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要獻給即將創建新生活的人,
你的「小」不成問題,因為外面的世界足夠大。
用「八平米的生活哲學」思索,探究城市與人的關係。
八平米(へいべい),不到三坪的居住空間,卻讓人擁有寬闊的東京視野。
租屋處位在交通便捷的東京市區,租金便宜,但房間裡沒有衛浴、洗衣機和冰箱,不過,省下來的費用卻可以提高娛樂支出,例如看無數場電影、展覽、音樂活動,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
由於明白自己對居住條件要求不高,作者選擇「蝸居」在八平米租屋處。為了解決生活不便而踏出房間,遇見勇敢爭取自由的洗衣店阿姨;到錢湯泡澡與人展開裸體交流,見識了江戶人「忍耐」的生活美學;意外發現早上八點便關門的喫茶店,老闆神秘作息背後竟有滿滿人情味;以及明明日子過得辛苦卻總是笑臉迎人、並且能適時地接住客人情緒的蕎麥麵店老闆娘……
在這個彷彿一鍵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世界,雖然少了溝通的麻煩,卻失去偶遇的樂趣。作者記下這些為她的東京小日子帶來美好與省思的相遇故事,哪怕只是微小的人際互動,都可以因時間累積而產生幸福感。
作者簡介:
吉井忍Yoshii Shinobu
日籍華語作家,畢業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曾在成都留學,法國南部務農,輾轉亞洲各地任新聞編輯。現居東京,專職寫作,著有《東京本屋紀事》、《和風手作便當》系列等,並榮獲「誠品閱讀職人大賞」。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就如在本書中提及,我和台灣的緣分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在東京畢業大學之後和一個「摩友」搬進一家合租房,洗浴間和廚房是共用的,還有一個大客廳。記得那裡有位台灣男生,戴圓框眼鏡、顯得文藝範十足,但實際上是工科專業,在東京一家製造業公司上班。無論什麼時候他手裡都拿著一本日語課本,從對話中學到的新詞彙都寫進課本裡,非常用功,性格隨和秉性善良,頗受大家歡迎。有一天大家一起看電視,節目裡剛好介紹台北夜市,我們都以為因為特別的日子才會那麼熱鬧,卻從他生硬的日語得知台灣夜市天天如此,這則資訊讓人驚呼不已。
後來也是在這個客廳裡的電視上看到南投大地震的消息,我立刻決定當義工幫忙,可能這樣說得太好聽了,至少「幫忙」兩個字可以去掉,因為實際上被幫到的是自己。我當時的狀態是一邊打工一邊摸索人生的大方向,很迷惘的我想要一個存在意義。
以當時的衝動為契機,隨後我在台北生活五年,一共租了八間房子。當年的記憶都有點模糊了,但偶爾腦子裡會浮現某些住處附近的風景:在早市擺攤賣花的阿姨、每次去都會讓我試吃新產品的小籠包店廚師、非常好吃但開門時間要看老闆心情的豆花店,還有精通日本漫畫的出租書屋店主……因為我是在成都學漢語,來台灣之後看繁體字還有些吃力,從他的書屋租來的台版《阿基拉》翻了幾遍才適應過來。
