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TED BOOKS系列)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你到底是誰?提到人格、個性時,...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3/05
你到底是誰?提到人格、個性時,它指的到底是什麼? 在之前,天下雜誌出版便引進人格心理學家Brian R. Little的著作《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教你提升健康‧幸福‧成就的關鍵》,這次一樣是Brian R. Little博士的書,但特別...
你到底是誰?(TED BOOKS系列):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 你到底是誰?(TED BOOKS系列):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

作者:布萊恩.李托 / 譯者:王素蓮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27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TED BOOKS系列)

內容簡介

★TED超人氣演說近四百萬人點閱
★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暢銷書《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作者布萊恩.李托最新著作

  誰說性格是天生的改不了?
  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得還要複雜。

  
  你認為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平易近人還是容易翻臉?
  個性真的是天注定嗎?性格,能改變嗎?
  
  國際馳名的人格心理學大師李托研究發現,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性格不僅源自先天特質與後天的社會環境,還有第三個重要來源,就是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也就是所謂的個人計劃。例如內向的你為了完成老闆交付爭取大訂單的任務,不斷練習在客戶面前侃侃而談,久了就變得更外向更自信。
  
  不要懷疑。雖然性格看似根深蒂固,但是涵蓋大大小小努力的個人計劃其實有強大的力量,塑造性格、改變自我認同,改變力量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改變性格,就改寫命運。先認識自己的天性、了解自己的期望,你才能最有效地追求生命中最有意義的計劃,塑造更精彩的人生,把自己變幸福!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好評推薦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TED×Taipei創辦人 許毓仁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台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劉安婷
  (按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萊恩.李托(Brian R. Little)


  布萊恩.李托博士是人格與動機心理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及演說家。李托目前擔任劍橋大學幸福學院(Well-being Institute)成員及心理系社會生態研究團隊主任。

  他曾任教於麥吉爾(McGill)、牛津及哈佛大學。曾連續三年獲哈佛畢業生評選為「最喜愛的教授」。他在加拿大和英國兩地工作,也是渥太華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的傑出研究榮譽教授,並在世界各地發表有關人格、動機與幸福的演說。

  請至www.TED.com觀看布萊恩.李托與本書相關的TED演講。愈了解更多作者資訊,請至SimonandSchuster.com。

譯者簡介

王素蓮


  輔仁大學社會系學士,輔修英國文學,紐約長島大學企管碩士。曾任職信誼基金出版社、講義雜誌、天下文化、數位時代雜誌。現從事文字工作。曾獲國科會研究創作獎,譯有《如何吞下一頭大象》、《甘特寓言》系列叢書十五本、《別找我麻煩》(合譯)、《交個朋友吧》、《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翻轉學習》、《沒人懂你怎麼辦》等書。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第一章    掃描你的人格全貌
第二章    個人計劃:展現人格的日常作為
第三章    個人背景:追求計劃的社會生態
第四章 真誠的迷思:尋求做自己的挑戰
第五章 幸福進行式:可持續追求的核心計劃
後記
附錄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相關主題的TED Talks
TED Books
TED

 
 

推薦序

各界推薦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曾經有人問過我, 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 我的淺見是: 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Exploration)、自我期許(Expectation)、紮實執行(Execution)與經驗累積(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 或TED Talks 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 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Books 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寬頻連線與智慧手機普及後,TED 又登上網路影音與 App,跨越國界,啟發了遍布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而後,TED 又增加了TEDx,所謂獨立舉辦的TED 論壇,讓更多有故事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們的好故事。現在,很高興,三十年後,TED 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TED 的水準高,有口碑,現在它把演講的主題寫成三萬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冊子,適合在旅行中閱讀,真是一個好主意(只怕讀者會讀到忘記下火車)。這次《天下雜誌》拿到它的獨家代理權,台灣的讀者有福了,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這些書的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贅字廢話,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場盛宴,心靈得到滿足又沒有吃的肥腸滿腦的不舒適。「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我期待每個月的新書出來。
  
TEDxTaip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在每一場TED 十八分鐘演講結束後,我常常在想,要怎麼延續這些十八分鐘背後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帶給大家的,不是稍縱即逝的感動,而是希望這些故事背後擴散出去的漣漪,可以鼓勵大家化成行動,發揮它原本就該具備的影響力,讓世界可以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這就是TED「好點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閱讀觀照自己。如果TED 演講,是在心中種下一個讓好想法萌芽的種子,或是激發想像的小石頭。那TED Books 系列叢書,就是接續演講的未竟之處,帶領大家沿著這些智慧軌跡,探索與思想的深度旅程。內容包羅:人權、太空、知識、科學、心靈、智慧等萬象領域。知智無垠,但在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也同樣無窮。
  
