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霸王項羽之謎
第一節 項羽為何要屠城
西元前二○七年正月,項羽奉命帶領部屬攻打軍事要地襄城(今河南省許昌市南部),經過一番苦戰,攻下襄城之後,對城內居民進行了大屠殺。
同年七月,項羽攜劉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陽(今山東省青島市北部),在攻占城陽之後,再次進行了屠城。
霸王項羽畫像(插圖14)
在生物界中,動物會因食物的缺乏而互相殘殺,但極少有物種能在對同類的殺戮中感受到快感。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就在這極少數中占有一席之地。牠們在族群爭奪生存空間時,會因殺掉對方族群的成員而產生異樣的興奮。
在史冊記載中,也確有以殺戮為樂的人存在,然而這樣的例子並不廣泛而具備代表性。這種具備殺人癖好的個案人物,在暴露出畸形人格後,會持續表現出病理狀的殺戮偏好。從史料中看,項羽和劉邦並非持續地進行大規模屠殺而以此為樂趣。
從他們不具備典型的病理特徵這一點,基本上可以斷定他們並非因人格扭曲或心理變態而殺人。那麼,項羽屢次屠城又是為了什麼?
歷史記載,項羽首次屠城的時間是在西元前二○七年正月(當時以十月為歲首)。這個時段距春季農業播種時間為期不遠,正是一年中經濟作物相對匱乏的時期。會不會是迫於經濟壓力,才出現大規模的殺戮行為呢?
秦末反秦的成員構成比較複雜,既有昔日的貴族,也有平民,還有秦政府的底層官吏,這些人加入反秦武裝的理由各異。率先參加反秦軍的平民,大多是在斷絕經濟來源之後,為謀求生計才鋌而走險的。而其他成員中,除了舊貴族是主動策畫者以外,剩餘成員大多是受形勢所迫不得不進行武裝叛亂。
舊貴族勢力們在當時早已脫離了昔日的優勢資源,他們所掌握的物質資源並不比普通平民多出許多。以他們自身的經濟能力來供養一支軍隊,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目標。舊貴族們都無法提供出的經濟支援,指望組織內其他成員來完成,更是難以實現。一大群壯漢的吃飯、穿衣以及手中的武器來源,都是有待解決的持續性經濟問題。
反秦軍的武裝不同於秦王朝的正規軍。正規軍的一切經濟供養均由政府來完成,既有的財政收入體系能即時地將經濟給養補充給軍隊,以供其必要之需。而反秦武裝組織除了搶劫以外,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方式,而這種方式則是最經濟的選擇。
反秦軍對所經過地區中的社會及經濟秩序帶來的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這就導致了地區內原居民為自我保護而產生反抗。地區內原居民反抗失敗之後,當他們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時,他們仍然不願交出經濟資源,因為當時的經濟資源太有限了,交出去後就喪失了基本的生存底線。
或許這才是項羽屠殺平民的真相,為爭奪有限的經濟資源而做出不夠人道的政治選擇。
西元前二○七年七月,項羽在今山東城陽又一次屠城。山東的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小麥的收割季節一般在農曆五月到六月間,項羽在攻打城陽時,城陽地區已經完成了小麥的收割。依照常理,收穫季節剛過,平民家中應該有些儲備的糧食,在面對無從抵抗的武裝力量時,拿出一部分糧食贖買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流寇們殺人是手段,獲得經濟給養才是根本目的,如果能獲得給養,則不至於將事情弄到見血的地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此時距大澤鄉的抗秦已有兩年的時間,離大規模的反秦大約也有一年半的時間。這一年多的社會秩序紊亂逐漸滲透到經濟秩序中。農民無心耕種、商人無心經營,在經濟的震盪衰退中,將各自的儲備消耗一空。儘管剛剛過了收穫的季節,城陽的居民也應該沒有充足的糧食用來贖命。
種種歷史跡象表明,項羽的軍隊一直處於經濟窘迫的壓力之下,逼著他一路殺將過去,以掠奪的方式謀求基本經濟來源。有一個歷史線索能為當時的經濟窘迫情況做佐證:鉅鹿之戰前,項羽在殺宋義時曾提過軍中糧食短缺的問題。而鉅鹿之戰後,項羽與章邯的和談,也和軍中短缺糧食有著不可迴避的聯繫,以至於後來的坑殺秦卒,甚至是楚漢相爭的敗北,都與經濟給養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
經濟資源的匱乏,伴隨著項羽的全部戎馬生涯,這使得文韜武略、天縱之才的西楚霸王不得不屈從於現實。而經濟上的無以為繼,則葬送了他的全部江山。
第二節 項羽為何放過劉邦