那是我後來長達二十年的「滾石不生苔」生涯的開始。出版簡體字版《東京八平米》之後,不少朋友問我是否還住在這裡,是的,今年已經是第七年了,最近又更新了租房火災保險合約,這意味著未來兩年我還會續租這間「四疊半」。離開東京去台北的那年到現在,這是我過去二十年來居住時間最長的一間。經過六年多的時間,沒有冰箱、沒有洗衣機、沒有洗澡間的「三無」生活也成為常態,偶爾出去旅遊住進帶有冰箱的房間,心裡還有些小感動,滿懷喜悅享受一下伸手即可喝到冰鎮飲料的文明生活。
其實這兩年我在東京也看過幾間套房,想想若有合適的,搬家換個環境也不錯。帶有廚房浴室的二十平方米(大約六坪數)房間,六七萬日元(約合台幣一萬五千元)就能租到,並不是付不起,但交通便利和周圍環境綜合考量,最後還是選擇不搬家。對我來說,目前這間房子的功能不足,就像一個朋友的性格一樣,因為這樣我才會喜歡它。有時候朋友也好夫妻也好,其情感紐帶最難以割捨的部分是彼此的缺陷與瑕疵。
住這麼長時間,還是能觀察到周圍的變化。比如我的鄰居們,旁邊的一棟老公寓前年被拆掉,這裡之前只有一位老太太居住,身體微胖、走路不方便,一直不同意搬出去,後來才找到比較中意的養老院並決定入住。這裡後來蓋起一戶建樓房,搬進來的是一對年輕夫妻。
對面的鄰居也搬走了。昭和風格的鐵皮木屋,這屋子裡住三個人,大叔和他的兒子,還有個女兒。據我樓下阿姨介紹,大叔已經退休了,妹妹是所謂的「家裡蹲」。聽說他們的房東一直希望把這小木屋拆掉,這一家人也願意配合並在尋找新居所,只是因為疫情耽誤了。
還有斜對面的鄰居。人早就不在,房子是一直空著的,我搬進來時已經如此。這棟房子帶有一個小花園,每逢三月開滿白色梅花,到十一月黃橙橙的柿子掛滿枝頭,鳥兒一邊啄食柿子一邊尖叫,開心極了。現在此地已被出售,新建三層水泥房,有一對夫妻和小孩住,但跟周圍沒有任何交往。
以前這些變化我都看不到,因為經常搬家,發生變化之前自己就會離開。最近慢慢發現滯留某一處的趣味,或許變化帶來的不一定是正面情緒,但樂趣蘊含在變化本身中。
繁體版《東京八平米》的出版,是今年讓我最開心的一件事。得到這則消息後我開始想,本書中提到的「八平米」生活在台灣是否可以實行?回想自己在台北居住過的那些房子,有的不帶廚房,卻一點障礙也沒有,因為在外面不管是早上或深夜,都能找到實惠又健康的美食。便利店、咖啡館以及各種小鋪有的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網絡很發達(或買輛機車即可),今年的旅行中還發現自助式洗衣店在台北台南都比較容易找到。從這些條件來看,我想此時此刻說不定已經有不少人進行著「八平米」式生活。希望以本書出版為契機,能夠跟台灣讀者朋友們進行深度交流,並探討城市與個人關係和更多的可能性。
衷心感謝印刻出版公司給予我鼓勵和支持。
借此機會也向台北的游先生及其家人致以最深的敬意和謝意。
二○二四年八月於東京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就如在本書中提及,我和台灣的緣分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在東京畢業大學之後和一個「摩友」搬進一家合租房,洗浴間和廚房是共用的,還有一個大客廳。記得那裡有位台灣男生,戴圓框眼鏡、顯得文藝範十足,但實際上是工科專業,在東京一家製造業公司上班。無論什麼時候他手裡都拿著一本日語課本,從對話中學到的新詞彙都寫進課本裡,非常用功,性格隨和秉性善良,頗受大家歡迎。有一天大家一起看電視,節目裡剛好介紹台北夜市,我們都以為因為特別的日子才會那麼熱鬧,卻從他生硬的日語得知台灣夜市天天如此,這則資訊讓人...