  資訊紛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在我觀察,TED 演講最驚人之處,在於三點:一是善用網路新媒介,將主題式的、專業性的內容,轉為演講形式,化為影像;二是TED演講讓當代壁壘分明,甚至深院高戶的學術研究,或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多年經驗、獨到見解,可以透過簡短、扼要、明白的演講方式傳達給普羅大眾;三是TED 演講,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開放授權,只要向總會申請,符合總會規範和要求,就能自行辦理TED 演講。當然,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 TED 系列書成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十八分鐘太短,偏偏世界又太複雜,TEDBooks 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從火星旅行、數學應用、認識恐怖分子、邊緣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來,我們都在網路上,看過上百支TED Talks 影片,有些甚至被我們加入YouTube 的書籤珍藏。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 開啟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 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知識是聰明人的娛樂,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孤高自賞,也絕不狐群狗黨。TED 先用十八分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在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並予以規模化,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續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興見到TED Books 系列在台灣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學也能做到。
  
  (按姓氏筆劃排列)

前言

  你是誰?我知道這個問題有點多管閒事,甚至令人感到渾身不自在。如果我是在酒吧裡跟你對飲啤酒時提起這個問題,你可能會奪門而出。但當你知道我不過是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理學家,我想你會備妥一大串人格特質清單。你可能會自豪地說:「我很外向。」或是說「我很會照顧人」,或「我很容易杞人憂天」,或「我是全球第五名最不自戀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該用哪些基本特質來定義自己,都有一番見解。

  接著,如果我問你,為什麼你是這個樣子,你可能也老神在在地早已準備好了一套答案。你可能會說:「因為我來自西岸。」或是說「因為我是家中老大」,或「因為我爸經常酗酒」,或「因為我念高中時遇到經濟大衰退」,你有充分的理由提出上述關聯。顯然,外在的影響,舉凡你的家庭生活、你自小生長的社區、你出身於怎樣的政治社會環境等等,都塑造了你的生命以及你的行為模式。

  就這樣,你可能會想,大勢已定。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是因為你與生俱來的天性,加上影響你一生之久的外在力量。根本沒那麼複雜,不是嗎?你已花了夠長的歲月了解自己,現在理當足以拼湊出你的人格全貌,對吧?

  你最好馬上就緒,因為我們對你的探索,才正要開始。

  你知道,基因和經歷並不能解釋一切。還有第三股力量,也會決定你的人格。而當我們談到這股力量,我們慣常的假設卻是倒果為因,並非可以用「你是怎樣的人」來解釋「你所做的事」,實際情況恰巧相反。事實上,這正是我即將介紹給你的概念。這是觀察人格的重要新方法,也是我投入半世紀研究理解的重心所在。

  你的生命與自我認同,不僅源自你的先天特質與後天環境;它們還承載著你的渴望與承諾,你的夢想與日常活動。簡單講,這些關鍵的活動,就是你的「個人計劃」(personal projects)。個人計劃的範圍,可以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每星期四特別計劃,到你一生中包羅萬象的各項追求。它們涵蓋大大小小的努力,從私人領域到專業領域,從世俗到存在主義,內容多變,從「倒垃圾」到「剷除政治異己」不等。這些個人計劃,無論好壞,或多或少都是由我們的生物特質與所處的社會背景兩者塑造而成。但它們超越這兩者。因為不同於天性與教養,這些個人計劃是人類生命的一項特徵,並非遺傳或社會給予我們的,而是產自這兩者之間。

  你可能已在納悶,你的所作所為對於看似堅不可摧的人格與自我,究竟可以帶來多大的影響?答案或許出乎你想像。個人計劃不僅攸關你認為自己是誰,同時也攸關你的生活幸福感――不論你過得幸福圓滿(編按:flourishing,心理學譯為心盛),還是不怎麼幸福、苦苦掙扎(編按:floundering,心理學指為一種低幸福高憂鬱的心理狀態),或是像我們當中大部分的人,只是竭盡所能地糊里糊塗混日子。簡言之,你的個人計劃是開啟前景的鑰匙。學習了解它們以及它們帶來的影響,你將學會引領自己的人生,走在你希望它前往的方向。

  在接下來的篇章,我們將從你過往生命以及當下人生的角度,仔細檢視你的人格。但我們也同樣關心你未來的人生會如何前行。這就是你的個人計劃進場之處:在決定個人路徑時,當你能夠清楚辨識你的個人計劃及其力量,你就能看見你所擁有的自由度或活動空間。我自己在本書的個人計劃,是幫助你看見並駕馭你的人生,而且是在發生小孩被刮傷、貓咪吐毛球,或者朋友現在非要跟你說話,讓你無法專心策劃未來人生等事之前。

