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禪鏡
一面清明的鏡子,不論是最美麗的玫瑰花或是最醜陋的腐木,都會顯出清楚明確的樣貌;不論是悠忽縹緲的白雲或是平靜恆久的綠野,也都能自在呈現它的狀態。
唐朝的光宅慧忠禪師,修行深而微妙,被唐肅宗迎入京城,待以師禮,朝野都敬為國師。
一日,當朝的大臣魚朝恩來拜見國師,問:「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時起?」
慧忠國師不客氣地說:「佛法快要衰敗了,像你這樣的人也懂得問佛法!」
魚朝恩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立刻勃然變色,正要發作,國師說:「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
慧忠國師是說,這就是蒙蔽心性的無明,心性的蒙蔽就是這樣開始的。魚朝恩當即有省,從此對慧忠國師更為欽敬。
任何一個外在的因素使我們波動都是無明。如果能止息外在所帶來的內心波動,則無明即止,心也就清明了。
做一株夜來香
一位詩人,他寫了不少的詩,也有了一定的名氣,可是,他還有相當一部分詩卻沒有發表出來,也無人欣賞。為此,詩人很苦惱。
這天,詩人向禪師說了自己的苦惱。禪師笑了,指著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說:「你看,那是什麼花?」詩人看了一眼說:「夜來香。」
禪師說:「對,這夜來香只在夜晚開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來香。那你知道夜來香為什麼不在白天開花,而在夜晚開花嗎?」詩人看了看禪師,搖了搖頭。
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並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詩人吃了一驚:「取悅自己?」
禪師笑道:「白天開放的花,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讚賞。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個人,難道還不如一種植物?」
禪師看了看詩人,又說:「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讚賞,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事。」
詩人笑了,他說:「我懂了。一個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活,要做一個有意義的自己。」
禪師笑著點了點頭,又說:「一個人,只有取悅自己,才能不放棄自己;取悅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只有取悅了自己,才能影響他人。要知道,夜來香夜晚開放,我們許多人,都是枕著它的芳香入夢的啊。」
這個世界總是離不開人,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組成了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人的生活隨著不同的時候而變化著,有的很幸運地實現了理想,有的人的理想則付諸流水,人就是在這種不斷的追求成功或失敗中成長!
人的生命是自己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我們應該為自己而活,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更沒有必要為了活給別人看而改變自己的活法,活著最重要的是快樂!一個連自己生活都不懂的人,又怎麼談得上活得精彩和有意義?又怎能尊重他人的生活?
當然,這個世界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世界,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我們也必須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
禪鏡
一面清明的鏡子,不論是最美麗的玫瑰花或是最醜陋的腐木,都會顯出清楚明確的樣貌;不論是悠忽縹緲的白雲或是平靜恆久的綠野,也都能自在呈現它的狀態。
唐朝的光宅慧忠禪師,修行深而微妙,被唐肅宗迎入京城,待以師禮,朝野都敬為國師。
一日,當朝的大臣魚朝恩來拜見國師,問:「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時起?」
慧忠國師不客氣地說:「佛法快要衰敗了,像你這樣的人也懂得問佛法!」
魚朝恩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立刻勃然變色,正要發作,國師說:「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
慧忠國師是說,這就是蒙蔽心性的無明,心性的蒙蔽就是這...
作者序
序
也許是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淹沒在茫茫人海中,淹沒在塵世的瑣碎中。在對欲望的追逐中,人們常感覺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走向這個無底洞的腳步,正所謂「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來忙去,求得的是更大的貪念和心靈的負罪,求不得的是人生的真滋味。
「要放下」是禪師訓導弟子的誡語,但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裡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捨有得、捨而後得的人生道理。
所以,看慣這塵世浮華之人,苦求解脫,卻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要放下知見分別,遠離價值判斷、取捨貪念,渾然一片地指認生命本身,就可以明心見性了。不管你有多忙、有多累,不管你的生活如何受制於塵世中的名韁利索,只要你禪心不泯,你就能修得正果。
我們不要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倘若總是在匆忙的追逐中不得閒暇,不得安恬和快樂,豈不太痛苦?放下執著的貪念,一切隨緣、一切隨性。那些曾經擁有的就讓它遠去,那些未來未知的就讓它慢慢靠近,我們只抓住現在擁有的,感受真實的酸甜苦辣。這就是禪告訴你的簡單生活。與禪結緣,是人生莫大的福分!
