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這30個國家怎麼就突然消失了呢?
大宛古國:汗血寶馬的故鄉
提到汗血寶馬,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但是說到汗血馬的故鄉,也許就有很多人不知道。這種寶貴的馬產自西域三十六國的大宛國。當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的時候,中原人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出汗如滴血的寶馬,也開始關注這個出產如此良駒的國家。後來因為汗血寶馬,漢朝不惜與大宛國兵戎相見,如此看來此馬真是非比尋常啊!
張騫的發現
大宛國是位於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也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小國之一。大宛國位於帕米爾西麓、天山腳下的高原盆地,山清水秀,農業發達,溝渠成網,河道交錯,是一個很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又因為絲綢之路經過於此,所以大宛國在當時的東西交通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關於大宛國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在西元前129~前12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想要聯絡大月氏攻打匈奴,但是被匈奴抓獲並扣押十年。後來匈奴對張騫的看管逐漸放鬆,才使他有機會逃出來,向西走了十幾天,到了大宛國境內。
大宛國的君臣早就聽說漢朝物產豐富、強大富饒,原本想和漢朝有所來往,但因相隔萬里而未成功。如今聽到有漢使到訪,非常高興。於是大宛王熱情地接待張騫,並問他去往何處。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去月氏。如果真的可以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漢朝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於是,張騫在大宛國受到很高的禮遇,他歸國後,對漢武帝詳細介紹大宛國。
張騫從西域回來以後,漢朝的人們才知道在西域還有一個小國家。它在漢朝的正西,在匈奴的西南,離漢朝有一萬里之遙。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人口有幾十萬,國家雖不如漢富足,但士兵們個個英勇善戰,尤其是善用弓和矛等兵器。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如果僅僅是這些,根本不會引起漢武帝對這個小國的重視,然而,歷史卻戲劇性地讓兩個沒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兵戎相見,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源是大宛特有的良駒——汗血寶馬。
張騫在介紹大宛國的時候特地介紹當地特產的寶馬——汗血寶馬。此馬出汗帶血,能日行千里,有傳說聲稱大宛的馬是天馬的後代。這個消息讓漢武帝為之一振,作為一國之君,擁有寶馬良駒是威武的象徵。當他聽了張騫對大宛寶馬的描述後,非常想得到一匹這樣的馬。
但是當時的漢朝還不夠強大,還受到匈奴的騷擾和威脅,因而漢武帝沒有立即派人去大宛國,直到後來國富民強,兵力充足,打敗匈奴之後,漢武帝就將獲得汗血寶馬的要求提出來。大宛馬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漢武帝最終是否如願以償得到這種寶馬?在獲得這種神奇寶馬的過程中,漢朝與大宛國又發生什麼事情?
汗血寶馬
漢武帝在得到大宛國的汗血寶馬之後,作一首〈西極天馬歌〉:「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由此可見漢武帝對大宛馬喜歡至極。也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寶馬,大宛國才會如此出名。
據史料記載,這種馬體形飽滿、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其步伐輕靈優雅,體形纖細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完美的身形曲線,有「天馬之子」的美譽。據說,大宛馬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會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大宛馬又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汗血寶馬。
馬,一直都是忠誠和剛烈的象徵。這種有靈性的動物更是征戰沙場的男兒們建功立業的好搭檔,中原人雖然不是游牧民族,但是同樣重視戰馬的品質,同樣以寶馬良駒為榮耀。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這種汗血馬反應迅速、奔跑快捷、耐力好,非常適合做軍馬用。
在游牧民族的征戰中,這種馬更是發揮重大作用。早在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極深的印象。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因此,世人對於汗血寶馬的偏愛可想而知,就連帝王也視其如珍寶。
關於汗血馬名字的由來,自古都是眾說紛紜。有些說是汗血馬生活在西域地區,皮下有當地特有的一種寄生蟲,全力奔行時會導致毛細血管輕微出血。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向大宛國索要汗血馬未果,大怒,就派兵攻打大宛國,大勝後帶回寶馬3,000匹。李廣利護送大宛馬回長安的時候,有人問:「如果皇上問及馬名,如何作答?」一位將軍說:「這些馬是我大漢士兵的汗血換來的,就叫汗血馬吧!」於是「汗血馬」的名字誕生了。
兩種說法各有道理,究竟哪種是史實現在已經無從考證。
因馬而起的戰爭
一開始,漢武帝打算從大宛國購買汗血馬。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委派韓不害率百餘人的使團帶著千金和金馬,去請求大宛王交換貳師城的好馬。得到漢朝使臣到來的消息,大宛國王毋寡不敢怠慢,立即在王宮內擺宴接見。韓不害首先獻上帶來的珍貴禮物,頓時,那匹用純金做成的精緻駿馬模型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大宛王對於漢朝的禮物自然十分心動,但是他從軍事方面考慮,最終拒絕漢使的買馬請求。僅僅是拒絕也不會招致戰爭,貪婪的大宛王既不想賣寶馬,又想獲得漢朝的禮物,他將財寶強行扣留,然後把使者趕走,後來又派刺客刺殺漢使。這個消息傳到漢朝,漢武帝大為震怒,才有後來的汗血馬之戰。
漢朝第一次出兵大宛國,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兵數萬,向大宛國進軍。因為所路過的小國不肯提供糧草,以至於漢軍在進軍的路上就損失慘重。這一次無法攻下大宛國,李廣利不敢回朝,在敦煌待命。
漢武帝後增兵十萬,第二次攻打大宛國。這一次所到之處各小國畏懼強大的漢朝,都紛紛拿出食物供應漢軍。漢軍輕鬆地攻到大宛國,大宛人雖然奮力反抗,但是漢軍將大宛的都城層層圍住,還切斷城裡唯一的水源,城內的官員最終殺死大宛國王毋寡,向漢軍投降,並贈予漢軍3,000匹汗血寶馬,這就是著名的「汗血馬之戰」。
此戰的勝利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使得漢朝重新威震四方,西域各國幾十年內都不敢妄動。有史書記載:班超出使西域時,只帶幾十個人就可以降伏一個國家,甚至漢朝的使節可以隨時廢立其國君,調動幾國軍隊攻打敵對國,沒有一個國家敢不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