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藪入 十六日
以前日本做生意的商家—町家裡會雇用長年的學徒、女僕。這些年輕的學徒、徒弟,日文叫「丁稚」,女僕、女傭人日文則叫「女中」。他們長年受僱住在雇主的家裡為雇主服務,叫「奉公」。所以在社會身分上他們又被稱作「奉公人」。
奉公人長年住在雇主家中,一年裡只有兩次回自己家的日子。一次是一月十五日小正月後一天一月十六日,另外一次則是盂蘭盆節期間七月十六日的回鄉掃墓。奉公人一年中這兩次回老家看看,日文叫「薮入り」。「薮」這個日文漢字的意思是草叢、竹林,所以「薮入り」這個文字原始意象,就是「回到那個在鄉下竹林、叢林裡的老家」(薮深い里へ帰る)。
小正月是相對於一月一日大正月而來的。也有人稱一月十四到十六日這三天是小正月,一月一日到七日是大正月。小正月那日早上,日本一般習俗會煮米和紅豆混合的小豆粥,因為是早上吃的,所以又叫「曉粥、あかつき粥」。吃小豆粥時有些地方會加上一些餅花(麻糬片)吃。農業社會裡吃曉粥有祈願「無病息災」的意味。
另外,過去日本傳統都是在一月十五日時舉行「元服之儀」成年禮儀式。所以一月十五日也就成了國民節日「成人之日」。但是二○○○年(平成十二年)後,成人之日已改成一月的第二個禮拜天。
對比過去日本階級社會裡奉公人一年只有兩次返鄉的機會,我想到現今台灣社會也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工朋友。他們飄洋過海來台,或參與我們國家的建設,或建造我們的房舍,或協助照顧我們的家人。他們許多人也是離家離子,一來到台灣也是常常一年才得返國一次,有的甚至因為經濟因素數年才返家與家人相聚。我突然想起已故的前輔仁大學教授、人權工作者梅心怡先生(Lynn Alan Miles,1943-2015)過世前的遺言也曾經提到「……一定要善待東南亞移民工……活在台灣美麗島」。
奉公人和移民工們都是社會基層裡默默奉獻的力量,值得我們對他們深謝。
初觀音 十八日
在日本,每個月的十八日是觀世音菩薩的「緣日」。「緣日」這個日文漢字的意思,是指神、佛與人結緣、互動的日子。通常會用神佛的「誕生日」、「示現日」等特別的日子來做緣日。白話一點說,也可以說是「廟會活動的日子」。
之所以在十八日,主要緣由是很久以前有一對住在江戶(東京)隅田川邊的漁夫兄弟濱成和武成,有一天捕魚時魚網網到一尊人像。他們把人像從魚網拿出後放回水中,但是隔天又網到這尊人像。於是兄弟倆就拿去問地方上一位叫真中知的博學先生,結果被真中知先生告知這是一尊觀音像。後來這尊觀音神像被供奉起來,就是東京淺草寺的御本尊。而濱成、武成以及真中知則被供奉在淺草寺旁的淺草神社做為祀神。濱成和武成發現這尊神像的日子正是西元六三八年三月十八日,所以後來每個月的十八日就成了日本的觀世音菩薩「緣日」。
每個月觀世音菩薩緣日當天供奉觀音的香客和活動會比較多,而一年最初的第一個觀音菩薩緣日一月十八日就被稱為「初觀音」。
佛教中說,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會依救度對象而改變示現的形姿。有時是示現「聲聞身」、有時示現「佛身」、有時示現「梵王身」、有時示現「帝釋身」……一共有三十三種身姿。著名的京都三十三間堂眾人皆知其本堂內圓柱之間有三十三個間隔,而這個三十三的取數由來正是代表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時的三十三種示現形姿。
求神拜佛在台灣民間也是一種深入的宗教儀式和信仰力量。想想我們一般去廟宇參香時,或因為欲望、或因為不安,可能常常「求神心」先,但往往忘了「敬拜心、懺悔心」才是神佛要送給我們的修身立命法寶、禮物。