  由於我希望這趟旅程對我們倆彼此都很私密,因此讓我們先從我來說明自己是如何進入研究人類心理學的領域開始。那是1965年,一個異常酷熱的9月午後,我小心翼翼地輕敲西奧多.薩賓(Theodore R. Sarbin)教授的辦公室大門。薩賓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知名心理學學者。我是研究所二年級的學生,熱切渴望加入他的研究團隊。門打開了,一束緩慢莊嚴的吟詠調高聲發出,「你是誰?」從薩賓宏亮的嗓音以及他刻意拉長「誰」的尾音的方式,我推斷那不僅止於想知道我的名字,他要我宣告我的身分!或是就在那一刻,我擔當的角色,我上演的自我。於是我以一種自嘲而上揚的語調說:「追尋真理者。」薩賓翻了個白眼竊笑,然後說,「噢,不,別又來另外一個。」

  對薩賓的問題來說,更誠懇的回答應該不那麼浮誇,而更複雜而有趣。我當時應該把我所知道自童年時期起屬於我的人格特質都描述出來:內向、好奇,容易親近;我也可以從我跟他人以及與世界相關的角色來描述自我:一個心理學系的學生、一個熱情的鋼琴演奏者,以及一個仍走不出謀殺案傷痛的甘迺迪支持者。但在教授的辦公室門口,那未免太過喋喋不休。此外,即便如此叨叨絮絮,也無法完整拼湊出精準的圖像。因為在我人生中的那千鈞一刻,我正因為發生在周圍的獨特政治事件,因而經歷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改變,這我稍後會提到。

  但先來點前情提要:那個時代的心理學,仍陷在就塑造我們的人格而言,究竟是生物力量抑或社會力量,何者更強大、更重要的拉鋸戰中,當時我們稱之為先天與後天爭論(nature-nurture debate)。

  「薩賓教授,我,基本上是,我的腦袋。」我可以這麼說,把我自己列為擁護天性的信徒,或向生物決定論看齊。確實,有機會去探索生物行為基礎,是我當初選擇就讀柏克萊的首要原因。在進研究所之前,我在一間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而當我申請研究所時,我堅信主要是基因與神經心理學塑造了我們的性格,我稱之為生物成因的影響。我相信大腦研究會是了解我們究竟是誰的最佳路徑。

  或者,我也可以向鼓吹教養至上的陣營宣示忠誠。我是來自加拿大西岸、瘦成皮包骨的矮小男孩,父親是異想天開的愛爾蘭人,母親是呵護備至的英國人,在一個異想天開又呵護備至的環境被養育長大。這些社會造成的影響,正符合薩賓對於何者塑造我們的行為所抱持的觀點:他將個人視為社會與文化力量的產物,而社會與文化力量為如何生活提供了符碼、角色與腳本。

  當時,在先天與後天爭論之際,還意外發展出一股新的流派。由柏克萊的心理學家及解剖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證明,藉由讓齧齒類動物的外在生活環境變得豐富,他們可以直接改變動物的大腦及生化結構。1在籠子裡飼養的動物,如受到社會刺激以及接觸複雜而有探索意義的物體(研究者稱之為「朋友和玩具」),腦部確實較重,神經迴路較為複雜。這項富開創性與爭議性的觀點,為改善老鼠與男人(以及狼與女人)的生活品質,帶來了潛在的意涵。是的,想要充分了解行為,實有必要了解生物影響,但它們並非固定與亙久不變的;是可能改變的。

  當然,時至今日,心理學早已脫離在我學生時代古老的先天與後天爭論。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影響互相貫穿。教養我們的天性是可能的,畢竟,這正是我們從柏克萊那群擁有朋友和玩具的小齧齒類動物身上,所學到的功課。2

  但正如我後來理解到的,這些回應「你是誰?」的答案,其實並沒有為了解我們的真實天性提供最佳見解。從在薩賓門外命中注定叩門的那一刻起,令我沉吟至今持續探索的是,在解釋我們是誰時,我們獨一無二的追求,即我們的個人計劃,不僅能與生物及社會觀點所提出的解釋相互抗衡,更能轉化我們的思考方式。這些計劃甚至強大到足以驅使我們做出不合乎性格的行為,重新定義我們最真實的人格。關於這一點,我已有所體悟。

  如我稍早提示過的,在走進薩賓辦公室時,我正處於全然的個人轉化之中。一年前的1964年9月,我剛到柏克萊,正逢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FSM)在校園展開的那一週。校方剛禁止學生在他們徵召美國南方自由運動志工的區域進行活動。校方政策引發學生示威、靜坐,舉辦座談會。抗議者宣稱,這所自稱聯合大學的大型知名學府,向諾貝爾桂冠及企業合約俯首稱臣,罔顧學生的權益。

