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十八堂「新媒體時代」的跨領域國文課
從讀博士班時開始兼課,到成為科大的專任教授,我教授國文與通識課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今年二月初,有感於「新媒體時代」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我在臉書上頻繁發文,談對高教現場的觀察,也談現今的國語文教育問題。〈我是國文老師,我討厭國文默寫〉、〈關於寫作教育的三個問題〉、〈關於讀寫教育的八問八答〉、〈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你的學歷,不過是一張薄薄的入場券〉這些文章,貼出後引起臉友們的熱烈迴響,〈現今大學生的六個觀察〉一文還被網路媒體《太報》轉載,也讓我有了書寫一本閱讀、寫作專書的念頭。
身為一位科大,且擁有商管證照的跨領域國文老師,一開始在規畫這本書時,我就不打算只是高談闊論;而是希望寫出能反映技職學生生活,又可以兼具「實用性」與「即戰力」的代表作。因此在設計上,便以一學期十八週為要,透過校園、愛情、職場、人生等課題的描繪,加之以閱讀、寫作議題的探討和實作演練,完成「生命教育」、「文學教育」雙軌並進的十八堂國文課。
這十八堂課的閱讀文本,有取材於單篇作品者,像是春秋時代孔安國寫的〈顏回偷食〉、戰國時代鶡冠子的〈魏王問扁鵲〉、今人柏楊〈穿山甲人〉、王文華〈我的生日禮物〉等。有取材於整本書者,如李忠憲教授的《隱性反骨》、高詩佳《寫作課》、祁立峰《亂世生存遊戲》、吳均龐刻畫商管世界的《銀光盔甲》、日人沼田憲男《寫出有溫度的文章》、韓人金鍾沅《一天一篇人文閱讀,養出心智強大的孩子》、安奈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享譽全球的大作《說故事的力量》,以及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書寫死亡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在這個數位、網路交織而成的「新媒體時代」,圖像和影像的解讀能力也非常重要,課堂中也大量取材自廣告,像是〈泰國逆天廣告:菜市場包租婆—不要僅憑一面之詞評判別人〉、〈日本音樂學校 TOSANDO music 廣告:婚宴篇〉、〈泰國洗髮精廣告:你會閃亮〉、7-ELEVEN《單身教我的七件事》系列廣告、統一〈小時光麵館系列:第四話 陽光佐夏威夷炒麵〉、英國行銷顧問公司「Purple Feather(紫羽)」拍攝的〈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同時,也有「火星爺爺」許榮宏〈別只看「沒有」,向你的困境借東西〉、英國奧美集團副總監 Rory Sutherland〈一個廣告人的生命啟示〉等強調表達力、故事力的演講短片。
穿插與交織在這些文本裡的,是一個又一個大學校園裡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有的則來自於新聞報導,不管怎麼樣,我都做了些許改寫,既要避免造成「對號入座」的誤解,也要讓故事可以更加的吸睛。這些年來在教學上,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成為一名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的推動者。一方面致力於啟發學生理解,「閱讀力」、「寫作力」、「故事力」在這個社群時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透過具實用性的練習和遊戲設計,砥礪學生在課堂內外的思辨和討論中,變得更有「思考力」、「表達力」與「創造力」。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最該感謝的,當然是我的學生,是他們教育了我:「當老師,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然後,也要獻給一同致力於推動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的師友們,這條路雖然走得辛苦,但是我們絕不孤單!
推薦序
置之死地而「厚森」,要你當個明白人!
楊斯棓
學生時代的國文課,總覺得老師闡述枯燥煩悶,要人默寫加倍殘忍。
也許是舊時代包袱,我們那時的課文,在地連結太弱,不易讓人有共鳴,遑論大腦做體操。
若吃慣麵衣厚重的天婦羅,可能誤以為麵衣若薄如蟬翼,就非正統天婦羅。
若吃慣了腥臭濃重的海膽,哪一天嘗了一口聖塔芭芭拉的海膽,可能還不敢相信剛剛吃下了什麼。
過往落伍的文本、僵化的考試型式,若不幸再遇到呆板的教師,自然對於國文乃至閱讀任何素材都興味索然,所以不少人在確定不繼續升學之際,就扔了燒了所有課本,發誓再也不讀書。
大塊文化創辦人郝明義畢業自台大商學系,他提過一位總在安靜讀書的同學,該生在考上台大前一年,「沒上床睡過覺」,儼然懸粱刺骨的現代版,考上台大後,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在前往教室的路上,直到赴美後,「聲明不再讀書,認為自己的義務已了,已經對母親有所交代」。
郝明義先生在〈社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一文提及天下雜誌訪問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郝市長畢業自台大農化系,他說:「我印象深刻,畢業那天,坐在旁邊那位女生對我說:『今天畢業,我這輩子再也不需要讀書了。』」
回過頭想,假設本文讀者都是國文課程制定委員,我們來設計一套十二年的國文課程,前六年我們以打好地基(注音、生字、新詞、作文)為主,你認為後六年的重點要放在哪?要加強什麼?
