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二○一八年上半年起,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發酵和升級,人們越來越多地談起貿易戰。那麼什麼是貿易戰呢?我們首先應該給它下個定義。貿易戰實質上是對發展機會和生存空間的爭奪,是國家間貿易利益的衝突。廣義的貿易戰包括種種的貿易摩擦、爭奪,報復與反報復,其形式包括但不限於關稅壁壘、低價傾銷、匯兌貶值、經濟封鎖、單邊制裁等。一般情況下,貿易戰會同時伴隨著政治上、外交上的激烈角逐,此外,貿易戰還包含著戰爭風險,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直接引發戰爭。
在經濟領域,貿易摩擦或者說貿易戰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中國,貿易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發起的「貨幣戰爭」;在西方,從十二世紀起,各國就在為香料而大打貿易戰。儘管古典自由貿易理論曾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理想的貿易體制——市場決定一切,沒有貿易障礙或者貿易壁壘——但當我們從頭梳理東西方貿易戰歷史後就會發現,這種純粹的自由貿易是絕對不會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摩擦(貿易戰)其實是貿易發展過程的一種常態,這是由其本質決定的。
接下來,我們將說明貿易戰的原因,貿易戰有哪些形式,歷史上有哪些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貿易戰,還將對貿易戰的發起者、持續時間及結果等做簡要分析。太陽下沒有新鮮事,以歷史為師,我們才能更容易地理解貿易戰的現在和未來。
一、貿易戰根源:從貿易自由到貿易保護只有一步之遙
傳統的自由貿易是建立在垂直式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在理想狀態下,不同國家處在不同的分工梯級上,互為市場的同時,市場優勢互補,達到一種均衡狀態。但在現實中,儘管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各個國家能夠享受到這種均衡的比較利益,但這種狀態卻並不穩定,因為不同國家的利益大小總是有所區別:在國際分工中處於較高梯級上的國家所獲利益要大於處於較低梯級上的國家。然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是動態的,經濟進步或者衰退都可能改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位置,並因此打破原有的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經濟秩序。比如我們看到,兩個原本市場互補的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原因,比較優勢趨於一致,開始在同一市場中相互競爭,貿易摩擦和衝突就會不斷加劇。發展較快的國家為爭奪市場佔有率,可能會選擇傾銷作為武器,而發展較慢的國家就會由貿易自由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這就是貿易戰的根源。正是因為不同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準和社會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各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實際利益很難均衡,所以歷史上貿易戰爭從未間斷過。順便說一句,從歷史規律來看,貿易摩擦和衝突,往往會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的衰退。
除了上面所說的根源性原因外,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還有以下幾個原因也可能導致貿易戰的發生。
國家間戰爭的延續。各國的政策介入能夠改變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收益,因此貿易戰也成了敵對國家對決的「第二戰場」。比如「二戰」後,由於有了可以同歸於盡的超級核武器庫,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就將大規模正面戰爭轉變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從糧食到石油,貿易領域佈滿摩擦和博弈。
國際政治經濟霸權的週期性變化。從十六世紀的葡萄牙、十七世紀的荷蘭,到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和二十世紀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霸權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瞭解一下貿易戰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每當霸權處於衰落時期,國際間的貿易戰就會格外頻繁。這是因為當一國霸權衰落時,就會變為「守勢」,貿易保護主義則佔據上風。比如一個佔據市場優勢的工業化國家會從其落後交易夥伴的發展中受益,但是該交易夥伴的發展一旦達到了某個閾值(臨界值),就會引發雙方國家利益的衝突。在國家利益衝突的過程中,貿易摩擦在所難免。二十世紀七○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崛起,挑戰了美國的經濟霸權,便因此陷入了一場長達三十多年的貿易大戰,「日本經濟奇蹟」因此終結。
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有一種經濟學觀點認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政府尋求的是那些使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策,這些政策通常反映的是那些最有影響力的集團的利益。在一九三五年,民主哲學家沙特施奈德(Schattschneider, E. E)就曾經寫過《政治學、壓力和關稅》一書,對利益集團在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見本書第九章)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二、貿易戰的形式:從經濟封鎖到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貿易戰的形式也在不斷地「豐富」和演化。
