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治理國家。」
【易惑詞】
南面,面朝南,長官坐北面南,此指冉雍有為官才能。
【淮北佬曰】
能夠面對陽光,是有權力、有能力、有實力的表現。
【論語內外】
《論語》的編者按學習、為政、禮制、仁君、其他的順序編排,反映了編者對事物重視程度的不同。本篇多為孔子對弟子的評價,也是豐富多彩的。冉雍,字仲弓,魯國人,他出身卑微,為人忠厚老實,不多言辭,卻有行政才能,做魯國執政大夫季桓子的家宰時,因居敬行簡受人好評。雍也可使南面,就是說冉雍這個人,話稀有眼色,有行政才能,因此有能力、有素質做到很高的官。
南面,即面南,古代坐北面南的座位為上位,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座位都是面南的。面南之所以好,是由於中國在北半球,面南是對著太陽、對著光明的。因為沒有空調,古代的陽光是珍貴的。房屋需要太陽的光線和照曬,冬天人們在避風的地方曬太陽,也需要面對陽光。因此能夠面對陽光,是有權力、有能力、有實力的表現。
【原文】
6.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如何。孔子說:「還好,做事簡潔。」仲弓說:「心存恭敬而行事簡約,用這種方法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嗎?心存簡單而行事草率,不是太粗簡了嗎?」孔子說:「你說的對。」
【易惑詞】
仲弓,冉雍。簡,簡約,簡明,簡單。居,日常,平時。臨,治理。無乃,不是,豈不是。大,音 ,太。然,對,正確。
【論語人物】
子桑伯子,名枝,字子桑,秦國大夫,以知人善用著名,伯子說明他有卿大夫身分。
【淮北佬曰】
要辯證地、以中為用地看事物。
【論語內外】
仲弓是孔門弟子中德行好的學生,孔子也是喜歡他的,時常為他說話。在公冶長篇中,有人說冉雍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就替仲弓辯護說,哪裡用的著能言善辯呢?口舌伶俐地與人爭辯,常常讓人厭煩,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稱的上仁德,但光要口才有用嗎?在本篇中,孔子又誇讚仲弓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在子路篇中,孔子還給仲弓出主意,告訴他政務要領:要給下屬帶頭,寬容別人的小錯,提拔賢才;那麼怎麼識別賢才然後提拔呢?孔子又告訴他:提拔你了解的人,至於你不了解的人,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們嗎?仲弓現在看問題,也有了孔子風,知道辯證地、以中為用地看事物:行事簡約是可以的,但行事簡約並非行事草率,如何適宜中度,才是最重要的。仲弓對孔子的思想,是往心裡去的,並且能夠用孔子的學問去指導實踐。
【原文】
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愛學習?」孔子回答說:「顏回最愛學習,他不把怒氣發洩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犯同樣的錯誤,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這樣的人沒有了,我再也沒聽說過有喜愛學習的人了。」
【易惑詞】
遷,轉移。貳,重複,再次。短命,顏回死時三十一歲。亡,音,同「無」,沒有。
【淮北佬曰】
好學是孔門的學規。
【論語內外】
好學是孔門學規,是孔門的規矩。以學習統領生活,以學習統領道德,以學習統領俸祿,以學習統領言語,以學習統領行為,以學習統領交友,以學習統領情緒,以學習統領生死,以學習衡量弟子,以學習表示好惡,以學習劃聚好壞。朱熹說,活到老,學到老,正是孔門學規的延承。孔子評價他的學生,一個重要的標準,正是好學。
【原文】
6.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
子華出使到齊國,冉子請求孔子給子華母親一些小米,孔子說:「給她一釜。」冉子請求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一庾。」冉子卻給了她五秉。孔子說:「子華出使齊國,乘著肥壯的馬拉的車,穿著輕而暖的皮袍。我聽說了,君子救濟急需幫助的人,而不為富人錦上添花。」
【易惑詞】
請粟,請求安家的糧食;粟,小米。釜,音,古代計量單位,為六斗四升。益,增加。庾,音,古代計量單位,為二斗四升。秉,古代計量單位,十六斛為一秉,一斛為十斗。適,到,到……去。周,救濟。繼,接濟,添加。
【淮北佬曰】
拿孔子家的糧食不當糧食,做人情,力度也夠大的!