每年舊曆新年假期期間,東京的淺草寺都有許多我們台灣人前去參香祈福的足跡。在東京都內除了香火鼎盛的淺草寺外,如果想去稍微人不那麼多,可以參香、又可以靜靜悠閒、信步散策的佛寺,我覺得可以去《男人真命苦》影集的發源地葛飾區的柴又,參拜「帝釋天」。或到德川幕府大老井伊直孝以及在櫻田門外遭刺殺的幕末彥根藩主井伊直弼的家廟,也是日本招財貓發源地的「豪德寺」參拜。這兩個地方觀光客都相對較少,但是春天天氣好時從車站出來慢慢地散步過去,行路起來也是非常舒適。
每一年的初觀音,每一個月的觀音日,都可以是一個重新洗滌、重新開始的日子。
二月
褌 十四日
在日本許多的祭典中,常常可以看到參與祭典活動的男士們下半身穿(圍)著像丁字褲一樣的裝束。這個裝束在相撲場裡的力士身上、在一些昭和時期背景電影裡的男士們身上,也常常可以看見。
那樣的裝束,漢字寫作「褌」(中文讀ㄎㄨㄣ)。日文叫「ふんどし」(英文發音像fundoshi)。
如果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褌」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很衛生、保健的內褲。它的構造很簡單,如果以「越中褌」來說,基本上就是一個腰帶和一塊垂下的兜布,把腰帶圍圈紮上後再把身後的垂布由下往上跨過兩腿股間,然後遮住下體後穿過前腰帶自然垂下成為兜布。
祭典中男士們常常穿的「六尺褌」則像一件三角丁字褲。因為褌的質材多半是透風的棉、麻,構造對人體的束縛性小,所以常常有讓皮膚透風、下肢活血、甚至按摩穴道的功用。
在日本古代,布算是高價物品,所以在日本戰國時代,從戰死者身上有沒有穿褌也可以辨識出死者身分的高低。早期褌多半是麻製品,到了江戶時代則多半是木綿材質,穿褌的人也從武士階層擴及到一般庶民百姓。明治維新以後的徵兵則要求男子要著「越中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男士的下半身裡面都是穿褌,到二戰結束後才開始普及改穿現在的西式內褲、三角褲。
褌主要是日本男士的內褲穿著,但是我在看日本水中攝影家大崎映晉(1920-2015)所拍攝的昭和三○年代石川縣輪島市舳倉島的《海女のいる風景》攝影書時發現,那些身材健美裸著上半身美麗胴體潛至深海作業的海女們,也是穿著當地名為「小褌」的裝束。海女們健美的身材配上小褌在水中的景象,實在美麗十足。現在日本市面上也有設計給女性穿著的褌,甚至日本褌協會(JAPAN FUNDOSHI ASSOCIATION)也找來女性專科醫師山田麻子女士來說明、推廣女性穿褌對身體健康、睡眠、血液循環的好處。
相撲場上力士們穿著的的褌日文叫「回し」(mawashi)。日文的慣用句裡常說「把褌綁緊了幹」,意思就是「全力以赴向前!」。說「利用別人的褌來打相撲」則是有「利用他人事物做對自己有利之事」的意思。可見褌是一個很生活和庶民的歷史文化物,下次去日本好像可以買一件來試試。
日本褌協會為了推廣褌文化,希望以「每一個日本人都有一條褌」為目標,用今天二月十四日裡二、十、四的日文諧音,定今天為「褌之日」。
吉田山、吉田神社、吉田兼好 十五日
在京都念書的時候,住在公車「京大農學部正門前」站附近。隔著今出川通的馬路,斜對面就是吉田山。吉田山不高,海拔大約只有一百公尺出頭。
從我家出門騎腳踏車往左沿今出川通到銀閣寺和哲學之道,大約十分鐘。路上有一家一九二八年(昭和三年)開業的白川麵包製造店(白川製パン)。白川麵包店開業始祖的渡部邦男其實已是第二代製作麵包達人,他的父親在大正時代就已經是有名的麵包師傅,現在傳到第三代。
