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古道東段
日期:1988.01.27~1988.02.04
行前構想
對每一個熱愛登山的山痴們,關門古道,總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名詞。不知有多少人,曾追逐落日的軌跡,跨越了她的頂端,也不知有多少人,曾駐足於關門山頂的基點旁,遙指沈入叢山峻嶺間的陳年舊事。然而,不知道是因古道資料難尋,還是因為地處深山峻谷,雖然近年來橫斷中央山脈的諸古道一一被探索出來,關門古道,還是一本其百年來的寂寞,孤獨地臥於雲深不知處。
台大山社甫完成花宜縣界大濁水溪流域的探勘活動,當我們正在楊南郡老師家舉行慶功會時,老師即提出「丹大溪流域開發計劃」,經大家審慎研討,決定將未來的勘察重心,移轉於此──台灣最心臟地區。而初步的工作,就是探勘本區的道路系統,除了周圍的丹大林道、郡大古道及南三段、東郡橫斷等路線的確定,中心部分最重要的,就是關門古道的探勘。
一開始計劃東段行程,就遇到了極多的困難,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資料分歧錯誤。五萬分之一地圖上的古道,只註明概略路線,而東部的古道,更是各版地圖莫衷一是:五萬分之一圖標在麻子漏溪(富源溪)溪谷,此溪充滿斷崖瀑布,完全違反古道絕不溯溪的原則;高山導遊圖則越倫太文山後下北方之馬太鞍溪源流,不符文獻所載;直到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找到日本地圖,才確定古道的路線,乃越關門山後馬太鞍溪,須攀倫太文山,越嶺後沿倫太文山東南稜而下,經興魯郡山,拔仔山而至富源。而文獻資料更是少得可憐,根據花蓮縣誌,關門古道在前清時稱集集水尾道路,日治時稱集集拔仔庄道路,由拔仔庄西行,經馬猴宛社、倫太文山,翻越中央山脈脊嶺西出南投縣,沿丹大溪北岸下降,逾丹大社、加年端社、拉夫郎社、卡社、巴庫拉斯社、地利等地,至水裡坑(今水里)接集集線鐵路,全長約 132公里,路幅寬一公尺左右。
至於實際走過此道的隊伍,前清無跡可尋;日治時代,長野義虎曾由集集街(今集集)東溯濁水溪而上,爬越關門山而至拔仔庄,記有〈生蕃地探險談〉簡述行程;後來又有森丑之助等人踏勘此道。戰後除岳界前輩謝永河、邢天正、林文安等人外,岳界亦少人問津。就在這樣簡陋的資料中,我們拾起手邊的背包,整治食糧,邁向古道東段的行程。
勘察要記
1月27日 台北→富源→林務局護管所
27日下午,包括現任指導老師林紹雄一行9人,由台北至瑞穗,晚上8點在瑞穗找了家小吃,拿出特地由台北帶來的烤鴨自我餞行一番,酒酣耳熱之際,不禁豪氣陡升,誓言不到七彩湖不返。續行搭車前往富源,夜宿林務局護管所。不知是否上天特意安排,一到富源車站,就有一位老太太趨前垂詢,是不是要走往南投的「日本路」,就在我們驚愕之餘,她侃侃道起她17歲正當服務於富源派出所時,有一日本測量隊22人由南投翻山越嶺而來,南投方面打電話到富源,督促派馬遠村山胞上山接人,因此當她見到準備遠征的我們,便憶起昔日乍見山中歸來日人的驚愕。
1月28日 護管所→1030m緩稜
一早閃耀的金光照耀在倫太文南稜上,一片金碧輝煌。探路的結果,護管所對面的產道盡頭有典型L型古道痕跡,獵路闢於中央,但由於管理員堅持不是,使我們半信半疑地取另一條產道。回走至拔仔溪畔,取水後接上產道,四瓶裝滿水的保特瓶一上肩,重量幾近30公斤!抱著寧可重死絕不渴死的決心,毅然扛起沈重的背包上路。
我們計劃由富源先爬升2700m至倫太文山,下1000m至馬太鞍溪,再爬升1000m至關門山,循南三段路線至七彩湖賦歸,因此第一天就須重裝爬升至拔仔山,想來真令人心寒,9點20分至產道叉路,赫然發現活水源!一聲令下,大家紛紛倒水,沒想到從此每次倒水都結下惡運。循水管沒5分鐘就到產道盡頭工寮,只好再裝水,路從此消失,掏出山刀,荷著沈重的背包,重裝砍路!
