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要一直嘮叨
孩子:「不要說個不停,我都知道了……」
父母:「既然知道,為什麼不照著做……」
孩子:「不要煩我行不行……」
爸媽是記性不好,還是得了強迫症,不斷重複已經說過的話。我說聽到了,他們不信,那我也無能為力。
這個不行做、那個不准看,說個不停,從來不聽我想說的。不要以為嘮叨就能讓我聽話,他們說的不累,我聽了都累。每天問來問去,打探我的生活狀況,若是角色對換,他們受得了嗎?
爸媽生下我,不等同擁有我。總是把我當小孩看,要我吃營養的食物,穿合適的衣服,不配合就嘮叨不停,除了投降,我別無選擇。
我不過是忘了帶數學本回家,就說我沒責任感,總是忘東忘西,還問我再這樣下去要怎麼辦。他們總是誇大我的缺點,還悲觀的預測我的未來。能不能就簡單說一句「下次不要忘了」?
說曹操曹操到,房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看來又是聽訓時間到了。有時我會幻想,爸媽是來問我打電動有沒有破記錄,或是不再以成績約束手機的使用時間。然而美夢終究是奢望,是我太會幻想了。
爸媽看我好像沒事做的樣子,就要我別發呆;我說沒在發呆,就要我別浪費時間;我說在想事情,就要我告訴他們在想什麼;我說想休息,就問要休息多久時間;我說沒事做,就要我去看書。不論我說什麼,爸媽都可以嘮叨到讓我閒不下來。
爸媽最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說某某多好,可是我是我,某某是某某,嘮叨也不能改變事實。口口聲聲說我只要願意努力,一定可以贏過別人。一聽就是言不由衷,否則不會高手現身就對我百般挑剔。
爸媽說他們已經降低了對我的期望,我不知道是該如釋重擔,還是痛哭流涕。設定期望的時候沒有問我的意見,現在放低標準是看不起我,還是想用激將法刺激我狗急跳牆?其實我不是完全不在乎爸媽的期望,痛苦的是只要一達標,標準又立刻提高。他們每天盯著我問進度,我則必須追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跑,很累也沒成就感,真的想乾脆放棄算了。
我不是故意要唱反調,可是爸媽不問我願不願意、能不能、喜不喜歡,就只顧著說他們要說的,要我做他們要我做的。好幾次想放棄,可是擔心承受不了這個決定的不是我,是他們。為了替爸媽著想,我只能繼續聽他們嘮叨,還要按照他們說的做,真是苦啊!
我去找同學,剛好他們聚在一起抽菸,空氣很糟,我就提早離開了。回家跟爸媽聊起這件事,他們大大失控,碎碎念了一大堆,竟然威脅要向學校舉發,還懷疑我是不是也有抽。我真是輸給他們了,平時嘮叨我有事不說,說了還被冤枉,被出賣的經驗多了,我還敢說嗎?
同學換了新手機,我表示也想有一支,爸媽反問什麼都跟同學比,怎麼不跟同學比成績,說了很多,一路把我推向嘮叨的悲慘世界,也把我難得的興奮感全毀了。我想我最大的本事,就是隨時提供爸媽嘮叨的話題。他們說的沒錯,我很笨,也學不會教訓。
我有興趣投入的活動,只要爸媽認為是浪費時間,就會喋喋不休強迫我放棄。別以為嘮叨就可以改變我,就好像有些事我跟他們說了老半天也沒用是一樣的。爸媽繼續說個沒完,巴不得他們會有累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聽我說,不然我都快爆炸了。
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父母嘮叨的時候只顧著說,卻不聽孩子說,還重複說著孩子已經聽了很多遍的內容,不僅量大讓孩子受不了,說的內容也令孩子反感。譬如,「要我說多少遍才會聽」,僅此一句就足以令孩子抓狂。
孩子在父母的嘮叨聲中積壓了沉重的無助感,也養成壓抑的習慣,甚至連自己想要做或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事也提不起興趣。在自信飽受打擊的挫折感中掙扎,孩子只有一句話想要跟父母說,就是「你們很煩」。
有的時候孩子心血來潮主動找話說,父母有如久旱逢甘霖,逮到機會就說個不停,孩子被父母嘮叨的噩夢重現,簡直後悔極了,只想找機會開溜。因此,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留心觀察孩子的反應,以下列出改善嘮叨習慣的十個原則和方法。
不要用嘮叨降低焦慮感
父母都有過嘮叨孩子的經驗,孩子也有過希望父母閉嘴的衝動,這都無可厚非。若是父母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一件小事立刻聯想成災難臨頭似的,容易焦慮的傾向是父母要留心的,這不但刺激孩子產生抗拒的心理,也導致父母焦慮持續升高的惡性循環。
