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識OH卡
OH卡作為一種「自由聯想」及「潛意識投射」的心靈圖卡,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捕捉和提升直覺力,增進溝通與連結。這些美麗的圖卡,不僅適合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用於個案和集體治療,也適合所有的成人和孩子,從藝術創作到家庭聚會、以及企業團隊培訓,都是很好的工具和媒介。協助我們看見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療癒身、心、靈多個層面,讓生命重建、蛻變、成長。
之所以被稱為OH卡(歐卡),是因為OH卡系列心靈圖卡的呈現一針見血、直指人心,總是會令人情不自禁地發出驚歎聲:「OH!太神奇了!」、「OH!太不可思議了!」..
目前,OH卡這套經典圖卡已經有21種語言版本,在全球各地被廣泛地使用著。並且以OH卡為中心的系列心靈圖卡,已經發展為20餘套,如「孩童卡(Personita)」、「成人卡(PERSONAA)」、「伴侶卡(TANNDOO)」、「克服卡(Cope)」、「神話卡(Shen Hua)」等;以及限量版畫家卡系列,如「波勒加爾畫家卡(BEAUREGARD)」、「大溪地畫家卡(TAHITI)」等。並且OH卡心靈圖卡系列依然在不斷增加中,也有更多的藝術家加入到心靈圖卡的創作。
主創藝術家:Moritz Egetmeyer & Ely Raman
Moritz Egetmeyer
Moritz Egetmeyer曾受教於加拿大溫哥華的Simon Fraser大學心理學系,是一名心理治療師,之後在加拿大Cold Mountain學院的Antioch大學,獲得了人本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正是在這裡,他首次開創了OH卡原型。此後不久,他結識了墨西哥裔的加拿大繪畫藝術家Ely Raman,兩人合作共同創造了OH卡。
Moritz和Ely成為了朋友。出於對OH卡作為非教條、自我發現性的熱愛,以及與更多人分享的願望,當Moritz從德國西南部返鄉之後,他考量了尋找歐洲出版商的想法。但是1984年,他最終決定自己出版OH卡,並在此系列中加入其他圖卡,包括Ely Raman創作的附加卡片。
在多年實踐中,Moritz飽含熱情地與藝術家、作家合作,將許多OH卡的奇蹟帶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與Ofra Ayalon和Mrina Lukyanova的合作中,創造了COPE卡(克服卡),並創造了一套空白卡片—CLARO卡(創造卡),供人們創作他們自己的圖卡。Moritz也在繼續創造著新的其他圖卡。
在使用、教授、搜集和整合OH卡應用的這些年中,Moritz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導師,而他也樂於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人。
Ely Raman
Ely Raman在美國新澤西州的Rutgers大學教授藝術的那些年中,他最偏愛的表達方式,就是被他稱之為「多樣性結構」的藝術形式。1975年,他的藝術主題與OH卡結合到了一起,透過與Moritz Egetmeyer共同創造的OH卡,將自己的繪畫變成可不斷改變的「多樣性結構」。
全部的圖卡都可以拿在手中或放入衣袋,可以對它們進行無窮種組合,並邀請它們的使用者成為藝術的參與者,為他們的結構增加更多層次的變化。
Ely還創造並繪製了SAGA(英雄故事卡)、MYTHOS(西洋神話卡)、PERSONA(成人卡)圖卡。PERSONITA(孩童卡)圖卡是和Marina Lykyanova聯合創作的。
Ely於2007年去逝,享年77歲。
2. OH卡運用方法
OH卡哲思
在心理學領域有幾個很著名的概念,其中包括:冰山理論、情緒ABC理論、投射和移情。
冰山理論在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思想發展的早期被提出,他將人的心理活動及其構造,劃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識,意識是隨時可以直接被感知的心理部分,包括了任何時刻我們知覺到的所有感覺跟經驗;隱沒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是本能、願望與驅動我們行動的欲望所在之地,包含了全部行為背後主要的驅力,是精神分析理論的焦點所在,個人的行為動機都可以在潛意識中找到根源;前意識則是指處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心理現象,儲存我們在某些時刻不會被知覺到、但是可以輕易的召喚到意識中的記憶。
佛洛依德晚期在《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1923年)中提出了新的「三人格結構」說,即認為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部分互
