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都會老,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老人,這件事,是要學習的
十年前,當我意識到自己身心的變化,看到白髮又長出來了時,內心就藏著一絲絲的惶恐。隱隱的不安像隻黑狗般、尾隨在後,總在不預期的角落裡跳出來,提醒著我:「我中年了。」漸漸地、我學會了接受,並與它妥協。同時我也開始思索著:「中年的我要過怎麼的生活?」縱使青春不在,但我想要保持生命的熱情。
六年前的秋天,我開始旅行。我來到京都賞楓。
走在秋天的楓紅裡,彷彿置身在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裡,在那個當下,我感到無比的幸福。接著,我也立刻發現:這麼美的地方,我竟然到現在才來享受。「那我之前都在幹嘛呀?」我一邊咒罵自己,一邊捫心自問。「擁有不如享有」,是我中年的覺悟。
那次的楓林漫步,讓我覺醒:五十歲以後的人生,我得開始為自己活、好好享受生命的美好。從此以後,每年我都會把自己帶到京都賞櫻、賞楓。
你現在的生活模式、思考模式,決定了你未來「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快樂健康的老人」。我同意作者的說法。
這本書打破世俗觀點、給出許多新思維。例如:人要吃肉、要吸取蛋白質才能抗老。「人會因為節食而變老」。「不管到幾歲都可以談戀愛」。「性愛是好事,是健康的事」,他鼓勵老人不要放棄性愛。這是對的。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觀念是:「要花錢的話,要用在思秋期而不是用在老年」。這是真的。我周遭有太多的老人(包括我母親),身上有很多錢卻不會花、不捨得花,除了滿身病痛卻活得沒有品質。「不用錢的話大腦會老化」,作者如是說。想過幸福的日子,不能等到「以後」,而是「現在」,這件事,真的要學。如果你也即將中年或將步入老年,這會是一本很實用的書。
周志建
(本書作者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推薦序
思秋期:開啟人生關鍵樂章!
人生百年,猶如四季交替。從嬰幼稚兒到青春少壯,無論在生理功能抑或體型軀幹,就像勃勃生機的春日,熱情奔放地散發至盛夏。之後,隨著「生長曲線」到達高原期後,各項器官組織、機能活性,開始徐徐向下,進入人生的另一半場。
不過,當這段秋意漸濃的「生命氣息」悄悄來敲門時,大多數人卻因毫無準備,或被誤導而顯得無所適從。於是,「韶華逝去」成為女士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雄姿不再」則是大多數男士不想看到的樣子。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醫師,以帶有詩情畫意的「思秋期」,替代令人感覺暮氣沉沉的「更年期」,引領年過四十的讀者,面對這段實際上最為扣人心弦的生命樂章,娓娓道來,確是別具匠心。
長久以來,由於一些錯誤觀念,坊間以訛傳訛,除了讓這段「思秋期」增添幾分神祕感之外,更令即將邁入或正在期間的淑女、好漢,夾帶著一份似是而非的恐懼。坦白說,踉蹌地逃避或迷糊地過渡,以至忽視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不僅可能賠上身心健康,陷入百病纏身境地,同時亦錯過了欣賞人生「思秋」時分的良機。
和田秀樹醫師在本書,闡述了許多觀點與建議,雖則多從日本文化和經驗角度,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慎思自我狀況,好好參閱一番,適當學習,相信亦可以像書中所言,成為「思秋期的新鮮人」!
梁錦華
(本文作者為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
序言
為了擁有45歲開始的「嶄新人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四十幾歲對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年齡,同時這個關鍵期也會決定我們年歲增長之下是否能擁有充實的人生。
我即將年滿四十歲之際出版了『給大人的讀書方法(暫譯)』(PHP新書出版)並成為暢銷書,之後得到機會每年都能出版眾多書籍。偶然地,因我曾是專門負責老年人的精神科醫師,開始讓我抱著與其成為枯槁的老年人還不如當個健康宅男。收入進帳時,與其存款或進行飲食節制,我選擇了投奔美食與葡萄酒的懷抱,而這件事意外地帶出許多相遇。
二OO四年,我參加了一個以我當時的錢包狀況會令人煩惱無比的昂貴葡萄酒會。一個晚上一百萬日元,相對的當場能品嚐到連國外都喝不到的葡萄酒,而且還遇見了新的葡萄酒工匠與美國首屈一指的酒商,至今要購買陳年葡萄酒時也會麻煩他們。不過,最棒的相遇是認識了克婁德.蕭夏教授(Dr. Claude Chauchard),他是法國抗衰老預防的權威,不久後成為預防老化的大師。
此外,很幸運有機會加入藝文人士團體「ENJIN01」,進而與作家林真理子小姐、作曲家三枝成彰先生、秋元康先生等人有交流。與他們來往之中,我燃起了十七歲時夢想成為電影導演的欲望,於是四十七歲時首次拍攝電影,還獲得摩納哥國際影展大獎。
