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
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制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
章節試閱
6.隱藏鋒芒,低調處世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凡有才華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華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儘量少出風頭。
二十世紀七○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子外面還擠著不少人,很受學生歡迎。與之相比,其他教授講的課就顯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後,他竟然主動把課程停下來了。有人問他何故,他的解釋是:正因為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所以不能講了。他說:「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並非杞人憂天。
南懷瑾有位學生在臺灣一所師範大學任教,常與本校同仁論及南懷瑾的學識,並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議,何不聘請南先生來師範大學講課?當時,這位教授回答說:「如果請南先生來教孔孟學說,當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講道家的學術,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講禪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說,請了他來,我們這些老師恐怕就失業了,到時到哪裡討飯吃呀?」
這也許只是教授說的玩笑話,但也點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一點,恐怕南懷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辭去輔仁大學的教課職務。以後再有大學邀請,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約聘,指導幾個博士生。博士生人數少,一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更何況,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為簡單了。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處世低調,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已經享盡人間的榮光。不過,也正是這種低調,讓他免去不少麻煩。身負盛名的他尚且如此,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更應低調處世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
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制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是「不必第一,巧當第二」,尤其適用於組織中的二把手或副職,可以戲稱為「老二哲學」或「綠葉哲學」。具體細節如下:
1.幫助下屬立功
每個作為下屬的普通員工,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身為二把手,與下屬更親近,自然更瞭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培才愛人,是二把手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2.個人的功勞要與團隊分享
有了功勞是好事,但要能與眾人分享,因為有大眾才有個人。有好處不要爭利,有利益不要獨佔,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將光榮歸於大眾。」一個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二把手而利益倍增。
3.要輔助一把手搞管理
如果一把手在領導上有不圓滿或欠缺之處,做二把手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好比諸葛亮忠誠輔佐劉氏父子,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吃力又不討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不過,一位深諳「老二哲學」的二把手,會明白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4.替別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諉。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爭功諉過,就不會和諧,無法發展。因此當下屬有了過失、做人處事不圓滿時,二把手要替他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二把手也要懂得為一把手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總而言之,隱藏鋒芒,才能夠更好地發光;低調行事,才能夠更好地處世。
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現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爬山的朋友都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
……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地活下去,這也做不到。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牢騷,尤其知識份子們總認為:「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假使讓我出來,比諸葛亮還高明。所以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隱退是很難的。因此孔子對自己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只有你我兩人才做得到。」
南懷瑾常說,功成則身退。他這一生,每次均在仕途最高峰時選擇了退隱。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川、滇邊境,擔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經理,並組織自衛團,擔任總指揮。他一個人獨自去說服當地擁有三千多人的土匪,收編為他的地方團隊,使隊伍人數達三萬多人。在完成自衛隊的建立後,他認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於是就一個人帶著兩個衛士,離開了總指揮的位子,去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職。
他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同時教授政治學,並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就在中央軍校任教期間,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破壞教育,而不是在建設教育,而且人人都想做領袖。所以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兩年後就辭去教職,隨袁煥仙先生在成都成立維摩精舍,並成為其開山首座弟子。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這兩次退隱,如果換成普通人,恐怕很難做到。他們會這樣想:我風華正茂,底下又有那麼多的人手,權力也有那麼大,我當然不能隱退了。再說了,土匪隊伍是我收編的,我不去做司令,誰有資格去做呢?另外,如果我想走、想退隱,旁邊的人一定說,他們還需要我的領導。他們這麼說也對,這裏少了我怎麼能行?--這是多少人退不了也隱不成的原因。南懷瑾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說退就退、說隱就隱,不留戀功名與官位。
