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炎黃子孫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和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強盛的王朝,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都與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密切相關——匈奴!
如果秦朝和漢朝不打敗匈奴,就不可能真正強大,也無法證明它們強大;如果不是因為有匈奴這個強悍飄忽、防不勝防的對手,秦始皇等人就不會耗費鉅資和大量人力去修建萬里長城。而沒有萬里長城,中國歷史很可能改寫,中華文明也不會完整地延續至今(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傳說,商湯滅夏後,將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流放到了南巢。三年後,夏桀死了,他的兒子淳維(有的書上稱為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和一些部眾逃到了北方,依託於茫茫草原,以游牧為生,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匈奴民族。根據這種記載,匈奴是華夏民族的一分子——他的祖先為夏朝遺民的一支。當然,匈奴人並不全部是夏後氏的後裔。當時,隨同淳維出逃的是一大批人——有奴僕,有下屬官員,還有親朋好友。
慢慢地,匈奴有了不少分支,比如山戎、獫(音同顯)允、葷粥等。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音同勳玉),周朝時的獫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人,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民族也歸為匈奴。對於匈奴的分支,史學界沒有定論,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後裔,大家都比較認同。
商朝時,匈奴的先祖們生存在遙遠的漠北,到了周朝,才開始與周人有所接觸,但匈奴的勢力遠不如周朝強大。先是周文王姬昌率部進攻犬戎(又稱畎夷,匈奴的先祖之一),打敗了犬戎,後來周武王又修建了洛邑城,把戎狄趕到了涇水、洛水北邊,命令他們定時進獻財物。在此後200年間,周朝處於強盛時期,戎狄不得不進獻財物表示臣服,暫時收斂了鋒芒,與周朝雙方和平共處。
這一狀態最後被周穆王打破了。
周穆王是位風流天子,他聽說西方崑崙山上有位絕代美女叫西王母,很想去見一見,道路卻被諸戎所擋。不僅如此,當時諸戎已經有不安分的徵兆了。周穆王一方面見西王母心切,一方面想收拾日益強大的戎狄各部,於是便藉口「戎狄不貢」(戎狄沒來進獻財物),派了大批軍隊去攻打犬戎。最終周軍活捉了犬戎5個部落首領,捕捉了4頭白狼和4頭白鹿。
狼是戎狄人的圖騰,是他們心目中的神,白狼就是狼王,在戎狄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白鹿是祥瑞的動物,象徵著吉祥如意。周穆王活捉了4頭白狼和4頭白鹿,對戎狄是一種侮辱。從此,戎狄不再對周朝稱臣了,與周朝勢不兩立。
此後周朝王室勢力漸微,戎狄開始時不時前來騷擾,在中原殺人奪物。至周懿王時,周朝王室已無力保護百姓,中原百姓受不了,抱怨說:「靡室靡家,獫允之故。」即我們失去家園全是因為獫允(對戎狄的一種蔑稱)打進來的緣故。直到周懿王的曾孫周宣王即位,周朝才重新強大起來,史稱「宣王中興」。
周宣王率領軍隊反攻,打敗了戎狄,把他們趕到太原,又修建了朔方城,防禦戎狄進攻周朝。天下重新迎來太平。可是好景不長。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繼位,周朝雖然還能對天下的諸侯發號施令,在實力上讓戎狄服氣;但遺憾的是,周幽王太好色,導致他的兒子們爭當太子,朝廷大臣分為兩派,相互爭權奪利。犬戎認為這是報復的好時機,便串通褒國,向周幽王送去了絕代冷美人褒姒。
得到褒姒的周幽王喜不勝喜,為了博得這個史上第一冷美人一笑,他甚至不惜「烽火戲諸侯」,最後被犬戎趁機攻進鎬京,不但葬送了西周的大好河山,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犬戎攻進了鎬京,一陣燒殺搶掠之後還不想退出中原,盤踞在涇河和渭河之間,繼續侵略和搶奪,最後還是來自西陲的戎族部落首領秦襄公率軍打敗了犬戎,救了周朝殘餘的勢力,周朝才避免了被徹底消滅掉。秦襄公因為保護周朝天子有功,被繼位的周平王封為諸侯。