焦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孩子在大庭廣眾前撒野或行為不當,這時父母絲毫不焦慮,就是在縱容孩子。但若父母為著丟了面子或是受不了孩子沒有家教的表現而焦慮,嘮叨就是在發洩情緒,以致孩子犯錯的嚴重性被模糊了焦點,結果孩子學不會自律的功課,父母也持續焦慮著。
父母也會因為孩子不把父母說的話當一回事而焦慮感急速上升,擔心萬一不好的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嘮叨瞬間成了降低焦慮的替代品。例如,孩子喜歡吃零食,正餐不好好吃,用餐時間過了才喊肚子餓,父母一邊替孩子張羅吃的,一邊嘮叨孩子不正常的作息傷身體。
由於不停嘮叨會讓人產生是在「解決問題的錯覺」,尤其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嘮叨可以暫時降低焦慮憋在心裡的壓力,但是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在此同時,孩子知道父母不會讓他餓肚子,不但吃定父母,還抱怨父母嘮叨很煩。
既然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希望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不如藉機讓孩子餓一頓。這不是虧待更不是虐待,而是幫助孩子瞭解養成自律必須經過磨練,也有助父母改變以嘮叨降低焦慮的習慣。
父母因為在意別人對自己教養孩子的看法,以致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忍不住不嘮叨。例如,出門前再三叮囑孩子見到長輩要叫人也要有禮貌,結果孩子全忘了。父母礙於面子暫時壓抑住不悅,但一進家門,心中積壓的焦慮和怒氣傾巢而出,就一股腦的說個不停。
對孩子而言,父母說了什麼並不重要,倒是聽了一籮筐的嘮叨才是最大的懲罰。結果孩子還是沒有內化見到長輩要打招呼的生活態度,也繼續把父母說的話當作是耳邊風。要改善這個情況,必須父母先調整心態,就是孩子有禮貌不是為了維護父母的面子,而是為了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丟面子的焦慮感降低之後,父母嘮叨的頻率也會跟著減少。
在養兒育女的事上,父母要懂得調節情緒。深呼吸或是從一數到十雖可以暫緩情緒,但不能解決下一次不會情緒化的問題。父母需要檢視自己的焦慮源自於哪些思想,譬如,重視學歷,無法忍受孩子表現不如人,保護家族的面子,彌補自己的遺憾,要有生活保障才有安全感,擔心自己不是盡職的父母等等。父母也要檢視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生活觀。雖然不因應時代潮流未必就有錯,但靠著自己的經驗或許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重要的是能夠與孩子展開對話。大家經由討論增進彼此瞭解,暫時擱置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給予彼此檢視不同觀念需要的時間,父母就不需要靠著嘮叨降低焦慮,也是給自己改變嘮叨習慣的契機。
自作主張造成不得不嘮叨的窘境
孩子不喜歡父母自作主張替他決定,預備,張羅,鋪路。他明著反抗或消極抵抗,父母無計可施,只能以嘮叨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例如,父母要孩子空出週末參加潛能開發培訓營,並以不能退費為由,要求孩子把時間空出來。孩子卻以下週有考試必須在家看書的理由反對,沒想到父母早已查過下星期沒有考試。孩子的藉口被拆穿的同時,父母又開始嘮叨,最終孩子滿心不情願的被迫去上課。
父母自作主張或許省了跟孩子協商的時間,然而當孩子抗議,反對,找藉口,以及拒絕配合的時候,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嘮叨孩子,也在孩子心中加深了父母就是愛嘮叨的刻板印象。既然如此,父母何不事前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參與做決定的過程,反而可以省下因自作主張導致必須嘮叨更多的後果。
舉證式的嘮叨令孩子厭煩
父母以為用舉證就足以說服孩子,沒想到弄巧成拙,反而刺激了孩子的痛處。例如,父母禁止不了孩子看動漫,就建議找同學做其他有益健康的戶外活動。孩子抱怨沒有一起運動的朋友,父母為了證明孩子有朋友,就提醒上個月曾經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卻沒想到父母的舉證反而碰觸了孩子沒有知心朋友的痛處,這也是孩子愈來愈沉迷於動漫的原因之一。