提到進退,好像大都針對有官位與地位的人。其實,普通人也會涉及類似的命題。比如說,退休、降職、讓賢等等。對曾經攀上事業高峰的人而言,恐怕再也沒有什麼比從絢爛中迅速隱沒,更讓人難以忍受了,這時,尤其需要深諳進退的處世智慧與哲學。
1.不要把隱退看成失敗
很多人把「隱退」當成「失敗」。由於他們已習慣於享受歡呼與掌聲,一旦從高空中掉落下來,就像是藝人失掉了舞臺、將軍失掉了戰場,往往一時難以適應,而陷於絕望的谷底。
隱退其實是有好處的。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臺,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志得意滿的時候,很難想像沒有掌聲的日子。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事實上,「隱退」不等於「放棄」,它很可能只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
2.不要認為自己很重要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輕視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沒了誰,地球都照樣會轉。所以,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絕不能狂妄。所以,不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不論是遊子回歸,還是飛鳥離巢,你都可以做到,來就大大方方地來,不妨躊躇滿志,喝令三山五嶽開道;走就痛痛快快地走,盡可能灑脫自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
人生就像爬山一樣,要麼往上走,要麼往下走。我們不能希望總是走上坡路,有時候,走下坡路也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爬到了山頂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麼辦呢?不妨坦然地走下來,再去爬另一座山峰,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6.隱藏鋒芒,低調處世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凡有才華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華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儘量少出風頭。
二十世紀七○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
作者序
在紅塵中滾打的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疲累之中。處世的艱難、人際的複雜、快樂的難得、挫折的頻繁、自我的迷失、信仰的缺乏,使得「活著真累」這句話,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於是,想要生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便成為他們心中的夢想。
然而,想要生活得好一點,就必須要懂得多一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位「老者」,為我們指點人生路上的陷阱與彎道;還需要一位「行者」,立足現實狀況,為我們點撥為人處世的技巧與方法;更需要一位「智者」,穿透時空迷霧,為我們指引未來人生的方向。南懷瑾先生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一位「老者」、「行者」與「智者」。透過他的指點,你一定能夠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身處的社會,同時還能夠練就高明的手段和眼光。這樣,你就會多幾分機智與通達,少幾許愚鈍和迷惘。
他是一位「老者」。
南懷瑾先生出生於二十世紀早期。他經歷過抗日戰爭與國共戰爭;目睹了臺灣由貧困到繁榮的巨變;幾年旅美生活,更讓他得以沐浴歐風美雨;定居香港,還讓他親睹了「東方之珠」回歸的過程。這樣一位飽經滄桑、歷經世事百年變遷的老人,無論如何,是完全有資格給「迷路」的世人指點迷津的。
他是一位「行者」。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行路者」。人們常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然而,南懷瑾先生行的路何止萬里?他從十七歲起就遠離家鄉,去過杭州、四川、西藏。國共戰後前往臺灣,後又旅居美國,回國後定居香港。在「行路」的過程中,他頻繁地更換人生角色:做過習武者,當過軍官,做過半個和尚,還做過商人、教授、學者、「和平密使」、董事長--其閱歷之豐富、閱人之無數,足以為世人指點為人處世之道。
南懷瑾先生又是一位「踐行者」。他將「以超凡脫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作為他的人生理念。他不只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他親自上臺講學;為了造福一方人民,他籌資與政府合建金溫鐵路;為了使傳統文化後繼有人,他從娃娃抓起,積極宣導兒童讀經運動--這樣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的人生智慧就不會是泛泛而談,而是有的放矢。
李白詩云:「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如今,世人「行路」之困惑比李白更甚。那麼,你不妨坐下來,傾聽南懷瑾先生這個「行者」的指點。
他是一位「智者」。
關於人生的哲學,中國的古聖先哲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說過許多了。可惜的是,這些原創性的智慧,由於時代背景及語言方面的隔閡,絕大多數中國人已沒有耐心、沒有能力從中吸取。所幸的是,南懷瑾先生用他的解釋性智慧,為我們打開了這些文化瑰寶的大門。他就像一個佈道者,把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釋迦牟尼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講來,並且妙趣橫生。我們完全可以在這樣的輕鬆閱讀中,領略生活藝術、知曉生存之道。
本書分為兩大板塊,在「大師知行錄」板塊中,首先從南懷瑾先生數百萬字的著述中,提煉出關於人生的醒世金言,然後圍繞這句話的主旨,結合其親身經歷舉證一案例,或者由他講述的故事,以此印證他在醒世金言中體現出來的人生智慧。在「大師智慧活學活用」板塊中,則結合現實情況,將其人生智慧的要義加以闡述,並力圖探討一些可以用之於實踐的方法。當然,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融進編者個人的理解和感悟。
理不在煩,簡明為真;法不在多,一句就行。如果讀者朋友能夠透過本書,有一言一句之得,或打開一個心結,或解決一個難題,或發現一個目標,或找到一條道路,對編者而言,就是無限的欣慰了。
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思想可能不是一本書能概括全面的,我們只能是盡全力把他最經典的國學思想和人生感悟傳達給每位讀者,本書的出版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對他們的辛勤工作深表謝意!希望每個讀者都能領悟到大師的思想和智慧,更希望本書能成為每位讀者朋友真正的良師益友!
在紅塵中滾打的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疲累之中。處世的艱難、人際的複雜、快樂的難得、挫折的頻繁、自我的迷失、信仰的缺乏,使得「活著真累」這句話,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於是,想要生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便成為他們心中的夢想。
然而,想要生活得好一點,就必須要懂得多一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位「老者」,為我們指點人生路上的陷阱與彎道;還需要一位「行者」,立足現實狀況,為我們點撥為人處世的技巧與方法;更需要一位「智者」,穿透時空迷霧,為我們指引未來人生的方向。南懷瑾先生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一位「老者」、...
