中來回擺盪掙扎。面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新型病毒疾病,顯然人們都還在摸索最佳的解決方案與應對之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做了什麼,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們做了什麼;站在歷史的角度,對於人類社會如何抵抗病毒的散播和侵襲理當有所記錄,讓未來世代能夠以茲為鑑。
這次中央社將其從病疫爆發之初至今,一系列國內外疫情追蹤報導,以及各國封城第一現場的圖像紀錄,結集成《百年大疫:COVID-19 疫情全紀錄》一書。書中彙整了大量的第一手資訊和專題分析,並搭配中央社鑽研各項數據與資料後精心研製的新聞圖表,詳實記錄全球疫情演變,是相當珍貴的未來史料。
面對持續蔓延的疫情,對於未來感到憂慮或不安是能夠理解的。而從一個較宏闊的視野,在這史無前例的流行疫情之下,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的關口,每個決定、作為都可能成為影響疫情走向的重要關鍵。即便可見的未來我們與疫病的這場戰爭仍會繼續,但只要能從個人衛生防疫習慣做起,落實真正的防疫新生活,將來世人回顧2020 這一年,必然會注意到台灣經驗的難得可貴。
與疫共存的未來
劉克襄(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元月23 日武漢封城後隔一天,友人S 從那裡發了封信跟我拜年。10 天前台灣總統大選時,我們以文會友,才在台北結緣。緊接著,S 便回北京。我因而甚感奇怪,他發信的地點何以是從這座疫情爆發岌岌可危的城市。
忍不住探問,「你怎麼會在武漢?」結果對方的理由再簡單不過,「爸媽在這裡,無論如何都必須回來。」又過個10 來天,因為記掛著他,憂心地再了解狀況。S 僅回以,「我們小區已確診四個病人,現在實行封閉式管理不讓人出去了。」
武漢的小區封閉管理,通常僅保留一個進出通道,拒絕快遞與外送員,無特別情況居民也不能外出。後來,兩岸關係愈加惡化,我不好再追問任何封城之事,免得人家覺得繁瑣,只偶爾斷續關心他的狀況。
S 雖身體無恙,這段封城期間並沒閒著,初時便已完成幾部紀錄片,諸如《有人離開有人歸來》、《送別李文亮》。後來又更忙,畢竟武漢是這場全球瘟疫的核爆點,他繼續製作跟疫情相關的報導。直到五月底疫情減緩,回北京了,以為終告解除,沒想到那裡反而出事了。
年初同時,長年定居紐約的版畫作家終於迢迢回到台灣。返鄉前口口聲稱要送我一幅版畫。但見面時,隨手攜帶的大布袋盡是口罩之類的防護用品。一直關切地問是否需要口罩,她在紐約買了很多。我微笑婉拒,提醒她在台灣還要待一陣,何妨送給更多鄉親。
她接受了我的意見,繼續按行程往南拜訪。但依舊憂心,一個月後,兒子一家從美國回來,住在南部是否會比較危險,因而不斷地打聽狀況,探問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防疫問題。不及一星期,我又接到她的來信。
前幾日,她覺得台灣情勢愈來愈危險,臨時決定多花一些錢,買機票回紐約,兒子也謝絕了台灣的邀請。我安慰她,這樣也好,等台灣度過這次的危機,再回來仍不遲。
豈知,一個月不到,我又接到她的來信告知,紐約已瀕臨崩潰,不知疫情會蔓延到何種地步。她仔細深思,現在決定要回台灣買房定居。如果國內有人願意典藏,她想年底時辨一次版畫展,接著再把作品和過去寫作的手稿,全部捐給相關的美術館。
以上,隨手舉兩個自己跟國外友人互動的案例。武漢是疫情最早爆發的城市,紐約是後來感染最嚴重的都會。兩地的故事都證明,在疫情籠罩下,縱使彼此生活作息隔絕了,任何地方的未來福禍,依舊跟世界緊密相連。
台灣因管控嚴格,幸運地躲過一劫,卻無法忽視其它國依舊在艱苦抗疫中。我們在同一時間,繼續跟地球上任何人一樣感受同等危機。
人在台灣,心卻懸掛整個地球。相信許多人每天醒來也都如此,透過各種媒體,持續注意著世界各地疫情的變化。我自是重度的新聞需求者,好一陣持續著,一早最先打開的便是中央社「武漢肺炎蔓延圖解疫情一次看」。緊接,便是閱讀相關的新聞報導。
我所提出兩位親友的生活案例,乍看只是一個人在面對疫情時,毫無解決能力,但持續關心,映照自己的沮喪和反省。這類個人感懷,當然有別於各地國際新聞報導疫情的內容。然不論一個人、一個集體社會或國家,我們都同時朝一個懸崖奔騰過去。
本書的結集出版,當可對照出這一個意義的端倪。一來,這是一個全面爆發的瘟疫,傳染得既快又猛。波及的國家,影響生活之深遠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災難。再者我們都在此時此刻,親身參與了這場非傳統典型的戰疫。敵人不再是人類,而是無所不在的病毒。
我們不是歷史學者也非一國之君,無法洞察巨變的時局,做出偉大的治國方針,但人人可從己身做起,回顧在這個危險年代裡,自己做過何樣的處置。這段時間以來,正因無所遁逃於天地間,做為一個文字創作者,我的創作靈魂並未休假,書寫反而愈加繁重,強大而神聖。相信許多新聞工作者也抱持這種職責和專業,努力透過書寫的觀測,分享當下的見聞。
沒有人可以想像疫情結束後,還能照常過日子,生活秩序和節奏勢必會改變。未來的日子到底可以割捨和放棄哪些,個人又應該選擇何種生活價值?現有的新聞報導並無法清楚告訴我們答案,但它提供了多樣的線索。
邱吉爾在二戰最艱困時期說了一句名言,瘟疫蔓延時不斷被人引用,容我也在此借花獻佛:絕不要浪費一好危機的經驗(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中央社的武漢肺炎專輯成書,努力在幫忙讀者有序地見證這個階段性的過程,協助我們回顧台灣之外的世界到底怎麼了。
在與病毒共存的時日裡,我們從中學習到許多知識,目睹許多不幸的悲劇,無奈的悲苦,但也看到人性的溫暖,動人的社會力量。世界再如何暗黑,偏遠一角,總一有絲曙光和希望。
重新回顧這七個月來的國際時局,當也有此意義。17 年前,台灣在SARS 的悲劇教訓裡,獲得了寶貴的正面能量。期待我們再次從這場戰役裡成長,終而有一個超越現在的更好狀態。
個人最好的才華,絕不是在美好時代鳴放,更應該體現在這樣未知、繁複和混亂的訊息中,做出正確的判斷。相對的,好的媒體此時更該放眼世界,展現自己的高度。從這份台灣應有的義務和責任裡,我們努力做出長期關懷的格局,跟閱聽大眾緊密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