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創造輝煌人生:以基礎研究為根、柔韌努力為本、攀頂為標
伍焜玉
稻盛和夫是日本企業界中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從大學畢業後為了謀求生活找到陶瓷工廠的工作。這種工作不是他想要的,而且對一般人而言也沒有遠景。但是即使在逆境中,他創造了一番大事業,為日本打了在全球享有美譽的京瓷品牌。他是以創新的基礎研發,找到了新穎陶瓷材料,逐步應用於精美陶瓷、珠寶,然後進入通訊、印刷機、太陽能、數位電子等等領域,打進國際市場,使京瓷株式會社成為日本在國際的著名公司。他的名言「將夢想變為現實需要強烈的意志及熱情」也是從事科學研究者應具有的基本態度。稻盛先生也蠻有冒險的創業精神。他年青時在資金薄弱的情況下,毅然地離開陶瓷工廠穩定的工作,去京都設立京都陶瓷會
社,在短短幾十年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多元化的公司。他的另一特色是對社會、對國家的關懷。為了鼓勵創新學術研究,捐錢設了京都獎。這個獎項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術獎。在京都獎典禮時,遇見了京都獎得主山中伸彌,由於二人出身及理念相近,有許多話可以談。山中教授得了諾貝爾獎後,對談內容更深入廣泛,由科學研究到國際競爭、產業發展及社會倫理都有精闢見解。山中教授依照父親意願讀醫,但在當整型外科住院醫師時覺得自己不是當外科醫師的「料子」,便轉到藥理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他對胚胎幹細胞有興趣,去美國三年研究後,回日本開始從事細胞 reprogramming 之工作。當時已經曉得胚胎幹細胞有特有的二十四種基因。但要了解二十四個基因並選出可將已分化細胞轉向成胚胎幹細胞的基因需要把每一個剔除。因為這種工作繁重無趣,幾乎無人願意做。山中教授以「笨蛋」精神完成這件實驗工作,發現只要把四個基因轉錄入皮膚細胞便可造成胚胎細胞。他的發現在 Nature 發表後撼動全球,短短幾年內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有革命性生醫科技的突破,而且具有無限的生醫應用價值。每次國際幹細胞學會年會時,山中教授是中心人物,他的研究報告吸引了世界各國研究學者。也因此很快地被諾貝爾獎委員會肯定。他的研究也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以四個基因轉錄讓人體內各種細胞都可以回到像胚胎幹細胞的多分化的潛能,他將這種細胞命名為iPS細胞。在對話中,山中教授談到起初工作的辛苦以及成功後得到最高獎項後,仍然努力不懈地維持國際的領先地位。
稻盛先生及山中先生都是創業者,而且都是起初遭遇過挫折,但不向困難屈服的先驅者。可以說是由山底起步,以攻頂為目標,具有超人的 resilience(在書中翻譯為柔韌),終於攀登頂峰,為社會、國家、國際做出鉅大的貢獻。在對話中,二位很生動地談到讀中學及大學的經驗,如何立志做大事。二位提到一個很寶貴的經驗,就是無論是產業或學術研究若要超人一等,都是要從 fundamental research(基礎研究)做起,尋找、發現新的材料或新的科技,在產業上才能有國際競爭力。這個觀念是很寶貴的,也是我們要努力去實施推動的。
對話的內容可以深深感受到二位先生對研發的熱誠、對國家社會的深情以及對人類的關懷。第一至第四章談個人人生經歷及哲學觀。讀起來生動,令人內心火熱,頗具鼓舞作用。第五及第六章節談到公司或研究所領導的用心良苦,維持國際領先的精心步局以及專利及產業化的苦戰,其頗具日本色彩。
這本對話書是難得的好書。雖然是由日文翻譯成中文書籍,但讀起來順暢。在閱讀時,一位高齡的創業董事長及一位中年醫學諾貝爾獎得主的談話風度及大師風範活生生浮現在眼前。他們的謙虛、創業精神及對人類社會的關懷令人感動。會讓年青人渴望攀頂,早日設定人生目標;中年人渴望展示領導能力及營運效能;年長的帶回一點美好的回憶。希望這本書能鼓動我們以基礎研究為根,以攻頂為標,以柔韌、努力不懈的精神再度創造台灣的新產業。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