此時,能夠體會孩子痛苦的父母會跟孩子說:「的確,有共同興趣的朋友一起運動更有意思。」孩子聽了之後,心情或許還能回穩。如果父母繼續舉證孩子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就成了令孩子厭煩的嘮叨,他反而更想要躲在動漫的世界裡拒絕跟父母溝通。因此父母要留心,有的時候為了說服孩子,反而是在嘮叨孩子,還不如一件事情分幾次說,採用漸進的模式,孩子也比較聽得進。
嘮叨容易淪為人身攻擊
父母有話要說,由於孩子置之不理,說著說著就情緒激動起來,也踩不了煞車,甚至出現人身攻擊的語言。例如,你沒救了,我看不到你的未來,你到底像誰,你太懦弱,你比得過誰,你丟了父母的臉,你連一點榮譽感都沒有。這一字一句都如利刃般,孩子招架不住也聽不下去,自尊負傷累累之際,更是不可能按照父母說的做。此時,孩子只想逃離現場並找到一個避風港,上網和電玩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例如,孩子輸球了心情不好,父母說了一大堆,眼看著孩子相應不理,父母的耐性全失,結論竟是:「要是你在最後一局沒有被三振出局,就有可能反敗為勝。」孩子一聽,巴不得有個地洞鑽進去,因為每一個字都在提醒他是球隊的罪人,這就成了帶有人身攻擊的嘮叨。如果換一種方式跟孩子說:「你們球隊很團結,不論比賽結果,都會彼此打氣加油,有這些隊友真的很幸運。」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反而更有意願談談最後一局的心情。這也是父母希望的結果,因為壓抑輸球的心情對孩子沒有好處。
嘮叨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
父母不滿孩子參加親友聚餐時只顧著滑手機,不停嘮叨要孩子放下手機,可是孩子無法融入聚會也覺得很無聊,以致心浮氣躁,手機放了又拿、拿了又放。在父母的嘮叨聲中,孩子更加不滿父母強迫他放棄他喜歡的活動,就是為了配合參加父母重視的聚會。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對父母更是愛理不理的,而父母在無法理解孩子的狀況下,就只能繼續嘮叨不停。
例如,孩子同意放學回家先寫功課,但也希望父母體諒他已上了一天課很累,沒想到父母的反應是「上學再累,也不比上班累」。孩子無言以對,因為沒有受到尊重,而父母說的一字一句都是在發勞騷,也是在責備他。父母倒不如跟孩子說:「上學回來的確很累,休息一下是好的。」一句簡單並帶有尊重孩子需要的說法不但有說服力,孩子也很受用,父母就不需要說太多了。
把握開頭三句話的契機
通常孩子只會給父母約莫說三句話的耐性和注意力,父母說:「我有話跟你說!這是什麼態度!到底要不要聽!」還沒進入主題,三句話的配額也用完了。此時孩子的注意力開始分散,之後父母說的,都被孩子視為「沒聽到也無所謂」的嘮叨。
如果父母能善用開場三句話的原則,結果會完全不一樣。例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先說噓寒問暖的話,問孩子累不累、餓不餓,或是根據察言觀色的結果跟孩子說:「你看起來很累,是不是學校的課業特別忙?」
如果父母有事跟孩子談,開場三句話說得合宜,有助延續話題。父母問孩子:「現在有空嗎?有件事要跟你談一下。」父母不因為自己有時間就要求孩子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配合,孩子反而願意聽父母說,說多一點也不是嘮叨。
勿將長話短說變成短話長說
孩子跟朋友有說有笑,對父母則是愛理不理也無話可說,其實這跟父母嘮叨的習慣有關。如果孩子說一句,父母就說好幾句,卻自認是長話短說,孩子的感受恰恰相反。
例如,父母跟孩子說:「知道你不喜歡聽我們嘮叨,所以長話短說。補習是你答應的,成績沒有進步,還抱怨補習占了很多時間。我們工作很忙……可是你破壞了我們對你的信任……以後上課日不准用手機。如果成績再不進步,周末打球的活動必須取消。你自己想清楚,不要到時候又抱怨沒事先提醒你。」
孩子期待的是長話「短說」,好不容易聽完,根本是短話「長說」,也只聽到幾句他最關心的話,聽完之後立刻為自己辯解:「不行,我需要手機,補習沒有用不是我的錯,是補習老師不會教,我根本不要補習。」
有效率的長話短說必須明確指出重點,從「補習是你答應的」這句話開始,孩子對於目前的安排有異議,很累也缺乏效率,加上睡眠不足和娛樂被剝奪的困擾,這才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建議父母在說話前,先評估內容的必要性:可說可不說的,先緩一緩;非說不可的,測試風向之後再用合適的方式跟孩子說。如此小心翼翼不是驕縱孩子,而是孩子若聽不進心裡,說了也是白說。
嘮叨剝奪孩子親身經歷的體驗
父母最難忍受孩子走冤枉路,還一意孤行,卻忽略了孩子想要親身經歷的渴望。