章節試閱
八平米經濟學
我現在所住的「四疊半」(yojōhan),是一個相當於四個半榻榻米面積的房間,約有八平米(約兩坪)。日式草墊「疊」(發音為tatami/榻榻米)舊稱為「疊席」,是傳統日本和室裡供人坐或臥的一種家具,一疊(或一帖)尺寸相當於一百八十乘九十公分,約有一點六二平方公尺,用房間裡所能鋪上榻榻米的張數即可計算出房間的面積。至今日本人描述房間的大小還是習慣用「疊」(或「帖」),但房間本身不一定是和風風格,只是這樣比較好把握空間大小而已。
四疊半本來是日本的建築中最為標準化且最小的居住單位,傳統建築中的茶室規格也是四疊半,因此我能理解有些日本朋友問我是不是極簡主義者。四疊半能夠成為茶室那種高尚美學的舞台,也可以成為收入拮据的學生和庶民所生活的空間,這說明四疊半擁有多種可能性,在現代都市中呈現出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樣貌。
日本國土交通省曾經計算出一個「最低居住面積水準」,按這個標準,為了享受「健康而有文化水準的生活」,單身者要住在二十五平方公尺(約七坪)以上的房間,兩個人的標準是三十平方公尺(約九坪)。我懷疑這個標準有點太高,有時候我去外地住酒店,二十二平方公尺(約六點五坪)的單人間都覺得非常大,若天天住在二十五平方公尺以上的房間,肯定會產生一些不安之感。不過,大部分日本人對「四疊半」的居民有種一致的看法:收入不多、生活較拮据的單身人士,為自己的夢想或人生目標在打拚。換句話來說,這麼小的房間不宜久留,工作賺了錢之後得儘早離開。
我剛搬進來的時候,房東無意中跟我說了一句話,也證明了這種普遍的想法。那天我出門時不小心忘了帶鑰匙,門被反鎖了,我向仲介求助,房東接到仲介的電話後很快便趕到我的房間。因為我是通過仲介簽約這間房子的,此前沒見過這位年近七十的房東。她是一位穿著黑色連衣裙,非常友善也喜歡聊天的老太太。我向她道歉說不好意思麻煩她跑一趟,她揮揮手說沒關係,還把手裡的塑膠袋遞給我,說道:「好好努力哈。聽仲介跟我講的,你是做翻譯的?(對此好像有些誤會,但我並沒有糾正)好厲害,你可不是住這種地方的人哪!」我向她道謝,她為我加加油,匆忙要走,離開之際還勸我早點結婚。我笑著跟她道別,回到房間打開塑膠袋一看,裡面有兩個大袋裝的仙貝(senbei/日本傳統米果),一個是甜味的,另一個是披薩口味的,鹹甜適宜。我發現離婚之後有個好處,你再也不會對婚姻這件事抱有幻想或憧憬,所謂別人家的幸福也不會讓你心中泛起漣漪,面對他人這種善意的話,更能以微笑敷衍了事。
總之,到目前我還沒有要急著離開「這種地方」,也不打算買房,因為實際居住的感受並沒有那麼悲慘,極小的面積雖然會帶來不便,但它的好處也不勝枚舉。
首先從經濟方面來看,一個月的房租加上水電費大約三萬日元,約合台幣不到六千五百元,這帶給我很大的經濟上的自由,也很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喜歡到處旅遊,也喜歡看展覽,有時候一出門就四五天或一兩週,不在東京的時間等於是為閒置的房子燒錢,租特別好的房子反而有點浪費,所以我寧可住小一點、便宜一點的房子。
為房子花的錢少,意味著你每月不需要工作太久,自由時間比較多。自從住進八平米的小房間,我去參觀美術展覽和看電影的次數明顯比過去多了。在東京,大部分的美術館門票在台幣四百五十元左右,看一次電影也是差不多的價格,我之前覺得有點貴,特別喜歡或有名的作品才忍痛去看。現在因為房租的壓力小,我能騰出「娛樂費」來,稍微感興趣的展覽、電影或演出我都毫不猶豫地掏腰包。這不算浪費,因為看的東西多了,知識也會增長,與身邊的朋友或採訪對象能聊的話題也會變多。
