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復興漢室的砥柱
現實中,成就一件大事往往需要一大堆的優點,而毀掉一樁事業,一個小小的衝動就可以完成。
弘毅寬厚難抵衝動的魔鬼──劉備
人物點讀
出生於沒落的漢朝皇室世家,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與關羽、張飛組織起一支地方武裝,加入東漢王朝撲滅黃巾起義軍的戰爭;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占荊州,聯孫吳,退曹兵,入四川;最終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成為三國中一國。
在為關羽報仇而發動的對吳戰爭中失敗,退兵回到蜀國。同年在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病逝。
劉備雖然是皇室之後,但到他這一輩時,皇家的氣派早已蕩然無存,和當時袁紹、曹操顯赫的家世與既有的權力相比,那可是差得遠;和孫權父兄兩代奠基的雄厚基業相比,也是大有距離。說到底他也就是一介布衣。因此,要想光復漢室就只能起於平民,從頭再來。
在東漢末年的諸豪強中,就他是白手起家的。可就是這個文墨不高、武藝不強的劉備到後來卻能成就三國時期的蜀漢天下。
劉備仁厚愛民,常常體恤百姓。他當安喜縣尉時,因與百姓相處很好,深得民心;理政新野時,他待民如子,民間流傳出了「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的歌謠。特別是火燒新野遭到曹軍瘋狂反撲後,不得已棄樊城、走襄陽時,劉備甚至帶著十萬百姓慷慨赴難。在前頭大軍日行僅僅十幾里,後面卻有曹兵緊急追趕的危急情勢下,面對勸諫,劉備卻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因而感動得兩岸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到了西川,劉備軍隊仍是「秋毫無犯」,那裡百姓「焚香禮拜」,虔誠地歡迎他們進城,因而取得了穩固的根據地。
他處友以誠,待人以寬。寧失一左右手,不強徐庶之所難;置幼子安危於不顧,而唯恐趙雲有失;讓徐州而不受,出入荊州而不奪,兵臨西川亦不忍取。特別是三讓徐州、氣摔阿斗及白帝城託孤三件事更讓他的宅心仁厚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備的創業是艱辛的,出道時他常常被人打得東奔西跑;從投靠公孫瓚和陶謙,到後來甚至無奈地去投靠呂布;他投靠過曹操,後來又和曹操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他投靠過袁紹,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後,劉備又藉故開溜。長期的戰亂中,他曾經遭受多次大敗,僅僅因戰敗而丟妻棄子這種重大事件就有四次之多。他一方面東奔西跑,一方面還要承擔來自於生死的壓力,比如「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心理戰,以及醉心種菜的賣傻表演等。但在這樣環境中,劉備挺住了,他不屈不撓,壯志在胸,這樣的堅毅與隱忍是常人無法做到的。
他的性格優勢讓他贏得了民心,贏得了英才們的追隨,占領了益州,奪取了漢中,劉備的事業如日中天。
然而這一切大好形勢接下來卻從劉備的衝動中逆轉下來。當關羽、張飛接連被殺的消息傳來時,劉備這個「桃園三結義」的大哥再也沒有了創業時的那份冷靜,他想到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約,想到的是「兄弟都沒有了,要江山何用」的小義,一向謹慎隱忍的劉備表現出了難以遏制的衝動。
當學士秦宓進言這是「徇小義」時,劉備竟堅持地認為兄弟之情是大義,為此,還差一點將其斬首。就連劉備一向極為尊重的諸葛亮也難逃遭受疾言厲色的尷尬。在眾臣多次勸諫都無效的情況下,諸葛亮上表力陳伐吳之害時,劉備竟然把表擲之於地,聲稱「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如此怒斥諸葛亮是絕無僅有。
及至後來東吳特使諸葛謹言辭懇切,指出為關羽興兵伐吳是「舍大義而取小義,棄重而取輕」的關鍵點時,按照以往的劉備應該能夠聽進去的,但這時,他像著了魔一樣,決絕地堅持出兵,用他的話說「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事實上果不其然,在他一意孤行發動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被東吳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元氣大傷,走向了沒落。