在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放過劉邦,有事理上的原因,也有人情上的原因。
先說事理上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在劉邦完全接受了項羽提出的講和條件,並臣服於項羽,使項羽失去了火拼的理由。
鴻門開宴以前,項羽和劉邦已經談判講和,講和的條件相當苛刻。劉邦將咸陽及關中移交項羽,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秦朝的官吏和軍隊,也全部交由項羽處理。劉邦只領本部人馬暫駐霸上,隨同聯軍各部一樣,統一聽從項羽的指揮。劉邦接受這樣的條件,相當於完全地歸順和臣服。在這種形勢下,對於當時的聯軍統帥項羽來說,他已經沒有殺掉劉邦的名目和理由。如果他無端殺掉劉邦,不僅要背上在楚軍內部自相殘殺的罪名,也將會引起諸侯各國聯軍的不滿和恐慌,這種得不償失的政治風險,他是不願意冒的。順理成章的結果是,經過鴻門宴前後的交涉,項羽和平解決了劉邦問題,掌握了所有軍隊的指揮權,由戲水鴻門進入秦都咸陽。
再說人情上的原因。這個原因有三重。
其一,項伯保護劉邦,項羽尊重項伯。在鴻門宴上,項伯是劉邦的保護者,他自始至終護衛劉邦。項羽生於貴族名家,從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項梁撫養長大,秦時避難,起兵渡江,定陶軍敗,每到關鍵難處,依靠的都是項氏宗族的和衷共濟。項梁戰死後,項伯是項氏宗族之長,項羽極為尊重項伯。項伯的話,他是不能不側耳傾聽的。在如何處置劉邦的問題上,項伯與范增是對立的。劉邦接受和解的條件臣服後,項羽是認同項伯的。鴻門宴上,項伯與項羽同坐西邊的上席,范增坐在北面的次席,不僅是上下尊卑的安排,也是項伯的意向重於范增的體現。
其二,高傲自負的青年貴族項羽,並未視劉邦為對手,反而有戰友之情。鴻門宴上的項羽,剛剛殲滅和受降了秦軍主力,被諸侯各國軍隊推舉為聯軍統帥,軍功和威望如日中天。此時的項羽可謂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經在自己手中,已經臣服歸順的劉邦哪裡可能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對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他。同時,此時的項羽只有二十七歲,他是天生無敵的將軍和勇猛的戰士,也是一位極易受感情左右的人。聽了劉邦低聲下氣的辯解,同是楚軍將士、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左右了他的思想,使他不能根據政治利益的需要採取非常的行動。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隨同項梁軍至東阿援魏救齊,擊破章邯軍後,與劉邦聯軍共同作戰,先戰城陽,強攻破秦軍屠城,再戰雍丘,斬殺秦三川太守李由,項梁兵敗,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難一場。在項羽的心中,對於劉邦的戒備已經完全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戰友和兄弟之情。
其三,樊噲的闖入,打破了緊張的氛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范增無奈下的計謀,項羽並不知情。項莊受范增指使舞劍,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時,刺殺劉邦已經不可能,但氣氛仍然緊張,意外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出現。緊張的氣氛,由於樊噲的闖入而被打破,項莊的刺殺行動停止,項羽和與宴者的注意力轉向樊噲,范增的計謀失敗,劉邦安全了。
第三節 鴻門宴的告密者
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飯局中,「鴻門宴」是最著名的。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之所以能有這場飯局,全是因為兩個人的告密。
事情還是要從西元前二一○年秦始皇之死說起。這一年,秦始皇到南方遊覽,路途遙遠,顛簸勞累。秦始皇病了,卻又不肯讓人知道,最終走到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時死掉了。秦二世上臺後,暴政更為嚴重,先是有陳勝、吳廣起兵抗秦,天下群雄紛紛響應。在眾多造反人物中,劉邦和項羽的實力越來越大。
西元前二○八年,劉邦與項羽在天下諸侯所擁立的楚懷王面前立下誓言:「先入定關中者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