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筆綜敘兩千年中華歷史,從皇帝的生死交替看歷代王朝的興衰起落,從帝位的取得傳承梳理延綿交錯的中華歷史。
「職業災害」是企業管理學域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在蒐集相關資料時讀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指出古往今來人人稱羨的皇帝,其實是一個高危險的工作,職業災害死亡率特高。
該文章對我國自秦朝到清朝的二百二十三位皇帝做了統計,結論指出二百二十三位中國古代皇帝中正常死亡的有一百二十六人,非正常死亡九十七人,非正常死亡率高達四三.五%。正常死亡指病死,非正常死亡包含被殺害、被毒死、自殺等,還有四人死因不明。基於對職業災害的關注,加上對歷史的興趣,筆者開始對這些皇帝的死亡做進一步的探索,結果是越看越有趣,引發了撰寫本書的動機。
那一篇文章在多個網站中出現,嘗試找出原作者,只有騰訊網站中的文章有掛一個名字:單單吳莎,但無法確定是不是就是作者本名,僅提供連結網址,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查詢。xw.qq.com/cmsid/20201031A00TNS00,文章名稱是「我统计了中国历史上二百二十三位皇帝死因,得出《中国皇帝死法大全》」。
網路上還有許多和皇帝相關的各種資料,不同的資料來源對皇帝的人數呈現出不同的數字,有的多達四五百位,少的則在兩三百位之間(詳見楔子)。影響各種資料中皇帝人數差異最主要的因素,是對朝代的取捨和對皇帝身分的認定。
本書以二十六部史書(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為基礎,整理出十三個時期的三十三個王朝,再就這些王朝中,列出以帝冑宗室身分曾經坐過龍椅、統治過天下的,計有二百五十六位皇帝,開始對他們的生與死進行研究。
這些選擇和正史(指二十六部史書)中的記錄並不完全一致,因為史書的寫作多由後代依據前朝留下的資料加以編撰,其中有許多的人為判斷和選擇。或許是受到前朝留下資料的影響,或許是編撰者本身的價值取向,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例如二十四史中名列第一,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中,有項羽本紀和呂后本紀(本紀是記錄皇帝的資料),但大家都知道項羽和呂后都沒有當過皇帝。王莽建立的新朝也沒有記入正史,但新莽的存在是一個事實,硬生生的將西東兩漢分割成兩個部分,如果不計入,則歷史會出現一個缺口斷點。
其他還有一些不同朝代對皇帝的認定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比較明顯的是一般將元軍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帝趙㬎出城投降時,便被認為是南宋的結束,但《宋史》中還是把之後逃往福建被擁立稱帝的趙昰和趙昺都列入本紀。雖然不用帝號而用就帝位前的爵位(建國公趙昰、永國公趙昺),但顯然是承認其帝位的。但《明史》中則將李自成攻入京城、明思宗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視為明朝的終結,其後企圖延續明朝稱帝的南明四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粵、永曆帝朱由榔)則沒有得到相同的對待。
看起來對皇帝的認定,是會具有主觀判斷選擇,這也是不同文獻會有不同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書對皇帝的認定採「以具帝王宗室身分曾經坐過龍椅、統治過天下的皇帝」為基礎,主要排除了大多數死後追封的皇帝,以及異姓(非皇帝宗室)自行稱帝的皇帝。絕大部分追封的皇帝因為沒有坐過龍椅統治天下,所以不納入計算(元朝和清朝有少數例外)。非皇帝宗室自行稱帝的在中國歷史上人數還不少,但如果沒有能真正建立可以傳承的王朝,一代而亡,本書也加以排除,例如三國時期的袁術、唐朝的安祿山和黃巢、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介於兩漢之間的新朝王莽。
反過來說,有些皇帝宗室內成員自立為帝或被擁立為帝,而正史不記的,則會盡量納入,以呈現較完整的面貌和較豐富的資料。例如西漢和東漢中間存在過的更始帝劉玄和建世帝劉盆子、元朝和忽必烈同時存在相爭帝位的阿里不哥、西晉時期短暫稱帝的趙王司馬倫,南北朝時期有更多這種短暫稱帝、同時存在、彼此相爭的皇室成員。他們的存在突顯了皇帝這個位置拚鬥爭奪的殘酷本質,可以更清楚看到皇帝的苦難和艱辛,也是本書重要的素材,所以納入統計。
經過這樣的處理,本書列出從秦朝秦始皇開始,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止共有二百五十六位皇帝,再來看他們的生與死。