對於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在出生入死之中建立起來的兄弟深情,我們本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人之常情。然而,當這份情感與光復漢室的目標發生衝突時,作為領袖人物的劉備就該有所深思了。
他應該在情感與理性中尋找到一個屬於決策人物本該擁有的平衡點,應該確立自己的身分。此時的劉備是兄長,更是一國之君。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作為領袖人物,其性格中最忌諱的因素大概莫過於感情用事了。因為感情有時候就像倫敦上空的大霧,掩蓋了世界上原本客觀的面貌和真實存在;情緒的誘發讓你的眼睛戴了一副哈哈鏡,眼前的事物全都被扭曲了,讓是非曲直的價值沒了判斷。
有這樣一個實驗,一個心理學家用鉛筆分別畫了一個蘋果和辣椒的輪廓,然後他拿來了畫筆,給它們分別染上青色和紅色。對於蘋果的圖案,大家普遍感覺到那是一個生澀和熟甜的蘋果。那個辣椒的輪廓,任憑怎麼染,大家都無法感覺到有蘋果的味覺感想。這時,心理學家平靜地說:只有線畫對了,染色才有用。在這裡線就是理智,色是情感。
感情用事,就是在沒有畫線的前提下而任意染色,結果讓世界變得面目全非,甚至出現萬劫不復的遺憾。劉備正是在所謂的兄弟之情中分不清社稷和兄弟的區別、大義和小義的界限。在沒有線的約束中,一味擴大情感的色彩。這樣註定要失去正確的判斷。該理智的時候絕不可感情用事。
如果劉備這時候按照眾人的建議,少些衝動,多些理性。認真地去畫條線會是怎樣呢?當孫權送來殺死關羽的凶手,遣書求和時,他完全可以藉機提出一些條件,將由於關羽失誤造成的損失彌補過來,以對付最強大的敵人曹魏。作為一位決策人物,應該想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哲言;應該有一個審時度勢、隱忍以求發展的變通。
人人都有弱點,但有的人知道弱點後能對弱點下刀,而有的人卻知而不為,甚至乾脆一生都不知道。這樣來看,人可以被分成兩類,成功者與失敗者。那些固守自己的弱點者,一生都很難發生重大改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
歷史上,伍子胥、孫臏、勾踐、韓信……如果按照人之常情,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用情感來燃燒自己,但他們都沒有,最後他們在隱忍的理性堅持中,走向了自己的成功。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他只能去做失敗者。
劉備沒有做到,所以劉備敗了。與其說是因為宿命,不如說是因為那令人驚嘆的感情用事和衝動。
所以,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抓緊理智這根韁繩,不要讓衝動自由馳騁,更不能讓它氾濫,要不然吃虧受害的是你和你的事業。
人物密碼
劉備為人的特性和品格最符合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他獲得了人氣,成功了;然而他又深陷兄弟情深而不能自拔,所以他失敗了。角色和身分的轉變需要人們不斷地調整性格特質予以適應,否則優點也會成為缺點。
現實中,成就一件大事往往需要一大堆的優點,而毀掉一樁事業,一個小小的衝動就可以完成。
其實每個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有其理由,但清醒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目標以及完成目標的方法和潛在的風險,在平靜中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法。而衝動的時候則不同,他雖然也清楚所要完成的目標,但都會因為衝動而考慮欠周全及方法不當,對風險疏於防範,甚至抱著一種僥倖的下不為例心理,想一蹴而就,這時,魔鬼往往就出在這些欠考慮的細節裡。
所以,一個人的性格必須隨著成長和成熟而不斷地調整調適,人生不可能完美,但人生中的一個個成功卻需要你一個個完美地去考慮。而不感情用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