那麼住在八平米的房間裡,能保持身體健康嗎?頭兩年我對此毫不懷疑,因為我堅持去健身房。小房間沒有洗澡間,過去四疊半的居民絕大部分選擇去「錢湯」(sentō/公共浴場)來解決洗澡問題,現在有了健身房這個選項。我家附近剛好有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健身房,每月的會員費約台幣兩千五百元。有一年多的時間我都愛在這裡洗澡,一早就去洗,睡前再去做個瑜伽,讓身體放鬆後再洗個澡,每天如此。我肯定是那家健身房最「勤奮」的會員之一。後來疫情開始了,而且持續時間比想像中還要久,我很鬱悶地決定退掉健身房的會員。好在家附近的錢湯在疫情期間都沒有關,雖然感覺生活從現代逆行到昭和時代,但至少個人衛生有了保障。為了彌補健身的時間,我早上到附近小公園角落裡揮竹刀。我住的地方公園多,大的能辦集體運動會,小的剛好遛狗,我家附近的一個小公園藏在幾棟木造住宅樓之間,說是公園但沒有任何一樣娛樂或運動器材,除了周圍居民種的小花之外只有兩棵樟木。在這種幾乎被遺忘的小空間,若你是剛出道的漫才師,寫完段子之後可以把樹當作觀眾來練習。揮竹刀是劍道裡最基本的鍛鍊法,我在初中參加劍道部的時候天天練,過了幾十年發現揮刀動作挺消耗體力,尤其是夏天沒練幾分鐘就會流汗。去錢湯和老闆娘聊天能夠保持精神健康,早晨揮刀可以鍛鍊部分肌肉,感覺這樣的生活基本可以維持身心健康。
其實我對官方的「最低居住面積水準」心存疑問,我個人認為「健康而有文化水準的生活」不能單單從居住面積計算,還和居住的地點和位置有密切的關係。以我的房間為例,所在的位置比較便利,可以去健身房或錢湯,也可以去看展覽。我父母住的地方比較偏,房租也很便宜,但這種郊區屬於汽車社會,雖然周圍的設施不遜於大城市,但不開車去哪兒都很不方便。我會接受居住於小房間,大前提是它在大城市,生活基本需求都能在徒步範圍內得到滿足,其他文化性公共設施(如美術館、大型圖書館或書店等)乘坐公共交通也可到達。我曾經住在父母家附近,也經常來東京,雖然房租不貴,交通費卻壓不下來,有一次一個月的交通費高達三萬日元時,我就明白住在大城市的好處了。現在我常用的是東京地鐵「一日券」,二十四小時六百日元(約台幣一百元),若把路線都安排好,去哪兒都不用再額外付費。
在現代社會裡,不少人對鄉下生活有種嚮往,甚至對東京這種大城市有些看法,如人太冷漠、壞人多、城市風景太雜亂或空氣不好。我也認同鄉下生活的好處,也愛大自然,曾在法國農場工作時還考慮過辦證定居,但大城市的好處也很多,那就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寬容性,它能夠容納各種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人生觀以及精神上的自由度。
有一位中年男性朋友是善用城市的多功能性以及寬容性的人。他和我一起在東京的一家餐廳打工,當服務生。這位大阪出身的攝影師,曾經闖蕩於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十多年前來到東京。現在來咖哩店打工,是因為他在攝影棚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偶爾利用閒置時間來店裡幫忙,與年輕人聊天的同時還能省下飯錢(這家餐館提供工作餐, 每天可以吃一份咖哩飯)。他住的地方很便宜,和朋友分租,估計每個月的花費和我差不多。在東京及周圍,甚至大阪、京都、金澤或名古屋,稍微有點名氣的展覽和音樂會他都會去欣賞,還喜歡做菜邀請朋友去家裡吃飯。他這樣保持單身也是有原因和道理的。