換句話說,我親身體驗到在四十幾歲的時期能夠改變人生,而且在自己心情的影響之下能夠一直保持年輕。
雖說我是精神科醫師,不過從學生時代開始從事了三十年以上應試方面的事業。有許多讀者看過拙作,也很常收到考生寄來的諮詢信件或電子郵件。由於同時也從事函授讀書方法,因此我有相當多的機會能直接聽見考生們的聲音。
有許多考生都身處於「思春期」。他們從小孩轉向成人之際,煩惱著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成人、同時還有性方面的問題。明明非得用功唸書不可、卻對異性在意得不得了,性慾高漲無法處理之類的。
思春期是小孩往成人轉變的路上必須通過的點,會從中性狀態一分為二,劃分成具有生殖能力的男性或女性。
現今在少子化影響之下考試競爭較緩和,加上施行寬鬆教育減少學業方面的煩惱,性經驗的門檻也比過去低,和異性交往也變得容易,即便如此這仍是個情竇初開的時期。而且,思春期是幾乎所有孩子(雖然也有不幸早逝的孩子)都毫無例外的必經人生關卡。
另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本行是以老年人為對象的精神科醫師。
由於診治過許多失智症或憂鬱症等老年病人,而了解到變老的各種「現實面貌」。
因為人的年紀越大心理與身體的連結就會越強,我自認多少有學過內科方面的事,隨著自己也超過五十歲,一方面也自覺到本身的身體變化,也開始常將老年人的看診與自己的老化串起來思考。
其中一件事之後在本書也會介紹到,那就是如今普遍被稱做醫學常識的事情,至少在抗老化方面有很多是不正確的。
舉例來說,一般都說瘦一點比較健康,但實際上有比較多胖的人健康又充滿朝氣,而且膽固醇值也是偏高比較好。讓我非常切身感到若不事先做好老化預防對策,真的就會變成「枯槁的老人」。
令人惋惜的是,前來求診的失智症、憂鬱症老年病人大多都是努力打拼活過來的人們,卻在變老這件事上毫無準備。
或許是時代不同沒有辦法,不過,身為現代中年男性的我因此引以為鑑,開始思考如何防止老化、變老之後要採取怎樣的生活方式。雖然一提到邁入老年的準備,大多都著墨在金錢方面或健康方面,但我認為不可忘記還有如吉永小百合女士或高倉健先生一樣的人,他們不只是外表、連生活方式都充滿生命力。
醫生只會說如何防止生病,而不從成功案例學習如何順利邁入老年。如果用棒球來說,就像是我們能向訓練人員學習如何避免受傷,但仍有所不足。如果要成為厲害的選手,最終還是要向厲害的人學習才行。
本書裡的目標,是藉成功案例思考如何盡量避免老化、進入老年之後要如何順勢而流。
這不僅是避免生病,也是在思考自己想採取怎樣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思春期的孩子思考著自己變成大人之後要怎麼辦一樣。
如同先前寫到的,我自己也有碰到這樣的事,於是開始從事電影導演工作,這是我四十七歲以來的夢想。
雖然有拿到電影獎項,但離自己預期的還差得遠。即便如此我還在摸索這是否能成為邁向悠活樂齡的方式,像新藤兼人導演即使得獎也繼續拍片,因此不但青春永駐,年屆九十八歲(電影上映時九十九歲)之際仍手持導演筒持續拍片。
實際上,我十分尊敬一位成功邁向悠活樂齡的代表人物——三枝成彰先生(可能還不老,只是年齡上已超過七十歲),他在與我差不多年紀時開始唱歌劇。他常常笑說,自己本來到處都被人家口口聲聲叫著「老師、老師」,現在為了籌錢不得不向人低頭四處奔波,大富翁變窮光蛋了。
「不過啊,也是托這件事的福,我才能與至今沒遇見的人交上朋友。」
這句話對我感同身受。我也是開始拍電影,而到處向人低頭還變窮了,不過心靈卻得到滿足。比起醫學數據,三枝先生對我來說是最棒的成功模範。
而為什麼前面會舉出思春期當例子呢?思春期的時候,孩子不會先思考要如何成為一個不生病的大人之後再去「思春」。而應該會是奮力摸索要怎麼做才能成為自己嚮往的成功案例。
於是,我特別要提倡「思秋期」一詞。
「思秋期」大致上相當於以前的「更年期」。這個時期,人身體裡的荷爾蒙平衡會改變。男性會減少男性荷爾蒙、女性則會減少女性荷爾蒙邁向中性,從生殖期進入老年期。
更年期會出現各種症狀,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就會稱為更年期障礙。雖然更年期障礙不一定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不過任何人都會有更年期(當然包含男性)。而且,從這個時期開始,大腦額葉部分會開始老化,一種稱為血清素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逐漸減少。
人會在「思秋期」迎接身體和大腦的劇烈變換期。如果沒處理說不定會比思春期還更猛烈。在那個時期,如果什麼都不「思」考,老年會毫不留情地來敲門,拋棄男性、女性的部分。
我自己注意到這件事,向前面提到在葡萄酒會認識的克婁德.蕭夏教授學習,開了抗老醫學診所,而自身也開始實踐各種抗老方式。
在本書中,我以老年人專科醫師、心理專科醫師、以及抗老實踐者的身份,針對青年到老年之間過渡期、從生殖期開始轉向中性的過渡時期的生活方式提出重點建議。
衰老也好思秋期也好都會有個人差異,我不認為適合套用於所有人,不過只要有意識到一個相關自己的事項並加以有效利用,我會十分開心。度過思秋期時,我相信比起什麼都不想、什麼預防方法都不做,這會導向好得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