這時,鎬京滿目瘡痍,已不再適合做首都,周平王不得不遷都洛邑。周朝的國力大損,實力與普通諸侯國無異,諸侯不但不再聽令於周朝,周朝甚至還不得不討好一些大諸侯國,任他們擺布。
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不但中原諸侯爭霸,紛爭不斷,北方戎族部落也紛紛前來湊熱鬧,搞得中原諸國一個個焦頭爛額。
山戎先是越過燕國攻打齊國,與齊釐公在齊國都城外大打出手,雙方損失慘重。其後,又大舉進攻燕國。燕國抵擋不住,向齊國請求幫助。齊桓公派出幾個諸侯的軍隊向北進攻山戎,山戎大敗而逃。
不久,戎翟開始強大起來。周襄王為了對付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國,就試圖與戎翟打好關係。他娶了戎翟部落首領的女兒做王后,與戎翟結成了軍事同盟,共同起兵進攻鄭國。
打敗鄭國後,周襄王馬上甩了翟后。翟后一肚子苦水無處傾訴,便聯合日子同樣不好過的周襄王的繼母惠後,意圖廢掉周襄王,立惠后的兒子子帶為王。她們邀請戎翟出兵幫忙,讓子帶當內應,打開城門,放戎翟兵馬進城。周襄王被裡應外合的子帶和戎翟兵馬打敗,子帶當上了周王,戎翟搬進了中原,在陸渾一帶居住,東邊與衛國交界,搶掠中原變得更加頻繁和方便。
兵敗的周襄王無奈之下派人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有稱霸中原諸侯的理想,見周襄王遣人來請求幫助,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各諸侯國派兵跟隨他去進攻戎翟。人數處於劣勢的戎翟軍隊很快吃了敗仗逃走了,晉文公指揮聯軍進入洛邑後,把周襄王接了回去繼續當周王,並殺了子帶。
這時,秦國、晉國是最強的兩個諸侯國,秦穆公、晉文公都是霸主。他們大量擴張領土,到處炫耀軍隊戰鬥力強,戎狄稍微不服氣,他們就派兵攻打,戎狄日子過得非常艱苦。在晉文公強力打擊下,戎翟被趕到西河的圜、洛一帶,被稱為「赤翟」、「白翟」。而秦穆公自從得到由余輔佐後,派大量軍隊攻打西戎,征服了西戎8個小國。
在秦晉兩國強力打擊下,戎狄部落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只好化整為零,散居各處。就這樣,隴西出現了叫綿諸、犬戎、狄獂等戎族部落;岐、梁、涇、漆的北邊出現了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部落;晉國北邊出現了林胡、樓煩等戎族部落;燕國北邊出現了東胡、山戎等戎族部落。共計100多個戎族部落,沿溪谷一帶分散居住,各有各的首領,很少與中原地區來往。直到100多年後,晉悼公派魏絳到戎翟去打好關係,戎翟才向晉國進貢。
到了戰國時期,那些被稱為「戎」的塞外部落,有了新的稱呼——匈奴。「匈」與「凶」諧音,意味著野蠻凶猛;「奴」就是下賤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講,就是一群凶猛、殘忍、野蠻的奴才。顯然,匈奴這個名字包含漢民族對他們的畏懼、憎恨和鄙視的意味。
本書特色
■從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角度切入,還原曾經璀璨奪目的匈奴帝國。
作為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弓馬嫺熟,勇武善戰,男女老少都能上馬殺敵,幾乎全民皆兵。匈奴軍隊的機動性、靈活性,是當時世界上超一流的,他們來如風,去如電,讓人防不勝防,因而在早期的較量中,中原軍隊每每處於守勢。為了防止匈奴人的騷擾,戰國時期的秦國、趙國、燕國等國都在與匈奴接壤的地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人的進攻。
■不只漢武帝害怕,連歐洲人也聞風喪膽的草原霸主!
曾經在中國北邊、西域、中亞、歐洲存在過的強大民族,在歐亞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曾是歐亞歷史上的超級軍事大國,改變了魏晉以後中國的政治格局,顛覆了中亞、歐洲的統治秩序,推動歐洲從奴隸制進入了封建制,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也是草原文明締造與傳承者!
匈奴興起於商周之際,鼎盛於秦漢時期,它與秦漢帝國為鄰,卻分屬於不同的文明,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屬於游牧文明的匈奴人崇尚殺戮、搶掠、自由遷徙;屬於農耕文明的秦漢帝國子民們則崇尚和諧相處,安土重遷,以法律和道德禮儀相規範。這是價值取向截然不同的兩種文明,一旦它們成為鄰居,就必然會發生碰撞,碰撞的方式就是戰爭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