此處標高約 500M,寬稜,離猜測的獵路還有相當距離,地圖上顯示,到標高1000m處稜線會收攏起來,因此我們相信只要向上,一定會接上獵路。由於重裝砍路太費體力,故採取輕裝砍路再重裝續行的方式,一路順利,只不過速度緩慢,眼看要在山腹迫降了;中午時分,前頭突然傳來令人興奮的消息:接到古道了!一段平平的山腰路,襯著整齊的駁坎,寬約2公尺,「清古道呀!」興奮感染了全隊。不久又切上二段古道,足以證明古道乃之字形上升,古道上面雜生的樹都有30公分直徑粗,大家拍照的拍照,探路的探路。古道兩端都已殘破不利於行,也真幸運竟讓我們接上這幾段典型的古道,也不禁驚歎前人造路之艱辛。
下午3點20分接上獵路,沿山腰行,古道痕跡持續出現。爬到一千多公尺時,天也暗了,就紮營在一段平坦的古道上,我們睡臥於古人的腳跡。
1月29日 1030m緩稜→拔仔山→興魯郡北側林道工寮
整日爬升、搜尋,心情也隨著斷斷續續的古道痕跡而起起落落。大致說來,古道路跡在山腰路時特別明顯,清楚的L型大路,再加上偶爾出現由短木柱構成的階梯,及木橋,這該不是山胞做的吧!據記載日人只稍加整修,到底修到什麼程度呢?其實由日本警備圖來看,關門古道根本不列入警備道,只在詳細等高線圖上見到,可見日治時期,這條古道除獲得探險家的青睞外,終究沒有受到日本官方的重視,不像其他古道,有詳細的駐在所、屯兵和砲台等設施記錄。古道仍保留清代初開的規模,越走越覺有身在回溯歷史之感。下午由興魯郡山及馬猴宛山稜線交接處山腰切過,此處古道特別明顯,才翻過稜線,一堆倒木橫陳山坡,定神一看,下方不遠處竟有林道,一陣兵荒馬亂衝下林道。哇!好大一座工寮,原來光復林道已伐至此處,滿山遍野的倒木樹根,真是無情劊子手,心中交織著愛山者的憤慨,又夾雜尋獲水源與住所的慶幸,真不知該如何自處。
夜裡進來兩個獵人,我們這群準山胞遇到真山胞,興奮地在火堆旁把酒言歡。他們帶來無比的好消息,翻越倫太文山有路,下馬太鞍溪有路,且有三個獵人在打獵,更有路上中央山脈並下丹大。「2小時上到最高的流興(日語,稜線之意),1小時下光復河壩(馬太鞍溪),上最高最高的流興一小時,晚上在流興睡覺,第二天就到南投了。」山胞操著不標準的國語,侃侃向我們道來:「有2個很大很大的石柱(大、小石公山),丹大要沿南投的河壩下喲!」他們一臉很近、很簡單、沒問題的神色,令我們信心大大增加,好像七彩湖就在眼前。預定負責勘察西段的領隊周世賢提議,乾脆走完西段算了,免得下次再來,引起大家一陣哄笑。夜晚的星空特別明亮,眼前橫亙黑色的大山,是六順山嗎?大家議論紛紛,連山的距離都拉近了,第二天才知那只是2700m峰,走了一個上午就到了。
1月30日 林道工寮→倫太文山→馬太鞍溪
接下來的行程,還是爬升、搜尋,在快要越過2700M峰西側倫太文前鞍時,碰上2段共30多階的整齊石階,這應是清古道痕跡吧!清朝和日本古道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清古道為便利行旅,修有很多石階,而日古道為拖砲運兵,皆採緩坡、吊橋或迂迴繞行,這可是最有價值的證據。本想3個月就建成的古道應是草草應付就算了,沒想到還建有這麼好的石階。此時正當處於最艱苦的時刻,大家坐在石階上,舔著澀得要命的檸檬,杜修義掙扎取出相機,胡亂拍了幾張,累死了,無奈路還很長,爬坡、再爬坡。下午1點半翻過倫太文山,爬升2700M了,遠望對岸的關門山,右側突兀的關門北山及左方大石公的神石,而馬太鞍溪,就在腳下一千公尺處奔流。
倫太文山是一座被遺忘的山,有顆什麼也看不出來的斷基點,卻沒有列名台灣山岳一覽表;高度和對岸的關門山相若,鮮有岳人攀登,由關門山回望,孤峰尖聳,怎不叫人另眼相看呢?後來詢問測量隊才知倫太文是一等基石。
我們在倫太文山西南鞍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原本據山胞講只有一條的路,卻在此多了一條,山胞又綁了些塑膠袋當路標,不知情的我們,就這樣一頭栽進去,正確的路還要下行一百公尺才到,我們又那知道呢?一路衝了下去,正在奇怪為何沒見到古道遺跡時,眼前一陣炊煙嬝嬝,一個獵寮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隔著一條稜線才是日本路,我叔叔在那打獵,下面沒路了!」獵人驚訝地對我們說。想想回去有五百多公尺,算了,只得硬著頭皮下,一陣衝殺,晚上挑山腹平坦處紮營。夜裡大家心情失望,只得強作鎮定,離溪只一百多公尺嘛!