始於純心,追求至善,方能得道多助
周俊吉
《做個強韌吃苦的笨蛋》其實不是書,而是一份對談記錄。
全篇以稻盛和夫先生與日本傑出科學家山中伸彌(二○一二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一問一答進行編排,讀者可輕鬆於字裡行間擷取稻盛先生的經營智慧,並同時理解山中先生所從事研究之尖端科技與發展潛力,最終淬煉出「不論從事何種行業,都必須『始於純心,追求至善,方能得道多助』」的終極共識。
稻盛與山中兩位先生,一個是實業家、一位是科學家,雖然資歷、境遇、投入領域各異,卻共同有著雖然崎嶇坎坷、始終不改其志的人生道路;於是,其命運軌跡就在他們全心投入、屢敗屢戰、堅持到底的努力下出現轉折,終至成功攀登個人生命的榮耀顛峰。這樣的勵志故事實非鳳毛麟角,絕對有機會出現在你、我身上。
兩人的對談後段,不免進入價值深水區—高層次哲學討論,當人類各層面發展已臻極致、甚至走到初窺「神之領域」的階段,世人理應誠惶誠恐、臨淵履薄、謹小慎微,秉持著純善之心,竭誠「為世界、為人盡力」,如此我們才能不枉稱為萬物之靈,並試圖為人類未來尋一畝安定之境。
您也想改變人生、戰勝命運嗎?不如就從這一本《做個強韌吃苦的笨蛋》開始,確認自己的天命,發願讓世界更好,「雖千萬人,吾往矣」!
(本文作者為信義企業集團董事長)
推薦序
率性而行人生之道
馮仁厚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同樣懷著一個重要的自我提問。雖然有些人可能還隱而未覺,但總有一天會浮現:「我怎樣可以擁有幸福且充實的人生?」
對這個自我提問的回答方式與內容,會決定你的人生境遇。
得到幸福且充實的人生的人,每個人回答這自我提問的答案,所用的文字或顯現於外的表象,可能會因人、因地、因產業、因國家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精義,卻會是一貫共通的。
這本書,就是透過稻盛和夫與山中伸彌兩人精彩的對話,呈現他們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企業經營及科學基礎研究,追求幸福且充實人生的過程。
稻盛和夫是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企業家,山中伸彌則是得到「京都賞」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雖然兩人訴說的方式不同、談論的主題不同、對人生呈現的方式也不同,卻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清楚的讀到兩人的核心精神,以及對追求幸福且充實人生所秉持的要訣,是一貫共通的。
心中懷有「想為世界、為人盡力」的真摯思想,也就是抱持著「純粹的利他心」,是稻盛和夫與山中伸彌持續投入堅韌的意志及無止盡的努力,獻身於他們的事業及工作之活水源頭。
像稻盛和夫從一九七五年投入太陽能發電事業,持續堅持到二○一二年日本政府實施全數發電收購政策之後,才終於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京瓷的主要事業之一。在原先股東退出之後,稻盛和夫能夠堅持三十八年的支持力量,就是單純的因為「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開發與量產,對解決能源問題及減少地球暖化有貢獻。」在一九八四年自願投身設立第二電電的大義是,「面對通訊自由化的時代,降低電話費用以和歐美一樣便宜」。二○一二年以七十八歲的高齡,仍然接下重整日航的任務,也是為了單純利他的三個大義:為了日本經濟、為了日航的員工、以及為了消費者(日本國民)。