人的認知系統存在一個看似矛盾又妨礙進步的思想邏輯,就是犯錯之後才會認清事實學到功課。基於這個心理,父母看到孩子走冤枉路的時候該介入多深,就要有所保留和自我節制。這不是袖手旁觀,也不是見死不救,因若必須用嘮叨阻止孩子,表示孩子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學到功課。建議父母就當孩子必須有實習的機會,將來遇事才不會自亂陣腳。
例如,父母看不順眼孩子賴床,但是一日之計在於晨,孩子一早起床就開始接受嘮叨的轟炸,日久練就右耳進左耳出的功夫,連重要的話都被一起過濾掉了。父母倒不如成全孩子,讓他自己聽鬧鐘起床,也就是寧可給孩子自己打理基本生活的磨練,也不要給孩子一張父母努力換來的全勤記錄。父母讓孩子親身體驗準時到校的好處和遲到的後果,好比學騎單車的過程,親身體驗才能掌握車頭的方向,練就的本事就是自己的。
父母要常提醒自己,每多一次對孩子的保護,不讓孩子親身經歷,孩子就少一次接受未來各種挑戰的磨練。既然磨練是遲早必須親身經歷的,就不要嘮叨不停,才不會擋了孩子的學習之路。
多聽就會少嘮叨
父母聽到孩子的抱怨聲就想要嘮叨幾句。其實,抱怨是孩子求救和求助的一種方式。例如,孩子抱怨成績好的同學做人很差也很驕傲,可能是在發洩被人藐視和欺負的痛苦。父母沒有聽懂就跟孩子說:「不要總是看別人不順眼,你比他們好嗎,你這個孩子就是……。」願意瞭解孩子也懂得約束嘮叨的父母會說:「我倒是很想聽聽這同學有多差。」這麼說,不代表父母鼓勵孩子批評同學,而是改變孩子之前,必須先聽見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喋喋不休強勢介入。
很多父母有心學習,按照傾聽的原則聽孩子說話,可是愈聽愈聽不下去。好不容易聽完之後想要給建議,孩子的直覺反應是父母根本沒有聽進去,否則不會急著要改變他,氣氛因此變得火爆或凝重。此時,父母滿肚子苦水,孩子也不開心。
如果父母傾聽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接下來可以聽父母說,卻不是為了瞭解孩子,抱著「存錢到銀行也隨時可以提款」的心態,用了這種理所當然的邏輯,其實違背了聆聽的本意。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別有用心,就什麼都不願意說。除了跟父母的關係惡化之外,孤單寂寞的痛苦迅速擴散,任何瞬間帶來歸屬和逃避現實的替代品都成了超級大磁鐵,譬如,網路、毒品、酒精、香煙、性等等。但若父母多聽孩子說,也少嘮叨,才有可能避免發生這些問題。
從改變獨門生意的心態做起
鎮上開了唯一的一家布店,直接取名「布店」。顧客上門買布,問有哪些選擇,老闆回答:「所有的布都在這,不會自己看嗎?」問可否打折,老闆回答:「我給你打折,誰給我打折?」丈量的時候,顧客要求多放點布,老闆回答:「我放給你,誰放給我?」老闆說的都有理,但顧客的感覺不好,也就不再上門。
不久之後,鎮上開了另外一家布店,取名「笑哈哈布店」。老闆主動積極介紹產品,顧客問可否打折,老闆笑說:「可以、可以。」丈量的時候還主動多放布。消息傳開,大家都去笑哈哈布店買布。
布店老闆發現情況不妙,在笑哈哈布店外觀看,終於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了。回去之後,將招牌換上「笑嘻嘻布店」,學習笑哈哈布店的服務態度,顧客也漸漸回籠。
當布店老闆認定僅此一家獨門生意的時候,拒絕瞭解顧客心理也不求變通,幸而及時發現自己不能再用獨門生意的心態經營,並虛心學習笑哈哈布店的經營模式,關注顧客的需要,而不是用他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對待顧客,才得以解除破產歇業的危機。
同樣的,如果父母抱著「僅此一家布店」的獨門生意心態,認為孩子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因此不尊重孩子有話要說,也拒絕接受孩子的說法,只顧著說自己的,致使孩子一逮到機會,就想離父母遠遠的。
改變嘮叨的習慣,從改變心態開始。父母尊重孩子有話要說,孩子與父母的互動經驗愈來愈好,縱使父母說的多,也有嘮叨的時候,孩子也都願意包容。親子溝通的氛圍改變之後,不但有助父母聽見孩子的心聲和瞭解孩子,也能看到真正的問題,才不會忙錯重點。
2 不要一直嘮叨
孩子:「不要說個不停,我都知道了……」
父母:「既然知道,為什麼不照著做……」
孩子:「不要煩我行不行……」
爸媽是記性不好,還是得了強迫症,不斷重複已經說過的話。我說聽到了,他們不信,那我也無能為力。
這個不行做、那個不准看,說個不停,從來不聽我想說的。不要以為嘮叨就能讓我聽話,他們說的不累,我聽了都累。每天問來問去,打探我的生活狀況,若是角色對換,他們受得了嗎?
