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官場,遭遇內憂外困
耶律楚材年僅十七歲即科考得中,金貞祐元年(一二一三年),他出任「同知開州事」,當了一個州的副長官。耶律楚材正式進入仕途了,然而這條道路並非十分通暢平坦的。當時,官場已經非常腐敗,真正有才幹的人是很難得到重用的。耶律楚材在一首詩中曾經談到他的侄兒耶律正卿,「學書寫盡千林葉,習射能穿百步楊」,文武雙全,完全靠自己的本事,「曾陪劍珮待明昌」,當上了章宗的侍衛,可是仍然不被重用,結果還是「榮枯枕上夢黃粱」。耶律楚材自己當然也不會有更好的遭遇,儘管他工作得很努力,仍然只不過是一個開州同知,除了協助知州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外,實際上沒有多少事情可幹。這對一個志欲「輔翊英主」,精力旺盛的青年來說,當然會感到生不逢時,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了。
當時,正值金國內外交困,走向衰落。內部官場腐敗,人民生活貧困;外部除南宋政權的壓力外,北方草原的蒙古民族悄悄強盛起來。在耶律楚材考中進士的那一年,蒙古孛兒只斤氏的鐵木真統一了蒙古民族,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可能沒有想到,就是這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後來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當蒙古汗國建立時,在它的南部,東方是金國,西方是西夏,江淮以南是南宋,恰成三足鼎立之勢。成吉思汗最初的主要目標是進攻金國,但從戰略上考慮,如果先征服了西夏,便可切斷金的右翼,打通西征的通道,消除攻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可以獲得農區作戰和攻城的經驗。因而,在成吉思汗攻金之前,曾三次用兵西夏,迫其臣服。後來西夏乘蒙古主力攻金和西征時,又屢次叛蒙,成吉思汗再征再服,先後征討六次,費時二十二年,終於在成吉思汗逝世前將西夏夷滅,可謂曠日持久。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國家。党項在隋、唐時就很活躍,唐末逐漸強大,為唐守夏州。到宋太宗時,党項首領李繼遷叛宋降遼,此後利用宋遼矛盾,謀求獨立發展。李繼遷之孫李元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先後拓地至涼、甘、肅、瓜、沙等州,於一○三八年稱帝,國號大夏,世人多稱西夏,另外也常被稱為河西、唐兀惕、唐古等。蒙古語因發音關係,把「河西」讀為「合申」。西夏的首都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統治範圍包括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
成吉思汗經過調查,認為西夏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奢侈腐化。在金滅遼後,西夏雖又稱藩於金,但雙方關係並不融冶。這些都是征西夏的有利條件。
一二○五年,成吉思汗以王罕之子桑昆逃入西夏為藉口(其實桑昆並沒有正式入境,西夏也不敢收留他),攻破西夏邊境兩座小城,擄走一批財物。這次試探性的進攻,使成吉思汗瞭解到攻城作戰的艱難,為大規模入侵堅城深壘的農耕國家鍛煉了部隊,等於一次實戰演習。
西夏統治集團面對強敵,不思振作,只把興慶府改稱中興府,內部矛盾更為激化。夏襄宗李安全於一二○七年廢掉堂兄李純祐,奪取王位,請封於金。成吉思汗以新主即位,不來告喪為由,遣使逼西夏納貢稱臣,李安全不從,成吉思汗便親率大軍南下。
蒙古軍先包圍西夏北部兀拉海城(約在今阿拉善右旗境內),派人入城勸降被拒絕,成吉思汗便下令攻城。由於缺乏攻城經驗,連續四十多天未攻下。傳說成吉思汗向守城主將提出奇怪要求;若交出千隻小貓和萬隻燕子,即可解圍撤兵,守將照辦。成吉思汗便將這些貓、燕子尾部拴上浸過油的麻絮,點火放入城中,致使城內處處起火,蒙古軍趁亂取城。此後,蒙古軍又在西夏攻掠五個月,滿載而歸。
一二○九年(一說一二一○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從兀拉海攻入西夏,西夏軍抵擋不住,蒙古軍攻破克夷門(賀蘭山關口,距西夏都城中興府僅四十公里),俘西夏主帥嵬名令公,進而包圍中興府。李安全一面親督將士死守,一面向金國求救。金帝卻認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