【論語內外】
子華就是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是孔子早年學生。冉子就是冉有,名求,字子有。在公冶長篇裡,孟武伯問仁德,恰將子有和子華放在一起問了。孟武伯問冉求的仁德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啊,千戶大小的縣可以讓他當縣宰,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他有沒有仁德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問公西赤的仁德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在朝廷接待賓客,他有沒有仁德就不知道了;可見孔子是不給子有和子華戴仁德帽子的。
這或正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知冉子與子華是什麼關係,可能是最好的哥們,拿孔子家的糧食不當糧食,做人情,力度也夠大的!不過話說回來,孔子家的糧倉或也不小,冉子做人情,都能隨便挖這麼多糧食送人,如果孔子家的糧倉不夠大,冉子也不好意思讓孔家吃了上頓愁下頓吧。
孔子有修養,雖然對冉子不滿,卻也拿冉子沒辦法,又不能在這件具體的事情上顯得那麼小氣,於是就上綱上線,把家務瑣事上升到社會道德層面,把要接濟的對象,區分為急難的人和富人。濟難不濟富,救急不救窮,後來的這些社會原則,或都是從孔子這裡套用來的。
【原文】
6.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譯文】
原思在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九百粟,他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有節餘就給你的鄉鄰吧!」
【易惑詞】
之,其。宰,家臣,管家。辭,推辭,不接受。毋,同「無」,不要。鄰里鄉黨,均為古代行政單位,五戶為鄰,二十五戶為里,五百戶為黨,一萬兩千五百戶為鄉。
【論語人物】
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學生。
【淮北佬曰】
孔子看不上的是賤民,所謂賤民,就是那些自甘貧窮而又窮斯濫沒有底線的人。
【論語內外】
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富的學生,而原思是孔門弟子中最窮的學生之一。子貢的富有,是自己努力賺來的;原思雖然窮迫,卻能夠持貧守志,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未窮斯濫矣,未因窮而沒有底線。孔子對原思也是讚賞的,還盡可能地接濟他。與上一章冉求拿孔子家小米送人做人情相比,這次是孔子動員原思接受,可見孔子的情感動機與做事準則。原思在憲問篇裡,曾向孔子請教恥的問題,孔子回答他說,國家清明,可以去做官領取薪俸,國家昏暗,還去做官領取薪俸,這就是可恥。原思問的問題,不能不說和他的個人處境、他欲堅持的道德,有著內在的聯繫。在孔子體系中,人窮、人富都沒有關係,但每個人都要有上進心,都應該做好自身的工作,堅守道德的底線,並盡可能改善生存條件。孔子看不上的是賤民,所謂賤民,就是那些自甘貧窮而又窮斯濫沒有底線的人。
【原文】
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譯文】
孔子談到仲弓時說:「耕牛生的小牛毛色是紅的,角端正整齊,人們雖不想用牠祭祀,山川之神難道能捨棄牠嗎?」
【易惑詞】
犁牛,耕牛;古代耕牛或不用作祭祀的犧牲。騂,音,赤色,周朝崇尚紅色。角,這裡指角長的端正。用,用來祭祀。山川,山川的神靈,此暗指統治者,上層。諸,之乎的合音。
【淮北佬曰】
不論出身如何,全靠自己努力。
【論語內外】
這段或是孔子對仲弓的評價。仲弓出身貧苦,家人或以蓄養牲口為謀生手段,因此孔子用耕牛和小牛比喻,顯得貼切、鮮活。有說孔子時代不以耕牛祭祀;有說孔子時代不以長的不好看的耕牛祭祀,意思是只用經過篩選長的周正的牛祭祀;或小牛還不算耕牛。因此,這段話就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雖然不用耕牛祭祀(受重用),但由於這頭小牛毛色純正、牛角齊整,想不用都不行;另一種意思是,雖然人們用耕牛祭祀,但也要選好看的、符合標準的,暗示仲弓最符合標準。孔子此話要旨,就是不論出身如何,全靠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