爸媽生下我,不等同擁有我。總是把我當小孩看,要我吃營養的食物,穿合適的衣服,不配合就嘮叨不停,除了投降,我別無選擇。
我不過是忘了帶數學本回家,就說我沒責任感,總是忘東忘西,還問我再這樣下去要怎麼辦。他們總是誇大我的缺點,還悲觀的預測我的未來。能不能就簡單說一句「下次不要忘了」?
說曹操曹操到,房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看來又是聽訓時間到了。有時我會幻想,爸媽是來問我打電動有沒有破記錄,或是不再以成績約束手機的使用時間。然而美夢終究是奢望,是我太會幻想了。
爸媽看我好像沒事做的樣子,就要我別發呆;我說沒在發呆,就要我別浪費時間;我說在想事情,就要我告訴他們在想什麼;我說想休息,就問要休息多久時間;我說沒事做,就要我去看書。不論我說什麼,爸媽都可以嘮叨到讓我閒不下來。
爸媽最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說某某多好,可是我是我,某某是某某,嘮叨也不能改變事實。口口聲聲說我只要願意努力,一定可以贏過別人。一聽就是言不由衷,否則不會高手現身就對我百般挑剔。
爸媽說他們已經降低了對我的期望,我不知道是該如釋重擔,還是痛哭流涕。設定期望的時候沒有問我的意見,現在放低標準是看不起我,還是想用激將法刺激我狗急跳牆?其實我不是完全不在乎爸媽的期望,痛苦的是只要一達標,標準又立刻提高。他們每天盯著我問進度,我則必須追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跑,很累也沒成就感,真的想乾脆放棄算了。
我不是故意要唱反調,可是爸媽不問我願不願意、能不能、喜不喜歡,就只顧著說他們要說的,要我做他們要我做的。好幾次想放棄,可是擔心承受不了這個決定的不是我,是他們。為了替爸媽著想,我只能繼續聽他們嘮叨,還要按照他們說的做,真是苦啊!
我去找同學,剛好他們聚在一起抽菸,空氣很糟,我就提早離開了。回家跟爸媽聊起這件事,他們大大失控,碎碎念了一大堆,竟然威脅要向學校舉發,還懷疑我是不是也有抽。我真是輸給他們了,平時嘮叨我有事不說,說了還被冤枉,被出賣的經驗多了,我還敢說嗎?
同學換了新手機,我表示也想有一支,爸媽反問什麼都跟同學比,怎麼不跟同學比成績,說了很多,一路把我推向嘮叨的悲慘世界,也把我難得的興奮感全毀了。我想我最大的本事,就是隨時提供爸媽嘮叨的話題。他們說的沒錯,我很笨,也學不會教訓。
我有興趣投入的活動,只要爸媽認為是浪費時間,就會喋喋不休強迫我放棄。別以為嘮叨就可以改變我,就好像有些事我跟他們說了老半天也沒用是一樣的。爸媽繼續說個沒完,巴不得他們會有累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聽我說,不然我都快爆炸了。
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父母嘮叨的時候只顧著說,卻不聽孩子說,還重複說著孩子已經聽了很多遍的內容,不僅量大讓孩子受不了,說的內容也令孩子反感。譬如,「要我說多少遍才會聽」,僅此一句就足以令孩子抓狂。
孩子在父母的嘮叨聲中積壓了沉重的無助感,也養成壓抑的習慣,甚至連自己想要做或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事也提不起興趣。在自信飽受打擊的挫折感中掙扎,孩子只有一句話想要跟父母說,就是「你們很煩」。
有的時候孩子心血來潮主動找話說,父母有如久旱逢甘霖,逮到機會就說個不停,孩子被父母嘮叨的噩夢重現,簡直後悔極了,只想找機會開溜。因此,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留心觀察孩子的反應,以下列出改善嘮叨習慣的十個原則和方法。
不要用嘮叨降低焦慮感
父母都有過嘮叨孩子的經驗,孩子也有過希望父母閉嘴的衝動,這都無可厚非。若是父母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一件小事立刻聯想成災難臨頭似的,容易焦慮的傾向是父母要留心的,這不但刺激孩子產生抗拒的心理,也導致父母焦慮持續升高的惡性循環。
焦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孩子在大庭廣眾前撒野或行為不當,這時父母絲毫不焦慮,就是在縱容孩子。但若父母為著丟了面子或是受不了孩子沒有家教的表現而焦慮,嘮叨就是在發洩情緒,以致孩子犯錯的嚴重性被模糊了焦點,結果孩子學不會自律的功課,父母也持續焦慮著。