白川麵包店裡有一個「名物」—吐司。這個吐司如果不是京都本地人恐怕還真的吃不到。因為老顧客排太滿,要吃一定必須提早一個月訂,也就是下個月要吃的這個月就要訂。我也是拜當時留學住在附近所賜才得以訂食過幾次他的吐司。不過店裡還有其他一些不必提前訂的麵包也不錯吃。只是可能因為他的吐司上過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從此以後預約客就不斷。
白川麵包店隔著今出川通馬路斜對面還有一家麵包店叫「manne ciel」(法文,マン シエ-ル)。我第一次進去店裡時發現老闆娘是台灣人,原來她是京都老台僑陳芳福的女兒。陳芳福是和李登輝總統同一時期留學京都大學的老台僑。他原本入學是念京大醫學部,後來又轉理工學部。陳芳福後來在京都叡山電車出町柳車站附近開了一家柳月堂名曲喫茶店,可以喝咖啡吃點心,又可以點播黑膠西洋古典音樂。老先生七十歲開始學小提琴,幾十年來柳月堂在京都出町柳地區是很多京都人的回憶。
吉田山就在京都大學旁邊,裡面還有一個吉田神社。每年到了入學考季,吉田神社會比平時湧入更多的參拜者。我對吉田神社沒有太深刻印象,但是對吉田山山頂上的一家「茂庵」cafe確有記憶。記得當時法學部學姊曾推薦、提醒我數次,說吉田山山頂上有一家咖啡店,離我家那麼近,有空應該散步上去走走。
「茂庵」確實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它是明治、大正時期,在大阪從事新聞紙運輸事業的谷川茂次郎於事業經營成功後,接受他的客戶推薦學習茶道而建的茶苑。谷川的公司現在仍在,叫「谷川運輸倉庫株式會社」。谷川後來入門茶道「裏千家」,走上了「数寄者(愛好和歌、茶道之人)」之道。並且在吉田山東側一帶購入土地建造了茂庵庭園。整個茶苑現在僅剩「靜閒亭」和「田舍席」兩棟主要建物,但是最盛時期一共有八間茶室。谷川在世時曾多次在茶苑舉辦茶會活動,但是他過世後就閉園了。一直到二○○一年,後人才再將那個「建築物有特色風韻」、「視野可以俯瞰京都東山地區景色」、「環境隱蔽清幽」的山頂茶苑重新開張,喚做「茂庵cafe」。
只是這幾年不敵疫情,茂庵也不得不在二○二二年八月宣告停業。好消息是,二○二三年三月起茂庵又重新開業。
日本人講「少為人知,但是又值得一去的地方」時稱這叫「穴場」。我個人也覺得茂庵確實是京都旅行時可以考慮到吉田山散步的穴場。
說了一些吉田山麓周邊的事,其實今天二月十五日是日本南北朝時期著名和歌人、隨筆文人吉田兼好的忌日。吉田兼好居於京都吉田,相傳家族即為京都吉田神社歷代相傳的神官。他所寫的隨筆書《徒然草》和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鴨長明的《方丈記》被稱為日本三大隨筆隱士文學之最。我在二○一六年購得一本時報出版社出的吉田所著的《徒然草》譯本,非常喜愛,常常晚上睡前都會拿來翻幾頁,邊讀邊想一想,清涼一下自己的靈魂。
秋田橫手的雪屋祭 十六日
鄰日本海的秋田冬天很冷,一下起雪常常都是足陷身陷的豪雪。可能也是這樣的分明冷峻氣候條件,秋田出很好的稻米,有「美酒王國」封號,有毛色豐厚又忠心耿耿的「秋田犬」,還有有名的「秋田美人」。
秋田縣的橫手市是該縣內僅次於秋田市的第二大城。每年二月十五、十六日這個時期,橫手市內的橫手地域局前道路公園、二葉町的雪屋通、羽黑町的武家屋敷通和橫手公園前,都可以看到一座座裡面點著溫暖黃燈的雪屋。
整座用雪造的雪屋裡,傳統以來祭祀著水神。過去的舊曆年一月十四日「小正月」(相當於現在的陽曆二月十五、十六日)時,各町都會建造雪屋奉祀水神,以祈求家庭平安、五穀豐收、生意昌隆。隨著時代的變化,橫手地區各個家庭也會做雪屋奉祭水神。這樣的習俗其實是已經有四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行事,現在也已變成每年的雪祭活動了。每年這個時候,橫手的校園裡都立起一座一座的小雪屋。一座座的雪窟裡燃了燈後,在夜裡呈現出難得的溫暖和動人畫面。橫手的雪屋祭被認為是日本十大雪祭之一,也是舊令制時代陸奧國地區五大雪祭之一。