1月31日 馬太鞍溪→馬太鞍溪石洞獵寮
一早下到溪邊,升火煮早餐。好個朦朧的早晨,巨石崩壁加上水氣充塞,前方就是奔騰的馬太鞍溪了,這裡是馬太鞍溪支流和主流會口。為了避開山胞所云的困難地形,一早我們就偏上游斜切來到此處,沒想到困難還未渡過,太可怕了,巨石加上深潭急流,簡直寸步難行,溪水冷冽地叫人無法涉足,只好切上山腰,開路前行。走了一上午,心情愈來愈惡劣,原來預計會接上的古道始終沒有出現,仍舊是密林陡坡,終於在下午1點20分探路隊帶來好消息,「接上獵路了!」沿著不很明顯的獵路要衝下溪底,中途見到一棵橫倒於路上卻被攔腰鋸斷的巨木,平整的斷端,歲月的苔痕,應是古道吧!山胞大概不會這麼無聊,直徑有兩公尺呢!下至溪邊,長野義虎所云可容20人之大石洞赫然出現眼前,一身疲累,就在這大發現中消盡了。
原先計畫今天要上中央山脈主稜,陰錯陽差遲了一天,只好強打起精神,上溯探對岸的道路。就在最灰心沮喪之際,眼前一縷炊煙升起,是山胞呢!一位高齡78歲,只會說日語的老獵戶,比手劃腳道出了古道的滄桑,之字形的日本路已廢,獵路直上大石公北鞍;更重要的,他答應帶我們上「流興」,就在這苦盡甘來的喜悅中,我們懷著七彩湖的美夢入眠。
2月1日~4日 石洞獵寮→大石公北鞍→七彩湖→水里
獵路的入口極詭異,在一陣陡峭的爬升後,接上隱於草叢中的小路,也真聰明,這段路是中央山脈附近數十公里中最低鞍,只有2540M,爬升僅六百。下午上至主稜時,已是寒流來襲之風雨交加,南三段行程成了最艱困的夢魘,一方面和密箭竹林搏鬥,另一方面又得和寒風苦雨及缺糧缺水相抗,九個大男生終於在七彩湖將所有公、私糧吃完,癟著肚子衝下丹大林道,結束長達九天的勘察活動。
值得一記的是,丹大林區因過年及濫墾盜伐的調查而停工,沒有柴車通行,害得我們只得束緊腰帶僱水里的車子下山。想想從前極力主張保護森林,支援人間雜誌的行動,如今真不知林道之於登山客,究竟功過如何?
後記與成果
本次勘察是我們進入丹大溪流域的第一步,打開了社內由東邊進入丹大的門戶,也是丹大地區往後的勘察中地形景物變幻最多、心情起伏最大、行程最精采的勘察之一。除了成功探查了關門東段絕大多數的路段,也為將來的勘察定下一個極好的開端。總括來說,關門東段保存算是相當完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山胞將此路段作為獵路主線。然而接下來的工作,我們應更加強古蹟方面的搜尋,以作為古道正確路線的佐證,如文獻所提拔仔庄的清兵營址,關門山的牌坊及哨所,以及沿路的石階與鋪木,應該好好找尋、挖掘、測量才是,也就是隊伍中應加入人文方面的專才,此點將作為日後再行詳細勘察的參考。將來攀登倫太文山可由光復林道入山。自林道盡頭輕裝來回此一等基石,大致一日可成。
成員:陳文翔(領隊)林紹雄、陳文祺、李文彬、葉晃宏、杜修義、黃源義、呂海銘
行程:1月27日 台北→富源→林務局護管所C0
行程:1月28日 C0→1030M緩稜 C1
行程:1月29日 C1→拔仔山→興魯郡山北側林道工寮C2
行程:1月30日 C2→倫太文山→馬太鞍溪 C3
行程:1月31日 C3→馬太鞍溪石洞獵寮 C4
行程:2月1日 C4→大石公山北鞍 C5
行程:2月2日 C5→關門山→六順南鞍 C6
行程:2月3日 C6→七彩湖→丹大林道工寮 C7
行程:2月4日 C7→水里→台北
記錄:陳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