  言論自由運動吸引了我的想像力,衝擊顯而易見。它召喚我採取行動,召喚我投入挖掘深度自我、甚至堪稱為自我定義的計劃。瞬間,那個在我裡面內省的心理學學生,那個寧可高唱革命也不願動半根手指開始行動的我,興起一種迫切感,要為擊潰不公不義而大聲疾呼。這是前所未有的,連根撼動了我的身分認同感。更重要的是,這項轉變推動我不光是要思考與感受新事物,更要以新的方式採取行動。我當時選擇的這項追求,幾乎是在無形中重新塑造了原來的我。諸如「靜坐」、「示威」或「尋求公義」的計劃,如今已是一種承諾,象徵我已成為另一個人所採取的行動。

  現在讓我們回到我一開始問你的那個問題,那個我在酷熱難當的一天敲下薩賓大門,我被他震懾到的相同問題:「你是誰?」單單以你是生物力量所促成,或社會力量所塑造的產物,來認識你自己,都太過設限。我想要說服你的是,你還受到個人計劃所塑造,而個人計劃是從你的生理與文化兩者提取出來,而且正如我們將看見的,可以回過頭去轉化你的天性與教養。這樣的計劃會促使你朝新的方向擴展自己,創造生命中的意義感。這種思考自己的新方法將容許我們提問:你到底是誰?有了這份自知之明,接下來你就能了解自己過得如何,主動開始駕馭你的未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983194
  • 叢書系列: 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2.7 x 18.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你到底是誰?提到人格、個性時,...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3/05
你到底是誰?提到人格、個性時,它指的到底是什麼? 

在之前,天下雜誌出版便引進人格心理學家Brian R. Little的著作《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教你提升健康‧幸福‧成就的關鍵》,這次一樣是Brian R. Little博士的書,但特別聚焦在《探索人格潛能》這本書第九章提到的「個人計劃」這部分。

本書認為,人格特質基本上是三件事情構成的: 1.你的基因 + 2.你的環境 + 3.你的所作所為

過去人格心理學多半認為,人格是1和2交互作用的結果。這樣看來不免讓人有些灰心,因為基因和環境大抵上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作者延續心理學家Kelly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提出的「個人計劃」,則認為我們的主動選擇,也同樣在形塑我們的個性。 

以心理師的角度來看,我們非常樂意擁抱這樣的論點。畢竟,我們真的比較願意相信,人是有可能改變的。我們不再「只是」被決定的,而可以透過行動,主動創造一種稱為「幸福進行式」(well-doing,作者自創,非常棒的字)的快樂。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設立計畫」。裡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透過這些問題的澄清,我們得已逐步更認識、更朝向理想中的自己:
*「你認為你在做什麼?」
*「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這件事是每天你起床的原因嗎?」
*「這件事對於定義自己重要嗎?」

本書的後半部則透過「個人計畫」與基因、環境的互動過程,協助大家釐清自己的個人計畫。雖然基因和環境都期限至,但我們仍然可以練習「跨越」天性的那條線,找到自己在意的事,然後勇敢成為自己沒有扮演過的角色。但作者也貼心的提到,同時也得替自己找到適當的「休息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往「不舒適圈」猛闖(當然,一直待在「舒適圈」也不是最好的做法)。 

本書一如Little上本著作,可讀性佳。對個人計畫做了更清楚的解釋,很適合用來協助自己釐清「自己到底在意什麼」,以及如何把這樣的在意,轉化為「行動」。在執行時,又該留意什麼地方,也做了必要的提醒。 讀過本書不過癮的夥伴,也強烈建議別錯過作者的上一本書《探索人格潛能》!

PS.作者的「個人計劃」 網頁,裡面有蠻多寶物的:
http://www.brianrlittle.com/Topics/research/personal-projects-analysis/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膽大黨 1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2-06-09
$ 93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特殊扉頁限量親簽版)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Brett Lindsay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High School Return Of A Gangster -3-黑幫變成高中生【含預購贈品】
作者:호롤 (horol)
出版社:愛呦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26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幻滅的美國夢:美國能再偉大?
作者:邱師儀、希家玹、陳奕帆、黃奎博、廖達琪、顧正禧
出版社:商鼎數位出版
出版日期:2024-10-25
$ 31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100天內澈底攻陷宣稱不可能談百合戀的女生 3完
出版日期:2024-11-08
$ 11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躍動青春(09)
作者:高松美咲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14
$ 128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