父母也會因為孩子不把父母說的話當一回事而焦慮感急速上升,擔心萬一不好的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嘮叨瞬間成了降低焦慮的替代品。例如,孩子喜歡吃零食,正餐不好好吃,用餐時間過了才喊肚子餓,父母一邊替孩子張羅吃的,一邊嘮叨孩子不正常的作息傷身體。
由於不停嘮叨會讓人產生是在「解決問題的錯覺」,尤其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嘮叨可以暫時降低焦慮憋在心裡的壓力,但是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在此同時,孩子知道父母不會讓他餓肚子,不但吃定父母,還抱怨父母嘮叨很煩。
既然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希望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不如藉機讓孩子餓一頓。這不是虧待更不是虐待,而是幫助孩子瞭解養成自律必須經過磨練,也有助父母改變以嘮叨降低焦慮的習慣。
父母因為在意別人對自己教養孩子的看法,以致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忍不住不嘮叨。例如,出門前再三叮囑孩子見到長輩要叫人也要有禮貌,結果孩子全忘了。父母礙於面子暫時壓抑住不悅,但一進家門,心中積壓的焦慮和怒氣傾巢而出,就一股腦的說個不停。
對孩子而言,父母說了什麼並不重要,倒是聽了一籮筐的嘮叨才是最大的懲罰。結果孩子還是沒有內化見到長輩要打招呼的生活態度,也繼續把父母說的話當作是耳邊風。要改善這個情況,必須父母先調整心態,就是孩子有禮貌不是為了維護父母的面子,而是為了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丟面子的焦慮感降低之後,父母嘮叨的頻率也會跟著減少。
在養兒育女的事上,父母要懂得調節情緒。深呼吸或是從一數到十雖可以暫緩情緒,但不能解決下一次不會情緒化的問題。父母需要檢視自己的焦慮源自於哪些思想,譬如,重視學歷,無法忍受孩子表現不如人,保護家族的面子,彌補自己的遺憾,要有生活保障才有安全感,擔心自己不是盡職的父母等等。父母也要檢視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生活觀。雖然不因應時代潮流未必就有錯,但靠著自己的經驗或許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重要的是能夠與孩子展開對話。大家經由討論增進彼此瞭解,暫時擱置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給予彼此檢視不同觀念需要的時間,父母就不需要靠著嘮叨降低焦慮,也是給自己改變嘮叨習慣的契機。
自作主張造成不得不嘮叨的窘境
孩子不喜歡父母自作主張替他決定,預備,張羅,鋪路。他明著反抗或消極抵抗,父母無計可施,只能以嘮叨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例如,父母要孩子空出週末參加潛能開發培訓營,並以不能退費為由,要求孩子把時間空出來。孩子卻以下週有考試必須在家看書的理由反對,沒想到父母早已查過下星期沒有考試。孩子的藉口被拆穿的同時,父母又開始嘮叨,最終孩子滿心不情願的被迫去上課。
父母自作主張或許省了跟孩子協商的時間,然而當孩子抗議,反對,找藉口,以及拒絕配合的時候,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嘮叨孩子,也在孩子心中加深了父母就是愛嘮叨的刻板印象。既然如此,父母何不事前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參與做決定的過程,反而可以省下因自作主張導致必須嘮叨更多的後果。
舉證式的嘮叨令孩子厭煩
父母以為用舉證就足以說服孩子,沒想到弄巧成拙,反而刺激了孩子的痛處。例如,父母禁止不了孩子看動漫,就建議找同學做其他有益健康的戶外活動。孩子抱怨沒有一起運動的朋友,父母為了證明孩子有朋友,就提醒上個月曾經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卻沒想到父母的舉證反而碰觸了孩子沒有知心朋友的痛處,這也是孩子愈來愈沉迷於動漫的原因之一。