最初貿易戰的形式比較簡單,主要是透過哄抬物價、控制戰略資源出口等方式,破壞對手的經濟平衡;隨後貿易戰的形式又增加了對市場及貨源的爭奪,這類貿易戰往往同時伴隨著軍事戰爭。比如中國歷史上的管仲「買鹿制楚」、宋遼貿易戰等就屬於此類。
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後,國際經濟貿易聯繫也越發緊密,這意味著一部分國家對於國外貿易的依賴度在不斷提升。於是,貿易戰中一些國家開始試著用經濟封鎖的手段來打擊敵對國家,削弱其經濟實力。這方面我們能找到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拿破崙曾經試圖經由封鎖來扼殺英國經濟,以確立自己的歐洲霸主地位;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利用貿易封鎖的方式削弱南方,加速了戰爭進程。
到了近代,最常見的貿易戰形式通常為關稅壁壘。關稅壁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關稅戰,關稅戰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一八九三年,法國與瑞士爆發了一次貿易戰,其主要形式就是相互提高關稅,這次關稅戰的結果是,法國輸出到瑞士的商品減少了四三%,瑞士輸出到法國的商品減少了二七%;一八九三年,俄國與德國也發生了一次關稅戰,加徵的附加稅達到了五○%,由於雙方均損失巨大,一年後不得不握手言和。
而「二戰」後,除了關稅壁壘這種傳統的貿易戰形式外,非關稅壁壘也成了普遍的貿易戰措施。非關稅壁壘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它是指除關稅之外的所有貿易干預措施。常見的政策工具包括進口配額、出口補貼、自願出口限制、自產比例限制、國產化要求、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進口許可證、技術性貿易壁壘、政府採購限制以及根據國內的貿易法條款進行調查後制裁等。在美歐香蕉貿易戰、鋼鐵貿易戰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更複雜、更隱蔽的貿易戰形式。
三、那些改變了歷史走向的貿易戰
歷史上,有很多或大或小的貿易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走向,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其中,小則可能影響一個朝代的興亡、決定數十年的區域政治格局,大則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經典貿易戰,下面僅舉幾例。
終結百年戰亂的鐵鍋貿易戰。明朝時期,韃靼部落連年侵擾長城沿線,北方邊關戰亂不停。名臣張居正靠著互市與「鐵鍋大戰」兩張牌,不動聲色地消弭了威脅北方和平的因素,昔日戰亂頻繁的長城沿線,變為興盛的貿易市場,許多著名的商幫與貿易路線都應運而生,助推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香料貿易戰與大航海時代。中世紀時,威尼斯與阿拉伯人聯手壟斷了香料貿易,歐洲人對香料的強烈渴望直接催生了大航海時代,成就了歐洲幾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在此之前,世界只是一個以臆想形式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大航海時代到來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東西半球多種文明的匯合,世界才成為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
關稅大戰助推世界大戰。一九二九年,美國爆發了一次股市大崩盤,股災造成更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整個銀行業和經濟體系陷入危機。為了轉嫁危機、振興國內市場,美國大幅提高關稅,引發了一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關稅貿易戰,世界經濟因此進入了長達十餘年的大蕭條時期。蝴蝶扇動的翅膀帶來了一場颶風,德國因長期的經濟蕭條逐漸走入歧途,而美國巨大的關稅壁壘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和混亂坍塌。
四、貿易戰回望: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爭鬥從未停止,自由貿易雖然長期被以美英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推崇和宣導,但是在這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始終擁有一席之地。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擊敗了荷蘭和西班牙後獲取了海上貿易霸權,而當時其執行的就是保護主義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一四八五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一五八七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一六九九年通過「羊毛法案」禁止進口殖民地的羊毛製品;一七○○年英國國會通過一項禁止銷售印度棉布的法令;一八一五年英國通過了新的穀物法,提高了對農業的保護力度。直到工業革命開始後一百年,英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才取消了貿易和關稅限制,轉而宣導自由貿易。
美國的情況也與之類似。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後起之秀,美國其實是在高關稅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從十九世紀二○年代到二十世紀三○年代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實行了世所罕見的高關稅保護主義政策,美國新興產業、成長期工業以及弱小工業一直被「銅牆鐵壁」保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