有一次他在店裡留了自己的個展邀請函,是一個以風景為主的攝影展,我去看的時候還以為走錯地方了,因為我沒想到那麼愛滔滔不絕聊天的關西男子會拍出如此寧靜,還帶有少許寂寞和溫情的風景。
疫情之前他經常出國拍照,回來就辦展,每次他都會在咖哩店員工專用的筆記本上留言邀請:「請大家有空的時候來看一看」。有一次展覽的名字叫「冬日來了」,當天畫廊裡只有我一個人,我看到一張照片背景是全白的雪景,畫面中的遠方有人在結了冰的海上釣魚。我把展覽的邀請函明信片拿回八平米的房間裡,貼在牆上看了好幾個月,到年末最後的餐廳營業日剛好遇上這位攝影師,問他那幅作品能不能賣給我。他回答得很乾脆:「行啊。」後來我們談好了價格(相當於兩個月房租),就這樣我的小房間裡出現了海參崴的雪景。
在日本有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房租最好不要超過月收入的三成,這樣才能實現比較理想的收支平衡。若按這種說法來檢討我(或這位攝影師)的開支,肯定被認為嚴重失衡,因為我們把房租和伙食費都壓得很低,「娛樂」方面的開銷嚴重超支。但我認為,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按喜歡的方式失衡是可以的。四疊半沒有地方放洗衣機,我得去外面的投幣式洗衣間,在那裡遇見一位阿姨,聽她講了有趣的、獨白式的故事。因為房間裡沒有洗澡間,我感受到冬天在澡堂裡與阿姨們互相寒暄、把身體浸泡在大浴缸裡的幸福。因為房租很便宜,我不用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也能夠擁有經濟上的自由空間,讓自己去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也許別人會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你,但這種生活方式讓你心中的滿足感得到提升。這是在八平米的房間裡學到的一種經濟學。
買了那幅雪景攝影作品後,我攢了一些打工的薪水去了一趟海參崴,因為我想去看一看作品中的雪景所在的城市,身邊去過海參崴的朋友們回來後也都熱情推薦,說是物價不高,當地人非常樸素友善,食物健康又美味。忍受不了東京酷暑的八月的最後一周,我終於飛到了海參崴,住在朋友推薦的一家離海邊不遠的青年旅館,一張床每天才台幣四百五十元。我放下行李就去附近走走,當地的人們還穿著T恤或短袖,空氣中卻已經開始有初秋的氣息,真爽。
第二天早晨,其他旅客都還沒起床,我悄悄到廚房做了一杯咖啡,拿著馬克杯走到海岸,為的就是找出那張照片裡的風景。除了牽狗或跑步的幾個人,人影寥寥無幾,我沿著海岸線走了十分鐘左右,發現遠方的海角和山我都很熟悉,這一切不會有錯。眼前的大海不像照片裡一大片白色,而是深藍色,海面上有幾隻海鷗忽飛忽降,我想若是那位攝影師,會把這片晚夏風景拍成什麼樣的作品呢?
此刻,我心中莫名其妙地想笑。因為海參崴這座城市,我之前連它在哪兒都搞不清楚,今早怎麼會站在這裡喝咖啡呢?順藤摸瓜,就是因為自己住進八平米的房間。
八平米經濟學
我現在所住的「四疊半」(yojōhan),是一個相當於四個半榻榻米面積的房間,約有八平米(約兩坪)。日式草墊「疊」(發音為tatami/榻榻米)舊稱為「疊席」,是傳統日本和室裡供人坐或臥的一種家具,一疊(或一帖)尺寸相當於一百八十乘九十公分,約有一點六二平方公尺,用房間裡所能鋪上榻榻米的張數即可計算出房間的面積。至今日本人描述房間的大小還是習慣用「疊」(或「帖」),但房間本身不一定是和風風格,只是這樣比較好把握空間大小而已。
四疊半本來是日本的建築中最為標準化且最小的居住單位,傳統建築中的茶室...