目錄
一、「曲」者生存,難得糊塗,念好千變萬化處世經
1.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018
2.首先要適應現實/022
3.難得糊塗易處世/026
4.善於應變,做時代的弄潮兒/030
5.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034
6.隱藏鋒芒,低調處世/039
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044
8.處世不要太較真/049
9.留有餘地天地寬/053
二、但在流傳不在多,事業和工作的真諦在於付出
1.付出是真正的成功與富有/058
2.以超脫出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062
3.只問耕耘,不問收穫/066
4.少說空話多做事/070
5.適度謹慎之後,需要果斷/074
6.認真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080
7.用創新頭腦做事/085
8.做事要走正道/088
9.患得患失,百事不成/092
10.做事要把握大關鍵/097
三、做人是第一等學問,先做好人,再做聖人
1.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102
2.逃出人生三重門:自欺、欺人、被人欺/107
3.不要對人要求過高/113
4.推己及人,將心比心/117
5.與人友道相處才對/122
6.做人要如水一樣/127
7.禮儀之道絕非小事/133
8.不要遷怒於人/138
9.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144
四、行孝須趁早,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1.孝是回過來還報的愛/150
2.孝之以「順」,更要孝之以「敬」/154
3.僅僅養活父母不算孝/158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164
5.出遠門前要先安頓好父母/170
6.視眾生如父母,大孝於天下/174
五、親如蜜卻淡如水,交朋友一定要有分寸
1.交朋友要講分寸/180
2.道不同,不相為謀/184
3.選擇益友,遠離損友/189
4.對朋友的規勸要適可而止/195
5.知己難求,得必珍惜/199
6.「久而敬之」使友情「全始全終」/205
六、失意不忘形;身處逆境,依然笑看滿山花開經
1.得意失意難定論/212
2.失意不忘形/215
3.得意時,莫驕狂/219
4.經歷痛苦,才會成長/223
5.忍耐一切的不如意/227
七、學習無處不在,吃飯穿衣也修行
1.吃飯穿衣是修行/018
2.既學又思,不罔不殆/023
3.學無常師,多方求教/030
4.所有的學問,都是死人的古董/036
5.別被學問困住手腳/039
6.勤勞而精進,不力學沒有用/043
7.終身學習,「不知老之將至」/048
八、
養生也養心,做足修身養性的真功夫
1.一呼一吸間,看透生死/054
2.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059
3.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065
4.凡事都要有限度/069
5.不要急躁,學會耐心等待/073
6.現在就是價值,要活在當下/077
7.笑:恬愉樂觀可百歲/082
8.靜坐修道,長生不老/087
9.要想健康,腹中常空/091
10.生物鐘:遵循「人體的四季」/096
九、簡單衍生快樂,從複雜中掙脫,就是從痛苦中解脫
1.簡單生活,從複雜中解脫出來/104
2.清「空」的境界,歸「零」的藝術/110
3.從自我的「心獄」中釋放出來/114
4.忘卻也是一種幸福/118
5.放下就是快樂,真放下才能真解脫/123
6.擴展欲望,必定會遭受無限的苦果/128
7.有缺陷才是圓滿,不求全方能常樂/133
8.何必尋愁覓恨怨東風/137
9.清福:一日清閒一日福/143
10.化高明為平凡,歸絢爛於平淡/148
11.人生只是以人生為目的/152
十、尋找自己的「立足點」,雖身心交瘁卻不迷失方向
1.在「立」字上用足工夫/160
2.保持個人的風格/166
3.認清自己,才不至於迷失本相/171
4.不跟著時代轉,不跟著別人學/177
5.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不受外界的影響/182
6.一個人必須有遠見/187
7.取捨之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193
8.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198
十一、信仰使身心安住,真正的虔誠在於心靈的恭敬
1.信仰如暗夜燈塔/204
2.真正的信仰在於心靈的恭敬/208
3.人要有所敬畏/212
4.不要盲目崇拜偶像/218
5.真理合一,殊途同歸/222
一、「曲」者生存,難得糊塗,念好千變萬化處世經
1.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018
2.首先要適應現實/022
3.難得糊塗易處世/026
4.善於應變,做時代的弄潮兒/030
5.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034
6.隱藏鋒芒,低調處世/039
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044
8.處世不要太較真/049
9.留有餘地天地寬/053
二、但在流傳不在多,事業和工作的真諦在於付出
1.付出是真正的成功與富有/058
2.以超脫出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062
3.只問耕耘,不問收穫/066
4.少說空話多做事/070
5.適度謹慎之後,需要果斷/074
6.認真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