相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內,對個體行為產生不同的支配作用。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是人原有的本能,是無意識的,包括一切遺傳及本能;自我(ego):是人格的意識部分,是理性的、意識的現實化的本我;超我(super-ego):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道德化了的自我,他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育而逐漸形成的。
佛洛依德認為,對於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而言,這三大系統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它們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夠卓有成效地展開與外界環境的各種交往,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實現人的崇高理想與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統難以協調、相互衝突,人就會處於失常狀態,內外交困,活動效率也隨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發展。「三人格結構」是在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完整的人格模式,展現個體的人從本能、欲望進而成為具有社會屬性和文明標誌的成長歷程。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創建,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信念,也就是對這件事的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艾理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案例 Z學員:原來「我認為」的並不是真實的內在狀態
在朋友們的眼中,Z學員是非常輕鬆快樂的,所以她選的也是讓自己感覺很舒服的兩張圖卡,顏色協調,而且畫面中綠色部分比例較多。她覺得「別人眼中的我」(圖1)是平和溫馨的,乾淨整潔房間、窗臺上的植物、桔紅色的燈罩等細節,都襯托著溫暖和有條不紊。選擇「自己眼中的我」(圖2)這張圖卡,是因為畫面中一男一女相擁在一起,是陰陽平衡的狀態,也代表是一種愛,正如她自己一直都非常渴望愛。
而請她憑直覺抽出的同樣主題的這兩張圖卡,畫面卻讓她觸目驚心。「別人眼中的我」(圖
3)裡出現的剪刀,她認為是一把鋒利的兇器,尤其還有被剪破的紅布,並且看見是自己
的手在拿著剪刀親手剪破紅布!這種感覺是讓她非常不舒服的,在請Z學員做「剪」的這個動作時,她覺得心輪部位很卡,覺察到是自己人格中亦有過於犀利的部分,尤其對家人等
親密關係,會口不擇言。同時她意識到剪刀傷害的也是自己。「自己眼中的我」(圖4),呈現的兩個人,她感覺是兩個不同的自己—背道而馳。
「選卡」是意識層在工作,是頭腦裡判斷產生的「幻相」;「抽卡」是潛意識層在工作,是內在真實的念頭。Z學員同一主題的「選卡」和「抽卡」是很不一樣的,她本來以為自己的內在是和諧統一的,透過OH卡的呈現,覺察到了在外呈現的自己與內在的自己並不和諧,反而是一種互相拉扯的狀態。
OH卡是一種呈現,讓OH卡使用者去看見:「我認為的」、「我覺得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狀態,人是最擅長於自欺的動物,頭腦裡絮叨的那些道理,只是為了說服自己而用的。關鍵時候,道理沒有用,因為更強大的驅力來自95%的潛意識。生命有很多層次和面向,它們都隱藏在潛意識深處。不經由這些圖卡,我們也許不能清晰地覺察到它們的存在,通常會活在我們自己頭腦的主觀判斷中,所以OH卡是潛意識的直觀呈現,藉助OH卡會聽見潛意識的聲音。
構造法
構造法是從新的角度,用新的觀點去觀察、分析、理解圖卡,憑直覺去描繪一個故事或重塑一幅圖畫等,擴展思路,重新構造OH卡的表達方式和傳達訊息。
示牌列陣
OH卡繪畫
「OH卡繪畫」牌陣是用OH卡與繪畫相結合的非言語的方式,是打開潛意識寶庫的一把鑰匙,迅速觸及糾結的關鍵點,療癒身、心、靈多層面的創傷。生命本是一幅巨大的畫卷,繪畫是人類天生的本能,每個人都會,繞過左腦強大的心智批判系統,才可以見到生命的實相!
1將整副OH卡圖卡洗卡後,牌面朝下弧形攤開,用左手抽出一張OH卡圖卡。
2將圖卡放在一張A4紙上的你認為合適的任一位置,用彩色鉛筆開始畫一幅可以與該圖卡連結的圖畫。
3透過自我引導或他人的引導,感受圖卡帶來的情緒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