作者序
回到八平米
小時候我喜歡一個人玩,玩法無窮,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總覺得身邊有意思的東西挺多的,可以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上了幼稚園的第二年,父母給我一個單獨的小房間,手頭的書都看完了,玩偶也玩了許久,就在自己的小房間裡把看完的書反覆翻閱、玩扮家家酒,都不覺得膩。母親開始有點擔心,便定了一個規矩,除非下雨,白天不許在家看書,盡量去外面找朋友一起玩。我也理解她的用心,後來到了初高中及大學階段我都選擇了體育系的社團,多多少少應該和幼時的這個「規矩」有關。如果一直留在自己的世界裡,我會感到有些心虛。
從疫情前的幾年,我開始住在東京八平米的小房間,感覺回到兒時的世界,只是沒有了當時的「背德感」。一個人玩也沒人說我,忙著做家務、工作、做菜吃飯、練體操或聽音樂,可謂真實版「扮家家酒」,不知不覺一兩天就輕鬆過去了。不過不出門的獨處時間,若超過兩天還是會有點問題,因為我的房間並沒有洗澡間。
在八平米的這個房間裡,洗澡間、冰箱或洗衣機,這些家裡該有的東西,我都不能擁有。但這種小面積和不便,換來的「財富」也有不少。很多年前看過森茉莉的《奢侈貧窮》,書中「精神貴族」這種自我認定我倒是沒有,但她的生活方式散發出來的舒適感,我蠻欣賞的,相信在現代城市裡生活的我們也可以得到這種舒適感。
本書介紹了在八平米房間裡的日常,比如購物、烹飪、愛好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也自然寫到了這幾年在東京生活遇到的人和風景。希望本書能為大家提供因各種原因選擇「蝸居」時的一些參考案例,大家也可以把它當作在東京不花錢深度探索的指南書。
作為自由撰稿人,我知道一個人被呈現的方式非常多樣,並不單一:按照資訊的選擇和故事的講述方式,可以把同一個人的經歷寫得非常精彩,充滿陽光,像是在溫室長大的快樂無憂的人,也可以寫成是吃苦耐勞、從社會底層打拚出來的強者。其實人們的生活也是如此,本書中我盡量把這兩面性都寫了出來。這幾年各種因素導致整個社會和價值觀急劇變化,變成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樣子,在這種快速反轉的世界裡,只呈現某一面的自己也有點不誠懇。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對其的定義, 它不指實際面積,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塊地方。也許八平米在別人眼裡是畸形狀態,但它能夠讓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它也許是某個地方或某個人,在那裡你不用偽裝,可以好好地面對自我,盡可能地去享受當下。
真心期待我們可以再次當面交流的時機。我也很想聽聽大家心中「八平米」的故事。
二○二二年九月於東京
回到八平米
小時候我喜歡一個人玩,玩法無窮,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總覺得身邊有意思的東西挺多的,可以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上了幼稚園的第二年,父母給我一個單獨的小房間,手頭的書都看完了,玩偶也玩了許久,就在自己的小房間裡把看完的書反覆翻閱、玩扮家家酒,都不覺得膩。母親開始有點擔心,便定了一個規矩,除非下雨,白天不許在家看書,盡量去外面找朋友一起玩。我也理解她的用心,後來到了初高中及大學階段我都選擇了體育系的社團,多多少少應該和幼時的這個「規矩」有關。如果一直留在自己的世界裡,我會感到有些...
目錄
給台灣讀者的話
自序 回到八平米
輯一 身處八平米
八平米經濟學
東京尋房記
投幣洗衣間的故事時光
泡在市井東京
沒有冰箱的日子
週五的成就感
輯二 走出八平米
錯過「終電」的夜晚
早上八點關門的喫茶店
去築地魚市場喝咖啡
老闆娘,來份肉蕎麥
輯三 東京與八平米
深夜電台
聽落語,找幸福
附錄:詩歌改編成落語小品的落語家
城市裡玩遊戲的人
代後記 在「小」和「大」之間
給台灣讀者的話
自序 回到八平米
輯一 身處八平米
八平米經濟學
東京尋房記
投幣洗衣間的故事時光
泡在市井東京
沒有冰箱的日子
週五的成就感
輯二 走出八平米
錯過「終電」的夜晚
早上八點關門的喫茶店
去築地魚市場喝咖啡
老闆娘,來份肉蕎麥
輯三 東京與八平米
深夜電台
聽落語,找幸福
附錄:詩歌改編成落語小品的落語家
城市裡玩遊戲的人
代後記 在「小」和「大」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