在大家堅信不可能做到之下,山中伸彌抱持著如果沒人做就由我來做的憨直傻勁,以單純的利他心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將人類皮膚細胞初期化,分離出ips細胞(誘導式多功能性幹細胞)。他投入基礎醫學研究的初心,就是感受到臨床醫學的侷限,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很多即使有名的醫生也無法治好的疾病,希望透過基礎醫學的研究,找到能夠治癒更多疾病的藥物及方法。
在他們兩位的人生中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不僅沒有因成功而得意自滿,還是益發的謙虛自省,從登上一個高峰後立即邁向另一個高峰。這是因為他們並不是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反而是「為了可以無止盡的努力,而選擇攀登高峰。」
這樣柔韌的生命力,清楚的展現在稻盛和夫與山中伸彌的身上,正好呈現了中華文化重要經典《中庸》開頭的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也就是說,他們是在率性而行人生之道。率著自己的本性而行,不僅走出事業的康莊大道,更擁有幸福且充實的人生。
如果,你正在尋找幸福且充實的人生,這本稻盛和夫與山中伸彌對話錄,非常適合帶在身邊,細細的品讀,並藉由參與到他們兩位的對話中,你將發現意料之外的收穫。
(本文作者台灣盛和塾幹事兼塾長理念導引人、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前言
第一次與京瓷名譽董事長(稻盛財團理事長)稻盛和夫見面是二○○四年。當時我只是個沒沒無聞的研究者,因為是獲得稻盛財團研究獎助金五十位研究者之一而參與授予儀式。對我們而言,創立京瓷與KDDI兩間世界級企業的稻盛先生是遙不可及的人物,不過稻盛先生卻與我們五十人一一握手,對我們精神喊話,我至今仍記得當時的感動。
與稻盛先生再次碰面是二○一○年秋天獲得稻盛財團京都獎尖端技術部門獎的時候。在稱為京都獎週接連舉辦活動期間,有了幾次坐在稻盛先生旁邊的機會。雖然稻盛先生待人和善,我卻過於緊張而無法多談。
那年也正逢稻盛先生就任日本航空(JAL)董事長。沒多久就成功重建JAL的稻盛先生以「經營之聖」之姿在日本國內,甚至中國等海外受到政商界領導者的推崇。對我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人物。藉由本書的出版,就像作夢般,我獲得與稻盛先生暢談的機會。
自二○○六年開發iPS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以來,我覺得自己的工作似乎變成另一種職業。在此之前,以科學家的身分提出研究成果就是我的工作,模糊地想著希望有朝一日成果能有助於這個社會。但接觸iPS細胞技術後,我開始有落實醫療應用的具體目標。然而只憑我們的小組、光靠研究人員絕對無法達到醫療應用。就像拼圖需要不同成員的加入。雖然研究人員也是很重要的一塊拼圖,還是需要集結臨床醫學、智慧財產、法規、產學合作、倫理、行銷、獲取資金等方面的專家(拼圖)。此外,也不能只收集拼圖,必須將這些拼圖擺在正確的位置。我開始感受到身為研究者從未體驗過的龐大煩惱。
為了落實醫學應用而煩惱不已的我,此次能直接向身為經營者,至今已做出許多困難且正確的決斷的稻盛先生學習,真的萬分感謝。我和夥伴們在攀登「iPS細胞的醫療應用」這座高峰,這場對談給了我們相當多的提醒與勇氣,也讓我深思「身而為人」所應該有的作為。
稻盛先生與我已離世的父親同世代。雖然不及稻盛先生,家父也是經營者。每每工作感到困惑,我就想從父親那裡獲得建議。這次的對談,好幾次都把稻盛先生與家父的樣子重疊。我從稻盛先生學習到的內容,如果能作為讀者們對經營、工作,以及人生的想法、煩惱的借鏡,將感到無比欣慰。
最後,由衷感謝這次賜給我如此難得機會的公益財團法人稻盛財團、京瓷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朝日新聞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位先進。
二○一四年八月
山中伸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