此時,能夠體會孩子痛苦的父母會跟孩子說:「的確,有共同興趣的朋友一起運動更有意思。」孩子聽了之後,心情或許還能回穩。如果父母繼續舉證孩子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就成了令孩子厭煩的嘮叨,他反而更想要躲在動漫的世界裡拒絕跟父母溝通。因此父母要留心,有的時候為了說服孩子,反而是在嘮叨孩子,還不如一件事情分幾次說,採用漸進的模式,孩子也比較聽得進。
嘮叨容易淪為人身攻擊
父母有話要說,由於孩子置之不理,說著說著就情緒激動起來,也踩不了煞車,甚至出現人身攻擊的語言。例如,你沒救了,我看不到你的未來,你到底像誰,你太懦弱,你比得過誰,你丟了父母的臉,你連一點榮譽感都沒有。這一字一句都如利刃般,孩子招架不住也聽不下去,自尊負傷累累之際,更是不可能按照父母說的做。此時,孩子只想逃離現場並找到一個避風港,上網和電玩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例如,孩子輸球了心情不好,父母說了一大堆,眼看著孩子相應不理,父母的耐性全失,結論竟是:「要是你在最後一局沒有被三振出局,就有可能反敗為勝。」孩子一聽,巴不得有個地洞鑽進去,因為每一個字都在提醒他是球隊的罪人,這就成了帶有人身攻擊的嘮叨。如果換一種方式跟孩子說:「你們球隊很團結,不論比賽結果,都會彼此打氣加油,有這些隊友真的很幸運。」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反而更有意願談談最後一局的心情。這也是父母希望的結果,因為壓抑輸球的心情對孩子沒有好處。
嘮叨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
父母不滿孩子參加親友聚餐時只顧著滑手機,不停嘮叨要孩子放下手機,可是孩子無法融入聚會也覺得很無聊,以致心浮氣躁,手機放了又拿、拿了又放。在父母的嘮叨聲中,孩子更加不滿父母強迫他放棄他喜歡的活動,就是為了配合參加父母重視的聚會。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對父母更是愛理不理的,而父母在無法理解孩子的狀況下,就只能繼續嘮叨不停。
例如,孩子同意放學回家先寫功課,但也希望父母體諒他已上了一天課很累,沒想到父母的反應是「上學再累,也不比上班累」。孩子無言以對,因為沒有受到尊重,而父母說的一字一句都是在發勞騷,也是在責備他。父母倒不如跟孩子說:「上學回來的確很累,休息一下是好的。」一句簡單並帶有尊重孩子需要的說法不但有說服力,孩子也很受用,父母就不需要說太多了。
把握開頭三句話的契機
通常孩子只會給父母約莫說三句話的耐性和注意力,父母說:「我有話跟你說!這是什麼態度!到底要不要聽!」還沒進入主題,三句話的配額也用完了。此時孩子的注意力開始分散,之後父母說的,都被孩子視為「沒聽到也無所謂」的嘮叨。
如果父母能善用開場三句話的原則,結果會完全不一樣。例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先說噓寒問暖的話,問孩子累不累、餓不餓,或是根據察言觀色的結果跟孩子說:「你看起來很累,是不是學校的課業特別忙?」
如果父母有事跟孩子談,開場三句話說得合宜,有助延續話題。父母問孩子:「現在有空嗎?有件事要跟你談一下。」父母不因為自己有時間就要求孩子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配合,孩子反而願意聽父母說,說多一點也不是嘮叨。
勿將長話短說變成短話長說
孩子跟朋友有說有笑,對父母則是愛理不理也無話可說,其實這跟父母嘮叨的習慣有關。如果孩子說一句,父母就說好幾句,卻自認是長話短說,孩子的感受恰恰相反。
例如,父母跟孩子說:「知道你不喜歡聽我們嘮叨,所以長話短說。補習是你答應的,成績沒有進步,還抱怨補習占了很多時間。我們工作很忙……可是你破壞了我們對你的信任……以後上課日不准用手機。如果成績再不進步,周末打球的活動必須取消。你自己想清楚,不要到時候又抱怨沒事先提醒你。」
孩子期待的是長話「短說」,好不容易聽完,根本是短話「長說」,也只聽到幾句他最關心的話,聽完之後立刻為自己辯解:「不行,我需要手機,補習沒有用不是我的錯,是補習老師不會教,我根本不要補習。」
有效率的長話短說必須明確指出重點,從「補習是你答應的」這句話開始,孩子對於目前的安排有異議,很累也缺乏效率,加上睡眠不足和娛樂被剝奪的困擾,這才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建議父母在說話前,先評估內容的必要性:可說可不說的,先緩一緩;非說不可的,測試風向之後再用合適的方式跟孩子說。如此小心翼翼不是驕縱孩子,而是孩子若聽不進心裡,說了也是白說。