你覺得學會在紅包上題字重不重要?親朋師長的大喜之日,包足了禮金,題字卻有別字或用錯成語,最簡單的地方卻失了禮數,你覺得冤不冤?
想邀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講、合作或餐敘,怎麼寫邀約信成功率才會高?
我一票任職企業講師的朋友,都曾被大學生演講邀約信觸怒,無非是邀約人不具名,不說何時,沒訂主題,沒說人數,這樣竟然也可以讓一封邀約信振翅送出。
火星爺爺的經典演講:「跟沒有借東西」既是當頭棒喝,也是醍醐灌頂。
「跟沒有借東西」既可以自我檢視,也可以檢視它人,藉此記取教訓,切莫再犯。
不諳邀約訣竅的大學生寫信給講者「沒有」什麼:去信沒有邀約人名字、沒有說明演講的時間地點、沒有說明演講主題、沒有揭露與會者的人數及組成、沒有提及演講場地是否位處偏遠,給予講者什麼程度的交通支援、甚至連講師費也付之闕如。
反過來想就很簡單了,成功的邀約信,其實也就只是把人事時地物講清楚。
如果你說國文課是一門讓我們學著把意思表達清楚的課,我也完全同意。先求清楚,才能練達。
人:邀約人得自我介紹,不寫錯講者頭銜、名字只是最基本要求。
事:演講主題是什麼,為什麼當下選擇這個主題?
時:哪一天要進行?演講及QA時間各多長?
地:場地在哪?計程車能否駛入?有沒有電梯?當天學校有沒有安排洗水塔?(有的話,可能冷氣就不能開,冬天便罷,夏天午後,保證大家叫苦連天,淚汗俱如雨下)
物:飲水、點心、器材以及講師費(主辦單位一定要準備,決定收或不收的是講者。主辦方不能用公益為名拗人免費,這是情感綁架,既非公益,更不公不義)。
寫好一封邀約信,只是一道最簡單的國文應用題。
本書是王老師「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十八堂的教案分享,讀者應該邊讀邊換位思考,自我挑戰設計出跟王老師一樣精采的教案。台諺云:「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
您的反芻若虛應故事,王老師一定有:「七日不見,如隔一週」之感。
您的反芻若精采出眾,王老師一定視您為國文界的高玩,高級玩家也!
(本文作者為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讓學生不想下課的國文課
高詩佳
國文課到底要怎麼上,才能夠生動又有趣?怎樣的課程設計,才符合現今對於閱讀與寫作素養的要求?新媒體時代的國文課,應該還要再加入哪些元素?這些問題,應該是許多教授這類課程的老師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我從事國語文教育已近二十年,出版了二十多本相關的書籍,也在國小至大專院校從事師資培訓的工作,長期以來,我始終認為,語文和文學的學習,除了必須講究讀/寫並進之外,也有賴於老師們對課堂精心的設計與安排,藉由遊戲化、故事化、步驟化等方式,讓學生們能夠快樂學習、輕鬆收穫。
王文仁教授是一位科大的國文教師,他的這本《閱讀寫作公開課:大學老師神救援,國文上課不無聊!》正是藉由讀/寫雙軌並行的方式,來呈現跨領域的十八堂新媒體時代國文課,完全符合108課綱的精神。書中每一課的開始,是一則課堂或校園裡的故事,這些文章反映諸多大學課堂上無法忽略的現象,諸如:「現今大學生的六個觀察」、「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你的學歷,不過是一張薄薄的入場券」「今天,你想來份工作嗎?」同時,王老師也為人文學科與國語文教育發聲,像是「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想要學好外文,必須先學好中文!」「讀寫教育需要雙軌並進」等等,為國語文教育提出不少重要的觀察和解方。
與上述這些短文相應的,是王老師精心設計的十八堂國文課。這些課程打破傳統紙本閱讀的束縛,其素材含括了單篇短文、一本書、數支廣告或一場短講影片等等,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跨媒體國文課」。王老師精擅於不同跨媒體表現形式的分析,不但讓多媒體的應用靈活生動的進入課堂之中;同時也是在教導學生,在這個新媒體時代,如何精確的掌握不同媒體的分析與解讀方式。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老師對於廣告影片〈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的介紹與分析,讓我們知道,同樣的一句話,運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竟然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令人對語言文字的奧祕,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最後,在每一課的後面,王老師特別設計了【思辨與討論】的思考題,以及【實戰演練】的寫作題,讓學習不流於理論性的空泛。這幾年,語文教育學界掀起了一陣思辨風,閱讀上更強調思辨的重要性,也符合現今時代對公民素養的要求。另外,寫作對於現今的學生以及成人,都是重要、且特別需要花心力學習的應考與生存技能。這本書裡設計的寫作練習,從LINE的對話練習、新聞稿寫作、採訪寫作、E-mail 寫作、廣告分析、飲食短文到推薦文書寫等等,都具有豐富的實用性和步驟性的引導。
我相當推薦在教學現場上的老師、學生們,以及關心國語文教育、人文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朋友們,可以一同來閱讀這本書,相信一定可以從其中得到不少收穫,真真正正的上一堂「讓人不想下課的國文課」。
(本文作者為作家、中文師資培訓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