所謂皇帝的「生」指的是他們的身世和登基過程,他們的「死」看的不止是表面的死亡原因,還看死亡的前因和後果。單單吳莎的文章中將死因分成病死、被殺害、被毒死、縱欲過度而死、憂憤而死、自殺等。本書則再進一步檢視,找出死亡的背景因素。
「職業災害」指因工作導致的傷殘或死亡,我國現行職業災害統計中將職業災害的原因分為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基本原因。皇帝的死亡也有其前因後果,例如病死還可以再分為壽終正寢的一般自然死亡、因戰傷導致病死、抑鬱之下染病而亡、誤用藥物致死等。誤用藥物有的出自無心、有些出於特定原因,還有些是迷信方術死於丹藥。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是病死,但是都是在交出皇位後鬱悶的死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宋欽宗趙桓記錄上也是屬於病死,但被俘至金國,身死異域,也不宜和一般的病死相同看待。
被殺(包含被毒死)的皇帝有些死於外敵之手,有些被權臣所殺,還有不少是被親人所殺,各有不同的故事。有的末代皇帝國滅被殺或被篡位後被殺,有的禪位後還活了很久。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當下國亡、晉恭帝司馬德文讓出帝位後便遭殺害、漢獻帝劉協被篡位後還活了一陣子才病死、蜀漢安樂公劉禪投降後不但活了很久還相當快樂,留下「樂不思蜀」的名言。宋少帝趙昺由宰相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結束宋朝,但宋朝滅亡的責任絕對不是他的,帳要記在宋度宗趙頭上才合理;金末帝完顏承麟只當了一個時辰不到的皇帝大金就被滅了,但真正亡國的不是他而是金哀宗完顏守緒。如何被滅、如何被篡、王朝為何會在他們手中滅亡,當然也有故事值得討論。
還有讓位給後代自居太上皇的,沒有死在皇帝任上,讓位也有主動被動之別,其間意義大不相同。還有幾位死因不詳,最知名的當屬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和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死因至今乃被視為世紀之謎。其中的故事都不相同,也是了解皇帝死亡背景因素中有趣的部分。
討論到死亡的背景因素(間接原因)時,難免會追究這些因素的形成過程(基本原因),例如清朝的光緒皇帝是被慈禧毒死的(被毒死已獲證實,下手的是慈禧則出於推論),但慈禧為什麼要毒死光緒皇帝,當然還有許多前因(恩怨、權勢)後果(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要交代。每一個朝代的興替,都不是一日造成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是累積前人數百年的努力才得以水到渠成,但立國十五年就滅亡了。其實通常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是累積好幾代的衰敗而致,這些因素的探討,對了解歷朝歷代的興替更有意義,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
經由對二百五十六位皇帝的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皇帝一職顯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光彩亮麗、揮灑如意。本書特別設計了一個皇帝幸福指數,依指標:能夠活得夠長、死得安詳、在位期間依據自己的意志治國不受他人操控的,居然只有很少部分的皇帝能夠享有。皇帝這個職位的悲慘程度,遠遠超過單單吳莎文章的描述,恐怕更出乎一般人想像。有些人一生以追求帝位為目標;也有人自艾自怨為何生在帝王家,心不甘情不願的被迫坐上龍椅;還有人在有機會選擇的時侯,打死不願接皇帝的位置。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豐富的史料,從皇帝生與死的角度,來看歷朝歷代的興衰起落,了解我國歷史的發展和演變。
近年來我國歷史在正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越來越少,許多年輕人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根源認識不足,本書希望能提供一個讓大家接觸中華民族歷史、了解我國四千年文化的機會。沒有根的樹木無法長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了解我們的根源,有助於放眼我們的未來,希望我們能珍視這些先祖留下的文化遺產。
筆者沒有受過正規的歷史訓練,有許多資料來源取材自網路,品質不一,雖經多方查證,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乞專家先進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