禪,離你很近!一般人體會的禪,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階段,其實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透過禪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進而活出美滿幸福的人生。因此,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學習禪的智慧,在禪意中悟出人生的真道理。
禪宗講究「頓悟」,我等凡夫俗子也許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們在人生的跋涉中,不能放棄對於真理的膜拜、對高明智慧的探求。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參悟中,我們才有機會領略人生的另一種風景。
序
也許是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淹沒在茫茫人海中,淹沒在塵世的瑣碎中。在對欲望的追逐中,人們常感覺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走向這個無底洞的腳步,正所謂「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來忙去,求得的是更大的貪念和心靈的負罪,求不得的是人生的真滋味。
「要放下」是禪師訓導弟子的誡語,但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裡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捨有得、捨而後得的人生道理。
所以,看慣這塵世浮華之人,苦求解脫,卻終...
目錄
一、心地清淨,泰然處之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難得。反過來講,正是因為心難平常,人才變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禪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展現。
禪鏡
做一株夜來香
天堂與地獄只有一線之隔
不要期待完美
活在希望中
自誇者必自敗
以平常心泰然處之
害你的是自己的心
不要抱怨已經得到的
拿自己的那一份
想買貨的人才會挑毛病
被嫉妒打斷的雙腿
通身是眼
大千為床
月亮偷不去
心與性
一切皆禪
以我轉物
呼喚自己的名字
老僧使得十二時
心無外物
轉身
二、尊人恕己,有容乃大
關於對人的尊重、寬容,集儒釋道智慧於一身的《菜根譚》總結道:「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善哉,尊人才能恕己,有容心才寬大。
有容乃大
度量是一種美
寬恕別人,寬恕自己
以美的眼光看周圍的人
盜賊的感謝
不為生氣而種蘭
不要在小事上計較
也要給別人一個權力範圍
擦不淨的銅鏡
白隱禪師
買來的智慧
夢見先賢
三、素心做人,俠心做事
佛度眾生,並非教人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教你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這就是「素心」,也就是一顆至誠之心、火熱之心、與人為善之心,更是俠肝義膽的忠心。
人生何妨隨緣而定
賢者之心,有如山石
水的形狀
如此養生
得與失的辨證法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我也可以為你忙
肯做糊塗事,方為明白人
虛心才能學到真本事
絕不後退
盲童的執著
學會低調入世
不復再畫
一樁大買賣
悲從何來
什麼叫美德
人最大的缺點
不肯承擔
半肯半不肯
肉身佛
吃飯
四、參悟至理,領略人生
禪宗講究「頓悟」,我等凡夫俗子也許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們在人生的跋涉中,不能放棄對真理的膜拜、對高明智慧的探求。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參悟中,我們才有機會領略人生的另一番風景。
看清三種人生
別做曬軀殼的人
半年人生
看到的與真實的
沒時間老
重要的是心
命運線全在自己的手上
親眼所見未必真
局部的失敗
三文錢買餅
真正的男子漢
不動常動
都是人生的旅客
同樣的事情
不要被表象迷惑
變得更強
閉上眼睛才能看明白
一切隨緣任他去
全在一個「悟」字
偃溪水聲
寒天熱水洗腳
任憑三尺雪,難壓寸靈松
煩惱是佛
但向己求
自家寶藏
有病自養
禪河深處探到底
一偈得道
天堂與地獄
不淋一人
要眼珠
五、心境自造,快樂常存
快樂或者煩憂,不在於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在於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只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熱鬧場中亦可做道場,求得心靈的寧靜和人生的快樂。
自己若不氣,哪裡來的氣
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愉快的人
不同的比較,換來不同的心境
快樂是「比」出來的
太好了
心中有景
快樂用心去感受
小蟈蟈的佛性
以苦為樂
火種帶來了嗎
敬鐘如佛
詩偈論道
說究竟法
慧可安心
到了龍潭
商人的四個朋友
鹹有鹹味,淡有淡味
貧女寶藏
衣中的寶珠
大珠慧海
也無風雨也無晴
意在頭邊
石頭獅吼
一、心地清淨,泰然處之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難得。反過來講,正是因為心難平常,人才變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禪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展現。
禪鏡
做一株夜來香
天堂與地獄只有一線之隔
不要期待完美
活在希望中
自誇者必自敗
以平常心泰然處之
害你的是自己的心
不要抱怨已經得到的
拿自己的那一份
想買貨的人才會挑毛病
被嫉妒打斷的雙腿
通身是眼
大千為床
月亮偷不去
心與性
一切皆禪
以我轉物
呼喚自己的名字
老僧使得十二時
心無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