剛剛說到雪屋裡主要是祭祀供奉著水神。但是這個時期還有一個景象是當地的小朋友們會進入到各個雪屋裡,口裡用地方方言說著「請進來請進來」、「請水神降臨請水神降臨」,邀請人們進雪屋裡,並招待烤麻糬和熱熱的甜酒,就像在玩家家酒一樣。
作為日本屈指可數的豪雪地區的橫手市在二○○五年(平成十七年)的時候,制定了《橫手市與雪和睦生活條例》。在北國一說到「雪」,總給人一種「要讓人費力剷雪、製造交通障礙的麻煩者」形象,但是另一方面雪也孕育出了雪國獨特的文化特色並且帶來豐富的水資源。橫手市這個條例的宗旨就是不把雪當成麻煩者,而是要與它親近,好好共存。透過這個條例,市民們思考如何「利用雪來建制冷房系統」、「協助支援市內高齡者的除雪作業」、「主辦大人小孩一起穿著傳統雪鞋的雪中健行活動」以及「在雪屋祭時全市市民總動員向前來橫手市的觀光客們提供熱熱的甜酒和烤糯米餅」等活動。
在了解橫手市這個《與雪和睦共同生活條例》的制定時,我特別進了橫手市政府的市府網頁,並且看了一些相關影片。當我看到其中的「到目前為止的親雪事業」活動YouTube影片時,看到裡面許許多多大人小孩、老老少少一起在雪地裡做親雪活動,我突然想起三十年前我當時已七十多歲日文老師說的「敬天愛人」四個字。對,傳統日本人的教育裡,其實就是根植著「敬天愛人」四個字。敬愛天地,和睦自然,友愛周遭。
橫手的雪屋裡,有賜佑人們的水神、有孩童們的歡笑、有溫暖的燭光、有熱熱的甜酒、有暖暖的糯米餅。這其實也是寒冬裡溫暖人心的一幅畫。
下次某年冬天,去橫手走走、溫暖一下吧!
西大寺會陽裸祭 十八日
每年二月第三個週六,岡山市西大寺觀音院會舉行盛大的「裸祭」。據傳這個活動始自奈良時代,至今已經超過五百年。現在每年活動當夜都會聚集超過九千甚至上萬名的全身僅穿著「褌」兜襠褲的裸男,爭奪會帶來好運與福氣的「寶木」。岡山「西大寺會陽裸祭」和秋田「生剝鬼柴燈祭」、長野「御柱祭」常被稱為「日本三大奇祭」。
這個祭典活動的由來,最初應該是永正七年(一五一○年)忠阿上人擔任住持時,在每年正月一日到十四日的「修正會」嚴修法會結束時,由住持向來寺參詣的信徒送出「守護札」。後來因為希望因此得到福氣的人越來越多,最後不得已住持只能向信徒人群中投出守護札,而信徒們為了使身體方便、自由地爭取到守護札,於是卸去衣物以裸身的方式競逐爭取,並且在活動前以寒水淨身離垢,以展現自己無垢的信仰心。如此一大群男體裸身爭取神明護佑物的場景就叫「會陽」,代代相傳,和每年寺裡的修正會法會活動形成一體。
會陽的行事進程從活動三週前就要開始。首先要找好做為守護札「寶木」的素材,並且在隔天進行削寶木的工作,然後把削好的寶木守護札放在修正會上的本尊千手觀世音前進行莊嚴的供奉儀式。住持山主率寺內十餘名僧侶在法會期間進行嚴修,日日祈禱國家安穩、五穀豐穰、萬民豐樂。
通常會陽當天,岡山市內白天就已陸續聚集許多各地前來的信眾,隨著夜晚的到來,各處傳響起參拜者們「哇秀、哇秀」的呼喝聲,晚上七點開始,寺內本堂則會充滿著女眾的擊鼓聲。這樣熱鬧的合聲,據說在古時連隔海的四國地區都聽得到。
可能因為去年發生了韓國梨泰院人群踐踏慘劇,我在看日本這些人山人海的祭典活動時不免會質疑活動的安全性。而比如長野的「御柱祭」等,在活動期間也確實曾發生人身安全的事故。但是每當看著這些日本民俗祭活動的生猛場面時,武勇、不屈、朝氣、堅韌等字眼,確實會讓人在心中浮現敬意,甚至渾身也隨之發出熱力。
在祭典中,我看到這個民族的同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