嘮叨剝奪孩子親身經歷的體驗
父母最難忍受孩子走冤枉路,還一意孤行,卻忽略了孩子想要親身經歷的渴望。
人的認知系統存在一個看似矛盾又妨礙進步的思想邏輯,就是犯錯之後才會認清事實學到功課。基於這個心理,父母看到孩子走冤枉路的時候該介入多深,就要有所保留和自我節制。這不是袖手旁觀,也不是見死不救,因若必須用嘮叨阻止孩子,表示孩子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學到功課。建議父母就當孩子必須有實習的機會,將來遇事才不會自亂陣腳。
例如,父母看不順眼孩子賴床,但是一日之計在於晨,孩子一早起床就開始接受嘮叨的轟炸,日久練就右耳進左耳出的功夫,連重要的話都被一起過濾掉了。父母倒不如成全孩子,讓他自己聽鬧鐘起床,也就是寧可給孩子自己打理基本生活的磨練,也不要給孩子一張父母努力換來的全勤記錄。父母讓孩子親身體驗準時到校的好處和遲到的後果,好比學騎單車的過程,親身體驗才能掌握車頭的方向,練就的本事就是自己的。
父母要常提醒自己,每多一次對孩子的保護,不讓孩子親身經歷,孩子就少一次接受未來各種挑戰的磨練。既然磨練是遲早必須親身經歷的,就不要嘮叨不停,才不會擋了孩子的學習之路。
多聽就會少嘮叨
父母聽到孩子的抱怨聲就想要嘮叨幾句。其實,抱怨是孩子求救和求助的一種方式。例如,孩子抱怨成績好的同學做人很差也很驕傲,可能是在發洩被人藐視和欺負的痛苦。父母沒有聽懂就跟孩子說:「不要總是看別人不順眼,你比他們好嗎,你這個孩子就是……。」願意瞭解孩子也懂得約束嘮叨的父母會說:「我倒是很想聽聽這同學有多差。」這麼說,不代表父母鼓勵孩子批評同學,而是改變孩子之前,必須先聽見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喋喋不休強勢介入。
很多父母有心學習,按照傾聽的原則聽孩子說話,可是愈聽愈聽不下去。好不容易聽完之後想要給建議,孩子的直覺反應是父母根本沒有聽進去,否則不會急著要改變他,氣氛因此變得火爆或凝重。此時,父母滿肚子苦水,孩子也不開心。
如果父母傾聽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接下來可以聽父母說,卻不是為了瞭解孩子,抱著「存錢到銀行也隨時可以提款」的心態,用了這種理所當然的邏輯,其實違背了聆聽的本意。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別有用心,就什麼都不願意說。除了跟父母的關係惡化之外,孤單寂寞的痛苦迅速擴散,任何瞬間帶來歸屬和逃避現實的替代品都成了超級大磁鐵,譬如,網路、毒品、酒精、香煙、性等等。但若父母多聽孩子說,也少嘮叨,才有可能避免發生這些問題。
從改變獨門生意的心態做起
鎮上開了唯一的一家布店,直接取名「布店」。顧客上門買布,問有哪些選擇,老闆回答:「所有的布都在這,不會自己看嗎?」問可否打折,老闆回答:「我給你打折,誰給我打折?」丈量的時候,顧客要求多放點布,老闆回答:「我放給你,誰放給我?」老闆說的都有理,但顧客的感覺不好,也就不再上門。
不久之後,鎮上開了另外一家布店,取名「笑哈哈布店」。老闆主動積極介紹產品,顧客問可否打折,老闆笑說:「可以、可以。」丈量的時候還主動多放布。消息傳開,大家都去笑哈哈布店買布。
布店老闆發現情況不妙,在笑哈哈布店外觀看,終於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了。回去之後,將招牌換上「笑嘻嘻布店」,學習笑哈哈布店的服務態度,顧客也漸漸回籠。
當布店老闆認定僅此一家獨門生意的時候,拒絕瞭解顧客心理也不求變通,幸而及時發現自己不能再用獨門生意的心態經營,並虛心學習笑哈哈布店的經營模式,關注顧客的需要,而不是用他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對待顧客,才得以解除破產歇業的危機。
同樣的,如果父母抱著「僅此一家布店」的獨門生意心態,認為孩子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因此不尊重孩子有話要說,也拒絕接受孩子的說法,只顧著說自己的,致使孩子一逮到機會,就想離父母遠遠的。
改變嘮叨的習慣,從改變心態開始。父母尊重孩子有話要說,孩子與父母的互動經驗愈來愈好,縱使父母說的多,也有嘮叨的時候,孩子也都願意包容。親子溝通的氛圍改變之後,不但有助父母聽見孩子的心聲和瞭解孩子,也能看到真正的問題,才不會忙錯重點。